分享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

 银河飞雨 2010-09-27
理想与毅力的碰撞---------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下)

“士可杀不可辱!”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难道司马迁不懂吗?不!他当然知道,处于那种境地,那是非死不足以洗净耻辱的,非死不能回报列祖列宗的。终于,他说了一句话:“所以隐忍苟活,幽于愤者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于是乎,司马迁说出了一段震撼千古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理想的顶峰人人有,并非人人都能攀,只有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劳苦,勇于战胜重重困难的人,才能到达。

这就是司马迁的感慨,这就是司马迁的悲愤,这就是司马迁的希望。

他要完成一番事业,为实现一个理想活下去。他不能像蝼蚁般轻生,他要死得重于泰山。司马迁经历了莫大的苦痛和心灵的拷问,最终超越了自己,实现了终极意义上的升华,《史记》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恢宏、更深沉、更澄澈、更庄严的层次与境界,它己成为人的历史、事的历史、心的历史的复合体,有人说《史记》吴司马迁的哭泣,毫不过分。这正好应证了大思想家孟子的几句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毅力,是奔向理想的战马,通向胜利的阶梯,它通过蜗牛留在峭壁顶上的足迹,大声的告诉着人们的成功的秘诀。

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位衣衫褴褛、手执笔锋用心著书的人,他就是我眼中的司马迁,他将一个“辱” 字都不放在眼里,而是将自己未尽的事业超越了生死之外,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我又何苦为区区考试分数哀伤悲愤呢?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影子,那是司马迁,那又像是我,其实我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就是我,我们同样身处逆境,我们又同样忍辱负重,只是司马迁比我更坚强。

逆境是痛苦的,有时会令人难以忍受。而逆境却又是最好合老师,它可以使你认识顺利环境中无法认识的事情。对于人生、对于事业,逆境是不可避免的。在逆境中,希望可以燃烧,甚至到了“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境地,希望仍然可以鼓舞人前进,造就一个人;希望也可以熄灭,那太容易了,只要听凭命运摆布,任其漂荡,希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破灭了。但生活、事业是美好的。当一个人追求美好的目标时,心灵之火,就可以继续燃烧,就可以成就“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的事业。到那时,我们会为失去了美好的东西而抱恨,但我们也会为得到了更美好的东西而欣慰。

两千多年来,司马迁以其顽强的精神、崇高的理想、杰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辉煌的成就,沾溉着后人,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不但为我们留下一份传世不朽的文化遗产,而且为后人树立了一个百折不挠,忠于自己事业、理想的榜样。我们今天读《报任安书》,就是要学习他如何做人,如何不停顿地追求的精神。这一点,确实有“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理想并不像诗人想象的那样浪漫。实践理想的路,也不像长安街那样平坦笔直。它有羊肠小道,需要迂回前进;它有长江大河,需要架桥而达;它有魍魉拦路,需要一个个铲除。

理想,要靠自己来实现,而实现它,就须有坚韧不拨的毅力。

(全文完)



评论 共 1 条
用户名: f5_zhangbiao 类型: 评语 时间: 2003-07-27 20:54

 

理想与毅力的碰撞---------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上)

你或许读过司马迁的《史记》,你却无法抗拒司马迁那细腻笔墨春秋的吸引。(不通,这两句不应该是转折。)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以其厚重,睿智而又深情的笔触开拓了一个广大无边的天地世界。这就是(删)他用自己的心血,灵魂乃至一切生命和激情浇铸的《史记》在《二十四史》中,这样的作品,仅此一部。无愧鲁迅先生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把《史记》写成了一部形象的,历史开创了传纪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位描绘万物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刻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司马迁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出一座座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司马迁创作的这个世界中,最光彩夺目的是一批充满豪气的悲剧英雄。他们是英雄,但往往带有悲怆、苍凉、壮烈和激昂的悲剧色彩,当然正是这种悲剧命运使英雄们更加可歌可泣,令后人景仰。而这之中就有他自己的背影。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少时有躬耕垄亩的经历,长大后又有纵横天下的壮游生涯,还有随帝封禅、太初改历的令人注目的壮举。然而,谁又能料到,命运却又是如此捉弄人,胸怀大志的司马迁因“李陵事件” ,而使自己(删)受到了人生莫大的侮辱。于是,他奋笔写下了一篇血与泪的控诉书,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报任安书》。他用极其悲愤的语言写道: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正是这番话,曾经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鼓励他们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在挫折面前不卑不亢,获得新的希望。

司马迁为什么会有如此深沉的感慨?他的希望是什么?他的悲愤又是什么?弄清这些问题,会令我们受益匪浅。(可以略去。)

司马迁因替降匈奴的李陵解而惨遭汉武帝的腐刑,这样非人的遭遇,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身负这样的耻辱,令其生不犹死。司马迁描述当时的心情说:

“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我们可以看出, 司马迁内心经历了多么惨重的煎熬啊!

一只归航的船, 突然遇上阴风怒号, 电闪雷鸣。面对恶浪狂涛,你只有继续前行。退缩只有沉没。

一位旅客,走进隧道, 如果停下来, 只有永久的黑暗, 一直朝前走, 就是无限的光明。

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 绝不会让因难攫住自己的心灵, 而会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当终生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双臂收拢时, 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在人生旅途中, 会有种种不幸, “太上不辱先, 其次不辱身, 其次不辱理色, 其次不辱辞令, 其次诎体受辱, 其次易服受辱, 其次关木索、被篁楚受辱,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司马迁一连排比出十种耻辱, 可谓人生极大的不幸, 但这一切, 比起腐刑又算得了什么? 所谓“最下腐刑极矣! 此六字, 暗含司马迁多少悲愤之情啊!

(未完,见同题下)

理想与毅力的碰撞---------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下)

“士可杀不可辱!”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难道司马迁不懂吗?不!他当然知道,处于那种境地,那是非死不足以洗净耻辱的,非死不能回报列祖列宗的。终于,他说了一句话:“所以隐忍苟活,幽于愤者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于是乎,司马迁说出了一段震撼千古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理想的顶峰人人有,并非人人都能攀,只有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劳苦,勇于战胜重重困难的人,才能到达。

这就是司马迁的感慨,这就是司马迁的悲愤,这就是司马迁的希望。

他要完成一番事业,为实现一个理想活下去。他不能像蝼蚁般轻生,他要死得重于泰山。司马迁经历了莫大的苦痛和心灵的拷问,最终超越了自己,实现了终极意义上的升华,《史记》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恢宏、更深沉、更澄澈、更庄严的层次与境界,它己成为人的历史、事的历史、心的历史的复合体,有人说《史记》吴司马迁的哭泣,毫不过分。这正好应(印)证了大思想家孟子的几句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毅力,是奔向理想的战马,通向胜利的阶梯,它通过蜗牛留在峭壁顶上的足迹,大声的告诉着人们的成功的秘诀。

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位衣衫褴褛、手执笔锋用心著书的人,他就是我眼中的司马迁,他将一个“辱” 字都不放在眼里,而是将自己未尽的事业超越了生死之外,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我又何苦为区区考试分数哀伤悲愤呢?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影子,那是司马迁,那又像是我,其实我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就是我,我们同样身处逆境,我们又同样忍辱负重,只是司马迁比我更坚强。

逆境是痛苦的,有时会令人难以忍受。而逆境却又是最好老师,它可以使你认识顺利环境中无法认识的事情。对于人生、对于事业,逆境是不可避免的。在逆境中,希望可以燃烧,甚至到了“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境地,希望仍然可以鼓舞人前进,造就一个人;希望也可以熄灭,那太容易了,只要听凭命运摆布,任其漂荡,希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破灭了。但生活、事业是美好的。当一个人追求美好的目标时,心灵之火,就可以继续燃烧,就可以成就“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的事业。到那时,我们会为失去了美好的东西而抱恨,但我们也会为得到了更美好的东西而欣慰。

两千多年来,司马迁以其顽强的精神、崇高的理想、杰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辉煌的成就,沾溉着后人,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不但为我们留下一份传世不朽的文化遗产,而且为后人树立了一个百折不挠,忠于自己事业、理想的榜样。我们今天读《报任安书》,就是要学习他如何做人,如何不停顿地追求的精神。这一点,确实有“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理想并不像诗人想象的那样浪漫。实践理想的路,也不像长安街那样平坦笔直。它有羊肠小道,需要迂回前进;它有长江大河,需要架桥而达;它有魍魉拦路,需要一个个铲除。

理想,要靠自己来实现,而实现它,就须有坚韧不拨的毅力。

评语:非常不错的一篇读后感。谈得很深入,可见作者从司马迁的《史记》、《报任安书》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对于司马迁本人,也是怀着一种崇敬的态度,对其遭遇,一方面同情、不平,另一方面,对其毅力,表示了由衷的敬意。全文引经据典,有对人的性格分析,有对作品的分析,感情深沉、热烈,说理透彻,是一篇颇为成功的习作。我觉得下篇将我与司马迁做比的一段,没有太多的相关性,将我略去,可能会更自然。文结尾处,可再高昂些,会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