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 千古绝唱

 知愚草堂 2010-09-27

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2010-04-05 10:09
国风·周南
01 关雎男欢女爱的千古绝唱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  雎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
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  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伴侣。
                                  |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右采摘忙不停。
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  美丽贤良的女子,做梦也在把她思。
                                  |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  |  追求她却不可得,日夜思念在心间。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  想啊想啊心忧伤,翻来覆去欲断肠。
                                  |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  美丽贤良的女子,弹琴鼓瑟永相爱。
                                  |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  |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  美丽贤良的女子,鸣钟击鼓乐她怀。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 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 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寐(me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从古以来,《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讲到这首诗的表现形式,历来也有两种意见。即在赋、比、兴几种表现手法中,有人认为“关关雎鸠”两句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描写是比兴,由河洲的禽鸟和水中的荇菜“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愿望,这就是诗的主题。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此诗干脆自始至终都是“赋”。而说它的手法是“赋”的,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人旧说,认为采荇菜的活动本是贵族妇女(包括后妃以及嫔妾)应做的“本职工作”,所以是“赋”;二是今人新说,认为这是一首写实的情歌,小伙子看上了河上采荇菜的劳动少女,于是表示了爱慕之情,无论“雎鸠”的鸣声也好,采荇菜的场面也好,都是“君子”身临其境耳闻目见的,当然属于“直陈其事”的“赋”了。这些说法都能言之成理,读者不妨互参。

不过如让我讲这首诗,我倒比较倾向于“比兴”说。所谓比兴手法,特别是“兴”,并不是诗人在实际生活之外凭空找来点什么填塞入诗,而是以即目所见、倾耳所闻的当前实际景物做为抒发思想感情的媒介,顺带着产生了联想。我们可以承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眼前实景,但这一对在河洲上互相依偎着一唱一和的水鸟,自然会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强烈意愿。诗人在选择诗料时单单看中了“关关雎鸠”,这本身就体现了“比兴”的作用。否则诗人为什么不写别的呢?换言之,也只有写互相鸣和的一对水禽才与这首诗的主题合拍,才算得上典型化。如果硬把它限制在“赋”的框框里,反倒近于自然主义的解释了。

我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芼之”也讲成比兴手法,是以字、词的训诂为依据的。古人大都把“流”、“采”、“芼”讲成同义词,即都有“寻求”、“采摘”和“择取”的意思。“流”之训“求”,从西汉的刘向(他是治《鲁诗》的),东汉的高诱(说详《吕氏春秋注》),到清代的马瑞辰(著有《毛诗传笺通释》),都有考证,而且比较可信。比如《说苑》中《越人歌》的汉译就有一句“搴流中洲”(这一句是经过校订的),这里的“搴流”即为同义复合词,“搴”和“流”都作采摘讲。可是朱熹的《诗集传》则兼用“流”字本义,认为这句是指顺着流水去择取荇菜。此说虽遭清人(如姚际恒)非议,我倒觉得朱熹的讲法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至于“芼”,旧注亦训“择”,朱熹却据董逌《广川诗故》解“芼”为“熟而荐之”。我觉得此解亦近理。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北京方言,我们经常还听到用沸滚水把菜蔬“芼”(mào)一下的说法。即等水烧开后把生的菜放进去,“芼”之使熟,随即捞出。由此可见,荇菜的从“流”到“采”,从“采”到“芼”,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左右”本指人的左右手,引申为左右两边。人们劳动,大抵双手兼用,尤其是采摘或捧掬菜蔬的时候,总是左右手同时并举。这也属生活常识,无劳辞费。

训诂既明,然后讲诗。荇菜之被采摘,犹淑女之被君子所选中。开始采时,在水中左一把右一把,顺水捞来捞去,方向无定;一似男之求女,一上来还没有找到明确目标,只能慢慢物色,宛如在水中寻求中意的荇菜。及至“采”时,则目标已明,看准后便采到手了。既采之后,就要“芼”它一下,使之成为可食之物,亦即是说只等婚期一到,共同生活便将开始了。我所以把它讲成比兴,正是从字、词的训诂上体会出来的。


下面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1950年我曾在大学里教过一年《毛诗》专题课,承废名师(冯文炳先生)把他的讲义手稿惠借给我,其中讲《关雎》的一段居然幸存至今,谨转录于下即做为这篇小文的结束:

“兴”是现实主义的技巧,是不错的。这首诗即河洲之物而起兴,显见为民间产物;采荇尤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们对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莲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们能体会。先是顺流而取,再则采到手,再则煮熟了端上来。表示虽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劳动的真精神),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与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饭,正是“钟鼓乐之”的时候了,意味该多么深长!同时这种工作是眼前事实,并非虚拟幻想,一面写实一面又象征,此所以为比兴之正格,这才是中国诗的长处。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里梦见“采荇”的乐趣,也未必看得见“雎鸠”的比翼双飞。不过采诗入乐,“太师”的眼光总算够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学习”罢了。

admin 2010-04-05 10:11
02 葛覃
织女心中的歌
--------------------------------------------------------------------------------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
集于灌木,
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
为絺为绤,
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
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
归宁父母。

葛蔓青又密,  |  葛藤枝叶长有长,  |   葛藤长又长,        
爬谷又铺地,  |  漫山遍野都生长,  |   满山遍野蔓延,      
叶繁碧萋萋。  |  嫩绿叶子水汪汪。  |   叶儿繁茂;          
              |                    |                      
黄鸟舞戏戏,  |  小鸟展翅来回飞,  |   黄雀上下翻飞,      
灌木鸟群集,  |  纷纷停落灌木上,  |   落在灌木上,        
婉转鸣唧唧。  |  唧唧啾啾把歌唱。  |   唧唧啾啾快乐的鸣叫。  
              |                    |                      
葛蔓青又密,  |  葛藤枝叶长有长,  |   葛藤长又长,        
爬谷又铺地,  |  漫山遍野都生长,  |   满山遍野蔓延,      
叶繁碧萋萋。  |  嫩绿叶子多有壮。  |   叶儿繁茂。          
              |                    |                      
煮葛抽丝急,  |  收割水煮活儿忙,  |   割下来啊,煮一煮啊,
织布缕相系?  |  细布粗布分两样,  |   制成细葛布粗葛布,  
悠悠做成衣。  |  做成新衣常年穿。  |   穿在身上很舒服。      
              |                    |                      
心思告女师,  |  走去告诉我女师,  |   于是告诉女师,      
我回娘家去。  |  我要探亲回娘家。  |   告诉她我要回家。    
内衣洗干净,  |  内衣勤洗要勤换,  |   浸泡我的丝蕾、      
              |                    |                      
再把外衣洗。  |  外衣勤洗好常穿。  |   浣洗我的梦特娇——  
何物还当洗?  |  一件一件安排好,  |   哪些洗呀哪些不要洗?
问安行大礼。  |  干干净净见爹娘。  |   我急着回家看父母。    


①葛:葛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纤维可以用来织布。覃(tán):长。 ②施(yī):蔓延。中谷:谷中。 ③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萋萋:茂盛的样子。④黄鸟:黄鹂。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喈喈(jiē):鸟儿鸣叫的声音。 ⑥莫莫:茂密的样子。 ⑦刈(yì):用刀割。劐:煮。 ⑧絺(chī):细葛纤维织成的布。绤(xì):粗葛纤维织成的布。 ⑨服:穿着。无斁(yì):心里不厌弃。 ⑩言:语气助词,无实义。师氏:管女奴的老妈子。 ⑾归:指回娘家。 ⑿薄: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污(wù):洗去污垢。私:内衣。 ⒀浣(huàn):洗涤。 ⒁害(hé):曷,何,什么。否:不。 ⒂归宁:指回娘家。

正如动物的雌雄有分工一样(比如蜜蜂、蚂蚁等等),男人和女人在生活中的角色也有分工。男子汉种田耕地打猎经商骑马打枪,吃苦耐劳粗犷骠悍是男子汉的本色。女子采桑织布浆洗做饭哺育子女,灵巧细心温柔贤慧周到体贴是女人的本色。这是自然法则。

过去数千年中,我们的祖先遵循自然法则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

纺纱织布,缝衣浆洗既是女子的职责,无可非议,也就怀着快乐的心情歌唱它。父母是亲人中最可尊敬和想念的,因此思念父母、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更在情理之中,同样也值得歌唱。朴实恬淡的生活,辛勤繁忙的劳作,深深眷念的亲情,全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

倘若在现在,这样的诗恐怕绝不会被看作艺术品,唱这歌的人恐怕绝不会被称为诗人,朴实自然的生活恐怕会让习惯了电灯电视洗衣机自来水出租车的都市人鄙弃。毕竟时代不同了嘛。

然而,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男、女角色的差别和分工,却不应当由此被抹杀。但如果抹杀了男女的差别,肯定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现代的女子不一定非要纺纱织布、缝衣浆洗,也不一定非要相夫教子、做饭持家,但如果非得抛弃灵巧细心温柔贤惠周到体贴,变得象男子汉一样粗犷骠悍,那这世界也将变得十分可怕。

admin 2010-04-05 10:12
03 卷耳
丈夫从军老婆愁
--------------------------------------------------------------------------------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采采卷耳秧,采呀不满筐。|采啊采啊采野菜,采来采去不盈筐。
心里总想他,竹筐放路旁。|想起我那心上人,把筐放在大路旁。
                        |
骑马上山梁,眼看马累伤。|骑马奔到山顶上,马困人乏饿得慌。
喝酒解乡愁,少来把家想。|劝君更尽一杯洒,借以消愁难相忘。
                        |
骑马上山冈,马疲人玄黄。|骑马奔到山冈上,疆场人马色玄黄。
喝酒解乡愁,使他少怀伤。|劝君更尽一杯洒,借以消愁不哀伤。
                        |
骑马石山上,马嘴白沫淌。|骑马奔到石山上,人马俱伤惨无状。
仆从也病倒,悲酸满愁肠。|仆从皆病苦相随,叫人如何不忧伤。


①采采:采了又采。卷耳:野菜名,又叫苍耳。 ②盈:满。顷筐:浅而容易装满的竹筐。 ③嗟:叹息。怀:想,想念。 ④寘(zhi):放置。周行(hang):大道。 ⑤陟(zhi):登上。崔嵬(wei):山势高低不平。 ⑥虺隤(hui tui):疲乏而生病。 ⑦ 姑:姑且。金罍(lei):青铜酒杯。 ⑧维:语气助词,无实义。永怀:长久思念。 ⑨玄黄:马因病而改变颜色。 ⑩兕觥(si gong):犀牛角做成的酒杯。 ⑾永伤:长久思念。 ⑿砠(ju):有土的石山。 ⒀瘏(tu):马疲劳而生病。 ⒁痡(pu):人生病而不能走路。 ⒂云:语气助词,没有实义。何:多么。吁(xu):忧愁。(注:右边一首诗是劝学网的小雅译)

征夫怨妇,是中国古代生活方式中的独特景观,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景观。正如西方文学中崇尚个人奋斗的英雄一样,中国古代诗人十分关注由男女有别、男女分工而造成的男女不同的内心情怀。

男子汉不能无所作为,总得要做点什么,才会对得起祖先、子孙。孔子所说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是专对男人说的。立功既可以在庄稼地里、仕途上,也可以在疆场上。长期在外征战的汉子,被称为“征夫”。按人之常情,他们有刚强勇猛无所畏惧的一面,也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一面。

照传统的观点,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虽然主内,但女人缠绵悱恻的情意却足以感动诗人和刚毅的汉子。在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年代,一个出嫁为人妻的女子,全部的希望和情感的依托,都在夫君身上。夫君出征在外,在家中守侯的“怨夫”不仅要孝敬公婆,养育子女,操持家务,还得把本该由夫君承担的担子承担起来。阿内心的幽怨、苦楚、情思、想象,除了自己之外,又有谁能体会得到?

好在儒家虽然歧视女人,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但他们的“诗教”却不拒绝表达“怨妇”的内心情怀,在“怨而不怒”的=前提下对表达女人的内心世界网开一面,因而形成了中国诗歌中的独特景观。也许,是他们真的体味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或女人的一半是男人的滋味?

如今的女人当中,恐怕再也找不到“怨妇”了,诗歌因而也失去了一个独特的品种。“歌谣文理,随时推移”。即使真有“怨妇”,她们也拥有广阔和自由得多的倾诉、排遣和表达的空间,与古时的女子不可同日而语。

admin 2010-04-05 10:14
04 樛木

世上只有藤缠树
--------------------------------------------------------------------------------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南山有樛木,葛藤爬上树。  |    高高南山树啊,葛藤攀附你。
和乐君子啊,福禄安抚你。  |    快乐的君子啊,福禄抚慰她。
                          |
南山有樛木,葛藤覆上树。  |    高高南山树啊,葛藤覆盖你。
和乐君子啊,福禄扶助你。  |    快乐的君子啊,福禄护佑她。
                          |
南山有樛木,葛藤缠上树。  |    高高南山树啊,葛藤缠绕你。
和乐君子啊,福禄成全你。  |    快乐的君子啊,福禄成全她。


①南:南山。樛(揪jiū):树枝下曲。②藟(lěi):葛类。累:系。③只:助词。④履:禄。⑤荒:掩覆。⑥将:扶助。⑦萦:回旋,缠绕。(注:右边一首诗是劝学网的小雅译,树指男,藤指女)

这样一首诗怎么会流传千年?

三千年前的《诗》里长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开满了千姿百态的奇花。孔子说过,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虫鱼草木。回味孔子这句话,很惊讶于一生执着于礼乐的老先生,何以要强调通过读诗去认识很多的鸟曾虫鱼草木呢?这里面到底有多大的意义?老先生这样说,究竟有多大的深意在里面?倘若仅仅是老先生随口而言,他的弟子何以永远记得这句话呢?

这答案也许最终只能从《诗经》里面去找。《诗经》里面的鸟曾虫鱼草木如此丰富,究竟有何作用?如果说生活中那么多的动植物,可以满足和丰富先民口腹之欲的话,那么,《诗经》里的这些鸟兽草木虫鱼可不是用来吃的。

比如这首《樛木》,三章叠咏,其实只有两句,只有两种植物反复出现:樛木和葛藟。它们怎么和君子的福禄、快乐联系在一起呢?毛诗序告诉我们,这就是《诗经》的比兴手法。所谓比兴,就是一种联想思维。以此物比彼物,先言他物,来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南山有樛木,葛藤爬满了它的枝条。《诗经》中常见以花草、藤曼、雌鸟等来比喻女性,以乔木、日月等来比喻男子,所以这首《樛木》就有多种读法。

读法之一,认为这是三千年前的一场婚礼上的歌唱,金秋时节,宾客齐集,辘辘车鸣,儿童喧哗,欢乐的鼓乐伴着热闹的鞭炮声,迎来了新娘的花车,幸福的“君子”上前把新娘扶下车来,这时宾客们大声为之祝福:“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婚礼的气氛一下子浓烈而高涨起来。

读法之二,认为这是夫妻之间妻子祝福丈夫的祝辞。南山上的那些樛木,身上缠满了葛藤,就好像妻子依附着心爱的丈夫,丈夫满心喜悦,享受着这一快乐幸福的时光。

读法之三,就是毛诗序所说,《樛木》咏的还是“后妃逮下也”。后妃逮下而无嫉妒之心,君子就能安居而乐。

相比上面几种读法,今天的人们自然不喜欢毛诗的读法。毛诗干嘛这么矫情嘛,什么都往后妃身上扯,真有点令人讨厌的味道在。

现代人出于多年的阶级教育,口里对后妃的不满自在情理之中。然而,在现代人的潜意识底下,每一个男女其实都是向往古代后妃们的那种雍容华贵之气,看当今的人们追求的幸福生活,其实都是古代后妃们的影子。这种心口不一,其实更是一种现代的矫情。   现代人不喜欢毛诗,习惯于以自己的角度来解读《诗经》,殊不知,毛诗正是倾向于把诗的写作背景具体化,历史化,才有了现代人回到《诗经》的可能。

我们还可以来看看孔老先生的读法。在上博竹简的《孔子诗论》里也记载有孔子对这首《樛木》的解读。他说:“《樛木》之時,則以其祿也。”

什么是“《樛木》之時”?我的理解是,樛木牵手葛藟之時。如果樛木孤独地立在那里,他有什么快乐幸福可言?孔老先生既不从后妃着眼,也不从民俗立说,而是从一种人生出发。这种人生就是牵手人生。

“因为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这首《牵手》是现代人的情感流露,直白的歌词,伴随着现代人焦虑的呼唤。而这首《樛木》,则是含而不露,隐而未发。它没有诗经里另一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样的直率,却有着更透彻的人生经验。

南山葛藟茂盛,君子遗世独立。诗中的君子不管是谁,只要他是君子,就应该弯下自己的腰来,牵手人世间荧荧众生,一起走向更高更美的人生。这就是君子,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就是福泽他人的君子人格,这就是因为牵手,所以快乐。

admin 2010-04-05 10:15
05 螽斯

人多势众
--------------------------------------------------------------------------------
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蝈蝈绿翅振,聚来鸣好音。    |      蝈蝈的翅膀多又多,
你的众子孙,多得连成群。    |      你的子孙聚成群。
                            |
蝈蝈绿翅振,轰轰唱好音。    |      蝈蝈的翅膀轰轰响,
你的众子孙,绵长如彩云。    |      你的子孙绵绵长。
                            |
蝈蝈绿翅振,相聚共纷纷。    |      蝈蝈的翅膀聚纷纷,
你的众子孙,多得如星群。    |      你的子孙难数清。


①螽(zhong)斯:蝗虫。羽:翅膀。 ②诜诜(shen):同“莘莘”,众多的样子。 ③宜:多。 ④振振:繁盛的样子。 ⑤薨薨(hong):很多虫飞的声音。 ⑥绳绳:延绵不绝的样子。 ⑦揖揖(yi):会聚。 ⑧蛰蛰(zhe):多,聚集。

以蝗虫来比喻生殖力的强盛,是本诗的主题。我们今天既不会歌颂蝗虫(总把他同灾难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歌颂生殖力的强盛(因为我们面临着人口爆炸的世界性难题)。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时非彼时,彼时亦非此时。我们的祖先把人生的幸福同多子多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联系在一起,保留着浓厚的部落氏族的血缘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法则:人多势众,以量的优势而不是质的优势去参与生存竞争,使短暂的个体生命用遗传的方式得到无限延伸。

生殖力的强盛,体现了物种的优越,是生物层面上竞争的主要手段。就人而言,用数量取代质量,用群体淹没个体,又恰恰违背了竞争的基本法则:适者生存。

儒家思想对群体的重视而忽略个体,对血缘、等级的强调而不讲公平竞争,大概与上述观念有密切关系。不管怎么样评价,这些思想对塑造民族心理起了关键性作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采火焰高。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人多势众。这些说法,便是老祖宗们由此给我们留下的遗产。

admin 2010-04-05 10:17
06 桃夭

简单的就是好的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  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
女子出嫁,和美一家。 |  女子等阁要出嫁,夫妻和睦是一家。
                     |
桃树繁茂,果实丰硕。 |  桃树含苞满枝头,果实累累坠树丫。
女子出嫁,幸福一家。 |  女子等阁要出嫁,夫妻和睦是一家。
                     |
桃树繁茂,枝叶浓密。 |  桃树含苞满枝头,桃叶茂密色葱绿。
女子出嫁,快乐一家。 |  女子等阁要出嫁,夫妻和睦是一家。


①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华:花。 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女子出嫁。 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⑤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蓁蓁(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摆一摆,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岂不令人深思?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论这个问题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这很容易理解。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到《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可真是一语道破。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宋代理学家朱嘉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从这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婚姻、家庭问题。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得很为透僻。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论自古以来多少解经者就《桃夭》作过多少文章,但象小桃树那样年轻,象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却永远活在读者心里。人们衷心祝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admin 2010-04-05 10:18
07 兔罝

老夫聊发少年狂
--------------------------------------------------------------------------------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装好张张捕兔网,敲打木桩响叮当。| 兔网密密铺,木桩咚咚响。
威猛武士雄赳赳,保护公侯好干将。| 猛士雄赳赳,公侯居中央。
                                |
装好张张捕兔网,设在宽阔大路旁。| 兔网密密铺,设在大路旁。
威猛武士雄赳赳,保护公侯好勇将。| 猛士雄赳赳,壮士列两旁。
                                |
装好张张捕兔网,设在广漠山林中。| 兔网密密铺,林中驱虎狼,
威猛武士雄赳赳,保护公侯作心腹。| 猛士雄赳赳,公侯心欢畅。


①肃肃:严密的样子。罝(jū):捕兔的网。②椓(zhuó):敲。丁(zhēng)丁:象声词。③干城:本指起防御作用的盾牌、城郭,比喻保卫者。④施(yì):布置。中:语助词。逵(kuí):四通八达之道。泛指大道。⑤仇:同“逑”。(右边是小雅所译)

旧说以“兔罝”为猎兔。《诗经直解》引《墨子·尚贤上》“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网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曰可视为此诗古义。

人而能为罝网所困,那罝网应该是用于捕猎大型动物的。闻一多认为兔为“於菟”之“菟”的假借,《左传》:“楚人谓虎为於菟。”菟即虎。(《诗经新义》)如此看来,这里的兔罝,主要是用来防范猛兽而不是用来捕兽的,与“干城”的取义一致。

将打桩设网的狩猎者,与捍卫公侯的甲士联系起来,似乎也太突兀了些。但在先秦时代,狩猎本就是习练行军布阵、指挥作战的“武事”之一。《周礼·大司马》曰:“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阵),如战之陈,辨鼓铎镯铙之用,……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遂以蒐田(打猎)。”其他如“中夏”、“中秋”、“中冬”,亦各有“教茇舍(野外驻营)”、“教治兵”、“教大阅(检阅军队的综合训练)”的练兵活动,并与打猎结合在一起进行。按孔子的解释就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兵者凶事,不可空设,因蒐狩(打猎)而习之。”打猎既为武事,则赞美公侯的卫士,偏从打桩设网的狩猎“兴起”,也正在情理之中了。

现在,一场紧张的狩猎就将开始。从首章的“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到二章、三章的“施于中逵”、“施于中林”,虽皆为“兴语”,其实亦兼有直赋其事的描摹之意。“兔”解为“兔子”自无不可,但指为“老虎”似更恰当。“周南”江汉之间,本就有呼虎为“於菟”的习惯。那么,这场狩猎所要猎获的对象。就该是啸声震谷的斑斓猛虎了!正因为如此,猎手们所布的“兔置”,结扎得格外紧密,埋下的网桩,也敲打得愈加牢固。“肃肃”,既有形容布网紧密之义,但从出没“中逵”、“中林”的众多狩猎战士说,不也同时表现着这支队伍的“军容整肃”之貌?“丁丁”摹写敲击网“椓”的音响,从路口、从密林四处交汇,今你感觉到它们是那样恢宏,有力。而在这恢宏有力的敲击声中,不又同时展示着狩猎者振臂举锤的孔武身影?

从诗中所咏看,狩猎战士围驱虎豹的关键场景还没有展开,就突然跳向了对“超赳武夫”的热烈赞美。但被跳过的狩猎场景,其实是可由读者的丰富想像来补足的。《郑风·大叔予田》就曾描摹过“火烈具举,襢裼暴虎(袒胸手搏猛虎)”的惊险场面,以及“叔善射忌,又良御(车)忌,抑磬控忌(忽而勒马),抑纵送忌(忽而纵驰)”的追猎猛兽情景。这些,都可在本诗兴语的中断处,或热烈赞语的字行间想见。而且由猎手跳向“武夫”,由“兔罝”跳向“干城”,又同时在狩猎虎豹和沙场杀敌之间,实现了刹那间的时空大转换:这些在平时狩猎中搏虎驱豹的健儿,一旦出现在捍卫国家的疆场之上,又将怎样在车毂交错、箭矢纷坠之际,挥戈击退来犯强敌,而巍然难摧如横耸的城墙!于是一股由衷的赞美之情,便突然充溢于诗人胸际,甚至冲口而出,连连呼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好仇、腹心)”了。

诗写得很自豪。在三章相叠的咏唱之中,这种自豪也因了“干城”、“好仇”以至“腹心”的层层推进,而增添了一种神采飞扬的夸耀意味。这对那些“公侯”来说,有这么一些孔武有力之士为其卖命,当然是值得自矜的。但对于“春秋无义战”的那个时代来说,甘将一身武艺,售予公侯之家,而以充当他们的“腹心”为荣,就很难说是一件幸事了。《诗经》“国风”中另一些为离乡背井、久役不归或丧身异域,而咽泣、哀号和歌哭的诗作,也许更能透露:在这种夸耀背后,还掩盖着怎样一种广大无际的悲哀。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觉得《毛诗序》、朱熹《诗集传》以为诗的主旨是讲“后妃之化”、“(周)文王德化之盛”,实在令人感到穿凿牵强,而欧阳修《诗本义》、方玉润《诗经原始》所持的“美武夫忠勇说”、“咏武夫田猎说”差为近之。

admin 2010-04-05 10:19
08 芣莒

体悟天地人间的节律
--------------------------------------------------------------------------------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
采采芣莒,薄言有之。

采采芣莒,薄言掇之。
采采芣莒,薄言捋之。

采采芣莒,薄言袺之。
采采芣莒,薄言擷之。

来采车前草,采呀采起来。| 青青车前子啊,快快把它采下来;
来采车前草,采呀采起来。| 青青车前子啊,抓紧时间收起来。
                        |
来采车前草,捡呀捡起来。| 青青车前子啊,快快把它拾起来;
来采车前草,捋呀捋下来。| 青青车前子啊,抓紧时间捋下来。
                        |
来采车前草,兜呀兜起来。| 青青车前子啊,快快把它兜起来;
来采车前草,衣襟兜回来。| 青青车前子啊,撑起衣襟兜起来。


①芣苢(fǘ yǐ):也有人写成“芣苡”,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uó):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抗着沉重的木头喊着号子,做着单调的活儿哼着小调,哄着婴儿入睡唱着摇篮曲,这是某种有目的的行为,还是万物依循节奏感而运动的天性?这种充满节奏感的运动是神奇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节奏构成了变化。一强一弱,一张一弛,一阴一阳,由此持续下去,事物便不断运动和变化,在变化发展中突破单调和沉闷,产生出五彩斑斓的现象来,却又在节律中保持着统一。 节奏也是自然的法则之一。人遵循节奏,同时也是追求自然。所谓生活的体验,生命的感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节奏的体验和感悟。它是一种超越单调沉闷、划一呆板的努力,是一种新陈代谢的努力。

普通百姓当然不会去深究这当中的道理,而是凭着直觉和天性去追寻自然的节奏变化,从中直接把握生命的自然律动,体悟生命律动与自然节律的同一。于是,就有了“杭育杭育”、“采采副仪”富于韵律感的声音,有了摇篮曲、小夜曲等。

文学艺术的最深厚的根源,就在这种直接而深刻的生命体悟之中。

admin 2010-04-05 10:20
09 汉广

单相思的哀歌
--------------------------------------------------------------------------------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有棵高树南方生,高高树下少凉阴。| 南方有大树,树下好阴凉。
汉江女郎水上游,更想追求枉费心。| 汉水游女美,水中无可追。
好比汉水宽双宽,游过难似上青天。| 汉水波涛宽,如何游岸边!
好比江水长又长,要想绕过是枉然。| 江水源远长,希望结成双!
                                |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 大树枝条杂,荆棘把手扎。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 如你要出嫁,我即喂饱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游过难似上青天。| 汉水波涛宽,如何游岸边!
江水悠悠长又长,要想绕过是枉然。| 江水源远长,希望结成双!
                                |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 大树枝条多,斩蒿一垛垛。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 如你愿同居,我即喂饱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游过难似上青天。| 汉水波涛宽,如何游岸边!
江水悠悠长又长,要想绕过是枉然。| 江水源远长,希望结成双!


①休:休息,在树下休息。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②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③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 ④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 ⑤翘翘:树枝挺出的样子。错薪:杂乱的柴草。 ⑥楚:灌木的名称,即荆条。 ⑦秣(mo):喂马。 ⑧蒌(lou):草名,即蒌蒿。(右为小雅译)

一位砍柴的樵夫,路遇一位即将出嫁的女子,顿生爱慕之情。他明知这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单相思,便以一首山歌唱出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

这当中很有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性爱总是自私的,并且常常是功利的。男子见到漂亮女子总会动心,女子见到英俊男子也会动情。由动心、动情想到占有、嫁娶婚姻,这便是功利的态度。再进一步,当得知自己所倾慕的人将为或已为别人占用时,便会妒忌,吃醋,甚至采取行动做出蠢事来。

单相思的心境固然可以理解,但如果换个角度,把自己所欣赏的异性对象当作审美对象;摆脱功利的目的和眼光,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她或他,不也是一种选择吗?

单相思的失望和所谓痛苦,实际上是功利欲求遭到否定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一方在事实上不可能把对方拒为己有,自己的欲求注定了不可能实现,在心理上遭受了挫折,于是便以某种方式来作心理上的转移和排遣。

凡胎肉身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很难在两性关系中完全摆脱功利目的的左右,很难采用一种纯粹的、无关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另一方。男女双方,要么是情人、恋人、夫妻,要么是陌生人、仇人、敌人。是私欲使恋爱中的人变得狭隘、自私,甚至心理变态。这大概也是两性关系固有的特点?

是的,谁都不愿去培植不开花、不结果的植物。耕耘是为了有所收获。为耕耘之后一无所获而哀歌,完全值得同情。况且,这种哀歌有时竟会很动人,很伟大。

admin 2010-04-05 10:22
10 汝坟

在希望中苦苦支撑
--------------------------------------------------------------------------------
遵彼汝坟,
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
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
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
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
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
父母孔迩。

南山乔木高又奇,所憾树下不能息。 |  沿着汝河坎上游,
汉水游女真美丽,无法求到我痴迷。 |  砍了树木低着头。
汉水宽宽水漓离,游到对岸不敢提。 |  一日不能见夫君,
大江浩浩长又长,没法绕过心里急。 |  如饥似渴心忧愁。
                                 |                  
江树长得高又杂,割取荆草一把把。 |  顺着汝河坎上走,
姑娘如果要出嫁,好好喂饱拉车马。 |  砍了枝条抬起头。
汉水宽宽滚浪花,想到对岸是自夸。 |  见到夫君还家来,
大江浩浩长又长,绕到那边没办法。 |  如胶似漆情深厚。
                                 |                  
江树长得杂又高,割取筐筐嫩蒌蒿。 |  鲂鱼尾巴艳艳红,
姑娘如果要出嫁,快把马驹来喂好。 |  王室差役火熊熊。
汉水宽宽水潦潦,面对彼岸不敢瞧。 |  虽说差役烈似火,
大江浩浩长又长,不到彼岸我心焦。 |  父母仍在要供奉。


①遵:循,沿着。②汝:水名,即汝水,淮何的支流。③坟:堤岸。 ④条枚:树枝叫条,树叶叫枚,条枚就是枝叶。 ⑤惄(ni):忧愁。⑥调(zhou):輖,通"朝“,就是早晨。 ⑦肄(yi):树枝砍后再生的小枝。⑧遐:远。遐弃:远离。 ⑨鲂(fang)鱼:鱼名,就是鳊鱼。⑩赬(cheng)尾:红色的确尾巴。 ⑾燬(hui):焚烧。 ⑿孔:很。迩:近。

独自守着空房的妻子,膝下有儿女,上有年迈父母,不仅要承担许多琐碎劳苦的活计,而且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要有女人特有的细致周到、温柔体贴,又要有男人所有的刚毅坚强、不屈不挠。其中的滋味,又怎一个“苦”字了得!

对于丈夫在外远役的妻子来 说,精神上最强大的支柱,莫过于盼望丈夫早日平安归来。“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如煎如熬,如饥似渴,如在深渊。“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希望如星火闪现,如镜中影像,想拼命抓住,绝不放手。

其实,我们的处境又比这位怨妇好得了多少?生活中有太多让人身不由己的事,我们总要迫不得已地为他人作嫁衣裳。能够在滚滚红尘中给我们以支撑的,正是希望;即使是最不现实的希望,也能让我们觉得活着、受苦受累是值得的。正如毛驴唇前悬着的麦穗,看得见却吃不到,但为了要吃到,就一直不停地往前走啊,走啊,走啊。

生命的度过不过如此。当全部的希望都彻底破灭之时,也就是生命走到了尽头之时。

admin 2010-04-05 10:24
11 麟之趾

男欢女爱的千古绝唱
--------------------------------------------------------------------------------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麒麟的足啊,如同仁义的好公子,那可赞美的麒麟啊!

麒麟的额啊,如同宽厚的好公子,那可赞美的麒麟啊!

麒麟的角啊,如同善良的好公子,那可赞美的麒麟啊!


①麟:麒麟,传说中的一种仁慈之兽。②趾:足。有趾为足,无趾为蹄。③振(zhēn)振:信实仁厚貌。④定:额头。⑤公姓:与公子、公族近义,均指贵族子孙。

现代解《诗》者,历来不在意这首诗,不愿意在这首诗上多落笔墨,一些现代名家的《诗经》选本甚至连选都不选。

其实,《诗经》是一个整体,是三千年前古圣先贤的心志与怀抱的整体展现。以《国风》之首《周南》为例,《毛诗序》说得好,《麟之趾》,《关雎》之应也。这是说,《麟之趾》与《关雎》构成一个互相呼应的关系。“关雎”以正夫妇,夫妇正,则人伦备。夫妇是人伦之本。这就是古人所讲的,“一国之事,系于一人之本”。“麟之趾”则应教化行,人伦美厚如麟趾。关雎是因,麟之趾是果;关雎是始,麟之趾是末。

现代人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感受《诗经》之意,根本不在意《诗经》的历史现场。不但不在乎,还轻视古代那些经学家的努力,认为他们牵强附会。在政治第一的历史时代,《诗经》的解释完全政治化;在经济中心的历史时代,《诗经》的解释则趋向媚俗化。

如果说,不读《关雎》,不知自己是在向壁而立;那么,不读《麟之趾》一诗,则不知自己的脚如何踏上平地。

这首《麟之趾》再简单不过了,即通过以麟之趾、定、角为喻,来反复赞美公子。然而,这只是以字论字的理解,其中的深意值得深究。

麟的出现,在三千年前的先民看来是件大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

巧的是,历史上第一部史书《春秋》也终结于“西狩获麟”这一年。相传正是孔子见麟后一声叹息终止了《春秋》的写作。

孔子为什么对麟这种动物格外敏感,并把它视为“吾道穷矣”的标志呢?

在先民的原始崇拜中,麟是一种灵物。《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是四灵之首。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说:“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 严粲《诗辑》中也说:“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有额者宜抵,唯麟之额,可以抵而不抵;有角者宜触,唯麟之角,可以触而不触。” 就是说,麟是一种由鹿、牛、马、鱼四种动物组合而成的神物,这种动物事实上并不存在,而是先民想像和创造出来的。它的声音合乎钟吕;走路中规中矩,出行必先选择地点;它有趾,但不踩生灵,不踏草地;它有额角,但从不用来作攻击武;它清高,总是独处,而且从不会落入陷阱或罗网。通俗地说,麟这一动物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于一身了,它是仁厚的化身,因而又是王者之瑞。《诗经》“麟之趾”以麟为喻,称得上是至高至美的赞颂了。

《麟之趾》由于既不关女儿风情,也不关男女恋爱,再加上麟这一物象完全是古人虚构出来的,在现代人对科学的狂热意识里,自然是封建迷信的典范了。于是干脆不提它。

然而,我们今天读《诗经》既是要为我所用,却又不能功利到唯我所用。回到《诗经》现场,《麟之趾》反映的正是先民对吉祥平安的追求,它深深化入了我们的民俗生活,成为人们希望、安慰和力量的寄托。唐代诗人杜甫在《徐卿二子歌》中说:“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这里,诗人同样是以麟来称赞他人。后世,就以“麟子凤雏”比喻贵族子孙;以“麟趾”祝颂子孙贤惠;以“麟趾呈祥”作为结婚喜联的横批,祝颂生育仁厚的后代;以“麟肝凤髓”比喻极为稀有的食品;以“凤毛麟角”称赞和说明物品珍贵。

《麟之趾》以麟喻贵族公子,本身也寓示着人们对贵族公子品德的向往,同时寄希望于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引领人们走进一种幸福的生活境界。故古人认为《麟之趾》是行王化的结果是不虚妄的。

正因为麟代表着吉祥与平安,孔老先生才对它格外敏感。孔子成为后世尊崇的圣人之后,一种与麟有关的王者之瑞的传说也应运而生。据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五,徵在贤明”字样。然后,孔子生当乱世,礼崩乐坏,这个时候出现麟,便是一种反常的现象,这才促使老先生搁笔长叹,“吾道不继”。

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诗。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按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既为“衰世”,就非必定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今天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奇怪,但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本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你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你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前文说到这是一首赞美贵族公子的诗,似乎已没有异议。但它究竟歌唱于何种场合,实在又很难判明。方玉润以为此乃“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也”(《诗经原始》),大抵为庆贺贵族生子的赞美诗,似乎较近原意。古代的王公贵族,总要自夸其身世尊崇不同凡俗,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定是“龙种”、“麟子”。这首诗用于恭贺贵族得子的场合,大约正能满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虚荣、自尊之心。然而,自从卑贱如陈胜、吴广这样的氓隶之徒,曾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平之语揭竿而起以后,凡俗之家便也有了愿得“麟子”的希冀。在这样的背景上反观“麟之趾”,则能与仁兽麒麟媲美,而可热情赞美的,就决非只有“公族”、“公姓”了——既然有不少贵族“龙种”,最终被历史证明只是王冠落地的不肖“跳蚤”;那么凡俗之家,为什么就不能崛起叱咤风云的一代“麟子”?

admin 2010-04-06 08:07
国风·召南

12 鹊巢婚礼的包装
--------------------------------------------------------------------------------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喜鹊筑好巢,班鸠来居住。 |  喜鹊筑巢在树上,布谷飞来就居住。
女子要出嫁,百车相迎娶。 |  姑娘就要出嫁了,百辆大车来迎她。
                         |                                  
喜鹊筑好巢,班鸠来居住。 |  喜鹊筑巢在树上,布谷飞来占有她。
女子要出嫁,百车相护送。 |  姑娘就要出嫁了,百辆大车护送她。
                         |                                  
喜鹊筑好巢,班鸠来居住。 |  喜鹊筑巢在树上,布谷飞来占满它。
女子要出嫁,百车成鸾俦。 |  姑娘就要出嫁了,百辆大车迎娶她。


①两:辆。御(yà):迎迓,迎接。②方:占据。③将:送。④成:完成婚礼,指举行礼仪成婚。

这首诗写女子出嫁,可以想象那壮观的场面:满载财物的众多车辆,庞大的迎亲队伍前呼后拥,吹拉弹唱,大红大绿。论规格,显然上了档次。论身份地位,显然不是百姓家中人。

过去的礼仪档次,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人们以财物的多少,来表明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在这个意义上,财物、规格就变成了一种符号,财物本身的价值如同说明书,用来说明主人的社会地位。

这种相沿成习的仪式保存到现在,形式虽在,内容却起了变化:礼仪档次的高低,成了拥有金钱多少的说明书。经常可见的情形是,金钱不多,场面不小,形式和内容背离。这大概也是“人心不古”的饿表现之一吧。如今的假冒伪劣产品,不时配上可以乱真的“包装”。“包装”的走红,已到了经常使人疑心的地步:越是堂而皇之的包装,越让人担心到底有几分真实货色。即使是货真价实的饿东西,为了出手,也不得不包装。于是,在包装之下,真假好坏全都一锅煮了。

好在如今相亲结婚已不像过去那样要到洞房之中才能见到新娘的真面目,否则,运用现代化的包装术,上当受骗的不幸者不知会成什么倍数地增加。

admin 2010-04-06 08:08
13 采蘩做好嫁衣为他人
--------------------------------------------------------------------------------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何处可以采白蒿,湖泽之畔和沙洲。 |  白蒿白蒿何处采?在池沼,在沙滩。
采来白蒿作何用,公侯之家祭祖宗。 |  采来白蒿做甚用?公侯在家祭祖先。
                                 |                                  
何处可以采白蒿,山涧之中路迢迢。 |  白蒿白蒿何处采?在溪旁,在谷山。
采来白蒿作何用,公侯之家祭宗庙。 |  采来白蒿做甚用?公侯宗庙祭祖先。
                                 |                                  
夫人假发高又松,早晚忙碌在后宫。 |  发髻高如云耸起,早也忙来晚也忙;
夫人发饰多又密,忙完一天才休息。 |  忙完公事发髻乱,急急忙忙赶回家。


①蘩:白蒿。②沚:小沙洲。③事:祭祀。④宫:宗庙。⑤被(pí):妇女的假发。僮僮(tóng):高耸状。⑥夙:早晨。⑦祁祁:极言其多。(右边为小雅译)

到野外去采白蒿,在祭祀场所守侯侍奉,肯定不属于王公贵族们干的事。做这些事的,只能是下等的仆人,而且是女仆。

千辛万苦到野外采来白蒿,是供王公贵族祭祀用;费心劳神打扮装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谁辛苦为谁忙?全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滋味如何?唯有女仆内心体验最深。虽然没有言说,我们却感到似乎平淡的叙述中有几分怨忿在。

为他人做嫁衣裳,意味着自我不存在,自我变成了他人的工具。奴仆供人差遣使唤,本就是人为事先设定的,似乎像“命运”决定的。即使不是奴仆,人生都免不了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时候。自觉自愿,并引以为自豪地为他人 做嫁衣裳,是牺牲精神和奉献意识的体现,是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不自觉为他人做嫁衣裳,是上当受骗、误入歧途,是被人利用。不情愿地为他人做嫁衣裳,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当然就是一种痛苦和压抑。

如今我们可以拒绝被迫为他人做嫁衣,但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拒绝的。比如受老板雇佣,老板叫去陪酒,明知不胜酒力却又不得不去。重赏之下必有勇副,是看准了人心追名逐利的弱点,抓住弱点使人为别人做嫁衣。

认真想来,做人是摆脱不了为他人做嫁衣的处境的。区别仅仅在于:是自觉的,不自觉的和被迫的。

admin 2010-04-06 08:10
14 草虫人有悲欢离合
--------------------------------------------------------------------------------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
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
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
我心则夷。

草虫喓喓鸣,阜螽随声跳。  |  草虫喓喓在鸣叫,蚱蜢四处在蹦跳?
不见心上人,心中乱糟糟。  |  久未见到心上人,心中忧愁不安宁?
只要见到他,交欢有浓情,  |  已经见到心上人,终于相遇在这时?
我心就平静。              |  心里安宁不忧愁。              
                          |                                
爬到南山上,前去采蕨苗。  |  登上高高南山坡,采摘鲜嫩的蕨菜?
不见心上人,心中忧戚戚。  |  没有见到心上人,心中忧愁真难熬?
只要见到他,情意相交接,  |  已经见到心上人,终于相遇在这时?
我心就欢悦。              |  心里喜悦乐陶陶。              
                          |                                
爬到南山坡,前去采蕨叶。  |  登上高高南山坡,采摘青青的嶶菜?
不见心上人,心中悲切切。  |  没有见到心上人,心中悲伤难言说?
只要见到他,两情同欢乐,  |  已经见到心上人,终于相遇在这时?
我心才平和。              |  心里平静又欣慰。              


①喓喓(yāo):虫鸣声。②趯趯(tì):跳跃。阜螽(zhōng):昆虫。③亦:发语词。止:代词“之”。④觏(gòu):交合。⑤降(hóng):平和。⑥惙惙(chuò):愁苦貌。⑦说(yuè):通“悦”。⑧夷:平。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离别的忧思,相聚的喜悦,以想象为心灵的慰藉,应当是古往今来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生永恒的生存状态,因而为我们提供了可歌可泣的永恒源泉。

小别如新婚,久别盼重逢。长相厮守,日月淡如水;离别重逢,平静中泛起层层波澜。平淡如水,可以长久永恒;波澜起伏,可以激情澎湃。这是不可同日而语、不可相互替代的两种生存状态,但却可以相互补充。

平平淡淡是真实,是踏实,是实在;但平平淡淡又容易枯燥乏味,沉闷琐碎。激情澎湃是浪漫,是热烈,是冲动;但激情澎湃又难以持久,难以稳定,也充满危险。枯燥的平淡和危险的浪漫,形式不同,却一样使人心绪不宁。

尽善尽美的境界,大概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二人世界尽善尽美的境界,大概是有分有合,有平淡真实也有激情浪漫,有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细碎,也有潇洒旷达热情奔放的脱俗。这种境界难于企及,正因为难于企及,也就更显可贵。

难以企及的理想境界存在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座标,指出了一个方向。这样,即使地域阻隔、两相分离、思念绵绵,即使平淡琐碎、沉闷乏味、充满烟火气息,内心之中便有了依靠,有了寄托。心中踏实,就不畏道路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

admin 2010-04-06 08:11
15 采蘋植物用于祭祀
--------------------------------------------------------------------------------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什么地方可采蘋?南山涧中那水滨。 |  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滨。
什么地方可采藻?水流深处细细找。 |  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                                  
什么东西来装载?有那方筐与圆箩。 |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篓和方筐。
什么东西来烹煮?用那有腿无腿锅。 |  什么可把食物煮?有那锅儿与那釜。
                                 |                                  
什么地方摆祭台?祠堂里面窗子下。 |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
什么人儿来祭祖?斋戒沐浴妙龄女。 |  今儿谁是主祭人?少女恭敬又虔诚。


①蘋、藻:水草名。②行潦:流水。③湘:烹饪供祭祀的牛羊。④宗室:宗庙、祠堂。牖(yǒu):窗。⑤尸:祭祀中扮神的人。⑥齐(zhāi):通“斋”。季女:少女。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左传·隐公三年》将其与《采蘩》、《行苇》、《泂酌》同视为“昭忠信”之作,而更多的古代学者受“诗教”的影响。根据《礼记·昏义》为说,认为是贵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庙祭祀祖先的诗,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女将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惟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认为诗中所谓“季女”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的“季兰”同为一人,均是指周武王元妃邑姜,此诗即是赞美邑姜之作。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首诗是描写女奴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以奉祭祀的诗篇,这更符合诗意。

根据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蘋菜、采水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却蕴积着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祭地、祭人,将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而其主要构成因素就是五个“于以”的运用,正如吴闿生《诗意会通》引旧评所云:“五用‘于以’字,有‘群山万壑赴荆门’之势。”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意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给读者

admin 2010-04-06 08:12
16 甘棠怀念周宣王的贤臣召伯
--------------------------------------------------------------------------------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砍细养护,曾是召伯居住处。

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毁细养护,曾是召伯休息处。

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折细养护,曾是召伯停歇处。


①蔽芾(fèi):树木葱茏貌。甘棠:杜梨树。②翦:即剪。③茇(bá):与下文的憩、说,同为暂时滞留之意。④败:折枝。⑤拜:屈枝。

《甘棠》一诗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讽刺召伯之作,其他几乎众口一辞,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如《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郑笺云:“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得比较明确:“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许多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的资料也都足以证明召公听讼甘棠树下的故事流播广远。召伯南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昕讼决狱、搭棚过夜,这种体恤百姓疾苦,不搅扰民间,而为民众排忧释纷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对甘棠树的一枝一叶,从不要砍伐、不要毁坏到不要折枝,可谓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先告诫人们不要损伤树木,再说明其中原因,笔意有波折亦见诗人措辞之妙。方玉润《诗经原始》说:“他诗练字一层深一层,此诗一层轻一层,然以轻愈见其珍重耳。”顾广誉《学诗详说》说:“丕言爱其人,而言爱其所茇之树,则其感戴者益深;不言当时之爱,而言事后之爱,则怀其思者尤远。”陈震《读诗识小录》说:“突将爱慕意说在甘棠上,末将召伯一点,是运实于虚法。缠绵笃挚,隐跃言外。”对此诗的技巧、语言都有精辟的论述,读者可以善加体味。全诗纯用赋体铺陈排衍,物象简明,而寓意深远,真挚恳切,所以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许为“千古去思之祖”。

admin 2010-04-06 08:13
17 行露不畏强暴的女中豪杰
--------------------------------------------------------------------------------
厌浥行露,
岂不夙夜,
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
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 
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讼?
虽速我讼, 
亦不女从! 

道上露水湿漉漉,  |  道上露水湿纷纷。
难道不想早逃去?  |  难道不想行五更?
只怕露浓难行路。  |  只怕晨露湿我身。
                  |                  
谁说麻雀没有嘴?  |  谁言麻雀没有嘴?
怎么啄穿我房屋?  |  如何穿入我屋中?
谁说你尚未娶妻?  |  谁说你还没成家?
为何害我蹲监狱?  |  为何害我见官家?
即使让我蹲监狱,  |  即便使我入牢狱,
你也休想把我娶!   |  要想娶我万不能!
                  |                  
谁说老鼠没牙齿?  |  谁言老鼠没有牙?
怎么打通我墙壁?  |  如何在我墙上爬?
谁说你尚未娶妻?  |  谁说你还没成家?
为何害我吃官司?   |  为何害我见官家?
即使让我吃官司,  |  虽然使我遭诉讼,
我也坚决不嫁你!   |  要想娶我万不从!


①厌浥(yì):湿淋淋的。行(háng):道路。②岂不:难道不想。③谓:同“畏”。与下文的“谓”不同义。④角(lù):鸟嘴。⑤女(rǔ):通“汝”。⑥速:招致。狱:讼,打官司。⑦墉(yōng):墙。

这首诗的主旨,从古至今,聚讼纷纭。《毛诗序》联系《甘棠》而理解为召伯之时,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而《韩诗外传》、《列女传·贞顺篇》却认为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的诗作,清龚橙《诗本谊》、吴闿生《诗义会通》等承袭此说。明朱谋玮《诗故》又以为是寡妇执节不贰之词,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以为是贫士却婚以远嫌之作。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是一个女子嫌弃夫家贫穷,不肯回家,被丈夫讼于官府而作;余冠英《诗经选》认为是一个已有夫家的女子的家长对企图以打官司逼娶其女的强横男子的答复;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是一个女子拒绝与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重婚的诗歌。笔者认为余说近是,但诗中的主人公应是那位女子。

全诗三章,首章比较隐晦难懂,以至于宋人王柏《诗疑》卷一断言是别诗断章错入。其实,可以根据清张澍《读诗钞说》将首章理解为这个女子表明态度,而下面两章是假设之辞,“乃预拟其变而极言之”,以示自己心意决绝,未必是真讼于官府。

首章首句“厌浥行露”起调气韵悲慨,使全诗笼覃在一种阴郁压抑的氛围中,暗示这位女性所处的环境极其险恶,抗争的过程也将相当曲折漫长,次二句“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文笔稍曲,诗意转深,婉转道出这位女子的坚定意志。次章用比兴方法说明,即使强暴者无中生有,造谣诽谤,用诉讼来胁迫自己,她也决不屈服。“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四句是正话反说,表示雀虽有嘴而无穿我屋之理,你已有妻则无致我陷狱之理,委婉巧妙;而“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两句则是正面表态,斩钉截铁,气概凛然。第三章谓鼠虽有牙而无穿我墙之理,你已有妻则无使我遭诉讼之理,但你若欲陷我于诉讼,我也不会屈从你。句式复沓以重言之,使得感染力和说服力进一步加强。全诗风骨遒劲,格调高昂,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女性为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爱情尊严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

admin 2010-04-06 08:13
18 羔羊士大夫们的安闲生活
--------------------------------------------------------------------------------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羔羊皮袄蓬松松,白色丝带作钮扣。|身穿羔皮裘,素丝真考究。
退出公府吃饭去,摇摇摆摆好自得。|退朝享佳肴,踱步慢悠悠。
                                |
羔羊皮袄毛绒绒,白色丝带作钮扣。|身穿羔皮袄,素丝做工巧。
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踱步慢悠悠,饱腹已退朝。
                                |
羔羊皮袄热烘烘,白色丝带作钮扣。|身穿羔皮袍,素丝质量高。
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踱步慢悠悠,退朝享佳肴。


①皮(pó)、革(qì)、缝:毛皮或皮袄。②素丝:白蚕丝。紽(tuó):量词,丝数。③退食自公、自公退食(sì):从公府回家中进餐。④委蛇(yí):逶迤。洋洋自得貌。⑤緎(yū):丝数。⑥总(zōnɡ):丝数。(右为劝学网的小雅译)

这首诗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位者的,所赞美的内容,或说是纯正之德,如薛汉《韩诗薛君章句》:“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或说是节俭正直,如朱熹《诗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其说大多牵强不可信。确如方玉润所批评的“固大可笑”、“附会无理”(《诗经原始》)。纵观以“美”立说者,唯有姚际恒之说稍可通,其说谓“诗人适见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此风人之妙致也”(《诗经通论》)。“于言外想见”是本诗的主要表现特点,故录以参考。首倡剌诗说的,我所见之《诗经》著作,以清人牟庭《诗切》最早,他说:“《羔羊》,刺饩廪(膳食待遇)俭薄也。”今人诗说仍是美、刺并存,比较而言,笔者以为“刺”稍近诗意,但与牟氏所言“刺”的内容恰相反,诗人所刺者乃大夫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与《魏风·伐檀》所刺之“素餐”(白吃饭)相似。

对这首诗表现特点的理解,姚际恒之说是可取的,不过要反美为剌,即是说,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无疑是位大夫。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谓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这与当时民众的生活水准相对照,无疑天上地下之别,《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阐述的符合王道的理想社会,在丰收年成,也才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常例竟是“日双鸡”,何等奢侈!诗人虽然没有明言“食”是什么,以春秋襄公时代的公膳例之,大约相差无几。诗人生活在同时代,一见其人“退食自公”必然有所触动,想得很多,也许路有饿殍的惨象浮现在他眼前。正因为如此,所以厌恶之情不觉油然而生,“委蛇委蛇”诗句涌出笔端。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谓点睛之笔,使其人仿佛活动起来:你看他,慢条斯理,摇摇摆摆,多么逍遥惬意。把这幅貌似悠闲的神态,放在“退食自公”这个特定的场合下,便不免显出滑稽可笑又丑陋可憎了,言外诗人的挖苦嘲弄可以想见:这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实则是个白吃饭的寄生虫!三章诗重复这个意思,回环咏叹,加深了讥刺意味。各章三、四两句,上下前后颠倒往复,清陈继揆《读诗臆补》曾评为:“随意变化,妙绝奇绝。”妙绝奇绝。”

admin 2010-04-06 08:14
19 殷其雷妇人盼望远役丈夫早早归来
--------------------------------------------------------------------------------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何斯违斯,莫或遑处?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雷声隐隐响隆隆,好像就在南山南。|雷声隆隆响,南山阳坡震。
为何才回又要走,不敢稍稍有闲暇?|为何离家走?不敢少悠闲。
诚实忠厚心上人,妻在家里盼你归!|有为真君子,归来吧归来!
                                |
雷声隐隐隆隆响,好像就在南山旁。|雷声隆隆响,南山边上响。
为何才回又启程,不敢稍稍暂休整?|为何离家走?不敢片刻休。
诚实忠厚心上人,妻在家里盼你归!|有为真君子,归来吧归来!
                                |
雷声隐隐隆隆响,好像就在南山下。|雷声隆隆响,南山脚下鸣。
为何才聚又离别,不敢稍稍作停歇?|为何离家走?不敢稍暂停。
诚实忠厚心上人,妻在家里盼你归!|有为真君子,归来吧归来!


①殷:雷声。通“隐”。②阳:山之南坡。③斯:含此人此地之意。违:离别。④或:有。遑(huáng):闲暇。⑤振振(zhēn):忠诚老实貌。⑥处:居住,停留。(右为劝学网的小雅译)

《毛诗序》解此诗为“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攻,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关于此诗的主题,不仅今文学派的三家无异议,而且后来的解诗者也无大的争论。虽然所思念的对象不必如《毛诗序》之泥定为“大夫”,但从诗中所称“君子”来看,则这位行役在外者当是统治阶级中人,不可能是平民百姓。

全诗三章,每章的开头均以雷声起兴。这隆隆的雷声不绝于耳,忽儿在山的南坡,忽儿在山的旁边,忽儿又到了山的脚下。这雷声勾起了她对出门在外的亲人的忧念:在这恶劣的天气,他却要在外奔波跋涉,怎不叫人牵肠挂肚!因而诗在起兴之后发出了“何斯违斯”的感叹。据毛传与郑笺,前一“斯”字指君子,后一“斯”字指此地。朱熹承袭此说,释为:“何此君子独去此而不敢少暇乎?”(《诗集传》)而严粲释云:“言殷然之雷声,在彼南山之南。何为此时速去此所乎?”(《诗缉》)从上下文看,后一种说法更为顺理成章。感叹之后,女主人公又转念为丈夫设身处地着想:只因为了公事,才不敢稍事休息。想到丈夫一心为公事奔忙,故而接下去才有“振振君子”的赞叹。毛传与郑笺均释“振振”为信厚。朱熹亦承此说。姚际恒《诗经通论》云:“盖振为振起、振兴意,亦为众盛意。”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训“振振”为“振奋有为”,似更切合情理。这样“振振”一词就成了称扬其夫君勤奋有为的赞语了。女主人公作出这样的赞叹之后,却发出了“归哉归哉”的呼唤,表明女主人公虽然明白丈夫是为公事奔走,但还是希望他能早早归来。这种转折实质上表现了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诗序》称“劝以义”,就是着眼于其理的一面,以张扬其伦理教化的意义,但忽视了其情的一面,而且是此诗的主要一面,因而受到后人的质疑。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批评了《诗序》的这一偏颇:“按诗‘归哉归哉’,是望其归之辞,绝不见有‘劝以义’之意。”崔述的《读风偶识》也称:“今玩其词意,但有思夫之情,绝不见所谓‘劝义’者何在。”然而“绝不”云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失之偏执。还是朱熹概括得好:“于是又美其德,且冀其早毕事而还归也。”(《诗集传》)近人陈子展《诗经直解》称此诗“既劝以大义,又望其生还,可谓得情理之正者也”,诚为中肯之论。

此诗以重章复叠的形式唱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覆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每章均以雷起兴,却变易雷响的地点,不仅写出了雷声飘忽不定的特点,而且还引逗出对丈夫行踪无定的漂泊生活的挂念,诚如胡承珙所云:“细绎经文三章,皆言‘在’而屡易其地,正以雷之无定在,兴君子之不遑宁居。”(《诗经后笺》)“遑”、“息”、“居”三字则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忠于职守、不敢懈怠的态度。此诗的每一章虽只寥寥数语,却转折跌宕,展示了女主人公抱怨、理解、赞叹、期望等多种情感交织起伏的复杂心态,活现出一位思妇的心理轨迹,堪称妙笔。初读此诗会不得要领,或以偏概全,产生上文所述的岐见,因而姚际恒会这样批评朱熹:“夫冀其归,可也,何必美其德耶!二义难以合并,诗人语意断不如是。”殊不知诗作为心灵的自白,断不是非此即彼的逻辑推理,可以说诗人之语正当如是。此诗之妙正在于其上下不一的语意转折,在否定亦复肯定中呈现活的心灵。此外,此诗的语言简洁朴素,齐言中又有长短相错,模拟说话的声口,在一唱三叹中倾吐衷情,颇为传神。

admin 2010-04-06 08:15
20 摽有梅待嫁女子渴望男方及时前来求婚
--------------------------------------------------------------------------------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 枝头梅子落,树上留七成!
有心求我小伙,莫要耽误良辰。| 追我小伙子,莫错好时辰!
                            |
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 枝头梅子落,树上留三成!
有心求我小伙,至今切莫再等。| 追我小伙子,今是好时辰!
                            |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 梅子全部落,倾筐让他取!
有心求我小伙,开口莫再迟疑。| 追我小伙子,趁时嫁给你!


①摽(biào):坠落。有:助词。②七:十分之七。后文中的三指十分之三。③庶:众。④迨(dài):及,趁着。⑤塈(jì):取。⑥谓:通“归”,指女子出嫁。(右为劝学网的小雅译)

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求我庶士”,不妨读为“我求庶士”。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此篇的诗旨、诗艺和风俗背景,前人基本约言点出。《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男女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当略去。《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明白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陈奂则对此篇巧妙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

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抓住了本篇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全诗的旋律节奏。

从抒情主人公的主观心态看,“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夫婿无觅。全诗三章,“庶士”三见。“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呼唤爱情。青春无价,然流光易逝。“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鲜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罗丹艺术论·女性美》)。如今梅子黄熟,嫁期将尽,仍夫婿无觅,怎能不令人情急意迫!青春流逝,以落梅为比。“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这也正一遍遍在提醒“庶士”:“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曲》之忧心“无花空折枝”,似乎深有《摽有梅》之遗意。

从诗篇的艺术结构看,“急”就急在三章复唱而一步紧逼一步。重章复唱,是《诗经》基本结构。但从诗意的表达看,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重章之易辞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渐进。《草虫》首章末句“我心则降”、次章末句“我心则说”、末章末句“我心则夷”,即为语虽异而情相类的重章之易辞申意。《摽有梅》则属于重章之循序渐进。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

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种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从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到中唐无名氏的《金缕曲》“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从《牡丹亭》中杜丽娘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叹惜“花谢花飞飞满天”;以至闻捷《吐鲁蕃情歌》中的“苹果树下”和“葡萄成熟了”这两首名作,可以说,无不是这一原型模式的艺术变奏。然而,《摽有梅》作为先民的首唱之作,却更为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

admin 2010-04-06 08:16
21 小星卑微小吏的命运和浩叹。
--------------------------------------------------------------------------------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实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
实命不犹!     

小小星辰光朦胧,三个五个闪天东。| 星星闪微光,点点在东方。
天还未亮就出征,从早到晚都为公。| 匆忙赶夜路,日夜公事忙。
彼此命运真不同。                | 只因命运不一样。
                                |
小小星辰光幽幽,原来那是参和柳。| 星星闪微光,参昴星在上。
天还未亮就出征,抛撇香衾与暖裯。| 匆忙赶夜路,抛弃暖被床。
命不如人莫怨尤。                | 只因命运不一样。


①嚖(hui):形容光芒微弱,闪闪烁烁。②三:即参星,它由三颗星组成。五:昴星,它由五颗星组成。③宵征:夜晚赶路。④寔:即“实”,此。⑤衾(qīn):被子。裯(chóu):被单。⑥不犹:不一样。(右为劝学网的小雅译)

《毛诗序》云:“《小星》,惠及下也。夫人无妬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知其命有贵贱,能尽其心矣。”韩诗说与毛异,《韩诗外传》卷一引“曾子仕于莒”以说诗,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引诗曰:“夙夜在公,实命不同。”《容斋随笔》以为此诗是“咏使者远适,夙夜征行,不敢慢君命”之意,用韩说也。《白帖》引“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入“奉使类”。姚际恒《诗经通论》云:“章俊卿以为‘小臣行役之作’,是也。”并驳毛传郑笺,以为诗中情景,于毛传不类者三,于郑笺不通者三。魏源《诗古微·召南答问·小星》总结各家,更加详说。我也认为郑笺孔疏附会毛传者非,不如申韩各家之说。

申韩各家中侗鄙健罚骸盎蜓嘌嗑酉ⅲ蚓〈崾鹿换蛳①仍诖玻虿灰延谛小!苯馐汀?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小星》之“寔命不同”,更合诗义。但谓“抱衾与裯”一句,指行人所携之“襆被”,或役夫所携之“行帐”,则似是而实非。他们注意了句中“衾裯”两字,在“衾裯”两字上做文章,不知道“抱”即古“抛”字。钱大昕《声类》:“抱,古抛字。《史记·三代世表》:‘抱之山中,山者养之。’《集解》:‘抱音普茅反’。”详见我的《声类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诗言“抱衾与裯”者,说征人役夫“肃肃宵征”,抛却室家之乐,夫妻之爱也。唐人李商隐诗云:“为有云屏无限娇,风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孤负香衾事早朝”。说李诗是从《诗·鸡鸣》“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蜕化而来,可。说李诗从《小星》“抱衾与裯,寔命不犹”发展而来,亦可。因居者言之,则妻子怨早朝之孤负香衾;因行者言之,则自伤其“抛却衾裯”也。

诗凡两章,每章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后三句主要是言情,但情中也复叙事,所谓情景交融也。

第一章之前两句云:“嚖彼小星,三五在东。”姚际恒所谓:“山川原隰之间,仰头见星,东西历历可指,所谓戴星而行也。”

征人奔走,为赶行程,凌晨上道。忽见小星,三五在天,睡眼惺忪,初亦不知其星何名也。言在东者,东字与公、同趁韵,不必定指东方。第二章云:“嚖彼小星,维参与昴。”征人睡梦才醒,故初见晨星,不知何名。继而察以时日,然后知其为参星与柳星。第一章只言小星,三五在东,不言星名;第二章既说小星,又说乃参乃柳,这就是诗分章次的道理。诗虽写景,而情亦隐见其中。

诗之每章后三句主要言情者,第一章云:“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夙夜”旧释“早夜”,“日未出,夜未尽,曰早夜”。夙夜或早夜都不是两字平列,面是上字形容下字的偏正结构。征人天不明即行,可见其不暇启处,忙于王事。《北山》诗云: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可见同为“王臣”,同为“职司”,工作并不相等,遭遇并不相同。第二章后三句云:“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改第一章的“夙夜在公”为“抱衾与裯”。又改“同”为“犹”。改“同”为“犹”者换字叶韵。改言“抱衾与裯”者,则由于上章之“夙夜在公”,凌晨上道,弃室家之好,“抛衾与裯”也。“夙夜在公”是“抛衾与裯”之因,“抛衾与裯”是“夙夜在公”之果。文心极细,章序分明。征人之“不已于行”,较之“息偃在床”者,不是“寔命不犹”吗?写役夫之悲,真是词情并茂。

admin 2010-04-06 08:18
22 江有汜弃妇怨词
--------------------------------------------------------------------------------
江有汜,之子归,
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
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
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   

江有倒流水,那人又娶妻,| 大江有分流。人儿回故里,
不与我相随!            | 不肯带我一同去。
现在不要我,以后必后悔。| 不肯带我去,将来悔不及!
                        |
江有小沙洲,那人又娶妻,| 大江有绿洲,人儿回故里,
不与我相随!            | 不再相聚便离去。
现在不要我,以后还要归。| 不相聚离去,将来忧不已!
                        |
江有小支流,那人又娶妻,| 大江有分水,人儿回故里,
不过我的门!            | 不见一面就离去。
此时不见我,日后必悲歌。| 不见一面去,将来哭何益!


①汜(sì):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②以:相从,相好。③渚:小沙洲。④与:同“以”。⑤处:忧。⑥沱:支流。⑦过:经过。(右为劝学网的小雅译)

这是一首弃妇诗。从诗中写到的“江”、“沱”看来,产地是在召(在岐山,周初召公奭的采邑)的南部、古粱州境内长江上游的沱江一带。女主可能是一位商人妇。那商人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诗中的“之子”,是古代妻妾对丈夫的一种称呼,与《诗经·卫风·有狐》的“之子无裳”的“之子”一样。

三章诗的开头都是写景。“汜”、“渚”、“沱”,上面的译文都从支流这一意义上翻译,而在弃妇心目中,这一条条不同的支流都是看得见的具体存在。她住在“汜”、“渚”、“沱”一带,她丈夫当年从水路而来,最后又从这些支流中的一条乘坐小船悄然离去。从表现手法说,各章的首句都是直陈其事,用的是赋体;从江水有支流,引出“之子归”的事实,则在赋体之中又兼有比兴的意味。

诗中的丈夫是一位薄情郎。在三章诗中,那弃妇分别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来诉说丈夫对她的薄情。“不我以”,是不一道回去;“不我与”,是行前不和我在一起;“不我过“,是有意回避,干脆不露面。丈夫在感情上是如此吝啬,做的是那样地恩尽义绝,无需再添加笔墨,其薄情薄意已如画出。

诗中的弃妇是一位自信心很强的女人。她相信自己在丈夫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预言丈夫今日的背弃行为,日后必将在感情上受到自我惩罚,这就是各章结句所说的“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值得注意的是,丈夫将受到的感情上的自我惩罚与他背弃自己妻子的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我以”引出“悔”,“不我与”带来“处”,“不我过”导致“啸歌”。其愈是绝情,其后果也就愈加严重。当然,这只是弃妇一厢情愿的假想之辞。事实上,那男子很可能事过境迁,在感情上并不引起任何震动。对于理解这首诗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弃妇自信的论断日后是否会成为事实,而是隐藏在这一论断背后的弃妇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弃妇设想故夫日后会后悔今日的背弃行为,其中就隐含了弃妇对于夫妇关系重归于好的企盼;预言故夫今日的轻率必将招致日后的痛苦,这又泄露出弃妇恨过于爱的报复性的心态。这是她的软弱,也是她的坚强。由此决定了这首诗风格上的特点,既一唱三叹,极尽缠绵,又柔中见刚,沉着痛快。

此诗每章的前三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其中第三、四句重出——男子的薄情集中表现在这一句,女子的痛苦不幸也根源于这一句,因而采取了反覆咏叹的形式。重出的这一句子中的关键字,各章不同。从一章的“以”,一转而为二章的“与”,再转而为三章的“过”,愈转愈深,丈夫如何薄情,做妻子的又是如何痛苦不幸,都因了这一关键字的置换而得到一层深于一层的表现。全诗形式整齐,结构严谨,用字精审,笔法却极为自然,语言又十分浅近,达到了精工与自然、深入与浅出的完美结合,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历来对此诗的解释不一。或以为是媵妾因受正妻排斥、不能陪嫁而作,“之子”指正妻(见《毛诗》小序);或虽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之子”指薄情的丈夫,但认为“啸歌”者是弃妇,所谓“啸歌”是弃妇自我排遣的一种表现(方玉润《诗经原始》)。这些解释都与原诗的实际不合,故为本文所不取。

admin 2010-04-06 08:19
23 野有死麕
--------------------------------------------------------------------------------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
无感我帨兮,
无使尨也吠。

山野之外一死獐,白茅轻轻将它包。|死鹿在荒野,白茅缕缕包。
二八娇女春情萌,青年猎人把她撩。|少女春心荡,小伙来调笑。
                                |
大树林子小灌木,荒山野岭死麋鹿。|林丛小树木,荒野有死鹿。
白色茅绳将它束,这个少女颜如玉。|白茅献给谁?少女颜如玉。
                                |
轻点慢点好哥哥,                |慢慢来啊少慌张!
不要弄乱我佩巾,                |不要动我围裙响!
不要惊动小猎犬。                |别惹狗儿叫汪汪!


①麕(jūn):獐子。②吉士:男子的美称,这里指猎人。③朴樕(sù):低矮灌木。④纯束:捆扎。⑤舒:徐。脱脱:轻缓貌。⑥感(hàn):“撼”,动摇。帨(shuì):佩巾。⑦尨(máng):多毛的狗。

《野有死麕》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这在五四运动后的白话文学、民间文学的倡导者们如顾颉刚、胡适、俞平伯、周作人的热烈的书信探讨中已作了极大的肯定。顾颉刚说:“《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情歌。……可怜一班经学家的心给圣人之道迷蒙住了!卫宏《诗序》云:‘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郑玄《诗笺》云:‘贞女欲吉士以礼来,……又疾时无礼,强暴之男相劫胁。’朱熹《诗集传》云:‘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言姑徐徐而来,毋动我之帨,毋惊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经他们这样一说,于是怀春之女就变成了贞女,吉士也就变成强暴之男,情投意合就变成宋蘩窠傩玻逼鹊囊缶捅涑闪肆萑徊豢煞钢?”在中国诗作中,抒情诗虽然发达但直面讴歌爱情的却并不多,《野有死麕》以它鲜明的主题而显得极其可贵。

全诗三段,前两段以叙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绘男女之情,朴实率真;后一段全录女子偷情时的言语,活脱生动。侧面表现了男子的情炽热烈和女子的含羞慎微。转变叙事角度的描写手法使整首诗情景交融,正面侧面相互掩映,含蓄诱人,赞美了男女之间自然、纯真的爱情。对于打破章法、句法的卒章,人们常常难以理解。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说:“至于卒章三句,错互成文,且无来由,更觉‘兀突’,亦当有过渡衔接词句。”其实,仔细研究《诗经》,不难发现这种在复沓中突兀的单行章段是《诗经》尤甚是《国风》的常见现象。它们往往出现在作品文本的首尾。比如,《周南》的《葛覃》、《卷耳》、《汉广》、《汝坟》,《召南》的《采蘩》、《草虫》、《行露》、《何彼襛矣》,《邶风》的《燕燕》、《日月》、《终风》、《简兮》、《北门》、《静女》、《新台》,《鄘风》的《君子偕老》、《蝃蝀》,《郑风》的《女曰鸡鸣》、《子衿》,《齐风》的《东方未明》、《甫田》,《唐风》的《扬之水》、《葛生》,《陈风》的《东门之枌》、《衡门》,《王风》的《大东》,《秦风》的《车邻》,《曹风》的《下泉》以及《小雅》中的《皇皇者华》、《南有嘉鱼》、《湛露》、《菁菁者莪》等。这种诗甚至往往被视作脱简或串简,执此观点的如宋代的王质、王柏,现当代的孙作云、翟相君等。也有人对此种结构击节赞赏的,比如清代的刘沅、方玉润之评《采蘩》。对如此大相径庭的看法,要是我们能够从诗的起源的角度进行考察,就可使问题冰释。最早的诗是口头上传唱的歌。歌唱者可以独歌,也可以对歌、和歌。蒋立甫评《采蘩》就说:“后一章是合唱。”(《诗经选注》)再比如《关雎》,后二章复沓,第一章四句单行。《论语·秦伯》:“《关雎》之乱,洋洋盈耳哉!”《史记·孔子世家》:“故曰:‘关雎之乱以为凤始。’”所谓“合乐谓之乱”,众声合唱部分便是“乱”。当原始的自由对歌或集体的祭祀歌唱被刻意摹仿,诗歌的创作者就具备了随意转换叙事角度的能力,诗歌从此而自由飞扬,简洁而形象生动地共时展开情节描述、抒写心理感受成为可能。作为早期的创作诗,《诗经》中这样一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不免显得有些程式化,远没有应用自如。但也正因此,我们才感觉《诗经》中的诗是那么的质朴率真。

《野有死麕》的语言生动而隽永,这主要归功于口语、方言的使用和刻意营造音乐效果的语词的创造运用。卒章三句由祈使句组成,纯属口语。直接采用口头语言能够最完整最准确地再现女子偷情时既欢愉急切又紧张羞涩的心理状态。而祈使句本身也提示了这样一个动作场面的微妙紧张。《诗经》的语言是诗人创作的艺术语言,它来自于生活口语,又精心经过提炼。《诗经》用的是周代的共同语雅言,也就是西周王畿所在地的镐京话。但诗人在《野有死麕》中,也用到了方言。陆德明《毛诗音义》引《草木疏》:“麕,麞也。青州人谓之麕。”青州,据《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东方为青州。”《召南》,旧说一般以为“召”是指召公奭及其封地,其采邑在陕西岐山西南。《召南》中有《甘棠》,诗中有一“召伯”,冯沅君《诗史》以召伯为宣王末年征淮夷有功的召穆公虎。《野有死麕》据《旧唐书·礼仪志》说也不是周初之诗,而是周平王东迁后的诗。笔者认为,《召南》不是周初诗作,“召”作为地名也不在陕西岐山。总之,《野有死麕》用了东方方言。方言的使用使整首诗更贴近日常生活,更自然朴实。四字成句,四句成段,是《诗经》的标准句法、章法。整饬的句式其原始实质和有组织地分布用韵字的押韵一样,是为了产生和谐悦耳、间断有序的声音效果。因为汉语的固有特性,间断有序的声音的产生就自然会要求句式的整饬。

《野有死麕》中的“朴樕”是联绵词,也可写成“朴遬”。毛传释“朴樕”为“小木”,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解释为“小樕树”。“朴樕”有两个引申义:短小,丛生;前者见《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注,后者见《尔雅·释木》邢昺疏。“朴樕”一字除可异写为“朴遬”外,其声变化,而意义基本保持不变的,还有“扶苏”、“扶胥”等分化词。张永言说:“推广来说,灌木丛生貌叫‘朴樕’,枝叶花朵丛生貌叫“扶疏”,鸟羽、兽毛丛生貌叫‘朴樕’‘扑朔’;由灌木、枝叶、羽毛丛生貌又可引申出纷披、披垂、蓬松、不整齐、不整饬等意义,所以衣服不整齐叫‘朴樕’人委琐不整饬叫‘仆遬’。”据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统计,像“朴樕”这样的联绵词《诗经》中大概有140个。联绵词指的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即由两个音缀的拼合表示一个完整意义的词。郑玄《诗谱序》引《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联绵词的产生,是长歌永言的结果。换句话说,是修饰音节的需要而产生了“朴樕”这样的词。根据李新魁的构拟,“朴樕”的上古读音应为boksok。按照李先生在《从方言读音看上古汉语入声韵的复尾韵》一文中提出的理论,这词本读入声,是由一个音节衍化而形成为两个音节的;其第二个音节的声母s,本是第一个音节韵尾的遗存。也就是说,“朴樕”第二个音节的声母实际上是借自第一个音节的;从一个音节变成两个音节,其实质是音节的延长。是音节延长的需要而补充了后面一个弱读音节,造成了像“朴樕”这样的联绵词。为了声音的和谐而刻意创造的语词丰富了诗歌的语言,也使诗歌的语言更为自然生动。

admin 2010-04-06 08:19
24 何彼襛矣贵族嫁娶的场面
--------------------------------------------------------------------------------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
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花团锦簇多繁华,好比唐棣鲜花开。|为何如此绚烂?如同唐棣美妍。
庄重和悦不曾见?那是王姬乘车来。|为何喧闹不堪?王姬嫁车壮观。
                                |
花团锦簇多美丽,色泽艳绝如桃李。|为何如此秾丽?如同桃李娇艳。
那是平王的子孙,娶了齐侯的娇女。|王孙容貌姣好,公子风度翩翩。
                                |
河中垂钓用什么?并合之丝结细绳。|何物钓鱼方便?更用丝绸钓线。
齐侯女儿坐华乘,嫁予平王后世人。|公子风度翩翩,王孙容貌娇艳。


①襛(nóng):花木繁盛。②唐棣(dì):木名,状似白杨,能开花结果。华:花。③曷:难道。雝(yōng):和乐。④其钓维何:用什么来钓鱼?以鱼喻配偶。⑤伊缗(mín):伊,发语词。缗,两股合一的丝绳。(右边一首为小雅修改)

《何彼秾矣》一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美王姬”之作,云:“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犹执妇道以成肃雍之德也。”古代学者多从其说,朱熹《诗集传》也说:“王姬下嫁于诸侯,车服之盛如此,而不敢挟贵以骄其夫家,故见其车者,知其能敬且和以执妇道,于是作诗美之。”近现代学者大都认为是讥刺王姬出嫁车服奢侈的诗。高亨《诗经今注》却认为是“周平王的孙女出嫁于齐襄公或齐桓公,求召南域内诸侯之女做陪嫁的媵妾,而其父不肯,召南人因作此诗”。袁梅《诗经译注》又持新说,以为是男女求爱的情歌,诗中的“王姬”、“平王之孙”、“齐侯之子”不过是代称或夸美之词。我以为此诗是为平王之孙与齐侯之子新婚而作,在赞叹称美之余微露讽刺之意。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极力铺写王姬出嫁时车服的豪华奢侈和结婚场面的气派、排场。首章以唐棣花儿起兴,铺陈出嫁车辆的骄奢,“曷不肃雝”二句俨然是路人旁观、交相赞叹称美的生动写照。次章以桃李为比,点出新郎、新娘,刻画他们的光彩照人。“平王之孙,齐侯之子”二句虽然所指难以确定,但无非是渲染两位新人身份的高贵。末章以钓具为兴,表现男女双方门当户对、婚姻美满。

“通篇俱在诗人观望中着想”(陈继揆《读诗臆补》),全诗在诗人的视野中逐渐推移变化,时而正面描绘,时而侧面衬托,相得益彰。从结构上说,全诗各章首二句都是一设问、一作答,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前后上下,分配成类,是诗家合锦体”(同上)。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此)诗每章首二句,一若以设谜为问,一若以破谜为答,谐讔之类也。此于《采蘩》、《采蘋》之外,又创一格。此等问答体,盖为此时此地歌谣惯用之一种形式。”

admin 2010-04-06 08:20
25 驺虞猎人的射击本领
--------------------------------------------------------------------------------
彼茁者葭,
壹发五豝,
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
壹发五豵,
于嗟乎驺虞!

春日田猎芦苇长,   |    芦苇茂盛真茁壮,
箭箭射在母猪上,   |    发箭射杀五头猪,
啊!射技真高强!    |    多可恶的驺虞啊!
                   |                    
春日田猎蓬蒿生,   |    蓬蒿丛丛真茂盛,
箭箭射在小猪上,   |    五头小猪瞬间杀,
啊!射技真高强!    |    多可恨的驺虞啊!


①葭(jiā):芦苇。②壹:发语词。豝(bā):幼小的母猪。③驺(zōu)虞:古时司牧猎的官吏。④蓬:蓬草。⑤豵(zòng):小猪或小兽。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歌颂文王教化的诗作,说:“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蒐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朱熹《诗集传》发挥此义,宣传“诗教”,说:“南国诸侯承文王之化,修身齐家以治其国,而其仁民之余恩,又有以及于庶类。故其春田之际,草木之茂,禽兽之多,至于如此。而诗人述其事以美之,且叹之曰:此其仁人自然,不由勉强,是即真所谓驺虞矣。”旧说另有乐贤者众多、怨生不逢时、赞驺虞称职等说,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则认为是小奴隶为奴隶主放猪,经常受到驺虞(猎官名)的监视欺凌,有感而作。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本诗是赞美猎人的诗歌。

本篇之所以有不同的解释,分歧主要源于对“驺虞”一词的理解。坚持“诗教”的学者们视驺虞为仁兽,认为此诗是描写春蒐之礼的,人们驱除害兽,但又猎不尽杀,推仁政及于禽兽,但是将驺虞解释为兽名最大的缺点是与诗意不能贯通。因此《鲁诗》就已将“驺”释为天子之囿,将“虞”释为司兽之官,今人鲍昌《释<驺虞>》一文,解“驺”为饲养牲畜的人,解“虞”为披着虎皮大声呼叫的人,将驺虞合训为猎人,至此,这首诗的诗意涣然冰释。

全诗两章,每章三句,第一章首句“彼茁者葭”,点明了田猎的背景,当春和日丽之时。风煦润物,花木秀出,母猪藏匿在郁郁葱葱的芦苇之中,极为隐密,猎人却能够“壹发五豝”,所获不菲。第二章首句“彼茁者蓬”,指出行猎是在蓬蒿遍生的原野,天高云淡,草浅兽肥,虽然猎物小猪不易被发觉,但猎人仍然能够“壹发五豵”,轻松从容。打猎的地点、背景在变,但猎人的收获同样丰厚,足见其射技之高超。作者截取了行猎过程中的两个场景,简笔淡墨,勾勒出猎人弯弓搭箭、射中猎物的生动画面,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admin 2010-04-07 07:12
国风·邶(bèi)风

26 柏舟妇人遭受遗弃为群小所欺,坚持真理不甘屈服
--------------------------------------------------------------------------------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柏木船儿顺水流,飘飘荡荡不能休。|划着小木舟,飘荡到中流。
两眼睁睁睡不着,千斤烦恼在心头。|惴惴难入睡,忧愁在心头。
不是要喝没有酒,也非没处可遨游。|手中虽有酒,痛饮自在游。
                                |
我心不比青铜镜,是好是歹都留影。|心非青铜镜,善恶难辨清。
我有亲弟和亲兄,谁知兄弟难凭信。|虽有亲兄弟,实在难相信。
我若呕胆倒苦水,他就瞪眼又竖眉。|痛苦去倾诉,恼怒又无情。
                                |
我心难把石头比,哪能随人来转移。|我心非方石,不能任动移。
我心难把席子比,哪能要卷就卷起。|我心非芦席,不能随卷起。
人有尊严事有体,哪能脖子让人骑。|你气宇轩昂,我心也不移。
                                |
烦恼沉沉压在心,小人当我眼中钉。|满腹愁心焦,怨愤恨难消。
遭逢苦难说不尽,忍受欺凌数不清。|祸患实在多,屈辱也不少。
手按胸膛细细想,猛然惊醒乱捶心。|细思此间事,不眠真难熬。。
                                |
问过月亮问太阳,为何有光像无光?|可恨日与月,为何有阴缺?
心上烦恼洗不净,好像一堆脏衣裳。|忧虑难舒畅,犹如脏衣裳。
手按胸膛细细想,怎得高飞展翅膀。|细思从前事,不能任翱翔。


①汎(fàn):同“泛”,漂流貌。柏舟:柏木刳成的舟。刳(哭kū):剖开,挖空。②亦:语助词。这两句是说柏舟泛泛而流,不知所止。作者用来比喻自己的身世。③耿耿:不安貌。④如:犹“而”。隐:幽深。《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引作“殷”,盛大。“隐忧”是深藏隐曲之忧。“殷忧”是大忧,都可以通。⑤微:非,不是。⑥以:于此。敖:通“遨”。五、六两句言并非我无酒消忧,也不是不得遨游,而是饮酒和遨游都解不了这忧愁。⑦匪:非。鉴:明镜。⑧茹(rú):含,容纳。以上两句是说我心不能像镜子对于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纳。⑨据:依靠。⑩薄言:见《芣苢》篇。愬(素sù):告诉。⑾以上四句言石头是任人转动的,席子是任人卷曲的,我的心却不是这样。也就是说不能随俗,不能屈志。⑿威仪:尊严、礼容。棣棣(dì):犹“秩秩”,上下尊卑次序不乱之貌。⒀选:读为“巽(逊xùn)”,巽是屈挠退让的意思。⒁悄悄:苦愁状。⒂愠(yùn):怒。群小:众小人。⒃觏(gòu):通“遘”,遭遇。《楚辞·哀时命》王逸注引作“遘”。闵(mǐn):痛。因为见怒于群小所以遭遇许多伤痛的事,受了不少侮辱,因此不得不“忧心悄悄”。⒄静言:犹“静然”,就是仔细地。⒅辟:《玉篇》引作“擗”,就是拊(府fǔ)心。摽(biào):捶击。这句是说醒寤的时候越想越痛,初则拊(抚摩)胸,继则捶胸。⒆居、诸:语助词。⒇迭:更迭,就是轮番。微:言隐微无光。《小雅·十月之交》篇“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微指日月蚀,这里“微”字的意义相似。以上二句问日月为何更迭晦蚀,而不能常常以光明照临世界。言正理常常不能表白。(21)澣(huàn):洗。如匪澣衣:像不加洗濯的衣服。以上二句言心上的烦恼不能清除,正如不澣之衣污垢长在。(右边一首为小雅改)

这诗的作者被“群小”所制,不能奋飞,又不甘退让,怀着满腔幽愤,无可告语,因而用这委婉的歌辞来申诉。关于作者的身份和性别,旧说颇为纷歧,大致有君子在朝失意,寡妇守志不嫁和妇人不得志于夫等说。从诗中用语,像“如匪澣衣”这样的比喻看来,口吻似较适合于女子。从“亦有兄弟,不可以据”两句也见出作者悲怨之由属于家庭纠纷的可能性比较大,属于政治失意的可能性比较小。

这是一首情文并茂的好诗。俞平伯认为:“通篇措词委婉幽抑,取喻起兴巧密工细,在朴素的《诗经》中是不易多得之作。”(《读诗札记》)关于此诗的作者和主旨,在历史上曾有长期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派:一派认为作者是男性仁臣,《毛诗序》说:“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另一派认为作者是女子,鲁诗即以为是卫宣夫人所作,说:“贞女不二心以数变,故有匪石之诗。”(刘向《列女传·贞顺》)现代学者多认为是女子所作。我们观察整首诗的抒情,有幽怨之音,无激亢之语,确实不像男子的口气。从诗的内容看,是一首女子自伤遭遇不偶,而又苦于无可诉说的怨诗。

全诗共五章三十句。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这两句是虚写,为设想之语。用柏木做的舟坚牢结实,但却漂荡于水中,无所依傍。这里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因此,才会“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了,笔锋落实,一个暗夜辗转难眠的女子的身影便显现出来。饮酒邀游本可替人解忧,独此“隐忧”非饮酒所能解,亦非遨游所能避,足见忧痛至深而难销。次章紧承上一章,这无以排解的忧愁如果有人能分担,那该多好!女子虽然逆来顺受,但已是忍无可忍,此时此刻想一吐为快。寻找倾诉的对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兄弟,谁料却是“不可以据”。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自己的手足之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既不能含茹,又不能倾诉,用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话说,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词)。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前四句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我虽不容于人,但人不可夺我之志,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决不屈挠退让。读诗至此,不由人从同情而至敬佩。那么主人公那如山如水的愁恨又是从何而来呢?诗的第四章作了答复:原来是受制于群小,又无力对付他们。“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是一个对句,倾诉了主人公的遭遇,真是满腹辛酸。入夜,静静地思量这一切,不由地抚心拍胸连声叹息,自悲身世。末章作结,前两句“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于无可奈何之际,把目标转向日月。日月,是上天的使者,光明的源泉。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司马迁语),女子怨日月的微晦不明,其实是因为女子的忧痛太深,以至于日月失其光辉。内心是那样渴望自由,但却是有奋飞之心,无奋飞之力,只能叹息作罢。出语如泣如诉,一个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便宛然眼前了。那么女主人公是怎样的人呢?小人又何指呢?各家之说中,认为女主人公是贵族妇人,群小为众妾的意见似乎比较可取。

全诗紧扣一个“忧”字,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泻,无以解,环环相扣。五章一气呵成,娓娓而下,语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浓烈而深挚。诗人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的运用更是生动形象,“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几句最为精彩,经常为后世诗人所引用。

admin 2010-04-07 07:13
27 绿衣睹物伤心,感情缠绵地悼念亡妻
--------------------------------------------------------------------------------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绿色外衣穿在身,黄色下衣里面藏。|  绿色衣裳里面黄,
触物思人情难却,何时才能不心伤!|  心中忧伤何处藏?
                                |
绿色外衣穿在身,黄色下衣里面藏。|  里黄外绿新衣裳,
心中忧愁割不断,怎么能够把你忘!|  心中忧伤怎能忘?
                                |
绿色丝绸穿在身,件件都是你所赠。|  线也绿来比也绿,
思念我公不相忘,愿你从此无过失!|  贤妻若在少过失。
                                |
粗衣细衣穿身上,风儿吹过感凄凉。|  细葛布来粗葛布
我思夫君情意在,称心如意好君郎!|  贤妻犹在我心里。


①里:在里面的衣服,似即指下章“黄裳”之“裳”,而不是夹衣的里层。衣在裳外,衣短裳长。从上下说,衣在上,裳在下;从内外说,衣在表,裳在里。②曷:同“何”,何时。已:止。③亡:通“忘”。这两句和《小雅·沔水》篇“心之忧矣,不可弭(米mǐ)忘”意同。④治:理。⑤古人:故人,指故妻。(《古诗·上山采蘼芜》篇“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殊”,也是称故妻为故人。)⑥俾(bǐ):使。訧(怡yí):过失。这句是说故妻能匡正我,使我无过失。⑦絺(chī):细的葛布。绤(xì):粗的葛布。丝和絺绤都是做衣裳的材料,所以联想。⑧凄:凉意。这两句是说絺绤之衣使人穿着感到凉快。⑨这一句等于说实在中我的心意。(右边为小雅译)

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从这方面来表现的悼亡诗很多,但第一首应是《诗经·绿衣》。(旧说谓诗的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今不取其说?

这首诗有四章,也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鉴赏之时,要四章结合起来看,才能体味到包含在诗中的深厚感情,及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情况。

第一章说:“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表明诗人把故妻所作的衣服拿起来翻里翻面地看,诗人的心情是十分忧伤的。第二章“绿衣黄裳”与“绿衣黄里”相对为文,是说诗人把衣和裳都翻里翻面细心看。妻子活着时的一些情景是他所永远不能忘记的,所以他的忧愁也是永远摆不脱的。第三章写诗人细心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丝线与衣料同色)。他感到,每一针都反映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这当中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啊!第四章说到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妻子活着的时候,四季换衣都是妻子为他操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妻子去世后,自己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寻找衣服,便勾起他失去贤妻的无限悲恸。“绿衣黄里”是说的夹衣,为秋天所穿;“絺兮绤兮”则是指夏衣而言。这首诗应作于秋季。诗中写诗人反覆看的,是才取出的秋天的夹衣。人已逝而为他缝制的衣服尚在。衣服的合身,针线的细密,使他深深觉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失去妻子的悲伤,都将是无穷尽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自居易《长恨歌》),诗是写得十分感人的。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晋潘岳《悼亡诗》很出名,其实在表现手法上是受《绿衣》影响的。如其第一首“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等,实《绿衣》第一、二章意;第二首“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等,实《绿衣》第三、四章意。再如元稹《遣悲怀》,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云:“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全由《绿衣》化出。可见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实为后代开无限法门。

admin 2010-04-07 07:14
28 燕燕卫庄公妻庄姜送陈女戴妫回家
--------------------------------------------------------------------------------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轻盈燕子双双飞,一前一后紧相随。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我的妹子要出嫁,迢遥相送难转回。
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抬首遥望不能见,涕泣如雨涟涟泪。
                            |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轻盈燕子双双飞,上下翻转影蹁跹。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我的妹子要出嫁,送到天边路万千。
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抬首遥望不能见,伫立良久泪涟涟。
                            |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轻盈燕子双双飞,忽上忽下叫声悲。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我的妹子要出嫁,送到南山地幽晦。
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抬首遥望不能见,凄凄怆怆心忧悴。
                            |                                
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我的妹子本姓任,心境仁厚且真诚。
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温柔贤惠世人羡,淑娴谨慎善修身。
常常想着父王,叮咛响我耳旁。|先父之德常记取,她用此语勉寡人。


①燕燕:鸟名,燕子,或单称燕。②差池(cī chí):参差不齐。羽:指翅。诗人所见不止一燕,飞时有先后,或不同方向,其翅不相平行。③之子:指被送的女子。④野:古读如“宇(yǔ)”。⑤颉(xié):上飞。颃(háng):下飞。⑥将:送。⑦下上其音:言鸟声或上或下。⑧南(古音您nín):指南郊。一说“南” 和“林”声近字通。林指野外。劳:忧伤。⑨仲氏:弟。诗中于归原型的女子是作者的女弟,所以称之为仲氏。任:可以信托的意思。一说任是姓,此女嫁往任姓之国。只:语助词。⑩塞:实。渊:深。塞渊:诚实厚道。⑾终:既。⑿勗(xù):勉励。寡人:国君自称之词。以上二句是说仲氏劝我时时以先君为念。

《燕燕》,《诗经》中极优美的抒情篇章,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论艺术感染力,宋代许顗赞叹为“真可以泣鬼神!”(《彦周诗话》)论影响地位,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吟诵诗章,体会诗意,临歧惜别,情深意长,实令人怅然欲涕。

然而,诗中的送者和被送者究属何人,却众说纷纭。这对理解诗意颇为关键,必须首先明确。《毛诗序》曰:“《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进而认为“归妾”就是陈女戴妫(ɡuī)。《列女传·母仪篇》则认为这是卫定姜之子死后,定姜送其子妇归国的诗。魏源《诗古微》调和上述两种说法,以为这是卫庄姜于卫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妇大归于薛的诗。其中,《毛序》“卫庄姜送归妾”说,影响至今。今人解说《燕燕》者,也往往立足本事,一一比附。其实,“送归妾”之说,既与《史记·卫世家》所载史实不尽相符,也与古代妻妾尊卑之礼有违。宋代王质《诗总闻》因此提出质疑,并认为当是“兄送其妹出嫁”。清人崔述《读风偶识》申述其说:“余按此篇之文,但有惜别之意,绝无感时悲遇之情。而诗称‘之子于归’者,皆指女子之嫁者言之,未闻有称大归为‘于归’者。恐系卫女嫁于南国而其兄送之之诗,绝不类庄姜、戴妫事也。”崔氏据诗篇内容分析其作者,精当有理。笔者认为当从此说,即卫君送其妹远嫁南国。或以为,《燕燕》缠绵悱恻,不类兄妹,而似情人,此见与诗篇末章不合,也对上古民俗未能详熟。文化人类学证明:血亲关系在上古民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华夏先民特别重视血缘根基,所谓血亲重于姻亲,天伦先于人伦。因此,《燕燕》的惜别之情,如果说出现在妻妾之间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出现在兄长与女弟之间是完全可信的。

现在,我们以审美的心态来欣赏这首曾使童年的王士禛“枨触欲涕”的万古送别佳作。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

前三章开首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朱子语类》赞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你看,阳春三月,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然而,诗人用意不只是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此所谓“譬如画工”又“写出精神”。明代陈舜百《读风臆补》曰:“‘燕燕’二语,深婉可诵,后人多许咏燕诗,无有能及者。”不可及处,正在于兴中带比,以乐景反衬哀情,故而“深婉可诵”。

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父亲已去世《下文可证》,妹妹又要远嫁,同胞手足今日分离,“别时容易见时难”(南唐李煜《浪淘沙》),此情此境,依依难别。“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见离情别绪之黯然。

然而,千里相送,总有一别。远嫁的妹妹终于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于是出现了最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先是登高瞻望,虽车马不见,却行尘时起;后是瞻望弗及,唯伫立以泣,伤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鬼神可泣。前人对此,极为称赞。清人陈震《读诗识小录》说:“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以“瞻望弗及”的动作情境,传达惜别哀伤之情,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这确为会心之言。

这三章重章复唱,既易辞申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

为何兄长对女弟如此依依难舍?四章由虚而实,转写被送者。原来二妹非同一般,她思虑切实而深长,性情温和而恭顺,为人谨慎又善良,正是自己治国安邦的好帮手。你看,她执手临别,还不忘赠言勉励:莫忘先王的嘱托,成为百姓的好国君。这一章写人,体现了上古先民对女性美德的极高评价。在写法上,先概括描述,再写人物语言;静中有动,形象鲜活。而四章在全篇的结构上也有讲究,前三章虚笔渲染惜别气氛,后一章实笔刻画被送对象,采用了同《采蘋》相似的倒装之法。

《燕燕》之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覆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伫立以泣”的“泪”,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艺术意象之一。谢翱《秋社寄山中故人》“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湿衣”,可谓对《燕燕》诗境最简当的概括。“瞻望弗及”的惜别情境,则被历代诗人化用于不同的送别诗中。如李白用于朋友惜别,苏轼用于兄弟惜别,张先用于情侣惜别,何景明《河水曲》“君随河水去,我独立江干”似刻画夫妇惜别(参阅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燕燕》,确为万古送别之祖。

admin 2010-04-07 07:15
29 日月一位妇女怨恨丈夫遗弃自己
--------------------------------------------------------------------------------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天边太阳和月亮,光辉普照大地上。|太阳和月亮,光辉照地头。
竟然还有这种人,不念旧情变心肠。|竟有这种人,不可再相守。
心里怎么能安定,为啥不把我来想?|暴虐怎能止?竟不把我瞅。
                                |                        
太阳月亮挂九霄,大地普遍得照耀。|太阳和月亮,光辉照下方。
竟然还有这种人,不跟继续和我好?|竟有这种人,不能再来往。
心里怎么能安定,为啥不把音讯捎?|暴虐怎能止?竟不答我腔。
                                |                        
天边太阳和月亮,光辉出来自东方。|太阳和月亮,光辉出东方。
竟然还有这种人,言语甜蜜心不良。|竟有这种人,品性不善良。
心里怎么能安定,叫我忧念怎能忘?|暴虐怎能止?让我把他忘。
                                |                        
天边太阳和月亮,出自东方照大地。|太阳和月亮,光辉出东方。
叫声爹爹叫声娘,丈夫爱我不到底。|父亲啊母亲,夫爱我不长。
心里怎么能安定?对我蛮横不讲理。|暴虐怎能止?待我理不讲。


①居、诸:语气词,犹“乎”。②乃:竟然。③逝:何。古处:故处。④宁:从来。不我顾:不顾我。在《诗经》中这种句法很多。⑤冒:覆盖。⑥德音无良:有好话却无好心。⑦俾:使。⑧抱:同“报”。述:遵循常情。

这是一首弃妇申诉怨愤的诗。《毛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都说此诗作于卫庄姜被庄公遗弃后,以此诗作者为卫庄姜,所指责的男子为卫庄公。而鲁诗则认为是卫宣公夫人宣姜为让自己的儿子寿继位而欲杀太子伋,寿为救伋,亦死,后人伤之,为作此诗。今人一般认为这是弃妇怨丈夫变心的诗。

诗的第一章把我们带入这样的境界:在太阳或月亮的光辉照耀下,一位妇人在她的屋旁呼日月而申诉。日月能如常地照耀大地,为何我的丈夫不能如以往一样顾念我!以后各章的第一句“日居月诸”作为起兴,还有一种陪衬的作用。日月出自东方、照临大地,是有定所,而结为夫妇的“之人”竟心志回惑,“胡能有定”。作者之所以反覆吟咏日月,正是为了陪衬其反覆强调的“胡能有定”的。

第二第三章承第一章的反覆咏叹,真是“一诉不已,乃再诉之,再诉不已,更三诉之”(方玉润《诗经原始》)。第四章沉痛已极,无可奈何,只有自呼父母而叹其生我之不辰了,前面感情的回旋,到此突然一纵,扣人心弦,“埋怨父母极无理,却有至情”(牛运震《诗志》)。

诗中没有具体去描写弃妇的内心痛苦,而是着重于弃妇的心理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有种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同时她又很怀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能够“顾”(想念)我,“报”(答理)我。理智上,她清醒地认识到丈夫“德音无良”;但情感上,她仍希望丈夫“畜我”以“卒”。朱熹《诗集传》说:“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焉。此诗之所为厚也。”这种见弃与有望之间的矛盾,又恰恰是弃妇真实感情的流露。因此,《日月》能强烈震撼读者的心灵。

admin 2010-04-07 07:16
30 终风妇女怨叹自己受丈夫玩弄而得不到真正的爱情
--------------------------------------------------------------------------------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
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风既狂来雨又暴,看见我来嘻嘻笑。
调戏放荡瞎胡闹,心里悲伤多烦恼。

大风既起尘土扬,又是心顺来我旁。
如今不来又不往,思绪绵绵怎能忘?

风既刮来云又起,太阳刚露乌云蔽。
躺在床上睡不着,想他定会打喷嚏。

满脸乌云日色暗,虺虺雷声震天边。
躺在床上睡不着,愿他悔悟把我念。


1、终:既。  2、顾:看见。  3、霾(mái):阴霾。  4、曀(yì):阴而有风。  5、虺虺(huī):始发之雷声。

关于本诗的主旨,《毛诗序》说:“《终风》,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认为是庄姜遭庄公宠妾之子州吁的欺侮而作。朱熹《诗集传》说:“庄公之为人狂荡暴疾,庄姜盖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终风且暴为比。”认为庄姜受丈夫卫庄公欺侮而作。其实,这是写一位妇女被丈夫玩弄嘲笑后遭弃的诗,当出自民间歌谣,与庄姜无关。

诗共四章。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但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不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其感情一转再转,把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

第一章写欢娱,是从男女双方来写。“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连用四个动词来摹写男方的纵情粗暴,立意于当时的欢娱。“中心是悼”,悼,担心忧惧的意思,是女方担心将来的被弃,着意于将来的忧惧。

第二章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惠然肯来”,疑惑语气中不无女子的盼望;“莫往莫来”,肯定回答中尽是女子的绝望。“悠悠我思”转出二层情思,在结构上也转出下面二章。

第三、四章表现“思”的程度之深。“寤言不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来写。而归结到男子,又与第一章写男子欢娱照应。全诗结构自然而有法度。

诗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陈启源指出其比喻的特点:“篇中取喻非一,曰终风曰暴,曰霾曰曀,曰阴曰雷,其昏惑乱常,狂易失心之态,难与一朝居”(《毛诗稽古编》)。因比而兴,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在古代爱情婚姻题材的诗歌中是别具一格的。

admin 2010-04-07 07:17
31 击鼓
--------------------------------------------------------------------------------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擂起战鼓响咚咚,战士踊跃舞刀枪。
别人修路筑漕城,我独远行去南方。

跟着统帅孙子仲,联合友邦陈与宋。
不能让我同回家,满怀忧愁难自控。

哪儿停下哪儿住?哪儿丢失那些马?
哪儿能够找到它?在那深深丛林下。

誓同生死志如金,你我约言记在心。
紧紧握住你的手,白头偕老永不分。

啊哟道路太遥远,不让相聚在一堂。
啊哟离别太久长,约言难守我心伤。


1、镗(汤tāng):鼓声。  2、踊跃:操练武术时的动作。兵:武。  3、“土”、“国”同义。城漕:在漕邑筑城。漕邑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  4、南行:指出兵往陈、宋。这两国在卫国之南。三四句表示宁愿参加国内城漕的劳役,不愿从军南征。  5、孙子仲:当时卫国领兵南征的统帅。“孙”是氏,“子仲”是字。孙氏是卫国的世卿。  6、陈国国都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宋国国都在睢(suī)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平陈与宋”是说平定这两国的纠纷。  7、不我以归:“以”和“与”通。“不我以归”就是说不许我参与回国的队伍。  8、有忡(充chōng):犹“忡忡”。心不宁貌。  9、爰(yuán):疑问代名词,就是在何处。这句是说不晓得哪儿是我们的住处。  10、丧:丢失。这句是说不知道将要在哪儿打败仗,把马匹丧失了。  11、于以:犹“于何”。以下两句是说将来在哪儿找寻呢?无非在山林之下吧。这是忧虑战死,埋骨荒野。  12、死生契阔:言生和死都结合在一起。契:合。阔:疏。“契阔”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义。  13、成说:犹“成言”,就是说定了。所说就是“死生契阔”、“与子偕老”。子:作者指他的妻。下同。  14、于嗟:叹词。阔:言两地距离阔远。  15、活:读为“佸(huó)”,相会。  16、洵(xún):《释文》谓《韩诗》作“夐(xiòng)”,久远。末章四句是说这回分离得长远了,使我不能和爱人相会,实现“偕老”的誓言。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admin 2010-04-07 07:17
32 凯风
--------------------------------------------------------------------------------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痊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小树心。
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实在很辛勤。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粗枝条。
母亲明理有美德,我不成难回报。

寒泉寒泉水清凉,源头就在那浚土。
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仍是很劳苦。

小小黄雀宛转鸣,声音悠扬真动听。
儿子纵然有七个,不能宽慰慈母心。


1、凯:乐。南风和暖,使草木欣欣向荣,所以又叫做“凯风”。  2、酸枣树叫做“棘”。棘心:是未长成的棘。作者以“凯风”喻母,以“棘心”自喻。  3、夭夭:旺盛貌。  4、劬(渠qú):劳苦。  5、棘薪:已经长成可以做柴薪的棘。长成而只能做柴薪,比喻自己不善。  6、圣:古通“听”。“听善”是听从善言的意思。  7、令:善。以上二句言阿母是能听从善言的,但我们这七个儿子之中却没有一个善人(不能以善言帮助阿母)。  8、寒泉:似喻忧患。  9、浚:卫国地名,在楚丘之东。似即作者母子居住的地方。下:古音如“户”。  10、睍(xiàn)睆(huǎn):黄鸟鸣声,又作“间关”。黄鸟:今名黄雀,是鸣声可爱的小鸟。  11、载:则。“载好其音”即“其音则好”。这两句是以鸟有好音反比人无善言。

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朱熹《诗集传》承其意,进一步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这种说法在我们看来显然有些牵强。而魏源、皮锡瑞、王先谦总结今文三家遗说,认为是七子孝事其继母的诗,则比较通达。现代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通义》)。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作自责的诗,这样比较宽泛的理解,似乎更稳妥一些。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朱熹《诗集传》)。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诗中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钟惺评曰:“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评点诗经》)刘沅评曰:“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诗经恒解》)

古乐府《长歌行》为游子颂母之作,诗云:“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命意遣辞全出于《凯风》。唐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两句。蒋立甫指出:“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诗经选注》) 

admin 2010-04-07 07:18
33 雄雉妻子思念远出的丈夫
--------------------------------------------------------------------------------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
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雄雉空中飞,扑翅真舒畅。| 美丽雄雉比翼飞,舒展双翅上蓝天。
我在想念她,音信恨渺茫。| 我在思念心上人,自留忧患在心间。
                        |                                
雄雉空中飞,上下咯咯唱。| 美丽雄雉比翼飞,鸣声起伏在林间。
只是那个人,让我心忧伤。| 诚实善良心上人,使我无时不思念。
                        |                                
看看那日月,思念更悠长。| 日子一天又一天,思君不断情缠绵。
路途太遥远,哪能回故乡?| 路途遥遥千万里,何日归来重相见?
                        |                                
所有这些人,全不知修养。| 诸位君子听分明,你们岂不知德行?
你若不去贪,哪有不顺当。| 我夫不忌又不贪,为何没有好命运?




《毛诗序》说:“《雄雉》,刺卫宣公也。淫乱不恤国事,军旅数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旷,国人患之,而作是诗。”说刺卫宣公,诗中没有提及。而“丈夫久役、男女怨旷”点明了诗旨所在,即此诗为妇人思念远役丈夫的诗。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其主题为“期友不归,思而共勖”,也可备一说。

诗的前二章都是以雄雉起兴。雄雉就在眼前,能见到它舒畅地拍翅膀,能听到它咯咯的叫声。而丈夫久役,既不能见其人,也不能闻其声。先是怀想,后是劳心,思妇的感情层层迭起。

三章以日月的迭来迭往,来兴丈夫久役不归。同时,以日月久长来拟自己的悠悠思绪。而关河阻隔,怅问丈夫归来何期,亦可见思妇怀念之切。四章语气一转,忧其丈夫仕于乱世,希望他善能周全,可见其深思至爱之意。

雉是耿介之鸟,就其品性可比君子,《兔爰》“雉离于罗”,即比君子遭罪。末章“不知德行”从反面伸足此义,就其品性来讽劝君子。一二章只举雄雉,不言双飞,正道出离别,引出下文“怀”“劳”的情绪,写雄雉,又是从“飞”这一动态去描写它的神情(“泄泄其羽”)和声音(“上下其音”),突出其反覆不止,意在喻丈夫久役不息,思妇怀想不已。

三章“瞻”涵盖思妇所见。思妇与所见的日月构成意象空间,让人想见思妇正在伫立遥望的情景,加以前文所见雄雉的点染,便传递出强烈的画面感。“道之云远”把思妇的视线指向其久役的丈夫,它与一章“自诒伊阻”相承为义,分别从空间的距离(“远”)和空间的间断(“阻”)来说的。“曷云能来”,是对思妇“悠悠我思”的现实回答,也是思妇瞻望的必然结果。道远路阻,丈夫无法回来,这也深深透露出对当时现实的无奈。

牛运震《诗志》指出:“‘实劳我心’、‘悠悠我思’,从‘自诒伊阻’生来,却为末章含蓄起势,此通篇结构贯串处。”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篇法上虚下实,前三章曼声长吟,愁叹之音也;后一章心惧语急,悚切之旨也。全诗皆为‘不臧’而言,文阵单行直走。”可谓善于解说。

admin 2010-04-07 07:19
34 匏有苦叶女子在济水畔等待情人
--------------------------------------------------------------------------------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  
深则厉, 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  
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  
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不涉卬否,卬须我友。  

葫芦瓜有苦味叶,济水边有深渡口。
深就垂衣缓缓过,浅就提裙快快走。

济水茫茫涨得满,岸丛野雉叫得欢。
水涨车轴浸不到,野雉求偶鸣声传。

又听嗈嗈大雁鸣,天刚黎明露晨曦。
男子如果要娶妻,趁河未冰行婚礼。

船夫挥手频招呼,别人渡河我不争。
别人渡河我不争,我将恋人静静等。


1、匏(páo):葫芦。涉水的人佩带葫芦以防沉溺。苦:同“枯”。叶枯则匏干可用。  2、济:水名。深涉:步行过河叫做“涉”,涉水渡口也叫做“涉”。渡处本来是较浅的地段,现在水涨,也有水深的渡处了。  3、厉:连衣下水渡河。一说厉是带在腰间。  4、揭(qì):揽起衣裳。一说揭是挑在肩头。  5、有瀰(米mǐ):犹“瀰瀰”,水大时茫茫一片的景象。有:发语词。  6、有鷕(窈yáo):犹“鷕鷕”,雉鸣声。  7、濡:湿。轨(古读如九):车轴的两端。这句是说济水虽满也不过半个车轮子那么高。那时人常乘车渡水,所以用车轴做标准来记水位。  8、牡:雄。  9、雝雝(yōng):群雁鸣声。  10、旭日:初出的太阳。旦:明。  11、归妻:即娶妻。  12、迨:见《摽有梅》。泮(叛pàn):同“胖”,合。以上两句是说男人如来迎娶,要赶在河冰未合以前。古人以春秋两季为嫁娶正时,这时正是秋季。  13、招招:摇摆,一说号召之貌。舟子:船夫。  14、卬(áng):我。女性第一人称代名词。否(古读如痞pǐ):不。  15、须:等待。末章说舟子摇船送大家渡河,人家都过去了,我独自留着,我本是来等朋友的啊。

期盼的爱情充满了喜悦,而爱情的等待,却又令人焦躁。这首诗所歌咏的,正是一位年轻女子对情人的又喜悦、又焦躁的等候。

这等侯发生在济水渡口。从下文交代可知,我们的女主人公大抵一清早就已来了。诗以“匏有苦叶”起兴,即暗示了这等候与婚姻有关。因为古代的婚嫁,正是用剖开的匏瓜,做“合巹”喝的酒的。匏瓜的叶儿已枯,则正当秋令嫁娶之时。女主人公等侯的渡口,却水深难涉了,因此她深情地叮咛着:“深则厉,浅则揭”。那无非是在心中催促着心上人,水浅则提衣过来,水深就垂衣来会,你又何必犹豫呢!催对方垂衣涉济,正透露出她这边等侯已急。

现在天已渐渐大亮,通红的旭日升起在济水之上,空中已有雁行掠过,那“雝雝”鸣叫显得有多欢快。但对于等侯中的女主人公来说,心中的焦躁非但未被化解,似乎更还深了几分。要知道雁儿南飞,预告着冬日将要降临。当济水结冰的时候,按古代的规矩便得停办嫁娶之事了。所谓“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业起,昏(婚)礼杀(止)于此”(《孔子家语》),说的就是这一种古俗。明白乎此,就能懂得女主人公何以对“雝雝鸣雁”特别关注了:连那雁儿都似在催促着姑娘,她又怎么能不为之着急?于是“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合)”二句,读来正如发自姑娘心底的呼唤,显得有多热切!

诗之末章终于等来了摆渡船,那定是从对岸驶来载客的罢?船夫大约早就体察了女主人公的焦躁不安,所以关切地连声招唤:“快上船吧!”他又哪能知道,这姑娘急的并不是过河,恰是在驶来的船上没见到心上人!“人涉卬否”二句之重复,重复得可谓妙极:那似乎是女主人公怀着羞涩,对船夫所作的窘急解释——“不是我要急着渡河,……不是的,我是在等我的……朋友哪……”以“卬须我友”的答语作结,结得情韵袅袅。船夫的会意微笑,姑娘那脸庞飞红的窘态,以及将情人换作“朋友”的掩饰之辞,所传达的似怨还爱的徽妙心理,均留在了诗外,任读者自己去体味。

据毛诗旧序称,此诗为“刺”卫宣公与夫人“并为淫乱”之作;连颇不尊序的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亦以为“其说可从”。这真不知从何说起?拂去旧说之附会,此诗实在就是一首等候“未婚夫”“赶快过来迎娶”(余冠英《诗经选》)的绝妙情诗。

admin 2010-04-07 07:20
35 谷风诉说故夫的无情和自己的痴情
--------------------------------------------------------------------------------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宴尔新婚,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谷风习习阵阵吹,阴雨无常变了天。
尽力与君一条心,宜将恼怒抛一边。
蔓菁箩卜都要采,难道真情你不见?
不离不弃是美德,与君同死心相连。

行人路上步履缓,心中有怨难消散。
非是迢遥万里程,却只送到大门坎。
谁说苦菜味最苦,也曾甘甜如荠菜。
你们新婚燕尔时,亲亲密密似兄弟。

泾水搅得渭水浊,河湾见底水清清。
只因新婚迷着你,不再与我来相亲。
别到我的鱼梁上,别用我的竹鱼筐。
可怜此处难容身,自此我能去何方!

过河遇见水深处,乘舟撑船来过渡。
过河遇见水浅时,下水游泳到彼岸。
家中何有何已无,勤勉操持多兼顾。
邻人或会有急难,尽心尽力去帮助。

不再细心爱悦我,反而视我为仇敌。
种种美德无人睬,有如货物无处卖。
昔日新婚常畏惧,任你颠鸾又倒凤。
如今生儿又育女,却将我来比毒痈。

我留美菜一坛坛,季节变换好过冬。
新娶之人迷着你,夺我积蓄挡贫穷。
对我又打又是骂,家务一重重。
不念往昔吉庆日,也曾痴爱将我娶。


1、习习(sà):犹“飒飒”,风声。谷风:来自谿(xī)谷的风,即大风。  2、以阴以雨:等于说为阴为雨。风雨比喻男子暴怒。  3、黾(mǐn)勉:努力、尽力。  4、有:犹“又”。三、四句是说我已经尽力做到和你同心,你不该又发怒。“怒”字和篇末“有洸有溃”相应。  5、葑(封fēng):蔓菁。菲(非fēi):芦菔。  6、以:用。下体:指根茎,喻人内在本质。葑和菲的根叶都可以吃。采食葑菲,不能不根叶并用,比喻丈夫对妻不应该只重颜色,不重德行。  7、德音:是《诗经》里常见的熟套语,在这里兼指道义和恩意。莫违:言前后不要相反。  8、及尔同死:等于说“与子偕老”。就是到死都不分离。  9、迟迟:慢慢地。这个妇人终于被逐,出门时走得慢腾腾地。  10、中心:即心中。违:相背。她不甘心走也舍不得走,脚步向东而心向西,所以是“有违”,所以会“迟迟”。  11、伊:语助词,犹“维”。迩(ěr):近。  12、薄:发语词。畿(jī):就是“机”,门限。上两句是弃妇希望丈夫相送的话,言不要你送远,你就送我到门边吧。  13、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两句是说,荼(徒tú)菜的味道,虽然很苦,在我看来已经甜得像荠菜似的了。就是“人人都道黄连苦,我比黄连苦十分”的意思。  14、宴:乐。新婚:指丈夫娶新人。下句“如兄如弟”形容丈夫新婚之乐,对照自己被弃之苦。  15、泾、渭:都是水名,源出甘肃,在陕西高陵县合流。这一句是说泾水和渭水相形之下才显得浊。弃妇以泾水自比,渭水比新人,清比美,浊比丑。  16、湜湜(实shí):水清见底貌。沚(zhǐ):应从《说文》、《玉篇》等书所引作“止”。这句是说泾水在止而不流的时候也是澄清的,可见得也不是真浊。比喻自己的容貌若不和新人比也不见得丑。  17、不屑:犹“不肯”。以:与。“宴尔新婚,不我屑以”两句是说你现在因为乐新婚之故才不屑和我同居。  18、梁:是石堰,拦阻水流而留缺口以便捕鱼。逝:往。  19、笱(苟gǒu):竹,承对梁的缺口,用来捉顺水游出的鱼。发:打开。“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这两句是要求丈夫不许新人动旧人的东西。  20、躬:身。阅:容。  21、遑恤我后:言何必顾及后人呢。遑:何。《礼记》、《左传》引“遑”作“皇”。“皇”通“况”。以“况”释此句亦可通。以上四句有见于《小雅·小弁》篇,或是引用当时的谚语。大约这位弃妇本来要为亲生子女保存一些东西,转念一想自身既不能见容,还顾得了子女么。恤:爱惜。  22、方:见《汉广》。舟之:用舟渡过。  23、亡:读为“无”。“何有何亡”言不论有无。  24、就:遇见。(第四章)前四句是下二句的比喻,言家事无论难易都努力操持。  25、匍匐(蒲伏púfú):伏在地上,手足并进。在这里用来形容急遽和努力。以上二句是说凡邻居有灾祸都急急救助。  26、能:应依《说文》所引移在句首。慉(蓄xù):同“蓄”,爱好。“能不我慉”等于说乃不我好。雠(chóu):同“仇”。  27、既:尽。阻:犹“拒”。  28、贾(古gǔ):卖。用:货物。以上二句言我的善意尽被拒而不纳,好像商贩卖货而不能销售。《易林》引诗用作“庸”,就是“傭”。“贾傭不售”就是说如人要卖身为傭而不能自售。亦通。  29、育:长养,指经营生计。鞫(菊jú):穷。这句连下句就是说从前经营生计,惟恐陷入无以为生的穷境,以至于和你同遭生活困乏之苦。  30、颠覆:谓困穷。  31、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言生育已经顺利,有了财业之后,你就看待我像毒虫似的了。  32、旨:甘美。蓄:收藏过冬的菜,如干菜、腌菜之类。一说蓄是菜名。  33、第六章前四句说你在燕尔新婚的时候就将我抛弃了,是把我当做在穷乏时期权且备用的东西,好像“旨蓄”在冬天备用一样罢了。  34、有洸(光guāng):相当于“洸洸”,有溃(kuì):相当于“溃溃”,是水激怒溃决之貌,用来形容暴戾刚狠的样子。  35、既诒我肄:既:尽。诒:给。肄(异yì):劳苦之事。这句是说尽把劳苦的事使我担负。  36、来:语辞,犹“是”。塈(戏xì,又读季jì):取,同“娶”,借指“爱”。伊余来塈:即维我是爱。末两句是以旧情动之,言你就不想想当年吗,你是那样爱过我的呀。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丈夫因境遇变化或用情不专而遗弃结发之妻,在《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已多有反映,《卫风·氓》是一篇,这首《邶风·谷风》又是一篇。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因此在回忆往事和述说情怀时怨而不怒,使人读后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则更能体现被孔子称道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基因。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这首诗在抒情方面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选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时刻,使用对比的手法,凸现了丈夫的无情和自己被弃的凄凉。这个时刻就是新人进门和旧人离家,对于一个用情专一、为美好生活献出了一切的女子来说,没有比这一刻更让人哀怨欲绝的了。诗由此切入,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这一出人生悲剧的最佳契机,从而为整首诗的抒情展开提供了基础。而一方面“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热闹和亲密,另一方面“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的绝情和冷淡,形成了一种高度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被弃之人的无比愁苦,那种典型的哀怨气氛被渲染得十分浓烈。

其次是借用生动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尽的妙喻。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风和阴雨,来表现丈夫的经常无故发怒;以采来蔓菁萝卜的根茎被弃,来暗示他丟了根本,视宝为废。这主要用于言事。第二章则转用食荼如荠、以苦为甜,来反衬人物在见了丈夫新婚时内心的苦涩程度,远在荼菜的苦味之上。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另如第三章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浊”,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不论有何困难,都能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第五章用“贾用不售”比丈夫的嫌弃、“比予于毒”喻对己的憎恶;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劳比作御冬的“旨蓄”,将丈夫的虐待喻为湍急咆哮的水流。这些比喻取喻浅近,无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叹、反覆吟诵,也是表现弃妇烦乱心绪和一片痴情的一大特色。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三章的“毋逝我粱,毋发我笱”,到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在反覆的述写和表白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弃妇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顺着这一感情脉络的延伸展开,循环往复,人们更能接近和触摸这个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更能感受到被弃带给她的精神创痛。至于作品在二、三、六章中一面再、再而三地出现“宴尔新昏”的句子,又在断续错杂的回忆和抒情中,突出和强调了丈夫背信弃义对她产生的强烈刺激,她无法忍受眼前出现的这一现实,更不能以平常之心来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反覆咏之,以示铭心刻骨,难以忽忘。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抒写弃妇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出现,表明古代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尽管作品没有直接对负情男子作明确的谴责,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终的弃如脱靴,仍为此作了有力的点示,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admin 2010-04-07 07:21
36 式微
--------------------------------------------------------------------------------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部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admin 2010-04-07 07:22
37 旄丘流亡到卫的黎国人盼望卫国贵族发兵救济,结果一无所得
--------------------------------------------------------------------------------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葛藤长在高丘上,枝节为啥这么长?
叫声叔叔和伯伯,为啥多日不相帮?

为啥安心在家住?定有盟国在一处。
为啥拖延这么久?其中一定有缘故。

狐皮袍子毛蓬松,他们车子不向东。
叫声叔叔和伯伯,心情不和我们同。

细小卑微真可怜,四处漂流人离散。
叫声叔叔和伯伯,塞住耳朵听不见!


1、旄(mào)丘:前高后低的土丘。  2、诞:藤。  3、叔、伯:对情人的昵称。  4、处:居住。  5、与:交好。  6、蒙戎:蓬松貌。  7、匪:通“彼”。  8、琐、尾:年少、美貌。  9、流离:琉璃美玉名。之子:此人。  10、褎(yòu):服饰华丽繁盛。充耳:古代贵族帽子两旁悬挂之玉,下垂至耳,用以塞耳避听。此处意为充耳不闻。

《旄丘》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颇多。《毛诗序》及郑笺等以为是黎臣责卫之作,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篇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牟应震《毛诗质疑》、高亨《诗经今注》等据《左传》所载史事以为是卫臣或黎臣责晋之作,而魏源《诗序集义》一仍三家诗说,认为是黎庄夫人所作,余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本篇是弃妇诗,袁梅《诗经译注》认为是女子思念爱人之作,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却认为是兵士登高怀乡之作。据笔者看来,《旄丘》一诗的主旨以责卫说为切合诗意。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诗一开头,借物起兴。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

admin 2010-04-07 07:23
38 简兮卫国公庭的一场万舞
--------------------------------------------------------------------------------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 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雄赳赳,气昂昂,瞧他万舞要开场。
太阳堂堂当头照,瞧他领队站前行。

高高个儿好身材,公堂前面舞起来。
扮成力士凶如虎,一把缰绳密密排。

左手拿着管儿吹,野鸡毛在右手挥。
舞罢脸儿红似染,公爷教赏酒满杯。

高高榛栗傍山崖,低田苍耳是谁栽。
千番万遍将谁想?漂亮人儿西方来。
那人儿可真帅呀嗨!打从西方来呀嗨!


1、简:通“僴(现xiàn)”,武勇之貌。僴 2、方:正。将:率领。万舞:一种大规模的舞,包含文舞和武舞两个部分。文舞用雉羽和一种叫龠的乐,是模拟翟雉的春情的。武舞用干戚,就是盾和板斧,是模拟战术的。  3、在前上处:在前列的上头。这是舞师(众舞人的领导者)的位置。  4、硕:大。俣俣(语yù):大貌,和开头的“僴僴”都是对那硕人,也就是舞师的形容。  5、公庭:公堂前的庭院。  6、辔:马缰绳。组:编织中的一排丝线。万舞以模拟战术的武舞开场,舞仪中或有模拟战车御法的动作。一车有四马,一马两缰,四马共有八条缰,除两条系在车子上外,御者手中有六条。“如组”就是形容这六条缰的整齐。  7、龠(月yuè):古时吹奏乐,似笛。用于跳舞的龠比笛长而有六孔或七孔。  8、秉:拿着。翟(dí):古读如濯(zhuó),指翟羽。一种长尾雉鸡的羽。以上两句写文舞。  9、赫:红而有光。渥:浸湿。赭(zhě):红土。这句描写那舞师的脸红得像染了色似的。  10、公:指卫君。锡:赐。爵:酒杯。锡爵:舞停后用酒赏赐。  11、榛:木名,就是榛栗。  12、隰(习xí):低湿的地方。苓:草名,即卷耳。《诗经》里凡称“山有□,隰有□”而以大树小草对举的往往是隐语,以木喻男,以草喻女,这里两句似乎也是这种隐语。  13、云:发语词。之:语中助词,与“是”同。谁之思:言所思者为谁。  14、西方:远方,即西周王室。“美人”指上文称为“硕人”的那位舞师。

《简兮》一诗,由于卒章词语隐约、意象朦胧,所以全诗旨趣要眇难测。旧说是讽刺卫君不能任贤授能、使贤者居于伶官的诗,如《毛诗序》、朱熹《诗集传》、方玉润《诗经原始》、吴闿生《诗义会通》等均持此说。而今人多以为《毛诗序》不足征,纷出新解。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认为是描写舞女辛酸的诗歌,翟相君《诗经新解》却考定诗中舞者为庄姜,此篇是讽谕卫庄公沉湎声色的作品。案据诗中所用“山有榛,隰有苓”这一隐语,可知有关男女情思,所以余冠英《诗经选》、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等认为是卫国宫廷女子(贵族妇女或一般侍女)赞美、爱慕舞师的诗歌,此说可从。

全诗四章,第一章写卫国宫廷举行大型舞蹈,交待了舞名、时间、地点和领舞者的位置,第二章写舞师武舞时的雄壮勇猛,突出他高大魁梧的身躯和威武健美的舞姿,第三章写他文舞时的雍容优雅、风度翩翩。舞师的多才多艺使得这位女子赞美有加,心生爱慕。第四章是这位女性情感发展的高潮,倾诉了她对舞师的深切慕悦和刻骨相思。

全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第四章,吴闿生《诗义会通》曾引旧评说“末章词微意远,缥缈无端”,这一章用朦胧的意象和晦涩的隐语将这位女性绵邈低徊的相思展示无遗。诗歌用“山有榛,隰有苓”托兴,根据《诗经》中其他七处“山有……”“隰有……”对举句式的理解,此处是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托兴男女情思,引出下文“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西方美人”,旧说多附和曲解,诗意因此玄之又玄。在诗中,“西方美人”乃是指舞师,其例一同于屈原用美人代指楚王。后四句若断若连,回环复沓,意味深远。“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两句是“云谁之思?西方美人”两句的扩展延伸,钟惺《评点诗经》云:“看他西方美人,美人西方,只倒转两字,而意已远,词已悲矣。”而“后一章两‘兮’字忽作变调,亦与首章首句神韵相应”(陈继揆《读诗臆补》),以“细媚淡远之笔作结,神韵绝佳”(牛运震《诗志》)。

admin 2010-04-07 07:24
39 泉水出嫁的卫国女子思念故国父母而不能回去,十分苦闷
--------------------------------------------------------------------------------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 ,饮饯于祢。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载脂载辖,还车言迈。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泉水汩汩向前流,流于滔滔淇水中。
心怀故乡是卫国,没有一刻不思归。
众家姊妹皆美貌,细诉心曲来共谋。

我想泲地可住宿,祢水之滨饮美酒。
可叹出嫁已数年,远离父母和诸兄。
问候我的亲姐妹,转问表姐众亲友。

回国再经干地宿,言地饯客饮美酒。
把我车轴涂满油,重坐嫁车往回走。
车马迅疾赴卫都,路途不远何不可?

我思肥泉在故国,为此长叹不能休。
思念须城与漕邑,别绪悠悠情意稠。
驾驶马车快出城,借此排除心中忧。


1、毖(bì):泉水流貌。  2、娈(luán):美好。姬:未嫁之女。  3、泲(jǐ):水名。泲水,即济水,发源河北赞皇县西南,东流经高邑县南,至宁晋县南,注入泜(zhì)水。  4、祢(mí旧读nǐ):水名。  5、有行:出嫁。  6、诸姑:一些未嫁姐妹。  7、舝(xiá):车轴两头的金属键。  8、遄(chuán):迅疾。臻(zhēn):至。  9、瑕:同“遐”,远。  10、写(xiè):通“泻”,宣泄。

《泉水》一诗,《毛诗序》、方玉润《诗经原始》、范家相《诗渖》等以为是卫女思归之作,而何楷《诗经世本古义》、龚橙《诗本谊》、魏源《诗古微》、高亨《诗经今注》等以为是许穆公夫人所作,黄中松《诗疑辨证》则怀疑是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案此诗作者序传均无明文,史料亦不可稽征,似统言卫女思归为宜。

诗歌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文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出诗题——“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有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感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主人公想找她们倾诉苦衷,希望她们能够为自己出个主意,想条妙计,即便无济于事,也能够稍解胸中的郁闷,聊以自慰。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出有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出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文气更曲一层。

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全诗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谋与问皆非实有其事。”陈继揆《读诗臆补》也说:“全诗皆虚景也。因想成幻,构出许多问答,许多路途,又想到出游写忧,其实未出中门半步也。东野《征妇怨》‘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常在眼’,即此意。犹杜工部所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对此诗以幻写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艺术手法赞赏备至。确实此诗“波澜横生,峰峦叠出,可谓千古奇观”(戴君恩《读诗臆评》)。 

admin 2010-04-07 07:25
40 北门位卑任重,处境困穷,无处诉说的小官吏埋怨公事繁忙、生活困难的怨诗
--------------------------------------------------------------------------------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   
终窭且贫, 莫知我艰。   
已焉哉!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 政事一埤益我。 
我入自外, 室人交遍谪我。 
已焉哉!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 政事一埤遗我。 
我入自外, 室人交遍摧我。 
已焉哉!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走出北门愁在心,心头烦恼重千斤。
养家活口顾不上,我的苦楚告谁听。
完啦!得啦!
老天这样安排下,教我还说什么话!

王爷的差事逼得凶,公爷的差事压得重。
回到家里来,谁都对我不放松。
完啦!得啦!
老天这样安排下,教我还说什么话!

王爷的差事火烧眉,公爷的差事压断背。
回到家里来,人人骂我窝囊废。
完啦!得啦!
老天这样安排下,教我还说什么话!


1、殷殷:忧貌。  2、终窭且贫:犹言“既窭且贫”。窭(巨jù):本义是房屋迫窄简陋,不合礼数的意思,引申起来便和“贫”同义。  3、艰:古读如“根”。  4、已焉哉:等于说“罢了!”5、王事:和周天子有关的事。適:读为谪(哲zhé),督责。  6、政事:诸侯国内的事。一:犹“皆”。埤(俾pí)益:增益,加于。埤益我:加给我。  7、室人:指家中亲属。交:犹“俱”。徧:同“遍”。讁(zhé):同“谪”,谴责。  8、敦:逼迫。  9、埤遗:犹埤益。  10、摧:逼迫。

《毛诗序》云:“《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郑玄笺曰:“不得其志者,君不知己志,而遇困苦。”三家诗无异义。朱熹《诗集传》申论云:“卫之贤者处乱世,事暗君,不得其志,故因出北门而赋以自比。又叹其贫窭,人莫知之,而归之于天也。”但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说:“《北门》,贤者安于贫仕也。”现代学者(如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小官吏不堪其苦而向人怨诉的诗。从诗的语言看,并没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贫仕”之意,旧说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诉”说则解释较为圆满。诗中的小官吏公事苛细,虽辛勤应付,但生活依然清贫。上司非但不体谅他的艰辛,反而一味给他分派任务,使他不堪重负。辛辛苦苦而位卑禄薄,使他牢骚满腹,家人的责备更使他难堪,他深感仕路崎岖,人情浇薄,所以长吁短叹,痛苦难禁,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安之若命。

这首诗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诗并非无病呻吟,的确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诗中连用“我”字而蕴含的感情色彩,昔人评曰:“三章共八‘我’字,无所控诉,一腔热血。”(邓翔《诗经绎参》)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三句重复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深有一唱三叹之效,牛运震《诗志》认为这些句段与《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等一样,“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这是很有见地的。

关于《北门》一诗的历史背景及其本事,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根据《邶风·柏舟》推断此诗作于卫顷公之时,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猜测此诗作于“西周之世夷厉之时,卫未并邶之日”,但这两种说法均与史实、诗事不符。今人翟相君《北门臆断》一文,首先根据《诗经》用词惯例,考释“王”特指周王,“事”专指战争,然后根据《左传·桓公五年》记载,考定诗中所谓“王事”,是指卫宣公十二年(707)秋天卫人帮助周桓王伐郑而战败一事。他认为诗中主人公参与了这次战争,归来后受到同僚的埋怨,作这首诗抒愤;或是卫人借这位官吏之口,作诗表达对这次战争的不满。姑录其说以存参。

admin 2010-04-07 07:26
41 北风情人相爱,愿在大风雪中同归去
--------------------------------------------------------------------------------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
惠而好我,携手同车。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透骨寒北风阵阵,扑天地大雪纷纷。
让我和亲爱的朋友,手拉手他乡投奔。
还能再磨蹭吗?情况急得很啦!

寒流逼北风猖狂,满眼里白雪茫茫。
让我和亲爱的朋友,手拉手投奔他乡。
还能再磨蹭吗?情况急得很啦!

红不过那只骚狐,黑不过那只老乌。
让我和亲爱的朋友,手拉手上车赶路。
还能再磨蹭吗?情况急得很啦!


1、雨(芋yù):动词,“雨雪”就是“落雪”。雱(滂pāng):雪盛貌。第一、第二两章的开端两句以风雪的寒威比虐政的猛烈。  2、惠:爱。这两句是说凡与我友好的人都离开这里一齐走罢。下二章“同归”、“同车”都是偕行的意思。  3、其虚其邪:等于说还能够犹豫吗?“邪(xú)”是“徐”的同音假借。“虚徐”或训“舒徐”,或训“狐疑”,在这里都可以通。  4、既亟只且:等于说已经很急了啊。“既”训“已”。“亟”同“急”。只、且(疽jū):语尾助词。  5、喈:湝(皆jiē)的借字,寒。  6、霏:犹“霏霏”,雪密貌。  7、匪:读为“彼”(《诗经》此例甚多)。“莫赤匪狐”、“莫黑匪乌”就是说没有比那个狐更赤,比那个乌更黑的了。狐毛以赤为特色,乌羽以黑为特色。狐、乌比执政者。

《毛诗序》说:“《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从诗中“同车”来看,百姓是泛指当时一般贵族。方玉润认为是贤人预见危机而作(《诗经原始》),王先谦认为是“贤者相约避地之词”(《诗三家义集疏》)。其实,《诗序》所说诗旨不误,当是一首反映贵族逃亡的诗。

诗共三章,前两章内容基本相同,只改了三个字。把“北风其凉”改为“北风其喈”,意在反覆强调北风的寒凉。而改“雨雪其雱”为“雨雪其霏”,无非是极力渲染雪势的盛大密集。把“携手同行”改为“携手同归”,也是强调逃离的意向。复沓的运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各章末二句相同。“其虚其邪”,虚邪,即舒徐,为叠韵词,加上二“其”字。语气更加宽缓,形象地表现同行者委蛇退让、徘徊不前之状。“既亟只且”,“只且”为语助词,语气较为急促,加强了局势的紧迫感。语言富于变化,而形象更加生动。

北风与雨雪,是兴体为主,兼有比体。它不只是逃亡时的恶劣环境的简单描写,还是用来比喻当时的虐政。后面赤狐、黑乌则是以比体为主,兼有兴体。它不仅仅是比喻执政者为恶如一,还可以看作逃亡所见之景。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句意蕴丰富,耐人玩味。

朱熹《诗集传》说此诗“气象愁惨”,指出了其基本风格。诗三章展示了这样的逃亡情景:在风紧雪盛的时节,一群贵族相呼同伴乘车去逃亡。局势的紧急(“既亟只且”),环境的凄凉(赤狐狂奔,黑乌乱飞)跃然纸上。让人悚然心惊。

古乐府中的《北风行》诗题即效本篇,鲍照拟作中直接采用《北风》原文:“北风凉,雨雪雱。”《古诗十九诗》(“凛凛岁云暮”篇)中“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数句,盖亦本于此诗。唐代李白有《北风行》,也明显受到《北风》的启发。由此可见《北风》一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admin 2010-04-07 07:26
42 静女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暗里躲着逗人找,还我抓耳又挠腮。

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
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
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1、静:安详。姝(shū):美好貌。  2、俟(sì):等待。城隅:城上的角楼。  3、爱:通“薆”,《方言》引作“薆”,隐蔽。薆而:犹“薆然”。那女子躲在暗角落里,使她的爱人一下子找不着她,所以他觉得薆然不见。  4、搔首踟蹰:用手挠头,同时犹豫不进,这是焦急和惶惑的表现。  5、娈:与“姝”同义。  6、贻:赠送。彤(同tóng):红色。彤管:涂红的管子,未详何物,或许就是管笛的管。一说,彤管是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郭璞《游仙诗》:“陵冈掇丹荑”,丹荑就是彤管。依此说,此章的“彤管”和下章的“荑”同指一物。  7、炜(伟wěi):鲜明貌。  8、说怿(yuè yì):心喜。女:通“汝”。这里指彤管。  9、牧:野外放牧牛羊的地方。归(kuì):通“馈”,赠贻。荑(题tí):初生的茅。彼女从野外采来作为赠品,和彤管同是结恩情的表记。  10、洵(xún):诚然,确实。洵美且异:确实是好看而且出奇。  11、“匪女”两句是说并非这柔荑本身有何好处,因为是美人所赠,所以才觉得它美丽。“汝”指荑,但意思兼包彤管在内。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爱情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我们除了深受感动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admin 2010-04-07 07:28
43 新台刺卫宣公筑新台强占儿媳的丑事
--------------------------------------------------------------------------------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
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河上新台照眼明,河水溜溜满又平。
只道嫁个称心汉,缩脖子虾蟆真恶心。

新台高高黄河边,黄河平平水接天。
只道嫁个称心汉,癞皮疙瘩讨人嫌。

下网拿鱼落了空,拿了个虾蟆在网中。
只道嫁个称心汉,嫁着个缩脖子丑老公。


1、新台:卫宣公所筑台。据《毛诗序》,宣公为他的儿子伋(及jí)聘齐女为妻,听说她貌美,就想自己娶为夫人,并在黄河边筑台迎接她。有泚(cǐ):犹“泚泚”,鲜明貌。  2、瀰瀰(米mǐ):水盛满貌。  3、燕婉:或作“宴婉”,安乐美好貌。蘧篨(渠除qú chú):即“居诸”,也就是虾蟆,用来比作卫宣公。鲜(古音犀xī):美。这两句说本来希望美满的新婚生活,不了嫁得这虾蟆似的丑物。这是代齐女设想,下二章仿此。  4、洒(铣xiǎn):鲜貌。  5、浼浼(miǎn):盛貌。  6、殄(tiǎn):美丽。  7、鸿:“苦蠪(龙lóng)”的合音,“苦蠪”即虾蟆。(说见闻一多《诗新台鸿字说》)。离:通“罹”,到临。这两句说设网本为捕鱼,却网来一只虾蟆。  8、戚施:即虾蟆。

卫宣公是个淫昏的国君。他曾与其后母夷姜乱伦,生子名伋。伋长大成人后,卫宣公为他聘娶齐女,只因新娘子是个大美人,便改变主意,在河上高筑新台,把齐女截留下来,霸为己有,就是后来的宣姜。卫国人对宣公所作所为实在看不惯,便编了这首歌子挖苦他。自《毛序》以来,古今说无异辞。

全诗三章,前两章叠咏。叠咏的两章前二句是兴语,但兴中有赋:卫宣公欲夺未婚之儿媳,先造“新台”,来表示事件的合法性,其实是障眼法。好比唐明皇欲夺其子寿王妃即杨玉环,先让她入道观做女冠一样,好像这一来,一切就合理合法了。然而丑行就是丑行,丑行是欲盖弥彰的。诗人大赞“新台有泚”、“新台有洒",正言欲反,其兴味在于:新台是美的,但遮不住老头子干的丑事啊。反形(或反衬)修辞的运用,美愈美,则丑愈丑。

“新台”之事的直接受害者是齐姜:美丽的少女配了个糟老头,而且还是个驼背鸡胸,本来该做她老公公的人。这一对儿是怎样也不能般配的,“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难怪诗人心中不忿,要为齐姜,也要为天下少年鸣不平!

他好有一比:“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打鱼打个癞虾蟆,是多么倒楣,多么丧气,又多么无奈的事啊!想一想电影《红高粱》中的“颠轿歌”吧,如果忽略孰男孰女不计,整个儿就是“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殄)”、“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的意思。歌中调侃的男子遇到个丑新娘,还可以通过“睡猪圈”来逃避。而旧时的女子,在婚姻上遇到白猫黑猫的掉包事件,除了认命,还有什么法子?——齐姜可真是倒楣透了。诗中“河水瀰瀰”、“河水浼浼”,亦似有暗喻齐姜泪流不止之意,如《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姑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所表现的那样。

封建道德的虚伪性,表现在它的对下不对上。这是绝对的不公平!统治者要求百姓遵从礼教,自己却寡廉鲜耻;要求百姓忠贞不二,自己却两面三刀;要求百姓规规矩矩,自己却为所欲为;要求百姓克己奉公,自己却以权谋私。道德沦丧之事,上层社会何代无之?卫宣公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来的唐明皇也有“新台”之讥,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因为如此,《新台》一类讽刺诗自有其认识价值。

admin 2010-04-07 07:28
44 二子乘舟父母悬念舟行的孩子
--------------------------------------------------------------------------------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两个孩子乘小船,漂向远方看不见。
常把孩子来母念,愁绪绵绵心不安。

两个孩子乘小船,漂向远方看不见。
常把孩子来母念,不会怎么有灾难?


1、汎汎(fàn):漂浮貌。景:通“影”。  2、愿:思念。  3、养养:忧虑不安貌。  4、瑕:通“遐”,远行。害(hé):何不。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你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本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你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不也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呵!远行的人儿,你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二子乘舟》写得远比前面介绍的《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欷歔、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admin 2010-04-07 07:30
国风·鄘(yōng)风


45 柏舟一个少女自己找好了结婚对象,誓死不改变主意
--------------------------------------------------------------------------------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飘来一条柏木船,飘呀飘在河中间。
蓄分头的那少年,实在讨得我心欢,誓死不把心来变。
我的娘呀我的天,就不相信我有眼!

飘来一条柏木船,飘呀飘在大河旁。
蓄分头的那少年,实在是我好对象,誓死不把手来放。
我的娘呀我的天,就不相信我有眼!


1、中河:即河中。  2、髧(胆dàn):发下垂貌。髦(毛máo):古代未冠之前披着头发,长齐眉毛,分向两边梳着,叫做“髦”。  3、维:犹“为”。仪(古读如俄):匹配。以上四句说那在河中泛舟,垂着两髦的青年才是我要嫁的人啊。  4、之:到。矢:誓。靡它:犹言“无二志”。也、只:语助词。  5、母也天只:唤母同时呼天,是痛心的表示。天:古音tīn.   6、谅:谅解,亮察。  7、特:匹配。  8、慝(tè):是“忒”的借字。靡慝:就是无所改变。

旧说多将这首诗与《邶风》中同名之作混为一谈,认为是共姜自誓之作。或以为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节,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作此诗(《毛诗序》);或认为是共伯被弑,共姜不嫁自誓,作此诗(三家诗)。古人称丧夫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为“柏舟之节”,皆原于旧说。而这些旧说多胶柱鼓瑟,实不可取。

其实诗意一看就很明白:主人公原是一个待嫁的姑娘,她选中的对象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年郎,——只消看他披着两髦,尚未加冠就可以知道。姑娘的选择未能得到母亲的同意,所以她满腔怨恨,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

这首诗反映了《诗经》时代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是一个很新很有价值的信息。

这首诗还接触到一个更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无论古今中外,在择偶的问题上,母亲和女儿的意见往往不能一致。母亲相中的,女儿不屑一顾;女儿中意的,母亲坚决不准带回家来。这种事不但古代有,今天还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例如白俄罗斯民歌《妈妈要我出嫁》中,妈妈给女儿挑了好多人家,女儿的表态都是“妈妈我不嫁给他!”印度尼西亚民歌《哎哟妈妈》中,女儿为自己辩解说:“哎哟妈妈,你不要对我生气,年轻人就是这样相爱。”

妈妈也曾年轻过,为什么一旦成了妈妈,就不理解年轻人的心思了呢?这是因为女儿是跟着感觉走,而妈妈多了些岁数,就多了些世故。这是因为妈妈健忘,多了些功利,就少了些热情;多了些理智,就少了些感觉。老是看家底呀,看文凭呀,看几大件呀,女儿都烦透了。殊不知“甜蜜的爱情从哪里来?是从那眼睛里到心怀”——与家底无关、与文凭无关、与几大件也无关。

母女的意见不统一,爱情就发生了危机。女儿要么放弃己见,要么作坚决的抗争。看来诗中女主人公是持后一种态度的:至死誓靡它!坚决到这种程度,母亲也就难办了。但要为娘的改变主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维护爱情,一面从内心发出沉重的叹息:娘呀天啊,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这一声叹息,使得诗的内容变得沉甸甸的。

和《国风》、《小雅》中的多数篇章一样,这也是一首歌词。在形式上属于典型的两章叠咏:中心意思在第一章中已经说完,但只唱一遍不够味;所以第二章变易韵脚上的字,将同样的意思再唱一遍。实际上也就一支曲子,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这种形式,在当代歌曲中,也还是很常见的。

admin 2010-04-07 07:31
46 墙有茨讽刺卫国统治者荒淫无耻
--------------------------------------------------------------------------------
墙有茨,不可扫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 
中冓之言,不可详也。
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 
中冓之言,不可读也。
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墙上长蒺藜,无法扫干净。
宫中淫乱事,不能道分明。
若要道分明,污秽不可听。

墙上长蒺藜,无法除干净。
宫中淫乱事,无法细细讲。
若要细细讲,说来话可长。

墙上长蒺藜,无法来约束。
宫中淫乱事,不能乱开口。
若要说出去,言语使人羞。


1、茨(cí):蒺藜。  2、中冓(gòu):宫中淫乱之事。  3、襄:除掉。  4、读:说。

这首诗内容与《新台》相承接,《毛诗序)渭“《墙有茨》,卫人刺其上,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公子顽,即昭伯,是卫宣公之子,《史记·卫康叔世家》说是伋之弟。君母,即卫宣公所强娶伋之未婚妻齐女,也就是卫宣姜,是当时惠公之母,故称“君母”。公子顽私通君母宣姜事,《左传·闵公二年》有记载。因为惠公即位时年幼,齐国人为了巩固惠公君位,保持齐、卫之间亲密的婚姻关系,便强迫昭伯与后母乱伦。尽管这是受外力胁迫促成的,但究竟是下辈与上辈淫乱,是最不齿于人的丑闻,确如朱熹所言“其汙甚矣”。卫国人民对这种败坏人伦的秽行,当然深恶痛绝,特作此诗以“疾之”。

本诗三章重叠,头两句起兴含有比意,以巴紧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抹煞不了的。接着诗人便故弄玄虚,大卖关子,宣称宫中的秘闻“不可道”!至于为何不可道呢?诗人绝对保密,却又微露口风,以便吊读者口味。丑、长、辱三字妙在藏头露尾,欲言还止,的确起到了欲盖而弥彰的特殊效果。本来,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特意点到为止,以不言为言,调侃中露讥刺,幽默中见辛辣,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全诗皆为俗言俚语,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也”字,相当今语“呀”,读来节奏绵延舒缓,意味俏皮而不油滑,与诗的内容相统一。三章诗排列整齐,韵脚都在“也”字前一个字,且每章四、五句韵脚同字,这种押韵形式在《诗经》中少见,译诗力求保留这一韵味。

admin 2010-04-07 07:32
47 君子偕老委婉地讽刺卫宣姜品德不好
--------------------------------------------------------------------------------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
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你是君子身边人,满头珠光宝气生。
雍容自得好举止,如山如河不可侵,华服鲜艳正合身。
可叹没有好品德,只靠华贵怎能行?

锦衣彩纹艳如花,绣上山鸡似云霞。
黑发如盖已风流,不屑假发戴上头。
双耳坠子尽珠玉,象牙劈为别发针,前额白皙确动人。
怎似神女从天降?莫非天仙下凡尘?

艳丽服装美如花,一层外衣值百千。
细葛绉纱内里穿,添上夏日白内衫。
双眸清秀眉飞扬,额角方广容颜靓。
世间此女真难寻,倾国倾城美娇娘。


1、副:覆,又称步摇,一种头饰。笄(jī):簪。珈(jiā):饰玉。  2、委委佗佗(tuó):形容走路姿态之美。  3、象服:古代贵妇所穿礼服,绘有图形彩饰。宜:合身。  4、玼(cǐ):花纹绚丽。下文“瑳(cuō)” 意同。  5、翟(dí):山鸡。  6、鬒(zhǎn):密而长的黑发。  7、髢(dí):假发。  8、瑱(zhèn):耳坠。  9、揥(tì):剔发针。  10、扬:额角。晳:白嫩光泽。  11、展、绉絺(chī)、绁袢(xiè bàn):分指上衣,中衣,内衣。  12、展:即“亶(dǎn)”,诚然,真正的。

《君子偕老》一诗的主旨,除清魏源《诗古微》以为是哀夷姜之诗外,古今各家多从《诗序》之说,以为是刺宣姜之作。不过,《毛诗序》云:“《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孔疏云:“毛以为由夫人失事君子之道,故陈别有小君内有贞顺之德,外有服饰之盛,德称其服宜与君子偕老者,刺今夫人有淫泆之行,不能与君子偕老。”他们显然认为此诗所写的服饰仪容之美属于理想的“小君”(国君之妻)。而朱熹《诗集传》则说:“言夫人当与君子偕老,故其服饰之盛如此,而雍容自得,安重宽广,又有以宜其象服。今宣姜之不善乃如此,虽有是服,亦将如之何哉!言不称也。”他以为服饰仪容之美乃是反衬宣姜人品行为之丑。在这点上今之学者又多从朱熹之说。

全诗三章,首章七句,次章九句,末章八句,错落有致。首章揭出通篇纲领,章法巧妙。宣姜本是卫宣公之子伋的未婚妻,不幸被宣公霸占,后来又与庶子顽私通,劣迹斑斑。“君子偕老”一句基此而来,起调突兀如当头棒喝,寓意深婉,褒贬自明。“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四句造语奇特,叙服饰与叙仪容相交叉,词藻工美,极力渲染宣姜来嫁时服饰的鲜艳绚丽,仪容的雍容华贵。末二句“子之不淑,云如之何”,逗露讥刺,全诗惟此二句是刺意,其他均是赞叹称美之辞,但此二句与“君子偕老”一句遥相呼应,暗自缀合,含蓄蕴藉,藏而不露。

次章与末章用赋法反覆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美。次章起始“玼兮玼兮”六句与末章起始“瑳兮瑳兮”四句复说服饰之盛,次章“扬且之皙也”三句与末章“子之清扬”四句是复说容貌之美。“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二句神光离合,仿佛天仙帝女降临尘寰,无怪乎姚际恒《诗经通论》称此诗为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之滥觞,并谓“‘山河’、‘天帝’,广揽遐观,惊心动魄,有非言辞可释之妙”。“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二句巧于措辞,深意愈出,余音袅袅,意味无穷。这两章造句齐整,意象迷离,所以陈继揆《读风臆补》说:“后两章逸艳绝伦,若除去‘也’字,都作七字读,即为七言之祖。”

全诗反覆铺陈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盛美,是为了反衬其内心世界的丑恶与行为的污秽,铺陈处用力多,反衬处立意妙,对比鲜明,辛辣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admin 2010-04-07 07:33
48 桑中一位男子和情人幽会和送别
--------------------------------------------------------------------------------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
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
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菟丝子啊哪里采?长在沬乡城邑边。
心中想谁又爱谁?有个女子容貌美。
桑林深处她等我,邀我同到城楼旁,
淇水之滨送我还。

麦穗子啊哪里采?长在沬乡城邑北。
心中想谁又爱谁?有个女子容貌美。
桑林深处她等我,邀我同到城楼旁,
淇水之滨送我还。

蔓菁菜啊哪里采?长在沬乡城邑东。
心中想谁又爱谁?有个女子容貌美。
桑林深处她等我,邀我同到城楼旁,
淇水之滨送我还。


1、爰(yuán):何,何地。唐:菟丝子,药草。  2、沬(mèi):古地名。春秋时卫国的一邑。在今河南淇县南。  3、美孟姜、美孟弋(yì)、美孟庸:乃指同一美女。此行文以避重复。

这是一首情诗无疑。分歧只在于是暴露世族贵族男女淫乱成风之作,还是青年男女的相悦之词。《毛诗序》云:“《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劣谑雷逶谖唬嗲云捩谟谟脑叮⒚窳鞫豢芍埂!敝祆涞瘸智八嫡叽蠖嗍鞘堋睹颉酚跋欤⒕俳⑦⒂鼓说笔惫笞逍帐衔ぁ6趾笏嫡咄看邮獍盐眨衔峥旎钇茫硐至饲嗄昴信某闳劝椋⑽藜ゴ讨猓覆簧鲜枪笞迥信液蟮奈蕹茏园住?/P>

从诗本身来看,前者显然证据不足,仅凭姓氏难以论定主人公身份。况且,诗序本就是汉儒以“比兴”解诗的产物,其对诗旨的解释时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后说似乎又过于主观。按近人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云:“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宫即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欢。”又云:“其祀桑林时事,余以为《鄘风》中之《桑中》所咏者,是也。”孙作云亦有同样的见解。鲍昌《风诗名篇新解》推衍郭氏之说,认为上古蛮荒时期人们都奉祀农神、生殖神,“以为人间的男女交合可以促进万物的繁殖,因此在许多祀奉农神的祭典中,都伴随有群婚性的男女欢会”,“郑、卫之地仍存上古遗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际男女合欢,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仪式”,“《桑中》诗所描写的,正是古代此类风俗的孑遗”,“决不能简单斥之为‘淫乱’”。这种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可以说是很中肯綮的。

诗三章,全以采摘某种植物起兴。这是上古时期吟咏爱情、婚嫁、求子等内容时常用的手法之一,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采摘植物与性有着某种神秘的或是象征性的联系,至于两者之间在文化上为何能牵系在一起或如何发生瓜葛,这与原始交感巫术有关,在此不作详论。但若从现代美学角度来看,以采摘植物起兴爱情等题材,在审美上和爱情上倒也有一定的同构同形关系,因为炽热的情欲与绿意葱茏的草木都可给人带来勃然的欣悦。所以,以“采唐”、“采麦”、“采葑”起兴,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蕴意。

“兴”以下的正文中,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狂欢后的甜蜜回忆里。除每章改换所欢爱者外,三章竟然完全相同,反覆咏唱在“桑中”、“上宫”里的销魂时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缠绵,写来又直露无碍,如数家珍。似乎以与多位情人幽会为荣乐,表现了一位多情浪子渔色后的放荡、得意心态,其句式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正是这种心态的表露,尤其每章句末的四个“矣”字,俨然是品咂、回忆狂欢之情时的感叹口吻。近人或认为孟姜、孟弋、孟庸当是一人,若如此,似不合《诗经》中运用复沓的家法。《诗经》中用复沓虽只更换个别词汇,但无论更换的是动词、名词,诗意上多有所递进或拓展,比较典型的如《芣苢》中的“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一字之差,却记叙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若本诗中三姓实指一人,一者整首诗三章全为重复,不免过于臃肿拖沓,毫无意味;二者也与“群婚性的男女欢会”的诗意不合。因此本文不取此说。

本篇在今天看来虽然格调不那么高,但音韵谐和,读来圆美流转,琅琅上口。若依自古以来的“用诗”体例,抛开其隐含的本意,作为一首热烈活泼的情歌来看,也无不可。

admin 2010-04-07 07:35
49 鹑之奔奔卫宣公霸占儿媳为妻,宣姜又与公子顽通奸,人民以为禽兽不如
--------------------------------------------------------------------------------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
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
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鹌鹑家居常匹配,喜鹊双飞紧相随。
人君不端无德行,何必称他为兄台?

喜鹊家居常匹配,鹌鹑双飞紧相随。
女人不贞无德行,何必视她为知音?


1、据考此诗为讽刺卫国宣姜与公子顽偷情而作。  2、鹑(chún):鹌鹑。  3、奔奔、彊彊(jiāng):言鸟儿居则成双、飞则相随状。  4、无良:品行不良。  5、君:小君,此处指国君夫人。

这首诗的主旨,古今学者多持讽刺诗之说,而对于诗歌的讽刺对象及诗的作者则有争论。惟樊树云《诗经全译注》在讽刺诗外另立新说,认为“这是一首对旧婚姻制度的控诉诗。一个女子看到鸟相追随、自由飞翔,联想到自己嫁给一个非出己愿的心地丑恶的丈夫,而作此诗。”

我以为本诗主旨当以讽刺说为优,对于这首诗的讽刺对象,《毛诗序》说是讽刺卫宣姜之作,后人又将公子顽增衍其中,认为第一章刺顽,第二章刺宣姜,视全诗为刺宣姜与公子顽私通之事,鞭挞他们悖逆伦常、禽兽不如,作诗者当是公子顽之庶弟卫惠公朔或公子黔牟。而魏源《诗序集义》、《诗古微》、方玉润《诗经原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黄节《诗旨纂辞》等认为诗中“兄”与“君”同指一人,均指卫宣公晋,作诗者当是卫宣公的庶弟左公子泄、右公子职。根据《史记·卫康叔世家》等书记载,卫宣公纳太子伋聘妻为妇,又听信谗言杀害了伋与伋的庶弟寿,所以刺宣公说可从。

全诗两章,每章四句,均以“鹑之奔奔”与“鹊之彊彊”起兴,极言禽兽尚有固定的配偶,而卫宣公纳媳杀子、荒淫无耻,其行为可谓腐朽堕落、禽兽不如,枉为人兄、人君。元刘玉汝《诗缵绪》云:“取二物为兴,二章皆用而互言之,又是一体。”全诗两章只有“兄”、“君”两字不重复,虽然诗人不敢不以之为兄、以之为君,貌似温柔敦厚,实则拈出“兄”、“君”两字,无异于对卫宣公进行口诛笔伐,畅快直切、鞭辟入里。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用意用笔,深婉无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