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古今正解第六十二
[原文]
[62]道者,万物之注(/ 澳~奥)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尊(/美)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有】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古文正解]
人之初,性本天。淳朴之完,未期乎善否;秉性承慈,何方乎损利? 是以,人皆有道有德,宝者善矣,蔽者否矣。则善之与否,亦不可谓近乎?美言可以市尊,尊行可以贺人,所以为善者长幼而皆知,则善与不善亦不可不相惜矣。 是以,明其所德,复惜其所以为德,是真善德也;知其所以不弃,复其所失,虽有罪亦可免也!则天下无可弃之人。 虽然,赤子无二,长大参差。所以不善者,非天然,生之过也;非生之过,习之过也;非习之过,世之过也。世之过,则人皆不得已而竞相以教子焉,则循复而益甚矣。 是以,圣人之治,不在民而在世,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齐自食,安不虞,道德而载天下以素朴,未可轻弃。夫唯不弃天下,是以得天下。
[今文正解]
人的出生之初,品性原本天然。淳朴天性的完好质地,根本不可以用善恶来区分判断;秉承天性沉浸于父母慈爱的熏陶,又怎么懂得损害谋利的行为? 因此,人人都有大道都有大德,珍重它的成为善人,蒙蔽它的成为不善的人。那么,善与不善的距离,不也可以说是很近的吗?好听的话可以赢人尊敬,高尚的行为可以赢人敬爱,怎么样属于善大人小孩也都明白。那么善人与不善的人,也不能不相互爱惜啊。 因此,善人明白自己的品德所在,再珍惜成就其善德的那些不善的人,这才是真正有善德;不善的人应当知恩于自己不为善人所抛弃,再找回自己所失去的德性,改过自新,那么即使有罪过也可以免除。由此天下没有可以抛弃的人。 虽然如此,新生的婴儿品性没有差别,长大成人后却品行参差不齐。之所以会有不善的人,不是因为天生如此,是求生本能的过错;不是求生本能的过错,是后天染习的过错;不是后天染习的过错,是世道大环境的过错。世道大环境的过错,则人们都不得不竞相以此教育子女,则如此循环作用情况更加糟糕。 因此,圣人的治理,不在于整治人民,而在于整治世道。杜绝孳生世人伪诈的圣贤和知识,杜绝扰乱百姓欲望的机巧和物利,摒弃所谓的仁爱正义,让天下都平等的自食其力,并保障好每个人的生存中无法预料的困难,用大道大德承载天下人,让世风永远淳朴平淡,从不轻易的抛弃每一个社会成员。只有不抛弃人民,才为人民所拥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