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家庄园导游词 [图文] - 诗书剑的博客 - 敏思博客

 阿@龙 2010-10-10


 
一、概     述
 
山西榆次车辋常家,于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由太谷惠安迁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以财取天下之抱负,逐利四海之气概,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二百余载,遂成富甲海内的晋商巨贾,中国外贸之第一世家。
创造了商业辉煌的常氏家族又天才地创造了“学而优则贾”的治家祖训,代代恪守,课子苦读,将一批批家族优秀子弟输送到商界,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层次的商人群体,同时将儒家“诚信”、“仁义”、“忠恕”等理念引入到商业活动中,实现了儒商相长,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循环,家族兴盛达200年之久。
治国之道在于用人,兴家之本在于育人。常氏由经商起家,传至十世时,已有“世兼儒贾为业”之称。由于常家始终注重子弟读书习儒,从而世代学子辈出。从八世到十六世,常家考取进士、举人、秀才等多达146人,而且随着商业的发展,家族研修学业的气氛日益浓厚,造就了一大批的学者、名流。所以才享有了“清代儒商第一世家”的美誉。
常氏家族在仕宦商儒达到辉煌顶点时,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开始,不惜重金营造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家园,终于形成了占地60余万平方米、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的宏大规模。
常家建筑群占据了车辋村原面积的近一半以上,其规模居于祁县、太谷、平遥等晋商各院之首位。
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二万平方米的常家庄园,仅为原庄园面积的近四分之一,
是北常万达公为其三个儿子、十个孙子修建的。
庄园现存主要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八帖、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计有古建房室968间、廊房220间,计1188间。
(一山:观稼山;一阁:观稼阁;两轩:听雨轩、知味轩;四园:杏园、狮园、可园、遐园;五院:祠堂院、总帐房院、石芸轩书院、私塾院、约斋书院;六水:小石潭、曲溪、沼余湖、莲池、洗池、方正池;八帖:堡门宋代二亭双绝帖、杏林清代名人名联帖、雍和堂恽寿平画跋帖、听雨楼法帖、石芸轩法帖、常氏遗墨帖、御笔亭四十四帝后帖、可园唐诗笔意帖;九堂:人和堂、节和堂、慎和堂、雍和堂、谦和堂、养和堂、体和堂、广和堂、贵和堂;十三亭:杏园五亭(枕霞、披风、庆云、景星、流芳);书院五亭(琴、棋、书、画、化玉);遐园:梦绿亭、锄月亭;小石潭琴心亭。另外有新建的狮园且坐亭)。
常家庄园的建筑风格熔儒家文化的严谨秩序、佛教文化的空灵境界和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为一炉,集北方建筑之豪放质朴与南方建筑之素雅灵秀于一体,庭院深深,不仅具有功能齐全的庄园特色,而且无处不散发着敦厚典雅的儒家文化品味。
常家庄园以其“十最”闻名遐迩:中国最大的民间祠堂、最大的家族书院、最大的北派私家园林、最典型的汉纹锦彩绘;晋商民居中最大的占地和建筑面积、最大的民间影壁、最敞阔大气的宅院建筑、最大的家庭绣楼、为数最丰富的私家藏帖和书画珍品、最精美的砖、石、木雕。而其款式繁多的门式、窗饰等,更可谓一门一亮点、一窗一景致。堪称华夏民居的大观园,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全景图。
文化魂、中国牌、世界宝,这就是常家庄园永恒的价值所在。
 
* 庄园原貌被毁的三个过程:A.抗战时为晋中战役的主战场B.文革破四旧C.80年代拆改之风兴起,大部分在土改时分给百姓的房屋被拆毁改建。
 
二、东北堡门:


常家庄园为城堡式建筑,原有八道堡门。由于时代变迁,战争损毁、人为拆除等,至今只幸存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座了。耸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巍峨的堡门,是常家庄园的东北堡门,堡门高24米、宽15米,显示出常氏的大家风范和富甲一方的气派。
(建筑特征:歇山顶、抱厦门、二重檐;上有12个垛口、12根通天檐柱、12根卷棚支柱、五开间、底层为一斗三升五彩、上层为一斗四升七彩)
1.堡:(bao)土筑小城,泛指军事上的防御建筑。(bu)集镇,常用为地名。
匾:敦艮吉
堡门门洞上方刻有“敦艮吉”三个大字的匾额, “敦”——代表厚道、敦厚、诚恳; “艮”——在八卦中表示东北方位“   ”,它表明了堡门的朝向和方位(源于《易经艮卦》);“吉”——吉祥、顺利、如意。大意是:堡门的方位朝向东北,居住在庄园中的人质朴敦厚、诚恳待人,并希望庄园和整个村落都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宋代二亭双绝帖
大门南北两侧堡墙上是“宋代二亭双绝帖”,高3米,长13米。南侧为《丰乐亭记》,北侧为《醉翁亭记》,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最受人称道的两篇游记散文。由宋代另一位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手书。文章一绝,书法一绝,故称二亭双绝帖。
欧、苏二人皆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名噪一时,在中国历史上,亦是两位显赫人物。欧阳修,北宋人物,嗜古博学、文冠天下,以散文自称一家,兼擅书画;比他晚出生30年的苏轼对他的文章、诗词、书画都极为崇拜。所以手书欧阳修最受人称道的两篇散文——《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以表达自已对这位前辈的敬仰。苏东坡,其诗、文、书、画俱称大家,是雄视百代,声名显赫的中国文化史上的豪放派代表人物。
欧阳修的“二亭记”和苏轼的书法早在宋代就被尊为“二亭双绝”,而常家庄园所存的苏轼手迹砖帖,每字30公分见方,字迹清晰、苍劲流畅,堪称帖林珍品。
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常氏家族作为儒商世家,不仅历代书法名家倍出,而且对古代名士、大家的作品广为收藏,这些我们将在随后的游览中一一介绍。
匾:日新其德——清杜大统书写。
此句源自《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含义是:作为一个人,每日都要使自身的品德有新的提高。
匾:敦睦仁里
堡门内西向匾“敦睦仁里”——清常炳书写。车辋村中除常姓外,还居住有刘、聂、李等他姓家族和村民;所以常氏在建筑堡墙和堡门时,特悬挂此匾,以提醒后人,要与乡里和睦相处,时刻以仁义对待他人。
堡门内西向匾“长发其祥”——清杜大统书写。
---------------------------------------------------------------------------------------
三、常家庄园全貌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上的常家庄园为两街一巷,我们刚才穿过的东北堡门只是历史上常家八道堡门之一。常氏于明末清初家道小康时开始宅第建设,到清乾隆中期,家业大兴,开始大规模的庄园修建。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占地60余万平方米、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的宏大规模。
南常“世德堂”的主要宅第在村南。占地200余亩,大门坐西朝东,被村人称为“南挑角院”。门内一条石砌通道。全长百余米,人称“石头巷”。巷两边共有六组院落,祁县乔家“在中堂”即仿此院所建。
北常“世和堂”在村北置地,占地300余亩。结构上比南常更加紧凑有序。由东而西,形成车辋村的一条新街,被称为“后街”,长约一公里有余。两边宅院南北相夹,东西相贯。南常、北常主体建筑加上散落在村中续建,扩建后的院落占据了原车辋村约一半的面积,居于祁县、太谷、平遥晋商各院之首。晋中一带流传有“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之说,由此可见常家庄园的规模之大和其家族曾经拥有过的财富和辉煌。
------------------------------------------------------------------------------------------------------------------
四、祠堂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祠堂概述: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高大宽阔、气宇轩昂的门第,是常氏用于祭祖的祠堂。
祠堂,又称家庙,是中国传统敬祖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早在西周时期,朝庭制定礼乐,一些豪门贵族开始修筑家祠,之后两千多年此风延绵兴盛。常氏以儒传家,更加注重对祖先的膜拜。
祠堂除了用于祭祀祖宗或先贤外,还是处理家族事务的重要场所。其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崇先人、提倡孝道为第一人品的思想,维护和发展宗族统治。
常氏宗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常氏后裔中的一支常万  (后称南常)和另一支常万达(后称北常)则分别建立起了自己这一支系的祠堂,村人
称之为“南祠堂”和“北祠堂”。由于历史的原因,包括南祠堂在内的常家庄园南常部份已毁损殆尽、无法恢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就只是常家的北祠堂了。
现存的北祠堂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位于北常后街东北侧,它的修建历时三年,耗银二万余两。它的院宽25米,七开间,进深长百余米,占地八亩。整个祠堂分三门四进,包括门亭、房宇、献阁、回廊、正殿、偏厢等,组成了一套严谨有序、结构完整的建筑群。是现存中华民居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家族祠堂建筑之一。
八字照壁:
在进入祠堂之前,请大家回过头来,先看看矗立在祠堂对面的这面大型砖雕影壁。俗话说“村不露村为有村,家不露家为有家”,从中国传统地舆学上讲,这个“不露”指的是不露风水;只有保住风水不泄,才能保住、乃至于发展一个家族的“福禄吉祥”。
影壁,从位置上区分一般有三种。一种是位于宅门里面,呈一字形迎门而设的影壁;第二种是座落在宅门外面与宅门相对的影壁,又称照壁;第三种是斜置于宅门前脸的山墙墀头两侧的影壁。影壁从造形上区分,常见的有两种,称为“一”字形和“八”字形影壁。
我们看到祠堂前的影壁呈八字型,制成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它的中间由240个书写迥异的篆书“寿”字组成。按中国六十花甲子传统,取谐音“寿二百四十止”,祈愿主人安康长寿;因为240恰好是60的四倍,所以又有祈愿家族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代代长寿的含义。
照壁的两边是一鹿一鹤,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鹤为仙禽,鹿为瑞兽;鹤为长寿的象征,鹿则兼有寓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吉祥之兆。
(《瑞应图》中称:如果帝王为政、适合于先圣的法度而没有缺失,便会出现白鹿)
用鹿、鹤、桐、松缔合而成的图案,还有喻含“六合同春”之意。因为从谐音上读:六同鹿、合同鹤、桐同同、春近松。
六合: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天、地、东、西、南、北相合,安泰而不生乱世;二是在一年十二个月中,春三月与秋三月、夏三月与冬三月六对相合,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是在阴阳五行中,月建与日辰里,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巳与酉合、午与未合、则事事如意、大吉大利。而所有这些都是人们所期盼的。
旗杆:
这两根旗杆可不是用来升旗的,它是家族荣誉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资格竖立这样的旗杆、享受此种荣耀。否则,任你家财万贯也是不允许的。据记载,常家从兴到衰的整个过程中,出现过四品以上的官员就达46位之多;其中还包括五位从二品的爵位。因此常家的祠堂前就理所当然地竖立起了这样的旗杆。
旗杆高三丈三尺、约11米,由石础、抱柱石、插杆石,旗杆和斗五部份组成。
石围栏雕刻:
左为暗八仙:鱼骨、笛子、花蓝、荷花、葫芦、阴阳板、宝剑、蒲扇。右为八吉祥: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法螺。
抱杆石上的图案为出身渔樵、封候奉君,福寿双全、祥龙护佑,上方雕刻有四头石狮,既表达了主人对家族兴旺的期盼,又有寓意“四时如意、四世同堂、家族兴旺”的含义。
祠堂大门:
气势不凡的七开间高台歇山式大门,门前望柱围栏、高耸的旗杆,整体上给人以肃穆、威严和凝重之感。门楼的正中悬挂的“常氏宗祠”匾额为常氏十三世常立德书写;悬挂在左边的是清代山西巡抚曾国荃所赠“艺舟仪济”匾(含义为:赞扬常氏在弘扬文化、传播儒学道德上使山西得到了益处);右边为山西巡抚赵尔巽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奉朝廷旨意赠给常氏世德堂和世和堂的“乐善好施”匾额,表彰常氏在捐款赈灾中协助朝廷作出的贡献。(据历史记载,光绪二十九年前后,晋中一带并无大灾,可见当时常氏捐巨资赈济的应是外地灾民)
两位巡抚的赠匾,一方面反映了常氏家族在经济上的实力和对国家在文化经济方面所作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常氏家族的荣耀。
楹联:卜地辋川百代儿孙承德泽,名堂燕翼一脉先祖绍嘉猷。
    十三世常立德书写。 
    大意:祖先选择了车辋这个吉祥之地定居,使子孙后代能够承托祖上之恩德,家业兴旺、代代相传;
一批批后人从最初的燕居之巢走向外面的世界,由于他们能够承袭祖先的创业精神和勤俭持家、崇儒重教的品质,才能使常氏成为富甲一方的礼仪望族,这些都是依靠先辈积德所致。所以,发扬光大先辈的精神是后人不可忽视的责任。
拾级而上,可以看到祠堂高高的门槛。俗话说“高筑门槛广聚财、顺顺当当跨进来”。高高的门槛既有保护风水、防止财源外流的寓意,又有让进入祠堂赡仰的后人产生肃然起敬的心理,诚惶诚恐地尊崇先人、接受教诲。
戏台:
跨过门槛,进入祠堂前院。
好,现在请大家留意一下,大门里侧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对了,是戏台。原来这外表巍峨的大门内侧,还是一个可以反向使用的戏台。这个戏台,在平时可用做进入祠堂的通道,故又称“过道乐亭”。前院里没有建筑一座配房,空出了宽敞空阔的院落,就是为了方便族人聚集在这里观赏戏剧演出。
历史上晋商酷爱晋剧,常家也不例外。在常家商业兴盛时期,每年年终,分布于全国的各号掌柜回来交账后、或家族中有喜庆之事时,都要请班唱戏,热闹一番。一是为了告慰先祖家业兴旺发达,二是酬谢各号掌柜一年来的辛苦。
各位刚才出入的两个小门是演戏时供演员出入戏台的通道,分别叫作出将、入相;平日里祠堂正门是不开的,族中子弟出入祠堂只能走旁边的两个小门。出将、入相也有祝愿子弟腾达之意。各位走过出将、入相门后,当然也祝愿各位能够富贵腾达、一帆风顺了。
常家将戏台设在祠堂还有一层含义:除了希望以此来告慰祖先,家业兴旺发达外,还有同时也为祖先唱戏,请他们与后代同乐的意思。
戏台匾额:义关风雅
此匾是山西巡抚曾国荃因世和堂(北常总称)世代以儒教传家,为褒奖其家族在经济、文化上对山西省做出的贡献,经奏请朝廷后赠予常家的。
风雅——风:国风;雅:大雅、小雅。均为诗经中的名篇。这里泛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古文化,又指儒雅之气。
大意为:常氏家族在经济、文化上为山西地方上所做的众多贡献和义举,都是由于其世代以儒学传家、德义双馨所致。
联:双蜚雕鹗云霄志,累叶缥缃忠孝经。
清代郭  书写。蜚,意同飞;雕,鹗,皆为善飞翔的大鸟。累叶,即累世、历代的意思;缥,淡青色的丝织物;缃,浅黄色的帛,古代一般用淡青色与浅黄色的丝帛做书套。
大意为:子孙能有雕鹗凌云的志向,是因为有了历代相传的忠孝经典书籍。
老槐树和松柏:
院落里种植的槐树和松柏,取其“槐荫子孙、万代长青”之意。西面的龙槐,虽然树干不算粗壮,却是光绪八年(1882年)北祠堂落成时,由常氏十二世常恰从俄罗斯带回所植,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二门匾额:光前裕后
清代常立屏书写。意思是:要时刻遵从常氏崇尚品德、勤奋创业的传统,让先辈在九泉之下感到安慰与荣耀,并为后人作出表率和楷模。
联:胜地临涂水源之远流之长绵延支派,华宗聚辋川霜以栖露以惕感触春秋。
清代温晋昌撰,常立屏书写。
胜地,名胜之地;涂水,横贯榆次境内潇河的古称谓;华宗,华贵的大宗族。
大意是:常氏选择了这片临近古涂水的胜地,历经数百年,像涂水一样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的巨族大户了。
作为旺族的常氏家族生存在车辋这块沃土上,要时刻提醒家族每位成员,不能忘记先辈创业的艰辛,警惕被富贵荣耀冲昏了头脑,而违背了先辈的遗愿;进无论做人和做事,都要时刻铭记春秋礼乐的大义。
祠堂二门:
常家庄园的建筑有众多的砖、木、石雕和挂落、彩绘作品,这些形成了常家庄园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请看祠堂二门,通天挂落上是精美的双层镂空木雕,雕刻非常娴熟,错落有致,此图案为“松鹤长青、延年益寿”之意。松为百木之长,长青不老;鹤称“百羽之宗”;相传服松脂可延寿成仙,成仙后又能羽化为鹤;两者合而为一,则寓义吉祥长寿。所以便有了“千岁之鹤依千年之松”的说法。
西侧为寿桃,取其长寿之意。东侧为葡萄,取“多子多孙、绵延不断”之意,还有取经商一本万利的意思。相信各位已经有所体会了,在随后的游览中,我们会更多地看到。
祠堂二门厅匾:商山采芝
清同治十一年,车辋乡里七十余人联名为常氏十二世常龄所立的功德匾。
常龄,字锡九,精通医术,常为乡里看病,而从来不收医资。人称其为“一柱香先生”。此匾正是以秦末汉初时的隐士高人“商山四皓”来赞颂常龄有高尚品德。
跨过二门的门槛,前面就是祠堂的正院。在二门里侧,三间门道由隔扇遮挡。在平时,中间门道的隔扇是紧闭的,其用意如同仪门的格局,即在平时,人们只能从两边进入正院。只有在大年初二、冬至节等全族进行祭祖仪式时,或者在举行婚丧典礼、生子添丁等大型活动的时候才能开启。
祠堂正院:
进入三门,我们已来到祠堂的正院。正院由中间雕梁画栋的献厅隔开,使之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供奉先祖的牌位。下院是祭祀的场所。
下院的东西配房,是供祭祖时族中长辈或各堂主事人休息、聚会或议事的地方;献厅则是祭祖摆放供品之地。
绵瓜瓞匾额:
献厅上悬挂的匾额,上面书有“绵瓜瓞”三个字。它是依《诗经》记载“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而来。大意是:在沮水和漆水的那边,是周族发祥的源泉;如瓜瓞一般藤蔓相继,子孙万代绵延不绝……
瓞——小瓜,瓜瓞绵绵的含义是:瓜在初生时非常小,但其蔓不绝,竟逐渐长大延伸;绵延——滋生的意思。
联:春祀秋祭尊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祀、祭,皆为祭祀的意思;昭穆,古代宗庙或墓地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按父子辈份排列;昭为左,穆为右,以此来区分家族内的长幼之序,亲疏之别。
东廊匾:好行其德
山西巡抚曾国荃于光绪四年赠予世德堂(南常)之匾,表彰其在捐助赈灾方面所做的贡献。
匾:德被桑梓
  ——被,普遍复盖。桑梓,乡里、乡亲。此匾是车辋乡里于道光十六年赠给常氏十一世常秉直的,以酬谢他在为家乡民众公益事业上所做的善举。
西廊匾:华萼联辉
华,同花;萼,花托。
此匾是曾国荃在光绪四年书赠世和堂的,但他所表彰的却是常氏全族。
大意为:南常北常就像花和花托一样,相映成辉、品德高尚,尤如光耀的双星。由此可见常氏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
匾:力挽狂澜
此匾为民国十二年(1923年)山西督导、省长阎锡山为常氏十五世常运藻在榆次任禁烟评议员时,为榆次雷厉风行、根除毒患所做的政绩而赠与的匾额。
正厅匾:本支百世
大意为:愿车辋常氏这一支系延续绵远流长、百代兴旺。
联:问姓起何时溯乐奏承云曾有轩辕宰相
分支兴此地考年当甘露相传炎汉将军
清代温晋昌撰,常立屏书写。轩辕宰相,即相传黄帝的主要谋臣常先;据说为常姓始祖。炎汉将军,为明朝开国之勋臣常惠,车辋常氏的原籍在太谷惠安,据传即常惠奉安(安葬)之地,所以这支常姓奉其为祖。
正厅和配厅:
再往里走就是祠堂的正厅和配厅了,正厅供着的是常家列祖列宗的牌位,位居正中最高处的是常家始祖常仲林。据说他原籍太谷县惠安村,明朝弘治年间到车辋村为人放牧,后娶妻生子在车辋村定居下来。到今已整整五百年了,已传至二十代,他的后人现在分布于全国近三十个省市,部分迁居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大约近三千人。
其它先祖则按左照右穆依次排列,直至第十一世。正厅两边的配厅,本是准备正厅供满后续延的,但民国以来的战乱,常氏商业的衰败使家丁外迁,所以一直闲置,现在我们陈列了《常氏家乘》和制于民国十三年(1924)的常家谱系图。常氏职官图和士林图。
常家以农为本,以商起家,至第六、七世已家道充裕,而家业大兴始于第八世常威,至九世万  、万达已挤身晋商望族之列,富裕后的常家不忘儒商本色。始终坚守“学而优则贾”的祖训。族中子弟历代考取秀才、举人、进士等功名的达146人之多,而且始终热心公益事业。作为回报,朝庭以官相授,这里罗列的常家职官表,多是由此而来,而常氏子弟也始终以儒商自居且以此为荣,祠堂中高悬的匾额、楹联都是佐证。
神主翕匾:报本
    意为饮水思源、要以实绩来回报祖先。
联:得姓有由援古国,分支成聚说平源。
说,意同悦;常氏的由来可以远溯到黄帝时代,而如今这个分支在这块肥沃的平川土地上已经越来越兴旺发达了。
祭祀:
常氏家族族内祭祀活动很多。如春节、元宵、端阳、中秋、初二、清明、十月十五、十月初一、族中婚、丧、嫁、娶、生子等等但这些祭祀都不用献阁,只有家族的大祭,才会使用,大祭每三十年举行一次,一般是在清明节,不管族中子弟远在何处也必须返回。那时献阁内摆上长长的供桌,供菜是有名的八八席。即:八素拼、八荤拼、八果蔬、八面点、八热炒、八扣碗、八海珍、八全牲,实际上就是晋中式的满汉全席。
常家以儒商自居,礼仪自然要效彷古训,当活动之初先要洒扫亭,布置一新,将大鼎置于阁前,全体人员净面、整装。经主祭人宣布开始,随扣即奏响古乐宣读祭文、颂词、然后论辈份,分门户,按年出有序排列,共向大殿中诸位先人行三跪九叩之礼。此后再轮流上香、烧祭。祭祀分两天,第一天为男丁,第二天为女丁。场面是一样隆重。自祠堂建成后,这种活动只进行过两次,一次为1893年,一次是1923年,此后因种种原因停止。有关常氏家族的历史,我们将在随后的游览中,逐步讲解。
--------------------------------------------------------------------------------------
五、名词解释:
从二品:常家从二品官职的人员为九世万达,十世怀玗,十一世秉文,十二世常忄 寿     十三世常立敬都为武功将军。职官钅录   中,将奉政大夫常运皇错写成从二品,奉政大夫实为正五品官职。
花翎: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饰于冠后,以翎眼多者为贵,一般是一个翎眼,多者双眼或三眼,开始时准有功勋及蒙特恩者,方得赏戴,咸丰后,凡五品以上,虽无勋赏亦得由捐纳而戴一眼花翎;大臣有特恩的始赏戴双眼花翎,宗臣如亲王,贝勒等始得戴三眼花翎。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才,始见于《礼记·王制》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参加礼部考试之人,都可以叫做进士,试毕合格者,赐进士及等……其后又有“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明清将均以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进士始专指殿试合格之一。
举人:唐制为各地,“乡贡入京、应试之通称,意即应举之人,”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之专称。作为一种出身咨格。
孝廉方正: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这一,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4)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孝廉者往往被认为“郎”,在东汉尤为求仕进者必由之路,汉以后隋以前孝廉合为一称。册举秀才,郡举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监生:明清从国子监肆业的,统称监生。初由学部考取或由皇帝特许,乾隆以来,加以严格的考课。监生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优监等名目;后来则仅存虚名,不受重视。监生还有靠捐纳而取得的。
贡生:科举制度中生员(秀才)一般是隶属于本府,若经考试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而不是本府、州、县等的生员则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廪(ling)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代府、州、县生员最初每月都有膳费补助其生活。清代则须经岁、科两试居一等前列的方能取得廪生名义,成为资历较深的生员。
庠(xiang)生: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的生员的别称,庠是古代学校之名。
常氏做官的途径:1、科举;2、捐保;3、捐输:绝大多数是诰赠、封赠、议叙的头衔。常氏那么多显赫的头衔,绝大多数是朝廷的封赏。
-------------------------------------------------------------------------------------------------------------------
六、静园:

占地120余亩(8万多平方米)的静园,是常氏家人休闲、游乐和陶冶情操的场所。常氏将其冠名为“静园”,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主人修建这座园林的追求和目的。“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回归,是一种“出世”的追求,表达了一种超然世外的心态。
匾:静园——源于《道德经.归根第十六》:“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物纷纭生息,最终回复各自的根本,就叫做“静”;而静中又孕育着新的生命,这就是自然的常规。知道并尊重这种常规,才是明智和高明的。
联:渔跃龙翔瀛海新波添夜雨,鸾栖凤哕南山乔木长春阴。
    清杨二酋书。瀛,湖泽;哕,鸟鸣声。大意为:在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江河湖山、鱼虾植物、风雨变化都能各得其所,这才是人类理想的家园。
中国文人的造园活动,发展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中叶,发展到了高峰。北国、江南皆涌现出一批可居、可赏、可游、可憩的优秀园林典范。
历史上南派园林多小巧灵珑、清丽淡雅,而北派则气势磅簿、舒展大度。南北派园林风格的区别,如同宋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既个性鲜明,又各得其妙。
静园始建于乾隆、嘉庆年间,完成于光绪初年。在全部建园过程中,正值我国造园艺术水准的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园林均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和深刻文化底蕴的常氏家族自然会不惜重金、倾力而为。
由于常氏族人历代不息、来往于大漠与江南之间,也就决定了静园所具有的精致、肃穆、空灵、通透的文人写意山水般的高雅格调,和其融北派的质朴大方与南派的小巧细腻于一体的不同特色。在此前提下,让南北迥然不同的园林风格得以融汇贯通,使其更具备人性化特点,达到一园一境界、一景一画图的效果,就成为静园最令人感到独具魅力的看点。
-------------------------------------------------------------------------------------------------------------------
七、杏园
杏林概说:
进入颇具江南园林风格的卷棚挑檐式静园门,我们就来到了常家最早的园林——杏林。沿着绿荫蔽日的花架,徐步走入杏林。这里是常氏最早建成的园林区。十亩园区,广栽杏树,从心境上讲,常氏取意寄情修建杏林,有三层典故和含义:其一,常氏崇尚儒学,尊孔子为宗,而孔子最初讲学于杏坛,开创儒学。其二,杏花开于二月,报春最早,其时也是各地举子赴京会试之时,故而杏花又名及第花,作为文化世家的常家自然偏爱这种吉祥的花木。其三,相传汉末吴国名医董奉为人看病不收分文,只让患者家属在他门前栽植杏树为报,年久成林,董奉也以其医术医德被尊为仙。常氏建杏林,也含有对品德高尚者的崇敬。常氏崇尚儒学,历代子弟多有赴山东孔庙祭拜者,并最终于清光绪五年北祠堂落成之时,修筑杏坛,请回孔子像供于杏坛之上,以寄托子弟的敬仰。
建筑结构
从整个杏园的建筑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建造它时匠心独具。进入大门后的两侧小院分别为“松师”、“梅友”,喻园主崇尚松柏的挺拔、梅花的高洁;东西两侧各二十八间的长廊,廊壁上镶嵌了56方清代名家名联,供游人在散步中时时习咏。长廊的两端各有一个望亭,与杏林四角的小亭相互呼应,体现出主人幽雅清新的情趣。
园中四角的四个小亭上,分别镶有“披风”、“枕霞”、“景星”、“庆云”的匾额。披风、枕霞——反映出主人寄情山水、向往淡泊宁静生活的心境;景星、庆云——表达了主人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虎皮石:
花架下这块形状乖巧的巨石叫“虎皮石”,上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八个字。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格言,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真人不露像、露像非真人”的意思。它表达了常氏子弟的文人情结和品格,和追求一种超然事外的道德休养的情趣。
游廊中的联帖:
游廊中的联帖,其中为世人熟知的有刘墉、左中棠、纪晓岚、林则徐、曾国藩、曾国荃、康有为、梁启超等,还有山西名士傅山、祁隽藻,赵铁山等名家作品。这里,我们要提一下常家庄园建筑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常氏作为儒商世家,广为收藏历代名人名家的墨宝并将其溶入建筑之中。如我们进堡门见到的宋代欧阳修和苏东坡的“二亭双绝”帖,还有雍和堂清初书画名家恽寿平画跋帖。可园唐诗笔意帖等共有八处名帖。
望楼:景星——天空代表了祥瑞的星座,相传舜治天下,有景星显现于空中。
庆云——五彩祥云;相传尧帝时,天空出现庆云;以上两词均为对圣君治理国家、人民盼望盛世升平的愿望。
杏坛:
相传孔夫子讲学论经于杏林之下,常氏先人为了激励后辈努力学习儒家文化、感悟儒家思想,在杏园的槐荫树下建筑了杏坛。长者们常常来此不懈地对晚辈们进行教诲,后来便有了“常威梦圣立大志”的故事。(详见杏坛说明)
坛台下四周工艺精湛的四幅石质浮雕,分别是孔子“周游列国”、“论穆公霜”、“杏坛讲学”、“学琴师襄”的典故。
杏林影壁:
镶雕于北墙的五面影壁,雕工精细、寓意深远.
八卦影壁:“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是易经的根本原理;而八卦图则是中国“玄学”的首要课题;在中国,用太极八卦图做影壁是非常罕见的。
北墙正中的八卦影壁,中间是“八卦图”,八卦,分别是
乾  坎  艮  震  坤  离  兑  巽
它与杏园的正门相对,意蕴深奥,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人们难以穷尽其深遂的内涵。但从它所处的位置上,明白地表达了主人的造园宗旨,就是观象而系理,从大自然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的四季更易中,去领悟万事万物变迁的哲理和人生真谛。
花墙影壁:
两侧这四个制作精美的砖雕壁挂,构图精美、形象生动、做工细腻;俗称“花墙”。这四个插屏型的壁挂,一对为夔龙图案插架,一对是草龙图案插架;砖雕画心内分别雕刻着牡丹、青莲、菊花、梅花,代表了一年四季;在菊花的图案上,则雕刻着一只巧的猫和展翅的蝴蝶,它取谐音“耄耋”之意,寄寓庄园的主人益寿延年。据传此影壁为清道光年间主人从扬州带回,所以又显示出江南水乡明秀清丽的特色。
-------------------------------------------------------------------------------------------------------------------
八、狮园:

走过这座规模不大、由四只大小不同的青石狮子围护的四柱三门木制牌坊,眼前是一片槐、柳、松、丁香等高大乔木与野花灌木丛生的天地;这里的景致野趣天成、曲径通幽,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穿牌坊而过,迎面这座砖雕小门里,就是常家庄园的“狮园”。
双层镂空博古图:
砖雕小门的两侧花墙上,嵌有造型精美别致的镂空砖雕,叫做:“双层镂空博古图”。这类砖雕题材,多采自夏商以来各朝代的青铜器器皿、宝鼎、酒具、炉、瓶等形象。加上书案、博古架的图形及文房四宝、画轴佛尘、花草纹饰等由古玩摆设为基本内容的画面,构图典雅,书卷气浓郁,给人一种上流文化层次享受。这类造型多用于文人墨客的居所,是砖雕题材中高雅脱俗的上乘之品。
步入小门,迎面是一座带二柱抱厦的卷棚厅堂,在它的四周,亭廊点缀、树木环绕,其间星星点点散置着许多大小不同、石质多样、风格形态迥异的石狮。这就是狮园。
我国古代是否出产过狮子,至今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但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来,就有了关于西域进贡狮子的记载。到了东汉,关于狮子的石雕作品开始出现;唐代,石狮雕刻进入了兴盛时期。其作品呈现实与艺术创造的巧妙结合,特点是体型高大、神态雄健,狮头上的鬃毛呈旋涡状;从此以后,螺旋状的鬃毛就成为中国式石狮子的一个明显特征,为后世沿袭。
狮子用于宅门前,成为压邪镇凶的瑞兽,大约起源于宋代;但宋元时期狮雕的形象已经减弱了唐代以前的威严,而更加讲究装饰;除了在颈项上饰以挂铃外,还配以绣球和幼狮;到明、清时期,狮子作为雕塑题材,更广泛应用于宫殿、官署、、庙宇、民居等处;造型和风格千姿百态、所用材质也应有尽有。
狮子在我国如此受到青睐,还在于它所表达的吉祥寓意:如双狮并立,表示“好事成双”;雌狮伴幼狮,表示“子嗣昌盛”;老狮带幼狮,表示“仕途通达、位列太师少师”;民间更有在节庆时舞狮的习俗,称之为:“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
四狮照壁:
请看这面四狮照壁,它的主图案为一只雌狮带了三只小狮,其含义为:一是祁愿园主仕途通达、官至位极人臣的太师或一品少师;二是取“事事如意、四时通顺”的吉兆之意;三是愿主人家族子嗣昌盛、人丁兴旺。
照壁的主图案有福禄寿图样,衬托图案为山石、牡丹、云龙、月亮;上方图案是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等。
照壁雕刻精美、造型优雅、别致,特别是在中国民间建筑中以狮为题材的照壁极其罕见,实为不可多得的精品。所以也成为庄园开园以来众多游客争相摄影留念的名星景致之一。
联:奇石尽含千古秀,异花常占四时春。表达了庄园主人寄情自然、衷情于巧夺天工的雅秀景致的情愫。
--------------------------------------------------------------------------------------------------------------------
九、静园水系

走出杏园玲珑雅致的后门,您一定会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湖山亭轩相映成辉,会使人顿时产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悠然之感。
说到园林,人们自然首先会关注到水。因为水是灵气的象征、美感的源泉。
静园之水大致可分为三部份:由东而西,从不高的泊岸上,数股清泉跌宕(dang)而下,泻入叠石为岸的小潭中;由于它淙淙有声、清澈见底,让人联想到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于是此潭便有了一个令人感谓生情的名字:小石潭。
潭的北岸连接着一条曲折蜿蜒的溪流,叫曲溪。取两晋文士厌恶喧嚣繁闹,喜爱自然山水,常常以曲水流觞自娱之意。
与曲溪的西端相通的这片十余亩大小的湖面,就是静园水系的主景——昭余湖。
昭余湖虽然不算大,但它的历史却非常悠久。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山西晋中一带有“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典故。其实在大禹时期,还没有“晋阳”这个地名;而当时的晋中盆地也还是一片汪洋,名字叫“沼余祁泽”;中心在现在的祁县一带。
大禹退水后,晋中大地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湖泊,后来有的成了良田,有的成了洼地,有的仍为湖泊。(如太原市西南的晋阳湖)而常家庄园的中心地带原来就长年积水,长满了芦苇水草,因为它同属沼余祁泽残留的为数不多的水域,所以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昭余湖”。
在静园水系中,除了自成体系的小石潭、曲溪、昭余湖外,还有三处独立镶嵌于园中的小池,那就是位于遐园中的洗笔池、石云轩书院中的方正池和遐园外的小荷池。
--------------------------------------------------------------------------------------------------------------------
十、参考资料:
园林建筑历史沿革:我国的造园艺术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汉以前:处于萌芽的形成期仅限于皇家苑囿,如上林苑和阿房宫建章宫内的苑囿等。 
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佛教流传加之老庄哲学影响尚清淡风气极盛,从而形成一种“玄学”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田园诗和山水画,对造园艺术影响极大,从这时起造园艺术已初步走上了再现自然的路子,主要造园实践活动有:金谷园、华林园、铜雀园、兰亭等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寺院园林,这个时期可以看成是造园艺术的发展期。
隋唐: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有很大成就,不仅为造园提供雄厚物质基础,而且由于山水诗,画盛行,还给造园艺术构思和技巧以启迪,这时的造园活动规模数量多,手法也趋于成熟,是造园艺术达到鼎盛的标志。
宋:受绘画影响极大,这山水画不仅在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而且还出现了许多绘画理论著作,当时绘画界流行的外师造化,内发心源的主张同样被当作造园艺术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时的造园艺术已经达到了高潮。
明、清:经济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清乾隆时期大兴土木,建造范围之多,规模之大为历史前所未有此外江南一带私家园林也极度兴盛,计成著《园冶》一书,还系统地总结了造园艺术家经验,这个时期可以认为是继宋、元之后把造园艺术再一次推向高潮。
--------------------------------------------------------------------------------------------------------------------
屋顶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彩,不仅为中国古代建筑在美观上增添神韵,而且严格表现等级制度。
1、庑殿顶:在商代甲骨文周代铜器汉代画象石与明器和南北朝石窟中已有显示,这种屋顶的前后左右都是斜坡,称“四大坡”西周时代的屋顶使用瓦件后,人们对瓦当屋顶逐渐重视,屋面两坡相交处的屋脊搭盖严密,才不致漏雨,前后两坡与左右两坡相交成为四条脊,加上正脊,形成四坡正脊,因此也可把单檐庑殿顶叫做“四阿顶”“五脊殿”它用于皇宫,庙宇的主殿,特别重要的大殿可用重檐庑殿顶。
2、歇山顶:最早见于汉代,北朝石窟的壁画和石刻;它由一条正脊,四条重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歇山顶的山面有博风扳,悬鱼等是装饰的重点。山面的雕刻与彩画富于变化,并有单檐,重檐之别,由于歇山共有九条脊所以也称为脊殿。
3、悬山顶:最早见于汉代画象及明器中,多用于民间建筑;是两坡顶的一种,有一条正脊,四条重脊和两面坡,其特点是屋顶各檩伸到山墙之外,沿着两山墙檩头钉上博风扳,以保护檩头,防止槽朽。还可以保护山墙。
4、硬山顶:出现于宋代,它的出现与砖在中国的大量生产有关。明清以来,广泛应用于我国南北各地。这种屋顶也是两面坡的一种,但屋顶不悬出山墙之外,山墙大多数用砖石,墙可有各种形式,这样就形成四条垂脊两面坡的屋顶。
5、攒尖顶:最早见于北魏石窟的石雕,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多为单檐,多檐或三重檐的建筑。攒尖顶多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顶较陡,无正脊,数条脊交合于顶部上并覆以宝顶。
6、盝顶:始见于宋画中,梁架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八角形屋顶,顶部是在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
7、卷棚顶:也是我国传统建筑两坡顶形式之一,特点是两坡相交处成孤形曲面,无明显正脊。
---------------------------------------------------------------------------------------------------------
各朝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宫式建筑,这类建筑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朝廷颁发的营造法则来修建绝不能超越一步,这一类型的建筑以古代都城,特别是北京的建筑为代表。另一种是民式建筑,民间建筑则以民间私传建筑方法和工艺建成,它较少甚至几乎丝毫不受朝廷营造法则的约束,这一类型的建筑,以远离朝廷的江南地区建筑为代表。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的实物是唐代建筑,如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自唐代起,各朝代的建筑特点如下:
唐代:建筑特征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此时佛教建筑物增多,并出现了伊斯兰教建筑,这个时期的现存建筑有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东大殿,山西芮城广仁庙大殿等。
辽代:接近于唐代风格,为扩大室内使用面积,在一些建筑平面中创造了“减柱法”梁架结构也随时发生了一些变化,斗拱中出现了“斜拱”这个时期现存建筑有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辽宁义县的奉国寿,山西大同的华严寺等。
宋代:城市商业的建筑增多,出现了临街的店铺,建筑的类型也有了发展,由于砖瓦的大量生产,屋顶的坡度增高,出檐不如前代深远,斗拱用真昂,重要建筑的门高的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华丽,例: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的清净寺,河北正定的隆兴寺,浙江宁波的保国寺。
元代:喇嘛寺建筑传入内陆,城市建筑突出钟楼等公共建筑物,舞台艺术的发展,也使庙宇中增加了酬神淫戏舞台,减柱的方法已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凿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点,例:芮城道教建筑永乐宫、湖北光化武当山金殿,山西洪洞广胜寺部分建筑等。
明清:与前代比变化较大,减柱方法,除了型建筑外,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
开间: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叫作气“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组的基本单位,建筑以迎面间数叫“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叫进深,平面组合中统大多数的开间是单数。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数字。
中国古代的开间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用九五象征帝王之中尊(即开间九间、进深五间)现存的宫殿以面阔十一间为最,是在清朝由九间扩到十一间的,而且包括两廊在内。
清朝规定王府正厅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寝室两重各五间。三品至五品,厅堂各七间,门要黑漆锡环,(王府为朱漆大门)。六品至九品,厅堂各三间,正门一间,门为黑色有铁环。百姓建筑的正房不得超过三间。
--------------------------------------------------------------------------------------------------------------------
十一、名词解释:
①楼:也就是重屋。《说文解字》里讲:楼,重屋也。楼房的出现大约在战国后期,汉代才盛行。
②阁:原阁板之意,随着楼房的兴起,阁演变成供游人远眺或藏书之用的建筑。阁的平面为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一般四周设隔扇。《淮南子.主木洲》,“高台层榭,接屋迂阁”。至今仍著名的有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宁波天一阁,故宫文渊阁等。
③轩:是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陶潜《饮酒》诗:“啸傲寺轩下。”杜甫《夏夜叹》诗“开轩纳微凉”。后多指以敞朗,适意为特点,不用来处理严肃事务,人们可以轻松、随意地休憩游乐的场所。
④亭:有顶无墙供人游乐休息的小型建筑。或亻宁 立山岗之上,或依附建筑之旁,或飘临水池之畔,或地处行肆之中,总之是建立在最适宜的地方,成了锦秀山河中富有生机的点睛之笔。
⑤廊:是园林中不可短缺的一种建筑类型,尤其是大园林中不可缺少。园林中的廊经常做两面透空的形式以便于坐歇和观览周围的景色,且根据地形的变化做成曲折回环,高低上下的布局。廊不仅有联系园林中各种建筑物,给游人停息观赏,遮风避雨的作用,而且为园林建筑、园林景色增添了美的成份。
--------------------------------------------------------------------------------------------------------------------
十二、石芸轩书院: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下面将要游览的是因传世精品《石芸轩法帖》而得名的常家“石芸轩书院”。
书院从结构上可划分为三院,从布局上则连为一体。院中苍松翠柏、虬槐劲竹,四季花木与楼、亭、廊、堂交相辉映;奇石点于树下,清池凿于庭中。私塾、小书房、大书院三者连为一体,儒商风骨尽得展现。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受博大精深之儒商文化之薰陶,常氏族中一批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社会,成为了令世人瞩目的商界精英、学界名流。
在构架精美,造型别致,飘逸着儒雅文化气息的大门两侧,围墙上嵌刻的“学海”两个字格外醒目,这两个字,传说是王羲之的手迹,字里行间更见其力透纸背的功力。“学海无涯苦作舟”,常氏将这两个大字赫然刻于书院大门两侧,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而门楣上“贞而不谅”四个字出自于论语,其意是真正儒家在坚持正道讲究原则的同时,要做到不固执,顺应历史潮流。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常家对儒学的基本态度。
灵壁:
请大家看迎门的这方巨石,形状乖巧、叩之有金石之声,这就是中国四大名石(灵壁石、寿山石、太湖石、笋石)之一的灵壁,常氏书院以此做影壁,正是取其“灵”字,这个灵字仿佛画龙点睛,给人以无边无际的遐想和体悟。读书致学,靠的是思维的敏捷、头脑的灵性,常氏的子弟,也许正是沾了这块充满灵性的巨石的灵光,才文思如泉,才华横溢吧!
在前院子的正中,是一池清可见底的碧水,方方正正的池形体现着儒学的思想,池上横架的拱桥,则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韵。站在池边望鱼翔浅底,听鸟鸣绿树,轻轻吟诵几句意境优美的诗句,处于深宅大院中的常氏学子,竟是这样酣畅地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在前院的四周,有四亭三廊,这四亭分别以论语中的“邻有德”、“志于道”、“学而思”、“思无邪”命名,是常氏子弟的琴亭,棋亭、书亭和画亭。
琴棋书画四亭:德有邻——书亭;志于道——画亭;
学而思——琴亭;思无邪——棋亭。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译:有德的人不会孤单,定会有人亲近。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大意:诗经三百首,用一名话概况,那就是不虚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大意:志向于道,依靠于仁,娴熟地掌握技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大意:学习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杜大统:
(公元1733—?)字惟九,号枕岗道人,太谷县阳邑村人,监生;一生未仕,倾心书道,精研楷、行、草、渚体。信柳几可乱真,攻学魏碑有极高造诣,是清代中期书法由帖学向碑学转变时的实践者及卓有成就的代表,惜因仅为布衣白士,故超群书艺未能远播,从79岁起,将以往所书得意之作,自已购石一一镌刻有石达数百块。
石芸轩法帖:(杜大统书写)
太谷隐士杜大统于嘉庆年间书写,在法帖上,除仿王羲之草书和颜真卿、柳公权楷书的三体兰亭序外,占据中心位置的,就是杜大统瀚畅隽秀、大气磅礴、自成一体的巨幅匾额用榜书。如此大规模的榜书制碑,本已世属罕见,书法技艺又如此之精湛无双,这不仅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惊世骇俗,保留至今更成为稀世珍品。
刻石共33组,127块,一石一字,每石高36厘米,宽15厘米,汉白玉石质。在乾隆、嘉庆年间,就已因为它一破“馆阁体”书碑而惊世骇俗,保留至今则更成为稀世珍品。常氏将书院用“石芸轩”冠名,足见其对此碑帖的重视程度。
芸:香草名,也叫芸香,引用为书,斋:藏书处或书卷等,石芸:即石制之书。其意为珍藏石书之处。
石芸轩法帖全部刻石计174块,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常立方本人及陆续于民间购得的有关法帖刻石源及价值的说明性文章,第二部分是杜大统榜书匾额,第三部分为杜大统所书仿颜仿柳仿楷由兰亭序及自行创作的草兰亭序,第四部分为常永祖传家藏的榆次乾隆年间著名书家赵鹤及孙一元等人的书作,此组法帖的可贵之所在于它完整地保留了刻石原貌,使今人有幸系统了解民间帖学衍生传播的真实情况。
听雨楼法帖:
位于东廊,长约十丈;原为山西太谷人氏孙阜昌于清咸丰元年(1851)刻帖而成。光绪年间,常立方花重金从太谷购回后,照原样立起。
听雨楼法帖全帖共分四卷,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朝中叶共50余位大书法家的作品(包括题、跋等),其中许多书法珍品已不传于世了。如唐代贺知章的《千字文》、郭子仪的《后出师表》、清代张照的《康熙帝南巡诗抄》等,世间均已失传,成为绝世珍品。
常氏遗墨法帖:(位于西廊,长十丈)
    欣赏了历代名家石刻法帖后,再让我们到西廊下看看常氏子弟的遗墨。作为儒商世家,常家先后产生了诸多文化名流,在书法艺术上技压群芳、享誉一方者并不鲜见,像题写“石芸轩书院”匾额的常立方、擅长篆书的常赞春、擅长行楷的常旭春等都曾在清末名重一时,其作品实属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欣赏常氏子孙书法技艺的同时,请大家注意一下,常氏遗墨法帖在所用的材料上与石芸轩、听雨楼法帖不同,常氏遗墨以砖雕阳刻制成,其意是自谓低于前贤,并且没有传世的必要,仅供子孙临摹参考而已。这种自谦的精神,同其书法技艺一样也令人赞叹不已。
御笔亭:
在转过石芸轩法帖两旁的小门后,面南是四十四帝后的墨迹的“御笔亭”,在此亭内大家可以一览数千年帝后的书法风采,其中汉章帝的“章草”,宋徽宗的瘦金体及清代帝后的馆阁体在我国书法史上均占一席之地。
听雨楼: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书院的主建筑——听雨楼。听雨楼七开间宽、两层,楼下的东西廊房,就是供族中弟子研读的地方。遥想当年,常氏子弟就是在这里听风声雨声,读经史子集。有着如此温馨优雅的环境,难怪他们学富五车,出类拔萃了。现在这里布置有常氏的书画作品,其中常立方的行书、隶书,常旭春的楷书、常赞春的篆书、字画,在当时就曾名扬三晋;时至今日,他们的许多作品,仍被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收藏。欣赏了这些作品,你一定会对“儒商世家”有了更进一层的理解。
私塾:
在游览了书法之后,让我们到东边小院看看,这个小院由内外两进院组成,内院正厅七间,外院子正厅五间,西厢房五间,作为书院中的一个小院,从其结构上分析,请大家想想,这个小院子是干什么用的?
这个小院,就是常氏当年十七所私塾中的一所,大家看,内院正厅由隔扇分为一明两暗,正面三间,为先生会客、读书、披阅及学生入学拜师的地方,背面的几间,则是先生的起居之所。外院的正厅和西厢房,均是授课之处,东房则为先生的厨房,书童、厨师也在此处休息。
相对常氏居室而言,私塾院的陈置,特别是课堂的陈设,要俭朴的多,这是常氏为使自已的子孙从小就有一个质朴无华的良好习惯而着意布置的,让子孙从小明白,富贵是辛勤劳作的结果,俭朴是创业者必备的本质,这也是继承“北常”的创始人常万达“视有若无”“视盈若虚”家训的具体表现。正是在这充满儒学书卷气的氛围中,我们可以找到三晋第一大儒商家族的生命之源。
约斋:
在石芸轩书院的侧边,这个只有四间正居、三间西房的小小院落,大概就是常家庄园中最小的一处院落了,这个小院叫“约斋”,是养和堂主人常麟书的小书院,小书院隐在花木荫中,无院墙,与园林式的石芸轩书院连成一体,也可以说是石芸轩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正面四间小屋是主人小憩与会客之所,当然来这里的客人,只能是文友、雅客,西面和小三间屋是主人读书写字的地方,这里才是真正的私人书房。大家可以想象每到月亮东升,树影浮动于窗前,学子读书于灯下,是一幅多么高雅而又安谧的图画。
象这样的小书院,常氏家族的八十多个堂中几乎每堂都有,有的堂还不止一个,这不是附庸风雅的做作,而是做为儒商世家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十三、参考资料:
释文:[通用匾额]:大有庆也——寿而康
[寺庙神佛用匾额]
(玉皇)玉皇大帝(文昌)司文天阁。赐①兹祉②福
佛务)鹫岭③遗风,大干向(至圣)生民未有
(宗祠)敬其所尊(诸神)六合④蒙府⑤
(关帝)千秋第一——参天地
[戏台用匾额]神昕和平,鱼龙曼衍⑥——遏云楼。
注释:A锡:赐; B祉:福;C鹫岭:借称佛地;D六合:天地回方
E庥:xiu庇荫;F曼衍:发展变化
衮雪:传说建安十一年(207)仲秋的一日,天高云淡,曹操带着文武百官,来到汉中石门栈道的褒谷之地。这进山清水秀,野花飘香,明净的褒水从山谷飞泻而下,指在河心的一块巨石上,溅起朵朵水花,如雪流排空。曹操被这美好的大自然景色陶醉了,书兴大作,题写了衮雪二字。字写好后,大家对曹的书法赞叹不已,不过对“衮”字缺了三点水的问题谁也不敢题,有一人壮着胆子问道:“丞相大人,你的书法如此之好,只是“衮”字缺了三点水。曹听后仰天大笑,他用手一指滚滚的褒水说:“衮”在水边,何以缺水?这时大家才如梦初醒。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器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微宗赵佶:
北宋第八代皇帝(1100—1125)所在位,赵佶是宋神宗赵顼之子,哲宗赵熙之弟。赵佶一方面讨好皇后,一方面勤学书画,在大臣面前彬彬有礼,享有很高地声誉,元符三年(1100)正月初八,哲宗去世。赵佶如愿以偿。即位,正为微宗,宋微宗在政道上腐败无能,在他统治期间,奸臣弄权。大兴土木,民不聊生,然而在艺术上赵佶能书善画,自创“瘦金钟”办画院,编画谱,为中国艺术发展做出了宴的贡献,宣和七年,金兵南下微宗慌忙传位于钦宗,自称太上皇,清康二年(1127)与钦宗周为金朝所掳,押解北上,后死于金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宋微宗创瘦金体:
赵佶不仅是画家,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清王文治《论书绝句》论述:“不徒刑素体画展秋鹰,笔态冲融似永兴,害鉴工书俱第一,宣和天下太多能”赵佶书法学薜曜,褚逐良,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亦以挺劲自诩,与李煜诩其书为“金错刀”同义,宋微宗的书法不免柔媚轻滑,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的艺术个体,为后人竞相效仿。
明思宗“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岔思难、见得思义”
译:君子有九种考虑,看要考虑看清楚了没有,听,要考虑听明白了没有,面色要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忠诚,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有问题要考虑向人请教没有,生气,要考虑是否引起麻烦,看到能获得什么,要考虑是否合理。
慈禧太后:
叶赫那拉氏(1835—1908),咸丰帝妃子,因生了载淳被封为懿贵妃。居储秀宫,后载淳即位为同治帝,那拉氏晋封为皇太后,称圣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权力欲报强,1861年她发动了辛酉政变,开始垂帘听政,掌握朝中实权,她得用汉族地方实力人物曾国藩、李鸿卓等扑灭了太平天国运动。平息了捻军在她的努力下,清王朝出现凶暂时的安定局面,即“同光之治”在后期,她投力对外妥协,竞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话,她死于1908年,4年后清王朝覆亡。
武则天: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山西文水人)唐高永微六年(655)立为皇后,参与朝政,她还新撰了个“曌”(即“照”字),作为自已的名,取义是日月临空。她通文史、多权谋、开创殿试制度,亲自考试贡士,令九品以上官员和百姓可自行荐举,提拔了大量普通地主做官,打击了门阀贵族,同时,她坚持抵御突劂,吐蕃等军事贵族的骚扰,收复了等重地,重设安西四镇,有效地保卫了边防,对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武则天改唐为周长达15年。
中国四大名石:灵壁石、寿山石、太湖石、笋石。
学海二字:并非王曦之亲笔为常氏题写。而是属于揖字。
贞而不谅:子曰:君子贞而不谅。“译:君子坚持正义而不固守小信。
--------------------------------------------------------------------------------------------------------------------
十四、贵和堂
贵和堂简介:
贵和堂为常万达次子——常怀玗的次子——常秉郡居住的宅院。常秉郡,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8),出生时正是其祖父年至花甲、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按照常万达公为其孙子(十秉)各建一堂并亲自起堂名的家族传闻,贵和堂老宅应建于乾隆末期。所以,贵和堂属于北常的十大老宅之一。大概是由于秉郡出生时,正逢祖父六十花甲,因此赐其一个“贵”字,得名为贵和堂。
在已修复庄园中,贵和堂有五个第一:首先是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贵和堂原有八个院落,正院、后院、东新院、西新院、小书院等六个依次排列的院子已得到了修复;其次是得以保存的砖雕、木雕、石雕、彩绘保存完整,艺术品味也最高;三是这里有全庄园乃至全省各民居大院中最大的影壁;四是七开间的后楼是中国民居中最高档次的建筑;五是晋式明清家具陈设种类最齐全,品味也非常高;各种日用、摆设、装饰、器皿、家具多达一千余件套,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常氏起居文化。
贵和堂老宅:
贵和堂老宅原有八个院落,由东而西为偏院、正院、后院、东新院、西新院、小书院、车马院和客院;像庄园中其它各堂的建筑一样,贵和堂也是依次平均分布于后街两侧。其中除客院和车马院因在南边无法修复外,所余六个院落均保存完好,相互联通又各自独立。
贵和堂老宅由偏院、正院和后院三部份组成,共有楼、庭、厢房、廊等各类建筑73间。
匾额:都阃府:-----阃,门槛;都阃,大门槛;大意为:护卫边关的将军居住的府第。
联:灵气之通鸾鹤骖瑶下,龙虎之山芝草纷然生。
清——邓石如书写。
院落结构:
修复开放后的常家庄园用于居住的9堂19个院落,从建筑结构上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节和堂、人和堂、养和堂及贵和堂新院为“品”字形偏正结构,即临街一门而入,前院为东西五间,南北十间的长方形;后院则一分为二,呈南北五间,东西十间的长方形。
慎和堂、雍和堂则在共同的前院后,分成偏正式后院结构;其正院与节和堂等相同,但偏房却只设东房,不筑西房;北南房也只有3间。
广和堂、体和堂呈南北双楼对峙,无前院,东西房各有10间,由院内的夹牌楼相隔而分为上、下两院。
而贵和堂老院却别开生面,将正院、后院、偏院连结为一体,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其共同之处是:无论是哪一种结构,都有严格的上、下院之分,绝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而且,每个正院中都有小巧灵珑的“夹牌楼”式花墙隔断,使深深的庭院形成“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的格局。
贴金方篆格言影壁:
进入气宇轩昂、俗称为“北挑角”的二柱抱厦廊挑角大门,迎面一幅五米见方的影壁,就是在全省各民居中面积和艺术价值都堪称第一的砖雕贴金方篆格言影壁。影壁中间由340个贴金方篆字组成,内容为树德、立品、做人、涉事之格言,间夹刀币、布币、鼎、炉等断句。由于采用了传统彩绘中的蒙金法烧制,使它能够至今仍保存完好。
正院:
进入面东而立的砖雕垂花门,这里就是贵和堂的正院了。
正院以正厅为界,划隔为前、后两院;前院又由一道三门式夹牌楼分隔为上、下两院,使全院呈三进式院落。
一道三门式的夹牌楼,使贵和堂正院有了上下之分,上院由兄长们居住,下院则是小弟和成年晚辈的生活场所,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儒家礼仪,在这里,在这座夹牌楼下,体现的非常明显,而室内陈设,不仅儒学气息袭人扑面,而且也会令一般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赞叹不已,至于院中空兜装上悬嵌的砖雕壁挂,更是很少在民居中见到的艺术珍品。这道夹牌楼,平时只开旁门,只有在喜庆之日和贵客来到才会正门洞开,使大家在院中就看到正厅。
正厅中居住的,是本堂的一家之主。这里又是全家议事和接待贵客的地方,左客厅、右卧室,中间既供佛祖,又可做为过厅,通往后院,使居室主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家中的大小事情,这种格局设置,可以说得上是匠心独具了。
绣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座南朝北的这座二层小楼,又称“绣楼”。楼上供未出阁的小姐居住,一层是丫环婢女休息和居住的房间;。东暖阁是小姐的卧室,雕花卧榻、精工细做的香罗帐、衣橱内所存绫罗绸缎的衣着和被褥,无不显示出家族当年的富有和奢华。
因为小姐也常常会下楼来会见亲戚中的姐妹等人,和她们一起消闲,所以楼下的陈设同样显得文静、优雅、舒适,而且宽敞明亮、采光充足,看不出是下人居住的地方。
提到绣楼,大家自然会想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独座高楼”、“对月伤怀”等词句;其实常家长年从事外贸,家风民主开放,据记载贵和堂早年的媳妇范太安人,温大夫人等都是才女,他们的女儿自然都接受很好的教育。而且常家在山西省内率先兴办女校——常氏女子知耻学堂,仅贵和堂一支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女子就有20多人,这样的小姐岂是这方寸绣楼能关住的吗?
绣楼上匾额:淑德可风
是山西女子师范学校国文专科班的学生赠给常赞春(时为该校老师)夫人乔氏的。淑指淑女,形容女性形态举止端庄秀丽;德是品德;可是可以、值得;风指风范。大意是:赞扬常赞春之妻贤慧端庄的品德和修养,堪称女性楷模,值得每位后辈效法学习。
绣楼下匾额:学易颐龄----山西大学文科班学生为其师长常赞春立。大意:赞扬师长学问的高深,祝愿老师长寿安康。
联:竹树阴浓笠屐行吟梵宇路,禽声早暮秦法鸡鸣翠微间。
___清邓石如书写。笠屐,竹帽木鞋,乡间隐士常用的衣着。梵宇,即寺院;秦法,喻法度严明、人民安居乐业、盛世太平。
过厅匾:贵和堂
联:倪迁清  云林阁,米老英光宝晋斋
    清代华世奎书写,倪迁——元明时书法家倪赞,号迁翁;清  ,倪迁学王献之笔意书写了《清  阁全集》;云林阁,倪赞居室名;米老,指米芾,宋代大书法家;英光,米芾专帖《英光堂帖》;宝晋斋,米芾专帖《宝晋斋帖》。
诒谷——诒:传给、训话,意思是传给后人的训词。谷:庄稼或粮食的统称。大意是:要求家族成员像天天需要吃饭一样,日日习读遵守祖上的教诲,一天也不可缺少。
后院:
走过正厅兼过厅,我们就进入后院了。
后院的东房,由管帐的先生居住,也可以叫做贵和堂的帐房,西边住着本堂的私塾先生,设着本堂的书馆,当然,无论是东帐房还是私塾先生,非主人召唤是不能穿堂而过的,他们只能走东边这个与偏院相通的小垂花门。
进入后院,各位能否感觉到它的金壁辉煌和宽敞阔绰有点与众不同?
单就它七开间二层的楼阁,即已经显示出当年房主的不凡气概。因此据传在庄园落成后,就有人曾说过它有“违制”的嫌疑。按清代体制,只有王府才允许有七开间的建筑,而常氏家族尽管官宦如林,却达不到享有王府一级规制的档次。
但常家素有儒学传家的底蕴,于理于情又绝不至于做出潜越、违制之举,所以,究竟是否违制,我们只好把它作为一个悬念留给大家了。
一层是客厅,按常规它只是用于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但这间客厅的作用则不同寻常。因为历史延伸至光绪年间后,由于列强、特别是沙俄的入侵,时局日益紧张,清政府疲于应付内外交困的局势,无暇顾及国内政务,以至于内乱四起、民不聊生。而以外贸为主业的常氏商号,当然也开始呈现出每况日下的窘境。
与此相反,生意场上业务的日渐清淡,却正好为常氏族人提供了潜心研究学问的契机。所以,在常家近代子嗣中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学者。本院的主人,在中国近代史上颇著名望的常赞春、常旭春以及他们的叔侄、兄弟等,共四代二十四人,便在此组织起在中国堪称第一的家族诗社——韡华诗社。
诗社成立后,确定在每月设“社日”若干天;每逢社日,大家便聚集一堂,吟诗作文、切磋文稿、推敲文字、评点书画等,使整个厅堂里充满了儒雅学问的气氛。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就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下,韡华诗社居然坚持活动达十三年之久,精选出版了《韡华诗社诗词集》四卷。成为山西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也集中体现出常氏族人崇儒重教的深厚文化底蕴。
后楼上匾:士诵清芬:-----山西巡抚恩寿题给常赞春的匾。
联:太谷乾坤随处有,君家庭院得春多。
清常赞春书写。太古,即远古,指历史兴衰之理;乾坤,即阴阳、天地之道;随处有,就在身边,道不远。
后楼下匾:分惠士林:
山西提督使锡暇题给常赞春的匾。大意:先生的品德和学术,薰陶了山西的学子们,使得士林得益非浅。
联:何以扩胸襟要熟读九经诸史,欲求开眼界须游历名山大川。
    清常旭春书写。
--------------------------------------------------------------------------------------------------------------------
十五、后街:
历史上常家建筑主要为南常一条街,北常一条街,合称“常家两条街”。但其中大部分建筑都已毁于岁月和战乱,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北常的部分建筑了。北常世和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常氏第九世常万达为其三个儿子,十个孙子“三怀、十秉”所建。
常家庄园现存的建筑主要分布于后街以北,从东向西依次为节和堂、人和堂、慎和堂、雍和堂、谦和堂、养和堂、体和堂、广和堂、贵和堂。
常万达的堂号原为“世荣堂“、但老先生一生崇尚儒学“中和”之道,也得益于“中和”受用于“中和”。所以在三子,十孙起宅建堂时,不再以“荣”为堂名,而将自已的堂名另改为“世和堂”将子孙之堂均以“和”字命名。
在节、人、慎三堂之中,现在布置的是由山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大型文化旅游展《华夏文明看山西》;雍、谦二堂是“三雕”、“彩绘”艺术展,这些我们留给大家回过头来自行慢慢品味。随着大家对常家历史、建筑风格了解的逐渐深入。回头再来看这几个堂院,相信您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
十六、奉旨承恩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座威严、淳厚、古朴、典雅的过街四柱三门石牌坊,叫做奉旨承恩坊。牌坊是奉嘉庆皇帝御旨立起的,大家从上面可以看到,清政府曾一次便封了常氏九世万达、十世怀珻、怀玗、怀玠、怀佩等四人从二品到四品的官职。其实这次受封典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第十一世常秉儒,他的封职是从三品游击,比他的爷爷万达公、父亲怀玗公低一个级别,但是他还有加二级的嘉奖,这个牌坊是他为爷爷和父辈立的,所以未刻皇帝对自已的恩典。这么多的恩典,都来自于常秉儒对国家的一次捐赠,其捐赠数额有多大,大家尽可以自由想象;同时也能据此推测出当时常家富甲一方的经济实力了。
东上竖额:奉旨
东中匾:继序绍述——常氏书。取自《中庸》;继序,继守先辈品德、业迹;述,发扬光大先辈的遗志。
联:田畴连仟佰不及经典充箧笥,邸肆跨坊曲何如义方遗子孙。
常氏书写。田畴,谷地为田,麻地为畴;仟佰,同千百,泛指广大;箧笥,盛物的竹箱;邸肆,王候府第陈列一片;坊,街道,曲巷。
东左匾:大有庆也——清杜大统书写。
东右匾:安且专舌兮——清杜大统书写。
西上竖额:承恩
西中匾:齐庄中正——常氏书写。齐庄,庄重肃敬;中正,守中而正直。
联:圣人遗迹遗德和礼天之助乃顺也,贤者传世俭与廉人之助则信哉。----常氏书写。
西左匾:锡兹祉福——清杜大统书写。锡兹,赐于你;祉福,二字同意,均为福。
西右匾:敬其所尊——清杜大统书写。尊,此处指圣贤之道。
-------------------------------------------------------------------------------------------------------------------
十七、养和堂:
过了石牌坊,大家一看这个挑角门上的匾额,就知道这是进士公的府第了,它的堂名为养和堂。由于它的大门上彩绘的门神,威武雄壮,栩栩如生,别具特色,远近闻名,因此,这一带人都称它为“门神院”,让我们走进这位常氏“文曲星”的宅院,去“沾”一点进士公的灵光吧。
古人把广有藏书的地方,叫做“兰台石室”,而养和堂的前院石栏、石影壁、石半亭,真让你顿生进入“石室”的感觉,连正院的夹牌楼花墙,也是石刻的。石柱和半亭石壁上的字,都出自本堂主人常麟书和他父亲——著名书法家常立屏之手。
常麟书是晚清时期山西儒学大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作有五十六部之多,其中《外史歌略》用韵文的方式,向国人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情况,可以说得上是晚清时期,能正确、客观地放眼看世界的先驱。常麟书的这种见识与常家世代从事外贸是分不开的。
在养和堂还出了一个晚清时期的“前卫”人物,那就是常麟书的叔父常立教。常立教是光绪戊戌年(1898)参加公车上书康梁变法的山西籍四个举人之一。变法失败,归乡隐居,从事教育。在清末,榆次的许多文化人都曾受过他教授学术和品格的熏陶。
大门匾:进士第——本堂学子常龄书会试中进士后所立。
联:庭有余香榭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
清常立屏书写。谢,谢灵运,南朝著名文学家;其诗以呕咏大自然而著称于世。郑,东汉著名学者郑玄。燕,宋代燕贵,善画山水树木。
正院二门匾:养和堂——十一世常秉聪的老堂。
联:书中有书尽看书不如无书,礼外无理唯守礼是为有礼。——常氏书写。
正院正楼匾:书面忍
联:乐无事日有喜,饮且食寿而康。——刘墉书写。
偏院二门匾:观国光——本堂主人常秉聪入国学监后立。
联:绍祖宗一脉克勤克俭,教子孙两事唯读唯耕。——常立屏书写;绍,继承。
-------------------------------------------------------------------------------------------------------------------
十八、体和堂、客院、广和堂:
隔着小巧玲珑、紫姹嫣红的可园,就是那位名声赫赫的儒商巨子常秉儒的宅院“体和堂”和“体和堂客院”。
体和堂客院“辋川别墅”有两处景点很有意思,一处是这个鹿图影壁,它除了与大门前的照壁形成传统的鹿鹤同春吉祥图外,这个鹿图还有欢迎贵客临门的寓意。
曹操曾吟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佳宾,鼓瑟吹笙”,可见鹿这个瑞兽,古来就有迎宾的含义,要不,为什么把最高档次的迎宾宴席叫做“鹿鸣宴”呢?
穿过夹牌楼后,您一定会问这个正厅与别处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这里也是一处值得一观的景点呢?也许,现在我告诉你这里有山西民间最早的暖气设备,您还不能一下子找到。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秘密就在正厅侧面的墙角里。      
对,这是个炉坑,火炉是生在地下的,而正厅内的地面砖下,弯弯曲曲,象迷宫一样的火道,将热气带入厅中,到严冬季节,就会使室内温暖如春,当然,也就会使来做客的亲友“宾至如归”。
如果您是客人,随我通过这道室内的暗门,您就会发现自己已来到了主人的院内了,这就是体和堂。这道暗门的作用就在于客人与主人会见、宴请时,不必走出大门,绕个大弯,而且加深了“一家人”的感觉。
体和堂与隔壁的广和堂格局一样,都是两楼对峙,中间“里五外五夹牌楼”的一院两进式,这两处院子和相临的贵和堂一样,都完整地保留清代彩绘艺术的精品。
汉纹锦彩画:
常家庄园的彩绘属于晋中一带特有的“汉纹锦”彩画形式。这种形式,起源于明末清初,而且于晋商有关。据老人说,有一个经商致富的大户,大兴土木后,要求画师在一个建筑上彩画出一种形式来,不准雷同,画师们使出浑身的解数,给这位大商贾做出了各种争奇斗艳的彩画,可是在绘他家的正堂时,才发现所有能用的方式全用上了,再没有不雷同的方法了,这一下交差算工钱,成了大问题,画师个个焦急万分。这时,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中年画师,从主人收藏的汉代石刻纹饰上受到了启发,他连夜勾勾画画,修修改改,终于设计出了种前所未有的,新颖别致的图案来,不仅画师们看了赞不绝口,宅院的主人也特别喜欢。由于这种图案受到了汉代石雕花纹的启发,所以,大家就把它叫成了汉纹锦——汉代纹饰发展而来的美丽图案。这种形式,很快在同行中传开,并日益得到了完善、发展。到清中叶,随着晋商的兴旺发达,一个个深宅大院的出现,这种形式在实践中越来越精美,并逐渐发展成为金青、五彩、素式三个类别,以及大金青、二金青、小金青、上五彩、中五彩、下五彩和素式等七个等级。画芯则有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吉祥图案五大种类,这些方式、方法、种类在常家庄园可以说是应有尽有,集其大成,简直说是个晋中、太原一代特有的汉纹锦彩绘艺术的博展馆,其中又以贵和堂的彩绘最为精致、高档,被专家们称为目前现存的汉纹锦彩绘中的的顶级精品。
本堂主人儒商巨子常秉儒,是常怀玗第三子,十秉弟兄中最小的一个,是当时常氏家族内部事务的管理者,因此可以想象当年此门中的热闹繁华,如今却只是空庙房舍,昔日的喧闹已一去不返,由此可见世事的沉浮。
大门匾:辋川别墅——常氏书写。其意为:这里虽然是我的客院,但也是您的别墅,请您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中一样吧。
联:烟云清处霞飞万里浮淑气,晓晖秀壁锦铺千树吹紫烟。
清王文治书写。大意是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赞美。
体和堂正厅匾:壶德昌后——常氏亲友百余人联合赠送。
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诗句,清常旭春书写。
体和堂大门匾:文魁——本堂学子憬被朝廷下圣旨赐举人身份后立。
联:落叶无端悲壮士,真茶远寄白潜夫。
清刘春霖书写。悲,慷慨心境悠然而生潜夫,不求闻达、淡泊名利的人。
广和堂大门匾:皇恩垒锡——常怀   受诰赠从二品武功将军后所立。锡,九锡;古代皇帝给其臣子的最高赏赐。垒锡,指皇帝多次赏赐。
联:凤凰宝镜日有喜,丙本神钩君高浓。
清常赞春书写。丙本,诸子百家之书;四库全书中经史子集四部按甲乙丙丁排列。
正楼匾:广和堂——堂名,是常秉猷后人的支堂。
联:露气竹窗静泼墨临摩诘,秋光月夜深街拓咏少陵。
    清张照书写。摩诘,唐大诗人、画家王维的字;少陵,指白居易七言古诗《少陵叟》,代指白居易。
-------------------------------------------------------------------------------------------------------------------
十九、慎和堂:
大门匾:郡伯第——是道光二十四年十一世常秉式被诰赠为正四品昭武都尉之后,其子恂、恽、悌、惺为他立的。郡,古代行政区域;秦始皇称帝,在全国设三十六郡,每郡行政长官叫郡守,军事长官叫郡尉,亦称郡伯;其职位与昭武都尉等同。
联:洞天居丽山异石梧桐柳秀润,宝晋斋柔花蕙草椿杉竹露沾。
明周於礼书写。洞天居,南宋古玩碑帖收藏家、鉴赏家赵希鹄的居处;赵著有《洞天清录集》,为古物碑帖鉴赏经典。宝晋斋,北宋书法家米芾手摹王羲之、王献之真迹的珍贵名帖。
二门匾:慎和堂——堂名,十一世常秉式的老堂。
联:旷想已同鸥境界,远游方羡雁途程。——清何绍基书写。
联:上栋下宇左图右书,夏葛冬裘朝饔暮餐——清邓石如书写。葛,葛衫;裘,皮衣;饔,早饭;餐,晚饭。有房屋可居,图书可读,有时令衣服,早晚饭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正厅匾:乐天伦——
联:摹书最易须是古人名笔,定武最佳所贵世有兰亭。
    清罗源漳书写。定武,唐欧阳恂临写的兰亭叙,为摹写兰亭叙的最佳版本。
-------------------------------------------------------------------------------------------------------------------
二十、雍和堂:
大门匾:武德第——光绪三十一年,十四世常书春为诰赠正五品武德骑尉的父亲常立叙所立的匾额。
联:浩溥旁通诗书上不许俭,雍容儒养衣食边只要勤。——清常麟书书写。
二门匾:雍和堂——堂名,十一世常秉修的老堂。
联:墨画数槿竹半床千古业,片石四时花香薰一架书。——清张照书写。
正厅匾:格致中和——格致,穷究事物原理,找到其根本;中,正,不偏不倚;和,适中,恰到好处;中与和就是事物的根本原理。
联:行尽风林雪径依然水馆山屯,欲是阳春有脚今朝先到柴门。
    清常赞春书写。
-------------------------------------------------------------------------------------------------------------------
二十一、谦和堂:
大门匾:大夫第——咸丰四年,十一世常秉祥被诰赠从四品朝议大夫后,其子常炳为父所立。
联:沸耳煮茶倾心剥芋,当午读史凌晨注经。
清常旭春书写。芋,芋头,泛指根茎食物,是最粗糙低廉的充饥物;大意:吃饭有粗茶淡饭就可以了,史书与经书却是一定要用心研读的。
正厅匾:谦和堂——堂名,为十一世秉祥的老堂,但这所院子却只是个小偏院。
联:占得梁园为赋客,合成商山采芝仙。
    清常立方书写。梁园,亦称梁苑;汉梁孝王为游赏与筵宾,在河南开封东南建筑的园囿。赋客,诗人,文学家。商山采芝,商山,亦称商岭、商坂,在今陕西商县东;采芝,秦末汉初,东国公、绮里季、夏黄公、用里先生等四人在商山过着采集草药、济人之难的生活;因四人皆年高皓首,人称“商山四皓”;商山采芝便成了高人不求闻达、修身养品、济贫救人的专用词。
-------------------------------------------------------------------------------------------------------------------
二十二、节和堂、人和堂:
匾:大夫第——嘉庆年间,十一世秉州、秉祥、秉修、秉式、秉聪为他们的父亲、诰赠从四品朝议大夫常怀    立的匾额。
联:明月山房静树深时见鹿,香霭花间露溪午不闻钟。
清张照书写。表达了主人燕居田园、追求安谧生活的愿望。
正廊匾:承启第——节、人和堂为慎和堂的支堂,故以承启自戒。
联:皓尔太素栖峙渊深,博览典雅乃有秘书。
清吴士监书写。皓尔太素,洁白皎静的月光;秘书,宫中藏书。
二门匾(东):节和堂——堂名,为慎和堂的支堂;清常赞春书写。
联:行尽风林雪径依然水馆山屯,欲是阳春有脚今朝先到柴门。
    清常赞春书写。
正厅匾:学礼典书——学典,指追求学问、勤奋学习;礼书,为传统经典,儒文化书名;即:《礼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联:居身不使白玉玷,洁志直与青云齐。
    清祁隽藻书写。玷,玷污;洁,纯正;青云,指天道,正确的人生观。
二门匾(西):人和堂——堂名,亦为慎和堂的支堂。
联:五际诗听匡鼎说,八分碑看蔡邕书。
清陆润痒书写,五际,五代,泛指历代。匡鼎,辅佐国家、朝廷;鼎为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八分,隶书;蔡邕,东汉著名学者、书法家;曾与友人匡定《六经》文字,并由他亲自书写在碑上,以防止谬误流传。大意:精心研究历代诗文,要选择那些匡世佑国的正论之文;对“六经”的学习要选择蔡邕校正的书籍,对非正道之作是不能学习的。
六经:诗、书、春秋、礼、乐、易。
正厅匾:世显文明——意为代代习儒,使其更加光耀显赫。
联: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独到秋毫颜。
清翁同和书写。秋毫,鸟兽的细毛;此处指毛笔。颠:书写时猷劲的腕力。大意:为人的骨气,要象老松一样坚贞而苍劲;写字作文时,只有腕力的猷劲之功才能显示其神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