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初三九年级人教版上册化学全册教案下载1

 昵称1705697 2010-10-21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过程

 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体会学习化学的方法。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化学(让一位学生同时将碱液喷在纸上)

【投影展示】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 l-10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或许你对化学怀有许多疑问和好奇,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消除你的疑问,领略化学魅力。

 

设置情境,感知化学的存在和重要:

【播放录像】 “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草地树木、汽车奔驰、高楼入云、基因解谜、克隆技术、纳米材料、三峡工程……

【总结】我们看到的多彩物质世界,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无处不在。

 

探讨化学研究对象及什么是化学:

【设问】那么化学到底研究什么,什么是化学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化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问题。

【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不仅研究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自然界原来不存在,而是科学家们后来根据需要研究创造出来的物质吗?

【总结介绍】塑料、许多药物、合成纤维…都是通过化学手段创造出的物质。

介绍纳米铜,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材料、玻璃纤维、尼龙绳的性质与用途(配图片)。

【提出问题】你能说说你对水有哪些了解吗?

【深化理解】同学们知道的只是水表层的一些知识和用途,在化学中我们要从水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和变化规律来研究它。就像了解一个人,我们要了解他的本质,化学就是从最根本的组成结构研究物质,再到它的性质用途,目的是更好的利用物质服务人类。

 

了解化学发展史:

【设问】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史是短暂的吗?

【引导自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4页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发展史。

【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发展史。                                                                                                                                                                                                                                                                                                                              萌芽阶段:古代(火、陶瓷、造纸…)

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创立。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提问】通过我们以上的学习你认为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应怎样形容?能否举例说明?

【总结】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

【深入探究】

【设问】设想如果没有了化学,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结论】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提问】怎样学习化学?根据你的学习经验谈谈你将如何学习化学?

【指导】化学和物理、生物一样,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在学习过程重要注重实验,做到仔细观察、规范操作…。

【总结】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课堂整理

【提问】学完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反馈:

展示习题。

 

布置作业:查资料完成有关化学小论文

参考题目:1、日常生活中的化学。

                  2、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我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4、探索学好化学的方法。

 

 

 

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字。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观看录像

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化学无处不在。

 

 

 

 

 

阅读教材1-2页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讨论作答。

 

 

与老师一起总结。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交流,举例。

 

 

观看、倾听,理解化学有研制新物质的任务和作用。感受制造出的新物质的巨大魅力。

 

畅所欲言,说出对水的了解。

 

通过教师以水为例进行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内容。

 

 

 

 

 

 

 

 

 

阅读教材、自学整理。

 

 

学生归纳化学发展史,并了解几位科学家。

 

 

 

 

 

 

 

 

 

回答:密不可分,并举例说明。

 

 

在教师引导下总结。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

 

 

 

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畅所欲言

 

倾听,理解。

 

 

总结,体会。

 

 

 

整理总结,积极发言。

 

完成练习。

 

 

课下完成。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

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阅读水平,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化学研究内容的认识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学习意识。

 

 

 

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研究内容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通过自学了解化学发展史,既培养了自学能力,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探讨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化学重要性的认识。

 

 

 

 

 

 

 

 

设计意图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巩固知识,及时反馈。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物质(已存在物质、研究创造新物质) 

2.化学的发展史

萌芽阶段:古代(火、陶瓷、造纸…)

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创立。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3.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离不开化学,化学无处不在。

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4.怎样学化学 

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分辨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

 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

态度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教学难点

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实验探究对比归纳

一、物质的变化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将现象记录在P7的表格中。
[演示]实验1-1,1-2,1-3,1-4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完毕后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

2.反应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3.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引导】对比分析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讲解】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讲解】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展示】图片: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2、

二、物质的性质

[引入]物质之所以会发生一些变化,本质原因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中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演示】实验1-5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举例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

设置问题对比理解

【提出问题】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①潺潺地流水能变成水蒸气②水遇冷变为冰③钢铁会生锈④铁矿石炼成钢铁煤着火变成一堆灰烬。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的是性质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归纳】变化描述的是过程,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会、可以、难、易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 :课后P103-5

 

 

 

 

学生倾听、思考、

举例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答: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归纳]1.物理变化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2.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并举例

观看图片,认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讨论回答

 

完成练习

 

倾听

 

 

 

理解记忆

 

 

 

 

 

举例

倾听记忆

 

理解

 

 

 

自主学习

 

观察现象,尽可能多的描述物质的性质。并试着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结合P9最后一段实例理解

 

读题

 

 

 

回答问题

 

 

体会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归纳,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适时练习,加深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理解及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设计意图

 

 

 

 

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变化和性质的理解

能够容易地区分变化和性质。

 

 

 

 

 

 

 

点明学习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

 

决定

决定

反映

反映

文本框: 物理变化文本框: 化学变化文本框: 物理性质文本框: 化学性质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过程

 方法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描写、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

态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观察实验现象以及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探究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阅读课本P11看看它和化学有什么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展示)两支蜡烛,一支完整的,一支燃烧后剩下的小段。

【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追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继续延伸问题】一支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为什么会变短呢 烧掉的那一段蜡烛就这样无故的消失,还是变成了什么物质呢

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寻找这个答案。指导学生检查桌上的用品是否齐全,仪器有无损坏。(巡视。各小组学生检查用品。)

实验探究、寻找证据。

1.提出实验探究的要求:

a、要求学生按照教材12-13页上的操作步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进行探究实验。

b、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小组记录得多。

2、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参与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还有什么有关蜡烛的实验吗?

 

4、实验结束,要求学生整理桌上的仪器和药品。

5. 布置学生将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二报告展示,问题交流

1.教师根据参观交流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如报告书工整、操作规范、善于思考分析问题等。

2.让学生说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疑问。鼓励其他同学将问题解决。

 

着重以科学探究形式解决熄灭后白烟是什么这个问题。

 

.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提问】蜡烛为什么会变短?燃烧后可能生成了哪些物质?

.归纳总结,得出方法

引导学生小结化学学科实验探究学习的特

点: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1、  关注物质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关注物质的变化。

3、  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一看,都会说是蜡烛。

回答。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检查器材

 

 

 

 

 

学生活动

 

仔细聆听

结合课本P12表格学生分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2.燃着时:关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观察火焰: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

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演示实验】书P12图1-10说明火焰温度的高低。

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且倒置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并且推断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后观察现象:

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可以设计实验,在教师允许下完成。

按要求整理。

组内学生讨论,信息反馈。补充填写实验报告。

 

 

 

 

各组畅所欲言说出遇到的疑问,大家讨论解决。

 

提出猜想、推理论证。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

 

根据自己的探究经历总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认真完成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以蜡烛及其燃烧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化学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明确要求,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的精神。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学会整理,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便于实验室的管理。

 

 

适当鼓励,激发兴趣通过生教生达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完善探究过程,有始有终。

 

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设计意图

 

明确化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及方法。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组成

颜色

状态

密度

硬度

 

 

 

 

 

燃烧时

火焰的分层及温度

烛身的变化

生成的产物

 

 

 

熄灭后

 

     

二、实验探究的学习特点:

             关注物质的性质(颜色、状态…)

关注物质的变化

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

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学会人体吸入、呼出空气的有关实验操作;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过程

 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情感

态度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

与他人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进行探究

2.明确表述探究所得的结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情景激

1.说出你知道的空气中的成分

 

2.放置在空气中的松脆的饼干过一段时间会变软,夏天的早上草叶上有露水,这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物质?

 

3.结合呼吸过程的知识储备,你认为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

 

 

 

 

 

【投影展示】(课本14) 可参考的三条信息。

设计实验方案

如何来验证这些结论的是否正确?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评价】学生设计的方案,帮助他们确立最终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方案: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讲解】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

1.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和空气

【演示实验】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

 

 

 

 

巡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交流实验现象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得出实验结论

结合上述实验,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2.设计实验方案

 3.实施方案

 4.评价结果,得出结论

 

一般能说出氧气,二氧化碳

 

说出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讨论,形成观点:

人呼出的气体中

①全部是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

③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          ④氧气比空气中的少

⑤没有氧气了

了解

 

 

小组讨论探究方案

全体交流:简要叙述实验步骤

相互讨论方案的优缺点,统一方法

 

 

学生活动

 

倾听

按步骤完成实验,并做好记录

【分组实验】

1)在教师指导下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用玻璃片盖好。

 (2) 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3)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充分发表意见

1)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

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学生活动

较多的水蒸气。

用总结性语言归纳

 

 

 

结合本次探究过程总结

 

 

 

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激活思维

 

 

 

 

 

 

 

培养科学探究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便于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课题二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水蒸气

 

       .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2.设计实验方案

        3.实施方案

        4.评价结果,得出结论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共两课时)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3.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

 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做实验中认仪器、学规则、讲规范,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情感

态度

1.培养学生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2.通过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1.  药品的取用。

2.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难点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

 

创设问题情境,完成实验探究:

 

.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提出问题】

1.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

 

学生总结固体药品取用方法时教师【规范演示】取用固体药品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提出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而不滴洒?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练习与实践】教材194个讨论问题,学生组织语言回答

 

 

三、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2.量筒量取液体时,采用仰视、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科学探究】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

 

 

 

四、滴管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取少量的液体应用什么仪器?

2.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

 

【科学探究】教师规范演示滴管的使用,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1-8,观察现象填写表格。

 

五、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

1.怎样点燃和熄灭酒精灯?

2.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3.观察酒精灯的火焰。应用哪层给物质加热?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1-9

【小结】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物质的加热

【实验探究】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米、灯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至水沸腾时所需的时间

引导分析现象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教材21页活动与探究(4个关于给物质加热的问题)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1-10

 

 

六、洗涤仪器

【提出问题】

1.做实验用过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

2.如何洗涤试管?

3.怎样判断玻璃仪器已洗干净

 

要求学生按照正确方法洗涤仪器。

 

归纳与总结

【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应该知道什么?

指导学生总结,给予学生引导和鼓励

布置作业

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筷子、匙、吸管、水,食盐、冰糖等,进行固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收集气体等操作。

观看、思考

 

 

 

观看、思考、交流。

 

 

 

 

 

 

 

思考交流,结合教材18页内容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总结固体药品取用方法。

学生认真观察

亲自操作

 

观察

联系生活中倾倒液体的操作结合教材19页内容得出正确的倾倒方法并实际操作。

学生活动

 

思考交流,完成讨论问题

总结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

 

 

实验探究:用10毫升量筒量取5毫升稀盐酸,并验证俯视、仰视对读数影响情况。

 

 

阅读教材20页,了解滴管使用方法。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演示

完成【实验1-8】观察现象填写20页表格。

 

 

 

 

 

阅读教材20页相关内容交流总结.

 

 

完成实验【1-9

交流归纳

 

观察现象,记录时间。

 

 

 

答:给物质加热应用外焰

 

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

 

实验探究【实验1-10】

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填写教材中实验记录。

 

 

阅读教材22-23后交流总结,回答问题。

 

 

将用过的仪器清洗干净并整理

 

 

思考总结。

 

 

课下完成作业。

实验室要布置得井然有序,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激起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任何事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及规范,树立安全规范操作的意识。

 

 

 

由实物引出实际问题,便于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将问题解决。学生自己能看懂学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演示,学生再实际操作,能使学生规范操作。

 

培养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

 

 

 

 

回忆已有知识,并对问题分析讨论。

 

 

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进而掌握酒精灯的使用。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能将学到的知识实际应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善于总结的习惯。

 

勤作多练,巩固提高。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实验室规则

二、化学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粉末(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一横二放三慢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滴管的使用)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2给物质加热

 

3、仪器的洗涤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共2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

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

态度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到,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生活离不了。(打一种我们身边的物质)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二、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空气如此重要,它的成分有哪些?是怎样发现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二百多年前,一起看看科学家们当年是如何工作的,或许会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多媒体展示)人类认识空气的历程,重点展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板书]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现在我们能否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呢?

【课前提供的信息】

点燃

点燃

+氧气 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可溶于水。

+氧气 二氧化硫(无色气体)二氧化硫气体易溶于水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点燃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 +水

(课前提供实验装置教材图2-3)

【过渡】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提供的内容设计了实验方案,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演示实验】2-1

【提问】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三、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四、收集资料分组讨论

【课前布置任务】收集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

(过渡)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你能结合所收集的资料、图片说说各成分的用途吗?

【小结】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并指出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巩固练习)

1.下列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B.海水C.可口可乐D.清洁的空气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二氧化碳B.液态氧C.冰水混合物D汽水

【讨论】P29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

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

五、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非常重要。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的污染日益严重。

【展示】有关空气被污染的图片、照片、资料等

组织学生讨论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的来源及应采取的措施。

【出示】P30讨论题

【小结】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六总结交流巩固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

阅读P31-32资料收集我们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并用照片、漫画、短文等方式记录身边发生的污染空气的现象。

 

 

猜出谜底:空气

 

 

 

讨论发言:

说出能够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学生观看并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分析教师课前提供的信息。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共同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比较后得出最佳方案:1.选用红磷燃烧,因为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

.将集气瓶装水后的剩余部分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分析讨论】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②红磷不足③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等; 2、随着燃烧的进行当氧气含量低到一定程度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因此瓶中还有少量残余的氧气。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观看课件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结合图片、资料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思考后口答

 

学生活动

 

 

 

 

讨论教材中的问题。根据讨论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观看图片并思考问题。

 

 

讨论。

 

 

 

总结收获交流体会。

 

课后完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有关空气发现史料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去亲自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通过讨论初步学习如何设计方案,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在汇报中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形成一个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顺序,今后既便于全面学习其他物质的物理性质又便于物质间的对照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也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了解污染的危害有助于培养他们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认识得到提高。

 

 

 

 

 

 

 

 

课 题 1    空 气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拉瓦锡与空气成分的发现     1.氧气;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氮气

①实验原理                 3.稀有气体

②实验现象                 4.物理性质

③实验结论               三.空气的保护

3.空气成分                   1.污染物质

4.混合物与纯净物             2.保护空气的措施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铁等物质在氧气里的燃烧中所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知道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

4.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5.知道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过程

 方法

1.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

态度

1.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教育。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1.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氧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但是健康的人在正常情况下却不需要吸入纯氧,为什么?

(讲解)因为人吸入氧气后在人体内进行的是缓慢氧化,能不断地放出热量,供给体内各个器官的需要,保持体温恒定在36.5℃。如果长时间吸入纯氧,体内氧化速度过快,放热过多,正常生理机制发生紊乱,使体温升高会出现病态。所以健康的人不要长时间吸入纯氧。看来我们还得多了解氧气的知识。

(板书)课题2氧气

引导探究物理性质: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氧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设疑】氧气能否溶解在水中?

 

 

【追问】容易溶解吗?

 

 

在室温下,1L 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 氧气

【指导阅读】P34第一自然段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总结一、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1.429g/L,比空气(1.293 g/L)略大、

3.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30mLO2/1LH2O(室温)

氧气

O

2

气体

液体

固体

无色

淡蓝色

雪花状

淡蓝色

-183

--218

4.三态变化

 

 

 

101kPa时,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钢瓶中(天蓝色,黑字)

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

 【演示】实验2-2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

氧气的集气瓶中

【讨论】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儿,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补做实验】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

【实验2-3】 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观察硫在空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然后把盛有燃着的刘德燃烧时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再观察硫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比较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

里燃烧有什么不同?

【强调】在演示过程中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前、中、后的现象

【设问】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在氧气中呢?

【实验2-4】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是,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水或细沙)

【思考】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放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

【引导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对比木炭、硫、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讨论】

教材P35“讨论” 比较三个反应的共同点

 

 

 

【讲解】化合反应:我们把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讨论蜡烛与氧气的反应是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元素)发生的反应——氧化反应

【注意】1.氧化反应是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而不是专指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只是氧

2.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像燃烧那样剧烈并发光、放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举出生活中的缓慢氧化的例子

【讨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小结】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举例说明。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氧化反应也一定是化合反应呢?

【小结】有氧气参加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

【练习反馈】判断下列反应哪些为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

1)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2)锌 + 盐酸  氯化锌+氢气

3)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水

4)镁 + 氧气   氧化镁

联系运用、总结归纳:

讨论你知道气割为什么要让可燃气体在氧气中燃烧,而不是在空气中燃烧?

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有何收获?

 

思考

 

 

 

倾听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知道的氧气的物理性质。

联想水中的生物通过喝水获取氧气,从而得出结论:氧气能溶解在水中。

思考,回答不容易,地球上大部分被水体覆盖,若氧气容易溶解在水中,则空气中将不存在氧气。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将氧气的物理性质补充完整。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

 

 

 

 

 

 

 

 

 

 

 

 

 

 

观察,思考。

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讨论分析结论

 

 

观察实验现象:反应前、反应过程中、反应后

 

 

 

 

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写出文字表达式

 

 

观察实验现象:反应前、反应过程中、反应后

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写出文字表达式

讨论

讨论后分析归纳

 

发言: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比较,思考,回答

都是化学反应;都是点燃条件;都是与氧气反应;都反应剧烈;都放出热量;

都是两种物质变成一种物质

 

理解(多变一)、记忆。

学生活动

 

判断

 

理解记忆

认识缓慢氧化是一种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通常无发光现象,但会发热.

举例

讨论

 

 

 

讨论。

 

 

 

 

 

 

 

 

 

练习

 

 

思考,回答

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充分,放热多,有利于产生比较高的温度

小结交流

知识脉络化

 

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新知识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激发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研究哪几个方面便于今后学习其他物质

 

 

 

 

 

 

 

 

 

 

 

 

 

 

让学生尝试探究的乐趣

 

 

 

 

 

 

 

 

 

 

 

让学生学会如何全面细致有序地观察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加深对化合反应概念的认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探究化学变化。

 

 

 

 

 

 

能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与引课形成对照体现化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

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课题2  氧气的性质

 

化学性质

区别

联系

物理性质

氧气的检验

定义

+氧气       二氧化碳

点燃

+氧气       二氧化硫

点燃

+氧气       四氧化三铁

点燃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

点燃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 3   制取氧气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

2.能说出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3.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4.建立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应用。

过程

方法

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法。

情感

态度

1、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图片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金属切割、燃烧等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

1、你知道自然界是如何获得氧气的吗?学生回答完补充光合作用的原理 :

二氧化碳 + 水  葡萄糖 + 氧气

2、工业上需要大量氧气,你认为用什么原料制取即经济又可行?

简单介绍工业制氧气具体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利用沸点不同来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展示一瓶氧气)设问:你想不想知道这瓶氧气是如何在实验室制得的?说出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观察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

 

 

 

 

 

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归纳出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带领学生分析催化剂的涵义:

1)改变的涵义。举出需要减慢反应速率的实例。

2)质量、化学性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物理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多媒体展示催化剂的作用录像;

 

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设问】实验室是怎样用高锰酸钾、氯酸钾来制取氧气的呢?

分别展示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让学生观察其色态。介绍高锰酸钾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俗称PP粉,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演示实验: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放入小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检验。

指出二氧化锰是此反应的催化剂,板书反应文字表达式。

演示实验:将适量的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检验。

讲述:高锰酸钾加热后会产生氧气,同时还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鼓励学生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总结:以上是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法

 

分析对比,发现规律

【提问】写出铁、磷、硫在空气中或氧

气中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他们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提问】以上实验室制氧气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讨论后总结指出:它们属于分解反应。板书分解反应的定义。

【知识对比学习】

引导学生将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对比

 

 

 

 

归纳与反思

本节课你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知识应用,总结提高

多媒体展示课堂作业并及时点评。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观看、思考

 

回答:说明氧气有着广泛的用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思考、讨论、回答。  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回答:空气

 

学生理解、思考。

 

 

 

回答:物理变化。

 

学生得知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学生活动

 

观察教师的操作方法及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得出相应实验结论①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缓慢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二氧化锰可重复使用二氧化锰自身不能产生氧气。

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知道什么是催化剂。

知道催化剂能改变(加快、减慢)化学反应速率,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观看,了解催化剂的作用

 

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几种物质的色态。

 

 

 

观察实验

 

书写此反应文字表达式,并记忆。

观察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老师提供信息写出反应表达式。

 

整理、归纳。

 

 

按要求书写,并回答它们属于化合反应。

 

 

讨论、回答。

学生活动

 

 

理解概念

 

讨论得出:

共同点(属于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反应类型)

不同点(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通过交流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积极思考,认真完成。

 

课下完成。

 

图片引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体会氧气的重要性。

 

 

 

课本虽未提及,却是事实存在最重要的制氧气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灵活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制氧气过程的介绍让学生知道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便于学生思路清晰,系统掌握。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出催化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观看多媒体展示图片,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让生知道这两种实验室制氧气方法的药品及原理。

 

 

 

 

归纳、总结整理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与化合应对比认识分解反应,同时感悟用分类的方

法、对比的方法学习化学。

 

通过交流、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反馈,加深理解,查漏补缺。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制法                  

1、自然界:光合作用

2、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氧化锰

3、实验室制法

  过氧化氢            +氧气

二氧化锰

加热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加热                                                                                                                                                      

 

3)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质量、化学性质反应前后不变

催化作用

二、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一变多)A        B+C+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 3   制取氧气(第2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知道实验室制氧气的两套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过程

 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

态度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规范地制取气体并验证性质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样的装置制取氧气?

活动探究制取装置

1.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演示】在小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滴入几滴过氧化氢溶液,要得到并收集氧气需增加什么仪器?可以用哪些容器替代试管作反应的容器?

【展示】锥形瓶、广口瓶、烧瓶

【讨论】若要持续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应增加什么仪器?若要控制反应的速率应该用什么仪器,长颈漏斗还是分液漏斗?

【展示】三套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1     2      3

引导学生比较三套装置的优缺点

设问:如果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用上面的装置可以吗?

若不行你将进行怎样的改动?

2.【展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3.氧气的收集方法。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提问收集气体可以采用什么装置?

引导学生结合氧气的物理性质分析收集方法

【探究】发生装置的选择跟哪些因素有关,(引导):(1)让学生观察药品也就是反应物的状态(2)实验室制氧气需要的反应条件(3)归纳

 

【探究】实验室收集气体装置的选择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探索操作步骤

设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

(指导阅读)课本第40页。

 

 

 

 

 

 

 

 

 

 

 

 

【小结】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查(茶)装(庄)定点收离(利)熄(息)

【投影展示】讨论题

1、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

5、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用课件展示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

【展示】1.试管口向上倾斜导致试管炸裂的动画 2.试管局部受热导致试管炸裂的动画3. 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的动画。

实验探究制取氧气

【提问】你们想试试如何制取氧气吗?下面我们将亲自体验制取并收集氧气,再用收集到的氧气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前指导

【课件展示】

实验内容: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收集2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瓶氧气2.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注意事项:1、操作顺序(1)检验气密性(2)装药和棉花(3)倾斜固定试管(4)集气瓶盛水做准备(5)先预热后加热(6)连续气泡收集(7)先拿导管后熄灯

2、燃烧实验(1)木炭用坩埚夹住,由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2)燃烧铁丝的集气瓶中预先留少量的水

3、实验完毕后整理仪器和桌面

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及时纠正。

【讨论】(1)为什么木炭要由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

2)为什么要在燃烧铁丝的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燃烧木炭时为什么放水?燃烧硫要放水吗?为什么?

 

归纳总结交流提高

【设问】学完本课,你知道了什么?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3.4.5

 

口答药品

板书文字表达式

 

 

 

 

讨论口答:需增加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可以用锥形瓶、广口瓶、烧瓶替代试管。

 

 

口答:若要持续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应增加长颈漏斗或者分液漏斗;若要控制反应的速率应该用分液漏斗。

 

 

 

 

讨论分析装置的优缺点

 

 

 

 

 

 

 

 

答:不可以

 

分析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1)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可用排法收集。(2)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分析总结出一般气体的发生装置选择的规律: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

分析总结出气体的收集装置选择的规律:根据气体的性质(密度、溶解性)选择收集装

置。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一名学生复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试管中放入药品和一团棉花,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3.将集气瓶盛满水,盖好玻璃片

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再对准药品加热

5.有气泡连续产生时收集氧气

6.把导管拿出水面,熄灭酒精灯

 

 

 

 

讨论

 

 

口答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根据板书内容的提示,进行实验操作。

 

 

 

 

 

 

 

 

讨论回答

 

 

 

 

小结:知道哪部分是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掌握连接仪器,制取及收集气体的方法。

 

通过复习巩固旧知识自然引入新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装置的对比加深对发生装置的认识,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用谐音记忆法归纳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能够让学生尽快地熟悉实验步骤。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计算机模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的正确操作,加深错误操作造成的可能效果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这样做的原因,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印象更深刻了。

 

 

 

 

 

 

 

 

 

通过归纳总结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以后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实验装置

验满方法: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看是否复燃

实验原理

操作步骤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密度、在水中溶解性。

 

过氧化氢

 

 

高锰酸钾

氯酸钾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能判断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过程

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能主动与他人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

态度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内容1:请你欣赏——明白学习对象(电脑显示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素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提问: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内容2:高谈阔论——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吗?

 

【追问】 还有什么地方有水?结合教材P46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问:1)水对于我们人类重要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维系生命还有什么作用?

总结水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第2自然段。

内容3: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过渡语】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1)水在化学中用H2O表示,大胆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提供资料:氧化汞→汞+氧气

告知学生: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

氢气和氧气。提问:回忆如何检验氧气?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72自然段学习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3)展示电解水装置,开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由于此实验速度较慢,反应开始一会后,可配合此实验的录像课件,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正氧负氢,体积比12,写出此反应文字表达式,说出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内容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探讨教材中的“讨论”栏。

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内容5:(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整理出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

内容6:体验感悟,形成概念

提问:自然界中的水如:河水,矿泉水…等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氢气,氧气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强调:如果只说水就指的是纯净物。以水、氢气、氧气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组成上的不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练习:CO2  N2   P2O5   KClO3  Fe

KMnO4  H2O2  指出它们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布置任务:结合教材P47的内容,将上边练习中的化合物简单分类。

提问:你能说出氧化物的基本要素吗?

 

回忆所学知识和新学知识给物质简单反类

化合物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混合物

物质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内容7:反思评价

反思实验方法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氢能源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能否用此法大量生产氢气?你设想可以怎样用水制得氢气?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今后在这一方面研究有所突破,为人类作出大的贡献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浪费水的行为吗?我们对今天出现的几种化学新概念理解透彻了吗?

上述四个反思问题不需要同学们立即作答,课下思考,感悟出新体会。

 

 

欣赏图片

 

 

回答:水

 

回答:河水、湖水、地下水、极地的冰盖、空气中的水等。

发表见解:生物体内都存在水

 

积极发表见解。

 

说出自己的看法。

 

阅读教材,了解水的用途。

 

 

 

 

根据所给化学式大胆猜测

 

 

讨论、交流、发言。得出结论:

可以将水分解,通过证明产物来判断。

学生活动

 

回忆旧知识,明确氧气的检验方法。

通过自学了解氢气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

 

学生观察:气泡快慢、正负极气体体积、检验氢气、氧气的现象。

 

 

根据现象总结,并写出文字表达式。属分解反应。

 

分析、讨论、发言。

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学生整理探究过程

 

 

 

 

回答:混合物

      纯净物

 

 

思考、回答

理解概念

完成练习

 

学生自学,将氧化物和其它化合物分开。

属于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和教师一起总结物质分类

 

 

学生活动

 

 

 

 

 

 

 

如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发表看法 ,也可作为课后思考题。

 

 

 

 

 

 

 

 

 

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知学习对象,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眼睛来探视水的未知和魅力。

 

 

 

讨论、积极发表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周密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体会水的重要性。

 

 

 

 

对元素提出有大体认识

 

 

让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学习方法。

 

 

 

 

 

 

看别人的实验录像,这样可以接受较规范的实验与事实,也节约时间

 

 

 

 

 

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注重“过程与方法”

对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十分有好处的。

 

 

按照知识层次结构,循序渐进地引出新概念,使难度降低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适当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整理知识脉络便于熟练掌握知识。

 

 

 

 

 

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四个反思题有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学生最后整理学习体会也是一个能力提升和创造。

 

 

 

 

 

 

 

 

 

 

 

课题1      水的组成

水的组成

1. 电解水实验

1)现象:两极产生气泡(正氧,负氢)VV=12

通电

             

2)表达式:               氢气+氧气

2.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单质和化合物

1.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