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月26日,星期日,雨,高三语文、高一地理课(听课日记)

 见心教育 2010-11-11
9月26日,星期日,雨,高三语文、高一地理课
    今天上周三的课,上班了蔡校长才接到电话,市教育局要来我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调研,今年的调研都是临时通知学校,目的是为了调研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听教师的常态课、看学校的常态管理。

上午第二节,陪语文教研员刘春凌老师听高三(9)班的语文课(我是昨天就打算好的,正好几个语师陪刘老师来了):月考试卷中古文《河墅记》的阅读理解,正好讲了一节课。对于三类班学生,放慢进度、详细讲解是应该的,但这节课教师虽然一停不停地讲了整整一节课,作为让学生统篇理解文章可谓化了九牛二虎之力,但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没有有效地落到实处,试卷中本身有两个错别字,关键的字(音)、词、句没有强化教学(整堂课不但没有用多媒体,连板书也没有);更没有从批改中进行归纳总结,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来教学。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的集体备课还没有真正落实(可能是时间紧,但重点环节必须要共同进行讨论研究),另一方面反映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也不够充分。第一次担任高三教学,又有这么多老师听课,紧张是可想而知的,但这样的考验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必经之路,以后公开亮相的机会还要增多,所以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

上好课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是所有教学常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第三、四节,陪地理教研员周上荣老师听了两节高一的地理课。

第三节,高一(2)班:《地球的结构》。这节课的知识总体难度不大,所以教师利用学案设计的自主学习的环节,这样做很好,但是在大部份学生已经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教师又不厌其烦地将知识点通通讲了一遍,我个人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应该抓住学生存在的问题(偿试做了,但不大明确)和重、难点知识加以强化和突破,以提高效率。就是教师总不太放心、不太放手,导致简单知识重复讲授让学生生厌,而难点重点知识又凸显不出来,甚至往往会导致“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教师还是急着去讲、还是讲得太多,没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没去教一种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特别是在讲“地震波速度与内部构造关系图”时,教师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去讲,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出读这种类型的图像时的一般方法。

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其实教材三分之一的东西是根本用不着你老师教的。我们老师真是吃力不讨好啊!有几句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学生自己能看得懂的知识完全用不着你教,学生有问题但经过自主学习能弄懂的知识你也不必教,学生自己弄不明白但问老师和其他同学后能弄懂的知识你也可以不教,甚至同学们都不懂但经过相互讨论能弄懂的知识你也不必着急地去教——关键是让学生发现不懂的知识,关键是去教学生还不懂的东西——更关键的是如何去教,如何教会学生。(本段引自《好课的标准》一文)

教是为了少教,教是为了不教。

第四节,高一(3)班,《地球的公转》第1课时:公转的基本特征和黄赤交角的影响。这堂课的课件设计很好,各个教学环节完成得很顺利,学生的参与度高,重、难点的突破也很到位,教师也有相应的调控,应该说是一堂不错的常态课。如果吹毛求疵一下,觉得教师的语言节奏还要变化、设问技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可以将一堂课录音下来,反复地听,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所在了。从教师的语言表达来说,课堂要成为一支变奏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