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节决定成败——谈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丽人生723 2010-11-17

细节决定成败——谈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浙江余姚市城南小学     叶瑞君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等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近来强调的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的关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其中的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是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也是一种导向,更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之一。但笔者以为,不管提出哪一种观点或理念,对课堂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正如汪中求所著《细节决定成败》中的提示一定要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和听课体会谈谈自己对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把握的一些看法。

一、关注细节,激发培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较强,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这一点对我们科学教师来说是福音,是优势。我们要做的事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何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科学志趣。

例如,笔者在上《磁铁》一课时,发现很多孩子都知道磁铁能够吸铁,因为他们都有玩磁铁(吸铁石)的经历,所以根据经验知道磁铁能够吸铁。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就问学生磁铁能吸引铁,那么铁能否吸引磁铁呢?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接下来的学习效果出奇的好。经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看到了铁确实能吸引磁铁,更重要的是纠正了他们头脑中原来的错误的前概念,引导他们从原来的前概念生长出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我们知道前概念是原有认知中的一部分,是一种教学资源,但它并非全都正确;在科学课上,我们应该了解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把它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点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前概念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最终形成统一概念,即核心科学概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作为科学教师,就应该利用好学习材料,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寻访小动物》一课,孩子们就特感兴趣。在学习这一课前,不少孩子就认识一些小动物,如西瓜虫、蚂蚁等,但对这些小动物吃什么、住哪里、怎样回家、怎样与伙伴交流等等不甚了解,所以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课快上完了,得让小动物回家了。可同学们很想进一步了解、亲近小动物,有的同学提出要饲养小动物,并建议饲养比较熟悉的蚂蚁。可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如果把蚂蚁放在昆虫盒内饲养很困难,死亡率极高,个中原因又难以跟三年级的小朋友说清楚。当时,我灵机一动,对同学们说很多小动物跟人的关系都很密切,它们的有趣事儿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目的去打扰它们。见到同学们丧气的样子,我又赶紧补充但这也并不是说我们无法饲养小动物。只要我们能为它们提供一个跟原来的生活环境相似的新环境就可以了。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寻访、观察,说说小动物们的生活环境分别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其中的某个小动物,对新家有什么要求,为什么?根据小动物提的要求,我们能否做到?经过交流,最后确定饲养蜗牛。因为门卫公公在墙角开辟的菜地里有不少蜗牛生活着,它们的活动范围不大,这样的环境我们可以模拟。于是孩子们纷纷养起了蜗牛。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写观察日记,把有关蜗牛的情况每天进行记录。这样,不仅使孩子们兴趣十足,而且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了极好的铺垫。虽然《蜗牛》一课也要求同学们饲养蜗牛,但现在提前饲养好处多多,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二、关注细节,保证师生的有效交流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不过这种交流带有明显的目标趋向。保证这种交流的顺畅有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凝练。同时,对课堂上学生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和发现,要及时捕捉,筛选那些充满灵性、富有创造性的问题。

如一位教师执教的《冷水与热水》,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现在我们有一杯冷水和热水,再倒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那该怎么办啊(讨论片刻)?

生:在第一只空杯中,拿热水杯倒一点,再拿冷水杯倒得少一点。这样就有冷热不同的四杯水了(学生上台来边演示边说,倒完后在杯壁上触摸感受了一番)。

师:呃,对他的倒法有意见吗?

生:我觉得四个杯子里应该倒得一样多!

师:对呀,倒得差不多的话,就便于我们观察。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边做边倒)你们说我先拿冷水杯还是先拿热水杯(学生有不同的回答),但是老师还是习惯于先拿冷水杯。你们想想为什么呢?

先拿哪个杯的问题,旨在引起学生注意拿哪个杯其实是有讲究的,因为刚倒下去的热水很热。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不放弃教学过程中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抓住细节进行有效教学。这个细节的处理,提升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有效、更加有意义。

又如在《研究土壤》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有关土壤的许多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1:土壤中有水分吗?

2:土壤中有树皮吗?

3:土壤中有蚂蚁吗?

4:土壤中有植物的根吗?

5:土壤中会有空气存在吗?

6:土壤中有沙子吗?

7:土壤中还有比沙子小一点的泥土吗?

8:土壤中有细菌生活着吗?

9:土壤中有人死了腐烂掉的东西吗?

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科学问题进行分类,归纳为五个问题:

问题一:土壤中有空气吗?

问题二:土壤中有水分吗?

问题三:土壤中有沙子吗?

问题四:土壤中有黏土吗?

问题五:土壤中有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吗?

接着这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实验来研究这五个问题,恐怕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和学生在一节课或一定时间内无法全部进行有效探究,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探究。因此要求每一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本组最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教师要尽量避免科学探究的盲目性、随意性。只有引导学生研究自己组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三、关注细节,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材料是我们教学的基础,教师演示材料可以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可以观察到科学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是能够揭示科学概念的。因此,我们要关注材料。我们首先要关注材料的结构性。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是指向概念的还是容易引起学生无关注意的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

例如,《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探究食物保质期的长短。我重组了实验材料,选择了光明系列奶制品作为探究材料,让学生观察并填写下表:

产品名称

光明鲜奶

光明纯牛奶(袋装)

光明纯牛奶(盒装)

光明奶粉(袋装)

生产日期

2007-05-01

2007-04-10

2006-10-04

2006-10-08

保质期

15

45

6个月

12个月

保存条件

低温冷藏

在避光条件下

常温下

同时提出任务:通过分析、比较你有什么发现?举例说明。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在接下来的交流、汇报中,我还不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如听懂他的发现了吗?你与他的发现有什么不同?等。这样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搭建了思考的平台,学生会思考这些奶制品属于同一品牌,为什么奶粉的保质期最长?为什么它们的保存条件有所不同?同样是袋装的,保质期为什么会不同?同样都是纯牛奶为什么保质期会不一样?有的学生还发现了保质期较长的盒装纯牛奶,由于它的生产日期较早,现在已经过了保质期,不能再食用了。通过这样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就能自主探究出食品的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同时也可顺势转入下一个活动--研究食品配料。

再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时,就为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接线盒,即四头的和六头的,保证了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关注细节,加强实验指导

过去,我们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实验怎么做,步骤如何,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教师在实验之前都讲得清清楚楚。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成功率非常高,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正确。新课程伊始,我们的科学课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而且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主动性,有的科学老师采取让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指导,有的甚至放弃了指导。因为怕别人说自己不开放、不民主、不懂新理念。因此一度出现课堂热闹有余而效率不佳的现象。实际上,我们科学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对学生实验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方面进行细心的指导,以确保实验的有序展开、数据的有效采集。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调整钟摆》一课时,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考虑到四十分钟的效率,在学生实验前建议长的摆线取35厘米,短的摆线取15厘米进行实验,结果学生的探究时间大大缩短了,探究的质量却并没有降低。

再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指导学生研究冷热能改变岩石的模样时,为学生提供了石灰岩作为探究材料,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护目镜准备做加热实验。但是石灰岩的加热时间需严格控制。如果加热时间过短(不到半分钟),即使把加热后的石灰岩马上放入水中,它也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如果加热时间过长(超过两分钟),石灰岩就会炸裂。因此,这位老师明确规定实验的加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左右。这样确保了学生探究的有效性。

五、关注细节,重视课堂调控

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虽然说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但教学效果却不能用教师输出多少来加以衡量,它取决于学生的有效输入。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发现问题及时调控。

例如,在观察油菜花时,有学生发现油菜花里有小虫子。于是他们忘了正在观察的油菜花转而研究起小虫子来。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油菜花的兴趣,从而偏离了正常的教学轨道。我发现了这一事件,就用我的油菜花(无小动物)跟他们交换,并建议小虫子先由老师保管,课后咱们再来研究,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了课堂正轨。可在另一班上课时,油菜花的香气引来了蜜蜂,飞舞的蜜蜂吓坏了小朋友,不少同学尖叫着、躲闪着,课堂乱成了一团。由于被蜜蜂蛰怕过,我也一时失去了主意,未能及时处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当然,有了这些还远远不能够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教育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怎样切实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要在制度上作一些保证,比如评价机制还应更加合理、灵活,应该积极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而不是筛选作用。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理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设计、艺术性的实施,让我们把握课堂教学细节,让科学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