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叶怀安的博客

 昵称4663807 2010-11-29

几年前,有人问华南师大教授郭思乐:“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就是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1999年以来,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倡导的“生本教育”理论得到了众多学校的实践并推广,现已呈燎原之势:

1999年广东省15所学校,到2008年已有100多所学校参与实验;

2002年,“生本教育”进入香港;

2005年,“生本教育”进入澳门;

2008年,“生本教育”北上北京、江苏、江西等地。

那么什么是“生本教育”呢?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学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教育理想。

下面是郭思乐教授在指导“生本教育”实验学校时所作的一些讲话或论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本教育”。

实验学校的老师们在课堂上践行着“生本教育”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并以轻松和悠闲战胜了辛苦打拼的“汗水主义”时,郭教授是这样论述的:

传统的“教师苦教”就犹如农民的插秧,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得越多。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

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它们带来了自由生长的欢乐,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回到教育问题上,我们一直在做着类似的事情,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

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是懒得想什么了。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他们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

对于以“生本教育”为理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他的价值,又体现在什么地方?郭教授是这样说的: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他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那么,“生本教育”对于学生的美好德行的建立、人格的建树有什么帮助呢?

郭教授说:“学生快乐、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德育的真正基础。这是‘生本教育’理论对于德育的一个基本观点。”

“产生教育问题的一个重大根源,是由于教学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

“学生美好德行的建立、人格的建树,不能依靠外在的说教,而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去实现。‘生本教育’自主的课堂和与之相连的生活实践,就成为了学生获得涵养和德行的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

“生本教育”理念不仅被实验学校应用于教学和德育教育中,参与实验的学校和老师都自然地把“生本教育”理论,迁移到他们的管理工作当中,这让“生本教育”超越了单纯的“教学改革”的范畴。

对此,郭教授说:“我们有大的原则,但在具体实践中,校长和老师们做了很多创造性工作。”

当然,参与实验的很多学校都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对此,郭教授感到自豪。他说:“我们要用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教育可以这样简简单单地来做,但学生能够学得无限精彩。”

以上是本人翻阅了《人民教育》2008年第21期刘群写的一篇特别报道后的一些摘录。有关“生本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可以网上搜索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当然,我们学校有兴趣的话,可以联系有关实验学校进行观摩、学习,也许他会给我们这些在夹缝中生存的学校带来一线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