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与自然

 sxzheng 2010-12-04

《科学与自然》

 

  我们是应该崇拜科学还是应该崇拜自然?

  这是中华文明,准确地说是传统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重要分歧所在!西方文明崇拜科学,传统中华文明崇拜自然。只是在近代,中国被科学武装起来的西方打得体无完肤,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时,才猛然举起科学大旗。然而,当我们进入21世纪,重新审视历史,反思人类对科学与自然的态度时,答案又应该是什么呢?本文对此略作讨论。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人类揭示自然规律的学问。

  什么是自然?

  在哲学意义上,自然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什么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呢?

  没有人为的一切皆为事物之本来面目,所以人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类用科学方法探究自然规律是正确的,但利用科学做违反自然,破坏自然的事就错了!科学与自然既统一又对立。

  因为只有人,才能夠有意识地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生物界中的优胜劣汰是自然选择;火山爆发、陨石撞击是自然灾害。唯有人可以有意识地去改变自然。

  可以说,在对待自然的认识上,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决定着人类的历史,决定了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命运。

  中华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对自然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历史。

 

1.中华文化与自然

  中华文化对自然是敬畏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人,地,天,自然中,自然最高,人最低。显然,这与西方的认识正好相反。

  孔子对自然的认识未能达到老子的高度,仅止于天。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1]意思是,如果你得罪了天,祈祷也没有用啊!

  又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注2]意思是,尧这样的君主真伟大呀!崇高啊!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可以与天相近。

  还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注3]意思是,君子畏惧的有三件事,天、大人、圣人之言。

  天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孔子未能认识到比天更伟大的自然。孔子自己也承认,他理解不了老子的思想。《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孔子拜会老子后回来对弟子说:“鳥,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的思想,包括对自然的理解,是孔子不能及的。孔子的认识止于对天的敬畏,而老子对天、地、人、自然均有定位。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4]在宇宙万物中,称得上大的有四,道、天、地、人。他们都要臣服于自然。所以,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但不可以与自然为敌,更不能破坏自然。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任何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观点是错误的,危险的。

  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意识,道家和儒家的观点,是敬畏天,敬畏自然的。这种观点在时间和空间宏观维度中无疑是值得尊重的,但在近代几百年的世界搏奕中,却成为中国在科学发展上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虽然中华文明主张入世、进取、有所作为,但在有所作为的界定上,却给自己划定了一条上限,那就是对天、对自然的敬畏!这也阻断了中华文明向科学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敬畏的思想,不仅阻碍了中国人探索自然,破译自然的勇气,也断送了中国人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譬如四大发明,向理论纵深推进的难得机遇!

 

2.印度文化与自然

  印度是一个宗教文化国家,印度文化最关心的命题是生命。

  在哲学观上,占印度人口82%的印度教,与锡克教,耆那教,佛教等宗教是一致的,印度教与其它教的不同只是坚持种姓制。印度文化的哲学观认为,时间是无限循环的,总是由一个周期转向另一个周期,无始无终。在印度人眼里,人的一生,甚至一个国家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在无限的时间轮回中只是一瞬间,不值得记忆。印度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和传统,这与重视历史的中国迥然而异。现在印度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只好借助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希腊人和英国人的记述来了解印度的历史。[注7

  印度人相信轮回说,也不惧怕死亡。一方面信奉众生平等,另一方面又有严格的种姓制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在印度,城市本是人居住的地方,但动物在其中穿梭生活,山羊到处闲晃,狗儿伺机窃取路边摊挡的食物,鸡在人力车下钻动,屋顶上冷不防跳下一只泼猴,走在路上不是被猪绊倒,就是被前面圣牛挡住,后面还有大象催促。[注8]印度人对自然的尊重随处可见。然而,占印度人口1/7的贱民被排斥在等级制度之外。他们不得与正式种姓的成员发生任何肉体接触,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不能看见这些人。直到最近几十年,每当贱民走出自己的住处或村庄时,他们仍然必须敲打一对白板,以警告他人,贱民正在走近。种姓制度现在仍然是印度社会钢铁般牢固的构架,它实际上仍在印度3/4人口居住的农村发挥作用。[注9

  印度这种矛盾社会现象的哲学基础是因果报应,轮回之说。今生之苦乐源自前世之德行!逆来顺受的贱民与被尊重的圣牛形成强烈反差!印度哲学,将自然中的众生平等不仅在空间维度上展开,也在无限轮回的时间维度中展开。在无限轮回之中,生命的选择不仅有人,上等人,下等人,贱民,还有动物。

  可以说印度哲学,准确地说是印度教哲学,既重视自然,又轻视自然。轻视人,就是最大的轻视自然!

  与印度轮回之说不同,中国本土文化---儒、道文化,对生命有另一种自己的认识。

  《论语》中,季路问亊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注10]孔子只考虑人生,人应该如何修身立世,完成一生的自我实现,而不考虑死,更不去想死以后的事。儒家哲学是入世哲学,只要求人敬畏于天!与印度哲学包容时间和空间的无极限论相比,儒家的认识是狭隘的,但对人的理解又是深刻的,精致的,实用的。这种哲学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老子对生命的理解也涵盖了时间和空间二个维度,不同的是,老子没有轮回报应之说。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注11

  万物众生,从来到世上,到回归其根,都是自然的一个过程,受命于自然,归命于自然。生命存在于动态,回归于静态,这就完成了自然赋予的使命,也就是自然规律。请注意,老子在此己经说明,人,不仅应该尊重自然,还应该了解自然规律---“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自然规律才能够明白事理,而不知道自然规律就会犯大错误!可见老子是鼓励人们去发现和认识自然规律的,而不是让人对自然敬而远之,束之高阁!正是这个认识的误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片面重视和强调对自然的敬畏,而忽视对自然的探索!在科学之路上止步不前。可悲!可叹!

  老子还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注12]自然中的万物,遵从物竞天擇的竞争法则,自然对众生皆平等,不会给予特殊眷顾,一切顺其自然。

  老子对生命的认识,没有印度文化给众生附加的轮回报应之说,也没有西方基督文化升天、入地之论,对自然的认识似乎更加合乎自然!

 

3.西方文化与自然

  西方文化对自然的认识与东方截然相反。西方不认为人应该臣服于自然,敬畏自然,相反,他们认为人应该征服自然。

  《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说:“你们要生养众多的儿女,让他们遍布全世界,统治全世界。管理海中的鱼,空中的鳥以及大地上所有的走兽。”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动物服从人类(和奴隶服从主人一样),这是天经地义的自然规律。[注13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将物质与意识截然分开,物质占有空间,意识只被人所拥有。自然与人的意识是分离的。

  培根更崇尚征服自然,他说:“上帝创造人,就是叫他解释并统治自然。”[注14]“了解大自然的目的是要大自然服从我们。”[注15

  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思想,尤其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掀起近代的科技革命,他们的思想突破禁锢,怀疑一切,探索一切,创造一切成为近代世界文明的主旋律。在物质世界中,西方文明迅速领先于世界。而被自然光环笼罩的东方,思想还在无限的时空中徘徊!在无限的时空中,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无疑是人类的终极选择,这一点正在被崇尚“征服自然”的西方人逐步认识和理解。然而,东方人的这种超前思维又是阻碍东方发展的重要原因。对自然的敬畏,思想的禁锢成为在科技上东方落后于西方的必然结果。

  在探索自然,破译自然,利用自然方面,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民族需要向西方学习的;同样,以包容的观念对待自然,对待生命,也是西方需要向东方认真学习的。自然是博大的,自然奥秘是无穷的,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然而,人的思维又是无限的,在渺小的人与崇高的自然面前,人并不卑微!人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破译自然的奥秘。在人与自然的天平上,人依靠其智慧,以积极、主动和创新的精神,逐步改变人在自然面前的被动,人对自然的优势逐步增加。在人与自然的天平上,什么是合理的状态呢?二者应该处于动态平衡。人类应以不破坏自然为极限,否则人类将会为此付出代价而得不偿失!这需要人类既有西方人的探索精神,又有东方人的宽容大度;既有探索自然奥秘的勇气,又有尊重自然伟大的谦卑。人类应该热爱科学,更应该崇拜自然。在探索自然,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之间寻求平衡---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注释:

1:《论语》八佾第三

2:《论语》泰伯第八

3:《论语》季氏第十六

4:《道德经》第25

5:《道德经》第5

6:《道德经》第7

7:《互联网.维基百科》

8:《窥视印度》(日)妹尾河童著p23

9:《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p142-143

10:《论语》先进第十一

11:《道德经》第16

12:《道德经》第5

13:《世界哲学史》(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著p510

14:《西方思想史》(美)理查德.塔纳斯著p302

15:《黑格尔》蔡美丽著p7

 

                                             2009/4/6.深圳大梅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