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咨询路

 昵称4090259 2010-12-11

我的咨询路

王思蒙

2010年12月10日

落笔之时还清楚记得大一时看赖达鹏《浙大咨询路》的情形,那篇文章影响了一届届以咨询为求职目标的浙大人,可以被称为浙大咨询求职者的圣经。5年后当我为本文取名之际,已直浙大咨询offer丰收之时,作为其中一个小份儿,无能力代表其他各位同仁,故命名为《我的咨询路》

本文将讲述作者从励志于投身咨询行业,为其所做的准备,一些能讲的面试经过,到拿到offer后回首5年大学生活的感受。目的为个人求职乃至大学生活做个总结,也希望给各位有志于咨询行业的同学们做一些参考。文中可能提到一些咨询公司,行业术语,恕不多加解释,我的假设是看此文的大多数同学应该有所了解。文中所述均为个人感受,无不良目的,若涉及商业敏感话题,请通知本人,谢绝跨省。

关键词个人简介:梅尔顿基金会,浙江大学,MCA,McK 8个月实习,06级竺院工科平台,计算机,强化班,延毕,AIESEC,巴西

求职过程简介:

申请公司:McK/BCG/BAIN/BOOZ/ATK/MONITOR

过简历:McK/BCG/BAIN/ATK/MONITOR

过Pretalk:McK/BAIN/ATK/MONITOR(McK为笔试加口语测试)

过一轮:McK/BAIN/ATK/MONITOR

Final:McK offer/ BAIN、ATK未参加/MONITOR挂

一、       缘起

每次讲起这个故事,朋友们都会瞪大眼睛做shock状。是的,我将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顶级管理咨询公司作为目标的时候是高三保送之后。随后,我的大学5年也就是为了这个目标所努力的。

讲起来那个时候还真是天真无邪,当时想竺爷爷的两个问题:“第一,来浙大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倒着想的,我想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呢,那得问自己人生有啥目标。正好那时候读了些励志书,学到了财务自由这个时髦词汇。我想要是40岁的时候能够财务自由然后环游世界就好了。咋能40岁财务自由呢,那得自己当老板,做投资人。咋能做投资人呢,那得有点本钱(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PE,VC,leverage啥的,以为投资就是自己掏腰包呢),有人脉,有商业嗅觉。咋能具备这些呢,我困惑了。从后边想不成,我就从前边想,“来浙大做什么?”知道浙大工科强,那就选工科,要抓住核心竞争力;但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做工程,做技术的料,所以念完了之后得转啊。咋转呢,听说有个叫MBA的东西挺好,于是就去查了HARVARD,WHARTON,STANFORD商学院的资料,发现人家只要有工作经验的。那干啥工作能进这些商学院呢,上CD一看有个叫consulting的行业很靠谱,于是就去看了一本叫vault的书,我这一看,好像“有本钱,有人脉,有商业嗅觉”这个叫consulting的行业都满足要求。便高喊一声“BINGO,就它了!”,自己还傻傻乐了一个下午。咨询缘起,这一年我18岁。

二、       ROLE MODEL

来到大学第一年,顶着不能被竺院淘汰的危机感,没别的想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一年是我人生学习最刻苦的一年,几乎就没怎么出过紫荆港,最惬意的时光就是周五下午躺在湖心岛草坪上晒晒太阳,看看书。平静而充实的大一生活让我渐渐忘记了思考人生和理想的那一个下午,直到加入梅尔顿基金会(The Melton Foundation)。那一届毕业的MF学长有三位投身管理咨询行业,有两位加入了麦肯锡公司,其中一位就是《浙大咨询路》的作者达鹏同学,这让我感觉到咨询行业离我不再那么遥远。

记得第一次和达鹏谈,他问我为什么想进咨询行业,我就说想尽好商学院,以后做投资人。他问我咨询行业和我最后做投资人的目标什么联系,我说“要有点本钱,有人脉,有商业嗅觉,咨询靠谱”。他说想法是好的,但有些太早了,你现在就好好学习,等到大二大三了再好好考虑考虑吧,看看我写的那篇《浙大咨询路》,可能对你有帮助。于是我拿到了达鹏当年准备咨询的所有材料,花了一个下午好好看了《浙大咨询路》,不禁拍大腿高呼“偶像!”

注:作者建议《浙大咨询路》必读,叙述非常详尽,雷同之处在此不加赘述

三、       彷徨中前行

从打看了浙大咨询路之后,给自己制定了大四(没想到会念大五)找工作前的几个硬件要求:专业排名前5%,三大之一暑期实习,出国交流,leadership经历,基本商科知识。想想大二能为哪些做准备呢,好好学习->专业排名前5%,梅尔顿基金会->出国交流,梅尔顿基金会-> leadership经历,看经济学原理->基本商科知识,可是?-> 三大之一暑期实习。又给赖达鹏打了个电话,他说公司的暑期实习是针对大三和研二学生的,你现在还早。于是我就开始了海投,当年真是海投啊,基本上应届生上所有我听说过的公司我都投,而且注册了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都多家网站账号。结果没有一家理我。于是终于放下这份骄傲,回去跟家里人讲,我想找个公司实习。爸爸帮忙安排了一家做清洁能源投资的公司,这年暑假开始了第一份实习。在每次找实习的过程中,应该想想这份实习会给下一份带来什么。有的是靠你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学得的东西,这很重要,所以珍惜每一份实习,勤快点,多干点活,学到东西都是自己的;还有的就是靠名气,比如你在小企业做第一份,第二份可能就大企业了,第三份就500强了,第四份就咨询投行了。其实每一份实习都给后一份实习公司做了品牌担保,名气越大肯定担保力度越强。我的这份实习内容主要是看应不应该投资一个做高效能炉具的厂商,从中学到了很多财务知识,对投资这行有了一点感性认识,也为我下一份实习做了品牌担保。

大二末期另一个重要选择就是专业,最终选择了计算机。因为当时从梅尔顿基金会的CS大牛叶古古哪里知道TechCrunch等网站,开始关注新的网络应用,新的VC投资,想象着MBA后,在硅谷混几年跟VC圈子搞熟,几年后带着一个成熟想法,找几个清华学生回国编个网站,搞几年卖给Google百度啥的不就财务自由了吗(当时不知道还有腾讯这个老虎啊)?而且计算机是工科专业中和普通人民群众最息息相关的,所以就选了。不少同学质疑本人纯属CS专业混子,是吧,也不是。我是从来没去过实验室,没写过什么程序,但我知道哪个VC给哪个公司投了多少钱,为什么投,发展前景在哪,背后的技术趋势是啥。而且计算机很多编程思想让我的思维的逻辑性、结构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对我的咨询面试非常有帮助,这也可能是理工科学生的一个优势吧。

这一年又一个收获是加入了Management Consulting Association(MCA),应该感谢立阳等MCA元老们,为浙大的立志于专业服务行业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与提高的平台。MCA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圈子。大学到后来,大家都混圈子,而浙大专业服务行业特别是咨询行业的圈子就在这了。从实习、全职招聘的分享,针对热点经管话题的讨论,到咨询面试的准备,特别是在咨询公司工作的校友的一线感受和提供的PTA机会,至少在浙大是独一无二的资源。这才有了我们“4人小分队”的战绩,这是后话。

大二,彷徨中前行

四、       奔波忙碌

我觉得大三前半年是定型的一段时间,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毕业后想做什么了。工作,出国,保研,考研。工作的就拼命找实习;想出国的就拼命背红宝、发paper;想保研,成绩好的继续好好学习,成绩不够的想想其他出路;想考研,您可以开始复习了。因为每条路的交集很小,而且人的精力就那么多,除大牛外几乎不可能兼顾。所以到这个路口的同学们好好想想,该做选择了。

如果选择工作这条路,我觉得理想的大三这年可以这么过,寒假做份能给自己品牌担保的实习,暑假做份能给自己保底offer的实习。期间有时间做做PTA,参加几个商业比赛,其实都是为你的暑期实习铺路。

我这一年在奔波中渡过,加入了强化班,为了给自己一个动力好好学学经管知识。很惭愧,课上得不多,但自己看了些书,包括经济学原理,公司理财,营销管理,战略管理这四本对我知识储备奠定基础的好书。这里建议非经管专业的同学好好读读这四本书,我觉得基本上会涉及到所有你在case interview用得到的经管知识。

和梅尔顿基金会的两个好朋友参加了欧莱雅工业设计大赛,很遗憾只拿到亚军,没能让我们一起再去一趟巴黎;参加了IVY-COCACOLA案例大赛,拿了个冠军,第一次得奖金并公费旅游的感觉非常爽。如前所述,商业比赛是给实习铺路的,比如IVY的比赛冠军就有可乐的实习机会,而且你在其中会认识很多商界精英,做实业的、做PE的、做IB的都有,建立好私人友谊之后,他们所在的公司就变成了又一个潜在的实习目标,更有好心的还会帮你介绍的他的朋友的公司。另外参加比赛也会让你好好梳理你所学的知识。

这一年最重要的事就是拿到了McK的第一个PT实习。我这年很点儿背,McK取消了暑期实习项目,让我一直盼望的机会消失了。我是靠梅尔顿基金会的戎莉莉学姐的推荐拿到这第一个实习,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之前一份实习做过一些清洁能源方面的研究跟项目靠谱。

这里要感谢莉莉学姐,如果说达鹏为我的咨询路树立了一个灯塔,那莉莉就为我开辟了到航线。这里说说consulting firm的part time实习,其中McK的是我亲身经历,其他firm是道听途说。对于浙大学生来说,总结起来就一句话,靠人推荐!很遗憾,靠直接投简历基本没戏。因为Part-time program说起来就是公司缺人干活,找你来干。而且对大部分公司来说part-time工作内容主要是查数、cold call、做chart,不需要太高的能力,在招聘上也不会花太大精力。那一样是干活,人家上海学生有地理优势,随叫随到。浙大学生就不成,来回跑不起,尤其被高铁了之后,想全心投入必定要长期在上海。这就存在些问题,一是翘课是公司不支持的,二是有活给你干还好,有时候就是没活干,那你还翘着课,多得不偿失啊。所以公司其实还是本着为大家好且开支最小化的原则,倾向招本地学生。但如果有内部员工推荐的话,HR部门一般会给些面子的。因为这样员工就相当于给你实习生做了品牌担保,会保证你的干活质量。

这样有学长介绍的实习还有个好处,就是有了mentor。对于part-time来说,公司是没有义务像对待暑期实习生那样培养你的,所以如果没人罩的话很容易找不到方向,融入慢,也就只能做边缘的查查数这样的工作,做不到核心模块。而且大部分只能做些辅助性的工作,不能上项目。但如果有人一步步教你的话,加上你自己好学,肯下功夫,可能一开始就上项目。如果能在初期performance就很好,很可能做的东西原来越核心。而且如果项目经理对你的表现满意,很可能下面有项目会主动联系你,并给你更challenging的任务。这样就是个良性循环,让你更快的成长。

我的8个月McK的实习经历就是这样的,从一开始做一些录入数据,查数的工作,到最后一个项目的时候自己负责一个项目模块。这样的成长是跟莉莉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分不开的,她手把手教我如何查数,如何做chart;给我讲解项目的大体思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拆分问题;不断引导我进入核心模块,帮我挡去一些价值含量比较低的工作等等。Again,梅尔顿基金会改变了我的一切。

我所做过的工作类型包括literature search,cold call,sizing,PPT,knowledge brief,lead one module

literature search,就是从网站、书籍、数据库等处找到你想要的信息。最重要的工具就是Google了,永远带着假设去找,要不累死你。特别提一下两种东西,财务数据和机密文件(政府规划,公司内部报告等)。提财务数据因为这是最普遍的一类活,做起来也挺简单的。首先,Google这家公司,如果搜索到6位数字说明是上市公司,0开头的是深市的,6开头的是沪市的,然后去证交所查年报即可。若果是国外公司,直接去它网站,首页上一般都有investor relations一栏,进去找年报即可。如果以上两方法都没查到,基本上此公司非上市(如果你不放心,再Google xxx公司上市)。这类公司的财务数据比较难拿,如果公司有ISI账号就很容易了,但这里的数据一般都会滞后一年,所以最新一年的数据还要Google。如果没有ISI,那就惨了,一年一年Google吧。关于机密文件,这类东西一般百度,Google不到,我的方法是去论坛。一般每个行业都有它的专业论坛,在哪里混的很多人都是有很深行业背景的,说不定他们哪天心情好就发一帖,附件打开首页都写着两个大字,机密!

关于cold call,其实我打的非常少,印象中只有两次,一次是打听一个产品的价钱,一次是弄清楚某公司的销售团队构成。记住两件事,第一脸皮要厚,第二千万别用公司电话也别用自己电话,用谁的自己看着办吧。

关于sizing,这个要多说几句,因为这个是整个项目让我最纠结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事了。可能很长,看不下去同志永远记着两点:1.克服畏惧心理,大胆做假设 2.每个市场算出来都要triangulate,即至少三种不同方法证明这个数靠谱。下面开始罗嗦… sizing的目的是计算出现在以及未来的市场容量。大的方法分两种,找别人拿,自己算。找别人拿的方法如下:第一,analyst report,每个行业或多或少都有些上市公司,会有一群辛勤的行业分析员们去分析的,你的任务就是找到report。McK有台电脑里面可以查到所有券商的report,几乎实时更新;自己找的话Google“公司名 filetype:pdf”,有时候还有意外收获(公司内部文件啥的)。第二,年鉴,各种行业都有年鉴,就是太厚了,慢慢翻吧。第三,就是Google xx行业市场。自己算嘛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简单的比如你知道一家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又查到了他的市场份额,BINGO;再比如一个行业几大公司垄断,把它们的销售收入加起来;复杂的就要搭model了,方法两种,top down,bottom up。 Top down就是从一个已知的大市场一点一点把蛋糕切小,直到分到目标市场;bottom up就是从产业链甚至产品入手,一点一点加上去。最难的莫过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期了,特别使一些现在根本不存在的市场。首先找到driving factor,即什么驱动着行业发展;然后对其做几个scenario,就是对driving factor做假设,激分进情形,保守情形。工具就是excel了,几点注意:1. 一定有张overview,反映最核心的数据信息;2. 每个市场两张表,一张主page,反映市场数据和关键假设,一张backup标注计算用到的facts和它的来源;3. 只有facts和assumption才用hard number,其他的一律公式托出来;4. assumption要鲜明的标出,因为将无数次被修改5. 别着急key in 数字,一定先把框架搭好!以上这些都是为了更高效的完成modeling,千万别偷懒,在做第一张sheet的时候不会觉得什么,到最后一个model十几页sheet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养成这些好习惯的重要性。我基本上所有需要计算的sizing问题都会用一个excel文件做backup,可能在纸上写写画画会更快,但manager哪天过来问你这个数是怎么算的你就傻眼了,每天看无数的数据,怎么会记得,所以用excel backup吧。关于sizing想说的太多,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还记得第一次做model畏手畏脚的不敢做assumption;第一版做出来后晚上会因为对自己算出来的数不comfortable而睡不着觉;做了N版终于觉得靠谱了之后被行业专家批的一无是处;最终看到自己算出来的数字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大兴奋和小恐惧…

关于PPT,先普及的名词,McK把最后给客户的PPT叫pack,每页叫page,专门负责 PPT的部门叫VA。我做过的pages应该过百了吧,对McK的表达风格有了点认识。首先,大逻辑一定简单,让傻子都能看懂。对应的pack里的就是标题了,McK的标题真的是storyline,穿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只看这个故事就会理解这个项目的key message。举个例子,比如说一页page想表达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McK的标题一定不会是“XX行业竞争格局分析”,而是“XX行业市场分散,大量民营企业涌入,前10家领先企业市场份额不足20%”;第二,永远用图表,矩阵等最吸引人的方式支撑story line,翻开McK的pack,50%以上的page使用图表展示的。不能用图表的也要做成矩阵,矩阵其实跟表格挺像的,目的就是使大段的文字有条理;第三,细节分析内容要仔细到把行业专家都震住,这对应的就是backup pages了,一律都是10-12号字铺满整个page,真正能做到客户对主pack有什么问题在backup pages里都会找到相应的分析。这样的布局的道理是,客户的大老板是没有时间仔细看整个pack的,他也不需要看,只要你告诉他该做什么就行了,所以他只看看storyline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分公司的老板们要知道怎么做,而且要教育自己手下的人学学McK做的pack,所以就看看主pack就够了;真正负责落实的人需要知道每一个细节,backup page就是给他们准备的,有问必答。

关于knowledge brief,就是查找和阅读大量的行业报告,把一个行业的方方面面讲给BA听,他问什么,你告诉他什么。像这种portfolio management 的case,涉及到的行业可能有十多个,BA们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每一个都去了解,实习生的任务就是做BA的智库。这个活是我的favorite,因为可以阅读大量的内部资料,去学习新的行业,从它的产业链,技术,产品到市场容量,竞争格局等。而且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因为以后team关于这个行业的一切问题都会来“请教”你,无论是BA还是Manager,这种被需要的感觉非常爽。这里特别提到一点关于专家访谈,很多时候光阅读文献是无法准确掌握行业动向的,一定要找专家访谈。但千万不要以为两手空空找他问就行了,永远做到让专家觉得你也是专家的时候再去做访谈。这样他才能跟你讲更深入的话题,因为他知道你可能会给他带来有用的信息,而不是教育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

最后lead one module, 这个一般实习生应该接触不到,这应该是BA干的活。我当时也是凑巧项目上的一个BA生病了,又抓不到人,然后我之前又做了很久得到了项目经理的信任,就把这个module交给了我。这里的工作除涉及到所有我上述提到的任务之外,还多了和leadership和客户讨论。这个压力很大,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要对我做的东西负责,直面leadership和客户的challenge。但同时也是提高最大的,因为不但你学会了怎么做分析,还参与了思考需要做什么分析的过程,还有学会和客户沟通的方法,而这后两条也是对case interview中最有帮助的。

捞干的说一些收获:

1.       Impact

要先做那些对team impact大的事情,而非最体现你impact的事情

例如:
Manager让你花2个小时做一个Potential M&A list。他给你一堆公司的财务数据,让你整理成一张page, 并加上你对公司的一些review, 包括市场地位、在华投资情况、技术能力等。 这时候你可能倾向于先做review,因为比较interesting,能发挥你的个人价值;而那些输数据的事情看上去很无聊,很低级。但现实经常是,Manager半小时之后告诉你,马上要page, Partner要看。结果你还在找资料来写review, page连个型还没有呢。

总结起来,应该把一切已有信息整理好,然后在去找未知信息;因为这样在每个时间点,你至少能让人看到一个big picture;对于大局而言,很多时候这个big picture 就足够了。

老板不会care你的成果发挥了你多少聪明才智,只会care你的成果对全局的作用。

2.       So what

很多时候你找了一堆自认为interesting的东西讲给manager,他听后的第一句话:“so what?”。你这时才想到其实你找的这些东西什么都说明不了,或者根本不是我们想知道的东西。找东西的时候,应该时刻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这就要涉及到下面要说的hypothesis。跟manager讨论的时候,要把conclusion先告诉他,必要的时候再将supporting evidence。因为很多时候,manager只要一个结论就够了。(请读《金字塔原理》)

3.       Hypothesis

带着hypothesis去找资料是最有效的方式。这样你会时刻focus在你的目标上,而不会被“你觉得interesting的东西”冲昏了头脑。而且,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random搜索会死人的。如果你有一个hypothesis,你就会有更详细的关键词,就会大量缩小查找范围;而在当你发现前5页搜索结果里没有你想要的东西时,很可能你的hypothesis是错误的。这时候你就得到了另外一个hypothesis(前一个的否命题),你同样有详细的关键词进行搜素。

4.       Understand client

当你看到你辛辛苦苦做的东西不是客户想要的的时候,那滋味非常不好受。客户有时候自己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靠一次次访谈,交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另外,就是注意听讨论,尤其是Partner和team的讨论。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听他们讲。Partner都是在一个行业做了许多年的专家,往往听他们讲10分钟,要比看好几个行业报告都有用。

奔波忙碌中大三也过去了,我也即将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五、       去巴西

大三末尾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延毕,去巴西。我怎么想的?首先我很现实,那年整个找工作大环境不好,尤其是咨询行业opening很少;第二很浪漫,我想就这么往火海里跳了大学不完整啊?工作之后可能再没有机会有时间有勇气去到一个非发达国家居住一段时间,游历一段时间。第三我单身了。这里感谢AIESEC成功帮我成为留级生。

我在巴西帮一个做家用电器的公司做sourcing,主要负责中国的供应商,工作很清闲,米不少。我一共帮公司找到了3个新供应商,直接节省成本100,000刀每年。老板很高兴给我发了笔奖金,我2个月的巴西游的资金也就有了保证。

总结起来整个巴西行以玩儿为主,通过狂欢节等一系列洗礼,被称为比巴西人还巴西的中国人。走遍了巴西,交了个巴西女朋友,也懂得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萌生了回巴西开农场的想法。

回过头来讲这段经历对我求职的影响。给了我一年缓冲期,等到了一个好年景;有了多文化背景下的工作经历;自己financially support自己在异国生活了近8个月,人更成熟;学会了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硬实力添了一笔;有了保底offer,回巴西开农场,心态更好,而且近一步缩小了我的求职范围。

我去了巴西,并爱上了那片土地,2014我还会回去的

六、       申请,“四人小分队给力”

我想这部分可能关心的人最多,那我就尽量写得篇幅少一点吧。

我只讲McK,其他家没拿到,没发言权。

简历关,请参考McK官网video中对experience based interview方面的介绍。McK看4方面,官网明摆着告诉大家的。那你简历就要突出这4方面,最完美的是做到让每条简历上的东西都能对应一个方面。突出你的长项,要有闪光点。

笔试,我最惧的一个环节。其实还好,今年过笔试的同学很多。笔试准备请做N遍官方样题,有同学说也可以拿GMAT题练习,我没试过。我做的就是做了2遍样题,掐好时间,样题第一遍基本上是做不完的,但一定要逼自己不能卡在一道题上。第二遍做按照官方解题手册方法做,可以再做一遍加以强化。我拿到实际的笔试题比样题简单得多,时间很宽裕,大概有5分钟左右时间检查。

口试,这个就是看口语了,平时多练练吧。

面试,今年McK面试分2轮,第一轮一个半天2个面试官为EM或Asso级别,第二轮也是一个半天3个面试官为AP或P级别。面试均为1个小时,15分钟behavioral,45分钟case。

先说behavioral,还是官网上那四点,其中Problem Solving Skill大概是笔试和case中主要考察的,其它三点至少每点准备2个例子。例子怎么讲是有学问的,我的做法是一句话重点,然后挑战、举措、成果分别展开。建议有时间看看《金字塔原理》,其中讲到的金字塔原理,MECE等原则都是McK咨询的核心方法论。如果按照这个原则我一般先讲两层,第三层由于要讲的东西太细太多,所以先不讲;如果面试官对哪个感兴趣,觉得有必要展开会问你的,那时候再展开。

再说case interview,怎么准备呢?看casebook,mock,自己总结如此循环。如果我重新准备一次的话,我觉得最理想的准备过程是:

1.       Vault花一天过一遍,对case interview有个概念

2.       上这个网站,http://www./ 作者是个前McK,超级大面霸,拿了无数家咨询offer。有段免费的视频(因为是YouTube要翻墙),详细的介绍了case interview。尤其因为作者即做过面试者也做过面试官,所以对case interview的本质,也就是和真正consulting work的联系做了详细描述。你如果知道了面试官在想什么(用该网站作者的话说是非常predictable)的,那case interview就非常简单了。网站里还有一份3C为基础的framework,基本上是你把那些问题都问一遍肯定能把case解决出来,但也必挂无疑。因为这是boil the ocean方法,就是说你把大海里的水都蒸发掉肯定找的到针;这肯定不是该用的方法,但至少告诉你如果想boil the ocean,应该怎么办。

3.       然后拿着boil the ocean的方法看vault,熟悉方法,并留意为什么有些问题可以不用问

4.       找同伴mock一次,找找感觉

5.       花一周时间认认真真看case in point,留意他的framework,不断形成自己的framework,并用case验证可行性。每次没有cover的点就往framework里填,觉得逻辑上不大说的通的就修改

6.       同伴间开始大量mock,官网case,Kellogg,Harvard都是好书。尤其在你做面试官的时候注意发现对方的错误,这是你提高的最好途径。(话说我2中提到网站的作者还专门做了套材料,就是他在给别人mock过程中指出对方错误的,卖200多美刀呢)每个case做完后两个人要一起总结,讨论,提出对方优缺点,并一起给这个case想出个最佳做法。

7.       对每类case形成自己的一套框架(千万不要什么都上3C),并不断用case进行验证

8.       找咨询公司员工mock,有条件的找manager及以上级别的,因为他们接受过面试培训,更清楚应该怎样conduct interview。

9.       放松,放松,放松,真的到最后两周我都没有看新case,只是一遍遍看自己的case framework,然后就是放松,放松,放松

我认为case interview 60%靠准备,40%靠能力积累。为什么这么说呢?开场和结束是完全可以准备的,即从开场clarify question, 问objective, 1-2个预先问题,到列framework + 最后总结,这些完全可以靠准备,很程式化的东西。只有中间深入某一模块的时候,你要面试官互动,从他给你的信息中判断出前进方向,或者找到问题的原因后要给出解决方案时,这个就是靠能力积累了。从实习中的积累,平时多看看商业评论,比如麦肯锡季刊、ATK论丛都挺好的。

关于framework,我觉得没有普适的framework,这也是case 的魅力所在。但能做到是对于每类问题有一个自己的framework。我个人的framework是参考前人经验,加入自己的思考习惯,通过case不断验证形成的。到最后,我发现大部分问题都能很顺利的解决。我不会直接用3C,4P这样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帮助我们思考用的,不应该是issue tree的部分;而且大家也知道,面试官听也听烂了,没新意,不能体现你的sense,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言。framework一定要个人订制,这样你才能在面试过程中熟练应用。很多时候你要1分钟画下整个issue tree,4大块,12小块东西,现场想是绝对来不及的。如果遇到了没见过的case 类型怎么办?首先,我在面试过程中没碰到过,大部分case还是Profitability,M&A,Market Entry,Sizing这些常规类型。如果你真碰到了,别叹气,先笑一下,说声interesting,然后开始思考。这个时候我会想想Revenue&Cost,3C,4P,五力这样的大框架,真的会在危难之间救你一把。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面试官是来帮你的不是来难为你的。当你拿到一个从来想过的问题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人的战斗,从而把面试官搁置了。永远要把面试官融入进你的讨论,具体怎么办呢?

1.       你的笔记,框架一定要清晰。这样面试官才知道你在说哪一部分的东西,才知道该如何给你暗示。我一般一个case都要用掉4-5张A4纸。1页笔记,1页大框架,1-2页框架展开,1页计算草稿纸。千万别舍不得用纸,一般面试官都会给你一打的,实在没有,就跟他要呗。最理想的情况是,面试结束你这4-5页纸能成为成型的PPT chart,没参与讨论的人看了也清楚你的思考过程和结论。这个很难很难很难,但最起码要做到大框架页要成chart,而且最好化成issue tree。因为这页会被不断用到,始终给面试官和你自己一个big picture。

2.       列好大框架之后要求和面试官并排坐,或成90度角坐,不要面对面。因为你要给他讲框架的时候要把这页纸顺着给他看,而且要边说边写,所以面对面几乎不可能的。而且这样也自然地和面试官形成了一种讨论的架势,就不是他在面试你了。他也会自然而然的给你更多帮助。

3.       经常总结,做下一步之前问一句。在一个部分分析完到下一部分的时候一定要总结,告诉面试官这一部分的key finding,问他是不是可以继续。如果你漏了什么东西,他至少会告诉你“再想想”。

4.       Think out loud。应该贯穿面试始终,特别是两种情况下。第一stuck的时候,这时候先总结现有finding,然后说我现在在想blablabla,给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而且让面试官知道你在想什么,也让他有机会给你提示;第二,你想算数的时候,一定先说想判断blabla,我现在想算个什么什么数,很多时候面试官知道你的思路就不会让你算了。千万别啥都不说自己闷头算起来,面试官会很迷茫的。

再很重要的一点,一个数据本身永远是没用的,只有当他和另外一个数比的时候才有用。比如说,你分析市场吸引力,你问面试官市场容量多大,他说1亿。那你说这个市场到底大不大呢?大不大看给谁比,如果我现有业务市场才100万,那这个市场就很大;反之,如果有100亿,那就很小。所以得到一个数的时候一定别忘了问问竞争对手的数,历史往年的数,自己的数,反正能做比较关系的就成。

准备case光靠一个人是不成的,一定要组成小队。好处如下:第一、信息共享;第二、交流讨论;第三、MOCK;第四、促进学习热情;第五、交流倾诉。这个找工作季,我有幸和ZHY,SJN,LWQ组成了“4人小分队”(这名我自己取的哈,没跟大伙商量过)。我们一块儿准备面试,一块儿去面试,一块儿发牢骚,一块儿拿OFFER的日子是大学生活中一段难忘的经历。还记得面MONITOR和MCK终面得时候,“4人小分队”都有3人入围,其他candidates问起来首先是惊讶竟然有这么多浙大的,然后惊讶我们三个竟然认识,更惊讶我们竟然一块儿准备面试。是的,这也是浙大的一个优势。

浙大的咨询热来得比较晚,大家还都处于一个懵懂期,相比北清复交在咨询界校友林立,又有地利优势,看起来是很弱势的;但有一点,正因为这行人少,所以大家很团结。尤其是MCA成立之后,更把这群人捆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内部推荐拿到的PTA等机会并不少。而且每年找工作时focus在咨询行业的就3-5个人,很容易抱团。大家毫无保留的分享,一致对外,不会出现像有些学校每个人有信息、有方法都藏着掖着,生怕被竞争对手知道。MCA有句话“为他人全心复出,为自己收获未来”讲出了我们的心声。

最终我们4个人都拿到了心仪的offer,也通过这个过程更加了解彼此,成为好朋友。以后大家都在上海,一块儿为我们下一个目标努力。

“4人小分队”给力!

P.S.关于更多面试经验,请仔细研读《浙大咨询路》 

七、       感恩

这一路走来,要感谢好多人。

首先谢谢我的父母,谢谢他们一直支持我的一个又一个决定;

然后感谢把我招进浙大的程艺老师,没有您提前把我招进浙大,我就没有那半年思考人生,也就没有我大学这一路;

感谢梅尔顿基金会,我说过我的大学everything related to Melton Foundation,MF的人为我指明了方向又给我开辟了航线,还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提高自己并实现我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让我有归属感的地方,让我认识大学里最好的朋友;

感谢MCA,让我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和的一起为理想奋斗的人,总而才有了“4人小分队”的故事;

感谢Kevin和所有McK帮助我的同事,你们让我坚定了选择McK的信念;

感谢我的导师卜教授,因为个人选择,我没有在实验室做过事情;您还能支持我,并继续愿意指导我,我非常感激;

感谢竺院,2年坚实的理工基础让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还有那给力的5%排名;

感谢我所有的朋友,你们一直的关注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这篇长文就是最好的例证。

八、       结语

写了这么多字,多亏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懒惰和虚荣是人性的两大弱点,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它,并使之为我们服务。用虚荣治疗懒惰是我常用的方法,每当遇到一个自己觉得非常必要做,但又没有压力做的事情的时候,我都会让尽可能多的朋友知道我要做这个事。然后虚荣心就会帮着我把事情做完。当然也有像今天这么悲剧的情形……

这10000多字说是想给其他同仁做参考,其实更给我自己的一份总结。我一直是一个有目标,坚定前行的人,目标达成后的总结让我更清楚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也更清楚未来的路。处于这个目的,不免有些流水账,请各位看官包涵。

我继续上路,目的地埃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