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
泰州人王艮創立的學派,因地而名,稱「泰州學派」。地以人聞,「派」以地名,這是人傑地靈、人地底蘊深厚的體現。 王艮,本名銀,字汝止,號心齋。艮名及汝止字,均為其師王守仁給他改的,取《易艮卦》「道止於至善」之意。明南直隸泰州安豐場(今江蘇東台市安豐鎮)人。生於成化 王艮與泰州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散述如下: 一.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是王艮思想的閃光點和泰州學派思想的主旨和重要的進步命題,具有鮮明的人民性。他具體地形容「僮僕之往來,視聽持行,泛應動作,不假安排」就是「道」,此乃「即事是學,即事是道」。說:「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聖人之條理處」,「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這樣,「百姓日用」就成了檢驗是「道」還是「異端」的標準。充分體現了小生產者、小市民階層的要求和願望,維護了勞苦大眾的利益。他的人民性的觀點,是具有反封建統治的進步意義的。 二.王艮的「格物說」,構成他講學傳道的思想基礎,具有鮮明的反抗封建壓迫的積極意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說,始見於《禮記大學》。前人說「格物」就是「窮理」,也有人說「格物」就是「格心」。他們分別說,「通過格物的方法,達到窮理的目的」;「格物者,格其心也。正其心者,正其物之心也」。王艮對於「格物」,卻與上述不同,他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他創立了自己的「格物說」,因泰州地處淮南,故明末清初碩儒黃宗羲稱王艮的格物說為「淮南格物」。王艮對「格物」是怎麼說的呢?他說:「格物致知四字本旨,二千年來未有定論」。他認為「格,如格式之格,即後挈矩之謂」。「挈矩」,意為度量。他說:「吾身是個矩,天下國家是個方」。「挈矩,則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這就是說:「身是本,天下國家是末」,「格物」必先「正己」,「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王艮的這番話,明白地指出「正人必先正己」。「正己」就是「正身」。正身應人人平等,包括統治階級在內,概莫能外。這樣的觀點,與那些封建統治者只要平民百姓「正心」,而他們卻可以為所欲為的觀點有天淵之別。王艮的這種尊重人、重視人的價值觀的思想觀點,正是平民哲學、布衣學者恰好的表現,是維護勞動人民利益的「絕唱」。 三.王艮的「明哲保身」說,是他與封建統治者消極、不合作的體現,起到了反抗封建統治政治壓迫的積極作用。王艮主張尊身、安身、保身、愛身。他說:要「以身為本」,「修身立本」,「立本安身」,「明哲保身」,「身尊則道尊」。王艮的這些觀點,是他的「淮南格物」論的延伸,都是「以身為本」思想的體現。黃宗羲以為王艮的「安身」說,不免開了「臨難苟免」之嫌。王艮果然是一位「貪生求安」的極端個人主義者麼?不!在封建專制極端殘酷暴虐的明代中後期,出的明哲保身以及出、處、進、退、隱、見等策略,形似消極,實質是以退自保、以退求進的一種手法,是一種反映社會悲劇矛盾(既有變革因素而其因素又不成熟),有志改革者尋求政治解脫或出路的吶喊和辯解。 四.王艮對於社會政治類型作出「三種景象」的區分,即羲皇景象、三代景象、五伯(霸)景象。他十分憧憬、嚮往「羲皇」、「三代」聖世,深惡痛絕「五伯」社會。鋒芒所指,不言自明,矛頭直指當時的專制社會。他說:「為人君者體天地好生之心,布先王仁民之政」。 五.王艮的「以孝弟為本」的「孝悌觀」,既繼承了中國相傳數千年優良傳統,又突破了「五經傳注」的倫理傳統,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王艮自稱學的是「總經」(「五經」乃中國傳統的經典,「總經」卻人所未聞)。這就是說,他學的東西為人所未學,他有一套自己的主見。他說:「蓋聞天地之道,先以化生,後以形生。化生者,天地,即父母也;形生者,父母,即天地也。是故仁人孝子,事親如事天,事天如事親,其義一也」。又說:「事親從兄,本有其則,孝悌其心,其理自識」。在這裡,王艮把事親和從兄提到了很高的高度。他認為大家對父母孝、對兄長悌,犯上作亂的人就沒有了,社會就安定了。但王艮主張的「孝」和「悌」,不是絕對盲從,而是堅持獨立思考,有所選擇。他說:「父兄所為,不可不識;父兄所命,不可不擇」。這就是說:對的,當然要尊敬從命;不對的,怎麼辦呢?他說:「所為未是,不可姑息」;「所命未善,反覆思繹」。這些都說明王艮不僅能真心誠意地事奉他的父兄,但絕不是「愚孝」、「盲從」,而且能做到抵制和糾正他們的一些錯誤的東西。因此說,王艮的「孝悌觀」和傳統的「孝」和「悌」是有原則區別的。 六.在教育思想方面。王艮的「有教無類」的教育學風以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學習和教學態度,也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李贄
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又號 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贄參加鄉試中舉。但他看不起用八股文考試的科舉制度,嘲笑考官無能,說自己參加考試,只是當一名謄錄生,以後便不應進士考試。30歲時迫於生計,到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任教諭。嘉靖三十九年,調任南京 |
|
来自: LM0318 > 《870 西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