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着美好的爱走向另一个世界

 大头2号 2010-12-11

一、        摘要

19677月,英国女医生西塞莉·桑德斯博士在伦敦创建了世界 上第一所现代临终关怀医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临终关怀指的是给临终病人提供护理,使他们以舒适和尊严的方式度过最后的日子。现在,全球步入老龄化时代,社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在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转换,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临终关怀体系越来越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正文

北京,京通快速路上的车流就如同这个城市的节奏,快速而繁忙。在双桥出口附近,掩映在绿树中的松堂关怀医院,却是这个城市的特殊所在。北京松堂医院是中国成立的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临终关怀,指的是给临终病人提供护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它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19677月,世界上第一所现代临终关怀医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在伦敦成立。创建它的英国护士桑德斯CicellSaunders),在她长期从事的晚期肿瘤医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并决心改变这一状况。所以创办临终关怀医院的宗旨不是延缓病人生命,而是要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苦,使之坦然愉快地走向人生终点。20世纪后,临终关怀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上成立,英国有200多家,德国有180多家,美国有两千余家,在中国也有像松堂医院这样的机构。 

   在柏林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没有大型医疗的设备和专业治疗科,病房环境十分家庭化,房内到处可见鲜花和绿枝叶,使病人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度过最后的时光。每间病房面积约25平方米,屋内有电视、电话、书报和衣柜、桌椅等,墙上贴着病人喜欢的画、工艺品、像片等。护理人员由多学科专家和志愿者组成,他们经过一年的止痛医术等培训,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护士们像亲友一样坐在病床边倾听病人的回忆,与病人一起品尝美味可口食品。病人生日时,每位工作人员都向他祝贺生日,围在床边唱生日快乐歌。护理人员经常俯身在病人身边聊天,开导他们,用手抚摩他们,每天更换床头的鲜花、绿枝,为他们放音乐,为这些将要告别人世的病人传递生命的信息和关爱护理。在中国北京北京松堂医院,有这样一个规定,无论病人身边有无亲人,在临终的时刻,必须有医护人员握着临终者的手,并且不断地在他( )耳畔轻轻地坚定地说:别怕,别怕,我们陪着您。”[1]“虽然人是哭着来到世界,但要让他们笑着离开人间。已故的前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这样说。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终关怀正成为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新患癌症,约有14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已占疾病死因第一、二位。统计表明,2005年初,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到1.45亿,占到了总人口的11%,据预测,20余年后的2025年,几乎14%的人口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是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迅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策各方面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使得全世界的政府、社区和家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深刻影响之一就是卫生保健。中国社科院劳动所所长蔡窻说,未来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会是世界第一,老年人口的比重也会是世界第一。养老无疑将是中国即将承受之重。其中,高龄重病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更是未来养老问题中的难点。例如,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199260岁以上老人中重病患者占3%,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加上老年痴呆患者,预计6.3%12万人)需要照料,其中一部分是临终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80%左右依靠家属照料,家属面临困难极大,众多垂危老人呼唤临终关怀。

   成立于1987年的松堂医院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3年,现在的松堂拥有良好的声誉、广泛的关系和可持续的收入。但是副院长朱林告诉记者的一句话反映了松堂走过的路,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在临终关怀,甚至是在养老方面上的抉择转变。“很幸运它能坚持到现在。”朱林说。在医院成立的头几年,中国人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医院。尽管存在着大量实际的需要,但家庭养老的漫长历史使中国人对家庭有着特别的渴望,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中国老人而言,进养老院、临终医院,那几乎等同于被儿女和社会抛弃。朱林说,从松堂创办到现在,前后已经搬过七次家,最艰难的一次是刚搬到一半,社区的群众不让进驻了。几百人堵着门、路,要求晦气的“死人医院”迁走。“一个小伙子喊,‘要搬进我们社区里头,天天死人,我们这辈子也发不了财了,多晦气啊。’松堂没有办法,只能再寻地方。人们的不理解可见一斑。”[2]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观点也开始改变。我们开始提倡“优死”这个观念。每一个文化对于死亡的态度有所不同。中国人都很忌讳谈论死亡这两个字眼。在古代乃至近代,提到死亡,总会用其他字来代替。现代,更多的人认识到,当死亡来临时,应该面对现实,承认死亡。让濒临死亡的人,享有最后的安宁与尊严。在亲人和关心他的人的包绕之下,在爱的包围下,平静地远行。另一方面,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对于临终老年人来说,传统的、机构化的卫生保健形式可能并不是帮助他们和提供爱心的最有效的途径。“不必抢救死亡。死亡是不应该进行抢救的。”对于一些病情不可逆转的濒死病人,对他们使用大量昂贵的药品,采取各种冒险的措施,身上插满各种管子,不仅给病人造成了非常多的痛苦,也造成了巨大医药资源的浪费。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让病人“是怎样洁净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也要怎样洁净地离开这个世界。”

   面对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又在人们观念发生转变的好形势下,中国的临终关怀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中国临终关怀的历史发展比较短暂,还存在很多缺陷。松堂医院的院长李伟曾说过:列出一个表来,一个临终的老人需要些什么:医疗支持、生活护理、情感慰藉、心理关怀,主要就是这四项。普通医院最大的缺憾就是给了你医疗支持,甚至是过度的医疗支持,但没有生活护理,没有心理医生。敬老院属于民政部门管,不能提供专业的医疗支持;家人,没有专业的护理能力,很多情况下不可能进行24小时护理。”[2]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几个问题。第一,需要由政府出面组织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的配套政策,临终关怀医院就没有强有力的支持,需要自负盈亏,使得各临终关怀医院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同时,若政府没有制定一定的行业标准,会导致一些临终关怀机构存在若干问题。第二,加强家人对临终关怀的认识,改善他们的心态,使他们能正确积极地看待死亡这件事。第三,临终医院属于社会福利机构,不仅家人要做到对病人关心照顾,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需要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李松堂认为:“其实人们的生命没有终结就要参与社会,人们不能过早地在水泥棺材里。除了为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全面的生活护理,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护理、关爱,不只是亲情提供的,还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比较和谐的美好的生活环境,这就是临终人的基本需求。”我们应加强宣传,或者通过政策大力引导企业界投身公益事业,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另外,对于临终关怀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应有特殊待遇。以吸引更多人从事这项事业。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临终关怀事业进一步发展,使每个老人都能带着美好的爱走向另一个世界。

 

三、        参考文献

 [1].邱敏 李颖. 如何优死受关注 中国临终关怀22年蹒跚前行.中外健康文摘B版,2009年,第12期。

[2].柴野. 带着美好的爱走向另一世界--访柏林临终关怀医院.光明日报.2004年08月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