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隐峰 隐峰问石头:“怎样才能合道?” 石头说:“我本不合道。” “那你又怎么样呢?总得有你的本事吧。”隐峰追根问底。 石头斥责说:“你这人被这些鬼念头盖住得多长时间才能出来呢?”石头这是对隐峰总用求知心问道的方法进行批评。 石头禅师和僧人们一起铲草,隐峰便在石头的左侧,叉手而立。石头飞起铲子,把隐峰面前的一棵草铲了。隐峰见了,阴阳怪气地高侃石头:“和尚铲了这个,就铲不了那个。”言下之意,你大和尚这么有道性,铲地下的草也得一个一个地铲,也得有分别地对待。 石头一听隐峰的话,便提起铲子杵给隐峰,隐峰接过,作了个铲草的运作。石头说:“你只铲得那个,却不懂铲得这个。”隐峰无言以对,又“栽”了一跤。 已进不退 但隐峰的执着、精进,终于使他成为一名道性很高的禅师。 这可以从下面的故事中看出。 有一次隐峰和马祖一起干活。隐峰推车,马祖便把脚伸在路上坐着。隐峰推车过来,对师傅说:“请师傅收脚。” 马祖说:“已展不缩。” “已进不退。”隐峰针锋相对,那股犟劲又表现了出来。 结果,车子就从马祖脚上碾了过去。 那年头,依样画葫户、猫充老虎的和尚也不少,因此回了禅堂后,马祖想确实一下,隐峰刚才的举动是否出于真正的悟证,便抄起一把斧子,威声说道:“刚才碾老僧脚的,给我站出来!” 隐峰便站出来,伸长了脖子给马祖。马祖见状,把斧子扔在了地上。
达摩祖师曾用面壁止观,修证得心如墙壁。隐峰禅师的“已进不退”,同样展示出的心凝如一。“一”是什么?“一”就是“已进不退”的“进”。守住一“进”,九牛不回,无可阻遏,这就是“任心”。 如果隐峰心中仍有一丝的师生之念,他会“已进不退”吗?不会。 他有任何世俗之念都会犹豫。成语有“患得患失”一句,心中无得”无“失”还有“患”吗?因此人世间一切矛盾,一切犹豫、缴绕、懦弱、痛苦等等,无不生于得失、有无之心。而得失、有无之心对人的缠绕束缚,又起因于人对万法唯心、一切皆空的真话的盲昧。面对马祖“已展不缩”,隐峰的“已进不退”正是他摆脱俗累的绝对一心所生起的猛毅果敢。 更须提及的是在这则故事中所显示的禅师们的献身精神。 马祖为验证弟子的悟境,甘冒断脚之险,而马祖再次试验弟子推车碾师是否出于真正的悟证时,隐峰又不惜断头,引颈受斧,以证明自己的见地。为了证道,不惜一切,这正是真正禅师大德们的本色处。 水浇南泉 隐峰有一次去访问南泉禅师。当时有不少僧人正参拜南泉。 南泉指着铜瓶对僧人们说:“铜瓶是诸法的一境,瓶中有水,你们把水给我拿过来,但不要动这一境。” 众僧人们面面相觑,无计可施。隐峰禅师见状,走上前去,拎其铜瓶,走到南泉跟前,冲着南泉没头没脑地就浇。南泉连忙叫停。 南泉让僧人们拿水过来却不让动瓶子,这是禅师们惯用的矛盾法。让人去做不可能的事情,意在试验对方在颠倒错乱的情境卞,能否守住自心。解决这样的矛盾,禅师们有多种多样的办法,隐峰的只是一种。也有的禅僧面对类似的问题,干脆把铜瓶一脚踢翻。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向设问者表示出自己不受矛盾的束缚。先秦时期中国哲学家惠子曾说过:解除首尾相连的连环的最简捷的办法,就是随意在任何一处砸断它。隐蜂解决南泉的问题,与此类似。 倒立而化 唐宪宗元和年间,隐峰荐登五台山,路途中经过淮西。当时正值蕃镇割据,内战频仍,淮西正有兵乱。隐蜂途经此地,自不能不闻不问。禅师对人说:“我去解除这场患难吧。”说完将手中的锡杖向空中一扔,又飞身升空。据说两军将士在头几天的晚上作过一个梦,说将有神异之人来解兵息斗。今天禅师在两军阵前显示神异,与梦兆相符,顿时斗心平息。 战事虽平息了,但禅师却生起了心事。他怕自己的神异或被人视作妖异,而惑乱大众。佛家修禅习定必然会获得某些神异功能,但这不是目的,也从不以此炫人、自居。这样会偏离普度众生的宗旨。隐峰禅师有了这种顾虑,就赶紧离开淮西,在五台山的金刚佛窟前示灭。灭前对人说:“高僧大德们迁化时,有坐着去的,有卧着去的,这些我都见过。有站着迁化的吗?”人说:“有。” 禅师又问:“那有倒立着的吗?” “没见过。”人答。 “我就叫你们看看倒立迁化的。” 言罢,隐蜂便脚冲天、头朝地地迁化了。更奇的是,衣服没有因倒立披落下来,依然紧紧地贴着禅师的身体。 和尚们死了,一般是火化的,这叫“茶毗”,又叫“阇维”。众僧商量着把隐峰禅师“荼毗”了。但去搬尸体时,尸体却屹然不动,引得远近不少人前来观看,惊叹不已。隐峰禅师真是既犟又怪。 在淮西时显神异,为此还顾虑过,圆寂了还要使个神通,逗弄活人。 隐峰有个殊妹,也出家为尼。隐峰灭度时也在场。见哥哥迁化后仍在发犟调皮,便走上前去,抚着隐峰的尸体说:“老兄,先前你就爱使个牛性,不循戒律,死了就别再惑弄众人了!”说着便推了一把,隐峰这才偾然仆地。 【五台隐峰禅师】
五台山隐峰禅师,邵武军邓氏子。﹝时称邓隐峰。﹞幼若不慧,父母听其出家。初游马祖之门,而未能睹奥。复来往石头,虽两番不捷,﹝语见马祖章。﹞而后于马祖言下相契。师问石头:「如何得合道去?」头曰:「我亦不合道。」师曰:「毕竟如何?」头曰:「汝被这个得多少时邪?」石头铲草次,师在左侧,叉手而立。头飞铲子,向师前铲一株草。师曰:「和尚只铲得这个,不铲得那个。」头提起铲子,师接得,便作铲草势。头曰:汝只铲得那个,不解铲得这个。」师无对。﹝洞山云:「还有堆阜么?」﹞ 师一日推车次,马祖展脚在路上坐。师曰:「请师收足。」祖曰:「已展不缩。」师曰:「已进不退。」乃推车碾损祖脚。祖归法堂,执斧子曰:「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师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师到南泉,睹众僧参次,泉指净瓶曰:「铜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水来。」师拈起净瓶,向泉面前泻,泉便休。师后到沩山,便入堂于上板头解放衣钵。沩闻师叔到,先具威仪,下堂内相看。师见来,便作卧势。沩便归方丈,师乃发去。少间,沩山问侍者:「师叔在否?」曰:「已去。」沩曰:「去时有甚么语?」曰:「无语。」沩曰:「莫道无语,其声如雷。」 师冬居衡岳,夏止清凉。唐元和中荐登五台,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军交锋,未决胜负。师曰:「吾当去解其患。」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事符预梦,斗心顿息。师既显神异,虑成惑众,遂入五台。于金刚窟前将示灭,先问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曰:「有。」师曰:「还有倒立者否?」曰:「未尝见有。」师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顺体。时众议舁就荼毗,屹然不动,远近瞻睹,惊叹无已。师有妹为尼,时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遂就阇维,收舍利建塔。 [五灯会元 - 宋·普济] 【隐峰(亡名雉鸠和尚)(唐代州北台山)[《宋高僧传》卷第二]】
十一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后往观方。见池阳南泉禅师令取澡罐。提举相应为愿公所许焉。终认嗣马禅师耳。峰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瞋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仆。遂荼毘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赞宁〕系曰。僵尸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为修三昧。此者头搘厚载履蹈青冥。逆恒理以难知谅。是人而不测若斯倒置。振古一人。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为女[彰-章/女*页]之骂焉。如幻之功善权大矣。或曰。淮西之役唐书胡弗载隐峰飞锡解阵邪。通曰。小说所传或得其实。是故春秋一经。五家作传可得同乎又汉州开化寺释亡名。先因入寺见瑞应交现。遂誓舍身克苦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为琉璃色。有菩萨乘五色云。下庭中曰。汝极坚至必当得道。吾求证汝。亡名叩头礼拜。斯须不见。寺僧至云。学院内皆变琉璃色。叹嗟不已。其僧复勤节行焉又邓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间。日食二雉鸠。僧俗共非之。老僧终无避回。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分其二足与之食。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一则能行。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足复全。其僧实不食此禽。自尔众人崇重号曰南阳鴙鸠和尚也。有叹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饮酒啖肴。然后吐出鸡羊肉。皆化作本形。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 [历代名僧辞典 - 顾伟康编] 隐峰塔在龙王殿东、是北台顶一大灵迹,是为纪念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而建的。隐峰禅师,俗姓邓,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经常冬居衡岳,夏处清凉,其圆寂後,後人将其火化,并取之舍利,在北台顶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隐秀,精工细作,质感较强,是僧俗临顶必至之处。
隐峰唐代福建邵武人。幼年出家,初侍马祖道一,又与石头和尚谈经论道。元和十一年(816)自衡山登五台,弘扬洪州宗旨,在五台山开辟了洪州宗禅宗道场。行为怪诞,自在洒脱,寂时立化于五台山,传为佳话。
《倒立而化》 五台山乃清凉世界,同时又是佛教圣地,寺庙林立,僧尼云集。
隐峰禅师冬在衡山,夏移五台,寒来暑往,转眼已是老迈之身。 这年夏天,他到五台,把出家为尼的妹妹也带来了。 隐峰在金刚窟前将要示寂,问众人:“各方禅师去世,有坐着的,卧着的,我都看到过,可有站着的?” “有!”众人答。 “可有倒立着的吗?”隐峰环视众人再问。 众人齐齐的摇头:“没见过。” “那就看我的吧!”隐峰说着,一个倒立,就逝世了。 那遗体挺然而立,衣服顺贴着身体,众人都不由十分惊叹。 大家想把遗体抬走,可几个人用力,那倒立着的身子压根儿纹丝不动。 隐峰的妹妹也在场,这时她拍着遗体呵叱道:“老兄,过去你不遵循法律,死了还要迷惑人吗?” 说完一推,那遗体便扑倒在地。 众人谈说着这件异事,将隐峰的遗体火化了,收舍利建塔埋葬。 五台邓隐峰禅师悟道因缘 五台山隐峰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建州(今福建建瓯)邵武人,俗姓邓,人称邓隐峰。幼年时狂顽不慧,父母管不了他,于是听任他出家。 出家受戒后,邓隐峰禅师即游学四方。他最初来到江西马祖门下,参学多年,未能见道。后听说石头希迁禅师在南岳大开禅席,于是心向往之。 一日,邓隐峰禅师向马祖辞别。马祖问:“甚么处去?” 邓隐峰禅师道:“石头也(到石头禅师那儿去)。” 马祖道:“石头路滑(你可要小心石头路滑啊)。” 邓隐峰禅师道:“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说完便开了马祖,前往南岳。 刚一到石头禅师那儿,邓隐峰禅师也不礼拜,却绕石头禅师的禅床一周,然后将锡杖卓地一声,问道:“是何宗旨?” 石头禅师回答道:“苍天,苍天!” 邓隐峰禅师一听,如堕云里雾里,不知该如何应对。 于是他又回到马祖那儿,并把自己参石头时的情景告诉了马祖。 马祖道:“汝更去问,待他有答,汝便嘘两声。” 于是邓隐峰禅师又前往南岳。见了石头,依旧象上次一样问道:“是何宗旨?” 石头禅师于是“嘘”了两声。邓隐峰禅师又一次哑口无言。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又回到马祖那儿,并且把自己失败的情形报告了马祖。马祖哈哈大笑道:“向汝道石头路滑!” 邓隐峰禅师经过这两次挫败,决定不再四处乱跑,一心呆在马祖门下,用心参究。后来有一天,终于在马祖的一言点拨之下,豁然有省。 悟道后,邓隐峰禅师又一次前往南岳,参礼石头禅师。 一见石头禅师,邓隐峰禅师便问:“如何得合道去?” 石头禅师道:“我亦不合道。” 邓隐峰禅师又问:“毕竟如何?” 石头禅师道:“汝被这个得多少时邪耶?” 看来,邓隐峰禅师虽然已有所省悟,但还不彻,这次又被石头禅师把住了尾巴。于是邓隐峰禅师决定留在石头禅师身边,继续参请。 有一天,石头禅师正在铲草,邓隐峰禅师站在他的左侧,叉手而立。石头禅师飞起铲子,将邓隐峰禅师脚前的一株草铲掉。 邓隐峰禅师道:“和尚只铲得这个,不铲得那个。” 石头禅师于是提起铲子,邓隐峰禅师便接过去,作铲草的姿势。 石头禅师道:“汝只铲得那个,不解铲得这个。” 邓隐峰禅师无言以对。 不久邓隐禅师又回到马祖那儿。为了让邓隐峰禅师彻底放下,马祖经常不失时机地给予钳锤,以至有一天终于演出了令天下衲子惊心动魄的一幕-- 有一天,邓隐峰禅师推着车子在路上行走,他突然发现马祖正坐地前方的路边,把脚横在路中间,挡住了车子的去路。邓隐峰禅师推车上前,说道:“请师收足。” 马祖道:“已展不缩。” 邓隐峰禅师道:“已进不退。”说完,便推车子从马祖的脚上碾过去。 马祖回到法堂之后,拿着斧子,大声喝道:“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 邓隐峰禅师便走到马祖的跟前,伸出脖子让马祖砍,马祖于是放下手中的斧子。 邓隐峰禅师彻悟之后,即前往池州参拜南泉普愿禅师。刚到南泉,正好碰上僧众参请,南泉禅师指着净瓶(净手用的瓶子),说道:“铜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水来。”众僧无言以对。这时邓隐峰禅师走上前,拿起净瓶,在南泉禅师面前就倒。于是南泉禅师便回到方丈室去了。 邓隐峰禅师后来又到沩山,直接走进法堂,将衣钵放在上首板头上。沩山禅师听说师叔到了(沩山是百丈怀海的弟子,百丈怀海和邓峰禅师又是师兄弟),于是先具威仪,来到法堂看望邓隐峰禅师。邓隐峰禅师看见沩山禅师来了,便作卧势。沩山禅师便回到方丈里去了。于是邓隐峰禅师便起身离开了沩山。过了一会儿,沩山禅师问侍者:“师叔在否?”侍者道:“已去”。沩山禅师问:“去时有甚么语?”侍者道:“无语。”沩山禅师道:“莫道无语,其声如雷。” 邓隐峰禅师生活上有个习惯,就是“冬居衡岳,夏止清凉”,一年中就这样南北来来回回地走。唐元和年间,邓隐峰禅师拟登五台,路出淮西,途中正好遇上官军同叛军吴元济交锋,未决胜负。邓隐峰禅师见双方互相残杀,顿生怜悯,说道:“吾当去解其患。”说完,便将锡杖掷向空中,然后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头观看,发现眼前的这一幕与前天晚上所梦见的预兆一般无二,于是斗心顿息,各自回营。 邓隐峰禅师在公开的场合既显神异,担心被人理解为有惑众之嫌,于佛法不利,来到五台山之后,即决定在金刚窟前示灭。他先问信众:“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信众道:“有。”邓隐峰禅师道:“还有倒立者否(还有倒立而化的吗)?”信众道:“未尝见有。”邓隐峰禅师于是倒立而化。奇怪的是,他的衣服居然整整齐齐地顺着身体,没有倒挂下来。后来,众人商量着把他的尸体抬到火化窑里荼毗,却发现无论怎么用力,他的身体却屹然不动地倒立在那里。远近前来看热闹的人,都惊叹不已。当时,邓隐峰禅师有个妹妹,是个丘尼,也在场。她看到哥哥这个样子,于是上前拍着他的尸体,呵斥道:“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ying)惑(眩惑)于人?”说完用手一推,其尸体偾(fen,僵仆)然而踣(bo,僵仆)。 邓隐峰禅师临终前留下了一首偈子: “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 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