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修饰人的结局就是丧礼的起源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2-22

7、修饰人的结局就是丧礼的起源

【原文】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始卒,沐浴、鬠1体、饭唅2,象生执3也。不沐则濡栉4,三律而止,不浴则濡巾,三式而止。充耳而设瑱5,饭以生稻,唅以槁骨,反生术也。设亵衣,袭三称,缙绅而无钩带矣。设掩面儇目,鬠而不冠笄矣。书其名,置于其重,则名不见而柩独明矣。荐器则冠有鍪6而毋縰7,罋8、庑9虚而不实,有蕈席而无床第,木器不成斫,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内10,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张而不均,舆藏而马反,告不用也。具生器以适墓,象徙道也。略而不尽,貌而不功,趋舆而藏之,金革辔靷而不入,明不用也。象徙道,又明不用也。是皆所以重哀也。故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貌而不用。

凡礼,事生,饰11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12,饰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故圹1314,其貌象室屋也;棺椁,其貌象版、盖,斯15象拂16也;无1718丝歶19缕翣20,其貌以象菲2122、帱2324也;抗2526,其貌以象槾2728、番2930也。

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31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32、系世,敬传其名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

33死而附生谓之墨34,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35。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法式也,儒者是矣。

【译文】所谓的丧事的社会行为规范,就是以活人的生活方式来装饰死去的人,大体仿造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来为他送终。所以,对待逝者就如同对待出生,对待死亡就如同对待生存,人生的终结和开始都是一样的。人刚去世,就要为他洗发洗澡、束发剃毛、把饭含在口中,象生前所保持的一样。不洗发那么就用打湿的梳子梳头发,梳理三次就行了;不洗澡那么就用打湿的毛巾,擦拭身体三次就行了;耳朵里面塞上玉器;用生米当饭,还可以用干枯的骨头放在口中;这就是回返到他生前模样的办法。脱掉他的内衣,穿上三重外衣,束上腰带但不用带钩,用面纱掩盖住死者的面目,束起头发但不戴帽子;把死者的姓名写上,放置在神主牌上,那么他的姓名就不露于别处而只有在灵柩前看得分明。陈设的器物则是帽子要象武士的头盔而不要用布帛,各种陶器要空着不能装满东西,有竹席而不要有床垫,木器不用雕刻,陶制的器物不能制成成品,很薄的器物不能接纳,笙和竽具备了但不能调和,琴和瑟绷上弦但不能弹奏,送葬的车要随同埋葬而马要牵回去,表示不再使用了。备办生前使用的器物送到墓中,就象是仿效人活着时迁徙搬家一样,简略而不穷尽,貌似而没有功用。将送葬的车随同埋葬,但拉车的马、马铃、马鞍、辔头和车套却不一同埋葬,表明这些东西不再需要了;仿效人活着时迁徙搬家一样,也是表明这些东西不再需要了;这些都是为了加重哀悼之情。所以死者生前的器物很好看但没有实际功用,随葬品只是很象但不能使用。

凡是行为规范,侍奉活着的人,是要整饬欢乐之情;送葬死者,是要整饬悲哀之情;举行祭祀仪式,是要整饬恭敬之情;军队中的祭祀仪式,是要整饬威严之情;这是历代君王都相同的,古今都一样的,没有谁能知道这些规范的由来。所以,荒野里的坟墓,它的外貌就象房屋;内棺外椁,它们的外貌就象车厢版、车盖版,既能分开又能互相帮助;覆盖旗帜、丝做的鱼及丝缕的饰物,只是它们很象死者生前使用的草编的帐幕、网状的车帷;墓穴内挡土和垫在底部的葬具,只是它们很象死者生前使用的土墙盖顶、有篱笆门扇而已。

所以丧事的行为规范,没有别的意思,就是为了表明生与死的行为方式,送葬时以悲哀恭敬的态度并周密周到地收藏死者的遗体。所以在埋葬时,恭敬地收藏死者的形体;在祭祀时,尊敬地侍奉死者的神灵;死者的铭文、悼词、传记家谱等,是为了尊敬地传颂死者的名声。侍奉出生,是修饰人的起始;送别死者,是修饰人的结局。终结和起始具备了而孝子的事也就完成了,圣人的道路也就完备了。

刻薄死者而依附活着的人就叫做毁谤,刻薄活着的人而依附死去的人就叫做迷惑,杀死活着的人而为死者殉葬就叫做残害。大体仿照死者生前的情况来为他送终,使死与生、终结和起始无不适宜并达到完善,这是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的法则程式,儒者就是这样做的。

【说明】本节还是继续探讨社会行为规范的来源。侍奉出生,是修饰人的起始;送别死者,是修饰人的结局,这就是丧礼的起源,也就是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起源。认清楚这个道理,人们就不会刻薄死者而只依附活着的人,或者不会刻薄活着的人而只依附死去的人,更不会杀死活着的人而为死者殉葬。“自古人生谁无死”?人类的自然规律就是人们都要走向死亡的,所以对待生与死的问题就要弄清楚,才能活得明白,而只有活得明白才能得到快乐,而要获得快乐首先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得到快乐。没有最佳行为方式,其行为的后果和结局必然是让人痛苦的。

——————————————————

【注释】1.鬠:(kuo括)《仪礼·士丧礼》:“鬠笄用桑,长四寸纋中。”《玉篇·髟部》:“‘鬠’同‘髻’。”这里用为束发之意。

2.唅:(han汉)通“琀”。古时埋葬死者前放于其口里的珠、玉。《荀子·大略》:“玩好曰赠,玉贝曰唅。”《晋书·皇甫谧传》:“殡唅之物,一皆绝之。”这里用为口含而不咀嚼之意。

3.执:《易·师·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诗·郑风·遵大路》:“掺执子之祛兮。”《诗·大雅·皇矣》:“执询连连,攸馘安安。”《老子·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论语·泰伯》:“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礼记·中庸》:“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礼记·曲礼上》:“坐必安执尔颜。”郑玄注:“执,犹守也。”《孟子·告子下》:“君子不亮,恶乎执?”《荀子·强国》:“执拘则最,得间则散。”《广韵·缉韵》:“执,守也。”这里用为保持之意。

4.栉:(zhi字)《诗·周颂·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栉。”《庄子·寓言》:“妻执巾栉。”《仪礼·士冠礼》:“奠纚笄栉于筵南端。”《仪礼·丧服礼》:“恶笄者,栉笄也。”《荀子·哀公》:“君昧爽而栉冠。”《说文》:“栉,梳比之总名也。”这里用为梳子、篦子之意。

5.瑱:(tian掭)《诗·鄘风·君子偕老》:“玉之瑱也,象之揥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缚一如瑱,适齐师。”《说文·玉部》:“瑱,以玉充耳也。”这里用为塞耳朵的玉之意。

6.鍪:(mou矛)《战国策·韩策一》:“甲、盾、鞮、鍪、铁幕、革抉、瞂芮、无不毕具。”这里用为形似古代武士戴的头盔的帽子之意。

7.縰:(xi细)古同“纚”。《礼记·内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广韵·纸韵》:“縰,同纚。”这里用为帽子上的布帛之意。

8.罋:(weng瓮)这里用为一种陶制器皿之意。

9.庑:(wu午)古同“甒”。《墨子·备穴》:“垒之中为大庑一,藏穴具亓中。”《仪礼·士虞礼》:“尊两甒于庙门外之右。”这里用为一种陶制器皿之意。

10.内:(na纳)《管子·宙合》:“多内则富,时出则当。”《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荀子·臣道》:“时关内之,是事暴君之义也。”《礼记·月令》:“无不务内。”《韩非子·扬榷》:“内索出圉,必身自执其度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赵不内。”《史记·项羽本纪》:“欲止不内。”《说文》:“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这里用为接纳之意。

11.饰:通“饬”。《周礼·地官·封人》:“凡祭祀饰其牛牲。”《管子·权修》:“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古者大国过小邑,小邑必饰城而请罪。”《荀子·荣辱》:“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韩非子·说难》:“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贾谊《过秦论》:“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这里用为整饬、整治之意。

12.旅:《易·旅·辞》:“旅,小亨。旅,贞,吉。”《诗·小雅·宾之初筵》:“笾豆有楚,肴核维旅。”《周礼·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郑玄注:“祭天于圆丘,国有故而祭亦曰旅。”《礼记·中庸》:“旅酬,下为上,所以贱也。”这里是是专指一种特殊的祭祀仪式。

13.圹:通“旷”。《庄子·应帝王》:“以处圹埌之野。”《孟子·离娄上》:“兽之走圹也。”这里用为旷野之意。

14.垅:《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封比干之丘垄。”《战国策·齐策》:“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这里用为坟墓之意。

15.斯:《诗·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诗·小雅·何人斯》:“出此三物,以诅尔斯。”《庄子》:“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广雅》:“斯,裂也。”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这里用为分开之意。

16.拂:《易·颐·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墨子·耕柱》:“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于省吾新证:“拂、弼古字通。意谓须自助而不助人也。”《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赵岐注:“入谓国内也,无法度大臣之家辅弼之士。”《荀子·臣道》:“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广雅·释诂四》:“拂,辅也。”王念孙疏证:“拂读为弼。”这里用为辅佐、帮助之意。

17.无:(wú吴)通“幠”。《诗·小雅·白华》:“之子无良,二三其德。”《管子·枢言》:“得之必生,失之必死者,何也?唯无。”《荀子·礼论》杨倞注:“无,读为幠。幠,覆也,所以覆尸者也。《士丧礼》:‘幠用敛衾夷衾’是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无,叚借为幠。”这里用为覆盖之意。

18.帾:(du堵)同“褚”。《广雅·释器》:“,幡也。”王念孙疏证:“帾之言题署也。《广韵》:‘帾,标记物之处也。’《说文》:‘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又云:‘褚,卒也。’《方言》:‘南楚东海之间卒谓之褚。’郭注云:‘言衣赤也。’衣赤谓之褚,以绛徽帛谓之帾,其义一也。《司常》注云:‘今城门仆射所被及亭长著绛衣,皆徽识之旧象。’是其证矣。”这里用为旗帜之意。

19.歶:(yi鱼)通“鱼”。《经籍篡诂》卷七:“歶,读为鱼。”本意为铜鱼,这里用为丧车装饰的丝做的鱼之意。

20.翣:(sha煞)古代棺饰。垂于棺的两旁。《周礼·女御》:“后之丧持翣。”《周礼·御仆》:“大丧持翣。”《周礼·缝人》:“衣翣柳之材。”《礼记·檀弓上》:“饰棺墙,置翣。”《礼记·檀弓》:“设蒌翣。”《说文》:“翣,棺羽饰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下花。从羽,妾声。”这里用为棺材装饰物之意。

21.菲:(fēi)菲菜,一种芜菁类植物。《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尔雅》:“菲,芴。”《说文》:“菲,芴也。”这里用为菲草编的席子之意。

22.帷:(wéi)《诗·卫风·氓》:“车帷裳。”《急就篇》:“蒲蒻蔺席帐帷幢。”《史记·滑稽列传》:“即将女出帷中。”《说文》:“帷,在旁曰帷。”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在旁曰帷,在上曰幕。”这里用为布幕之意。菲帷:即草编的帐幕。

23.帱:(chou稠)《荀子·大略》:“三月五月,为帱菜,敝而不反其常。”《史记·礼书》:“大路之素帱也。”这里用为车帷之意。

24.尉:(wèi)通“罻”。网。《荀子·礼论》杨倞注:“尉读为罻。罻,网也。”《篇海类编》:“罻,捕鱼网。”这里用为网状的帷帐之意。

25.抗:(man慢)《荀子·礼论》杨倞注:“槾,扜也;茨,盖屋也。槾茨犹垦茨也。”这里用为挡土用的葬具之意。抗折:都是承重的木材葬具,抗是挡土用的葬具,折是垫底用的葬具。

26.折:《易·离·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仪礼·既夕礼》:“陈明器於乘车之西,折横覆之。”郑玄注:“折,犹庪也。方凿连木为之,盖如床而缩者三,横者五,无篑窆事毕,加之圹上,以承坑席。”《礼记·杂记上》:“而后折入。”郑玄注:“折,承席也。”陆德明释文:“折,形如床,无足也。”这里用指为古之垫在底部的葬具,类似棺材之物之意。

27.槾:(man慢)《荀子·礼论》杨倞注:“槾,扜也;茨,盖屋也。槾茨犹垦茨也。这里用为土墙之意。

28.茨:《诗·小雅·甫田》:“曾孙之稼,如茨如梁。”《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禄福如茨。”《庄子·让王》:“环堵之室,茨以生草。”《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说文》:“茨,以茅苇盖屋。”这里用为茅草盖的屋顶之意。

29.番:通“藩”。《荀子·礼论》杨倞注:“番,读为藩。藩篱也。”这里用为篱笆之意。

30.阏:(e遏)《汉书·召信臣传》:“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这里用为门扇,闸板之意。

31.周:《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国语·鲁语》:“忠信为周。”《管子·人主》:“人不可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缁衣》:“自周有终。”《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说文》:“周,密也。”这里用为周密、周到之意。

32.诔:(lui垒)《周礼·大祝》:“六曰诔。”《论语·述而》:“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祁’”《礼记·曾子问》:“幼不诔长。”《墨子·鲁问》:“诔者,道死人之志也。”《说文》:“诔,谥也。从言,耒声。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者。”这里用为悼词或是哀悼死者的文章之意。

33.刻:《荀子·君道》: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汉书·杨恽传》:“性刻害,好发人阴私。”这里用为刻薄,苛刻之意。

34.墨:《荀子·乐论》:“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集韵·队韵》:“馋言败善曰墨。”这里用为毁谤之意。

35.贼:《书·舜典》:“眚灾肆赦,怙终贼刑。”《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左传·文公十八年》:“毁则为贼。”《老子·六十五章》:“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论语·先进》:“贼夫人之子!”《庄子·秋水》:“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孟子·尽心下》:“乡原,德之贼也。”《荀子·修身》:“害良为贼。”《韩非子·十过》:“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说文》:“贼,败也。”这里用为伤害、坑害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