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解放路小学举办的“合理利用资源,追求有效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
解小两名青年教师执教了两堂精彩的课——二年级的《可能性》和四年级的《认数》。独到的设计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真切感受到他们强烈的“资源意识”和对“有效教学”的追求。
课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编委、《小学数学》杂志编辑侯正海即兴谈了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我听后感觉得益非浅。现简单整理,与大家分享。
引起、维持、促进学习的行为都是教学行为。
教学的三个必要条件是:
①应该注意引起学习的意向(学习动机);
②应该指明学习的目标(教学目标);
③教师教学应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行为)。
所谓的教学“有效”,指向教学的“效率”、“效益”。
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落脚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哪些进步、发展。
也就是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是否有进步和发展。
一、关于研究教材
研究教材的过程应该是先“理解、尊重教材”,然后“灵活地使用教材”。
应该注意做到:
⒈瞻前顾后,明确体系。
⒉多查资料,“高屋建瓴”。
⒊把握目标,突出重点。
二、关于教学的问题
原则:所有的活动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教学过程应着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注意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应努力上出“数学味”,不要让其他“味道”冲淡了“数学味”,应启迪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
一个比较成功的课例——量角器量角。
第一步:教师出示300和400的两个角: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做活动角比较之。
教师:那么大的角比小的角大多少呢?
引导思考:能否有角的度量单位?
第二步:提供材料:100角硬板纸。
学生操作比出相差100。
第三步:教师:有什么感受?
学生:操作不太方便。 能否把100角组合在一起去量呢?
量角器的雏形(半圆形)
教师:量的时候应注意:中心 ……
第四步:教师出示:220角。用半圆工具去量,具体是多少?
学生:感受可以把每个100角又平均分成10份。
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是10角。
第五步:教师引导:数度数,怎样数比较快呢?
学生给每一度标上数据。——形成外圈数据。
第六步:出示方向的角(内圈的角):学生产生错误。
教师:为了量角的方便,量角器可以增加内圈。——内圈刻度。
整个过程,教师没有机械地介绍量角器,而是很好地让学生经历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同时在研究形成量角器的过程中又很好地让学生学会了使用量角器的方法。
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该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
接受——探究
接受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这样接受、探究才会变得有意义。
过程——结果
结果:重要的教学目标。
过程:本身也是教学目标。
没有过程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没有结果的教学显然未必有效。
主导——主体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行为。学生的学习,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指导应注意方式和时机。
教师提问的策略:
①强调事先计划。
②风格简洁清楚。
③注意等待时间。
④注意保持悬念。
所谓的“等待时间”包括:教师提问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和评价之间的等待时间
延长等候的时间有利于:
①获得更长的回答。
②获得更多的回答。
③不能回答的情况降低。
④获得更确定的回答。
⑤获得更多的相关猜测。
⑥回答的频率将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