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悠故乡情

 默然SH 2011-01-22

悠悠故乡情

 

      年前婶婶孙儿结婚我回了一趟娘家。从而获悉,三十几年前在我村(时称“生产队”)插过队的一位厦门知青念旧退休后便暂离妻儿返村重温旧梦,在村里的老熟识们帮助下,于去年下半年在村里建起了一幢三层楼房,自个儿居住着。据长辈说,他在当年回城后一直与几位村民保持着联系,几年前修那条村道时他与我们这些外出乡民一样捐出了自己的一份心意。在村里,至今他还能亲切地叫出许多老村民的名字,村民们同样记得他。因那时我年龄小,时间相隔又太久远,他的面像我便记不起来了。

      午后趁着空闲,邀上小妹踏着田埂向河畔走去。幽幽的河水清澈见底,碧绿柔软的水草因了流水的爱抚晃晃悠悠地清晰可见,着实令我欣喜;用手掬一捧水,似丝滑般地漫过五指,虽是冬日,却凉凉爽爽的,沁人心脾。沧海桑田,心底柔软处顿时涌起些许冲动,滋生一丝疼痛,恨不能投入母亲河的怀抱中尽情地宣泄。

      路上巧遇村长,他告诉我们,老知青昨日陪同村里某某夫妇俩去了厦门,要不然可以去他家坐坐喝茶的。我们村傍水不依山,老知青特想找个依山傍水的僻静村子定居安度晚年,如此说来我们村还不是最佳选择。

      告别村长我们姐妹俩特意走去看了知青楼。

      知青楼座落在村庄北部马潭子拱桥南侧大路旁,坐西朝东,南边与一村民房屋相邻,前后两侧是水稻田,楼房的外墙装修简洁美观,窗户外围安装了不锈钢窗棂,二、三层的房间还都装上了空调,活脱的一幢城市三层小洋楼耸立在村子里犹如鹤立鸡群。我估算,知青楼总共占地面积起码也在一百三十平米吧。楼门南侧以黑色塑料网为栅栏还圈养了一群土鸡,看到生人有些便惊恐乱跳。据说,初来乍到时,老知青常去村里转悠买土鸡,多贵都买,这不,不到半年时间,自家也养上了许多,不时便有厦门朋友来这与他对饮海聊。猜想,那一定是很惬意的。

      只可惜,在桥头,长时间里村民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使得河岸一侧的草坝也遭至了不同程度的白色污染,两相比较,是如此不和谐。

      正月初二回娘家,在村长家喝茶闲聊。他说,老知青本想在村里过年,妻儿说啥也不同意,只好回了厦门,没料到,他却在大年初二早早地回村里来了,说是想看看村民是如何过年的,来寻找体味年味,特别是当年的年味。上了一定年纪的人都喜欢怀旧吧?

      乡村的年味在哪呢?我也在寻找着。入乡随俗,各地农村的过年习俗尽管不会雷同,但一定大同小异。

      在我的记忆中,年味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在老人孩子咚咚敲打的喧天锣鼓声中拉开序幕。如今,喧天的锣鼓声渐行渐远,颜色越来越淡,终于淡出了年味,成为时光岁月中的悠远记忆。

      年味在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捋袖露臂蒸年糕的浓浓气氛里。那年月物质匮乏,但蒸年糕挺讲究。先把粄叶垫好的粄篮放进灶台大锅内放置的粄盏上预热,把揉好的备蒸糊状年糕放进粄篮盛着并轻轻平整拍实,然后在年糕表层均匀地撒上葱油并再轻拍几下让其渗入,有芝麻时这时也要撒上一把,最后用特制的大铁锅反向盖上,且得盖严盖实。开始蒸年糕啰!以碗口粗的木柴作燃料,先是用大火后则温火持续蒸上十来个小时,直到年糕熟透,醇香飘逸。这是记忆中年味最浓的重要一笔,未吃年糕先闻其香,虽然费事,但终生难忘。

      我家蒸年糕时,母亲协助父亲把刚熬好的糖水(白糖和红糖按一定比例熬水而成)徐徐倒入盛着湿润的生糯米粉和粳米粉混合物(也按一定比例)的小缸里,同时还要撒入适量香喷喷的炒熟去衣的花生米,父亲则边用精制的专用小竹棍搅拌直至糖水均匀渗透粉团并揉成糊状,然后把糊状年糕放入粄篮按照上面介绍的程序就可以了。如此蒸出来的年糕吃起来特别醇香清甜,是我的最爱。

      大年初一,各家把粄篮年糕端到大厅,用粄刀切开年糕,然后再把切成的细条块状年糕分给各家大人小孩品尝,比比谁家的年糕更甜更香。嘴里吃着年糕,心里却甜滋滋乐呵呵的。如今物质丰富了,过年蒸年糕的程序越来越简单,再也无人如此讲究,蒸出来的年糕也就缺少了醇厚香甜的味道,甚至许多人家嫌麻烦干脆不蒸了,年味自然也就缺少了些,但我还是爱吃并常回味父母亲蒸的花生米年糕。自家过年,我则用电磁炉代替木柴燃料,传承创新父母的做法,蒸出的花生米年糕也香甜,女儿最爱吃了。

      年味还在除夕夜父母为孩子们准备的丰盛的年夜饭中,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着平时难得吃上的好东西一饱口福。如今吃的倒是不缺了,亲人团聚也变得淡然。

      年味也在孩子们的新衣服里及揣着几块压岁钱的口袋里;在大年初一晒谷坪上孩子们的喜庆多彩的体育游戏活动里及他们笑哈哈的眼睛里。那时,临近年关,总会有大人组织孩子们引入晒谷坪边上的水沟水清洗晒谷坪,孩子们纷纷从家里带来扫帚脸盆水桶,齐心协力清洗活动场所,一个个干得满头大汗却开心至极。这样的集体活动我一辈子也忘记不了。如今的晒谷坪成了煤炭堆场,再也没人去理会清洁问题,也不再有类似的集体活动,人们很少到那玩了,他们有了更多现代娱乐节目。

      年味同样在新婚夫妇端给乡亲们喝的一杯杯姜糖茶里,在孩子们大年初一清早起来欢快地捡拾开门红的鞭炮里……

      我找寻的年味,早已成为悠悠岁月中的历史记忆,很多时候只能从同龄人的交谈中追随记忆去体味。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现代化,孩子们自有他们体味的年味,而对于我而言,年味则越来越寡淡,淡如一杯白开水。

      春节已过,老知青是否找到了年味,体味到了当年的年味?但愿……如果下次回娘家时遇上他,我一定得问问。

                                              2009年2月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