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但见于法

 月上澄天 2011-02-06

但 见 于 法

杨云唐

佛说:「因触而有爱,此中无爱者;因爱而有取,此中无取者;因取而有受,此中无受者。」生命的继续,是缘起的流转所呈现的存在,是由于「此有故彼有」的必然性,不是每一缘起中有「承受者」,有如云多而雨,此中没有云神作之、雨神受之。因此佛言:「有业有报,无作者、无受者。」在因缘流转与轮回中,没有各别自体的存在,因此也没有各别自体的生灭,「我」只是人的无明认知所妄见。

人没有看到整体性而只从自己观点认知,就必然会有杂染,而知见不净。以毛毛虫变蝴蝶为例,严格来说,不能说毛毛虫消失,蝴蝶生起。若认为原来的毛毛虫消失了,则是断见;认为是新的蝴蝶生起,则是无因生或自生,因为既然毛毛虫已消失,蝴蝶的生起就与毛毛虫无关。而且也不是毛毛虫变蝴蝶,因为A能变成B这就犯了「他生」的错误。所以说,是背后因缘的流转所呈现的存在,不是「虫与蝶」本位的存在,这才是「但见于法,不见于我」,才是「法眼清净」。

因此,我们谈五蕴的生灭时,也要小心别立于有独立的五蕴,所以修行时要从根尘识整体因缘观之,莫各别说有五蕴的生灭。而无常、无我亦然,这些都不能直观的,必须从因缘法来观,否则会把「无常」或「无我」当作一法,其实无常是因缘故,常即不可得;无我是因缘故,我即不可得。

人的认知习惯,总要立个「结果」,要以「结果」的观点来得结论,所以就忽略了依「因缘」来看眼前的呈现,或者即使依因缘,也还要加上自己的认知,而且以自己认知的部分为主,盖过了客观事实的「缘起观」。当我们从自己的认知出发,把自己立论的「结果」当成事实,佛法的解脱力就难以穿透我们的知见,于是我们就无法「法眼清净」,这是我们久修仍无法超越的一大原因,有时并非我们修行不够用功。

在生活上,我们常常会有「我怎么会变成这样子」的慨叹,这就是「但见于我,不见于法」的惯性思维,「我」一直成为演变中的主角,而不是看到「缘起」才是演变的主角。例如我们常听人讲「我上辈子造了什么业」的叙述,这也是一厢情愿以为上辈子的我是作者,这辈子的我是受者,这与「有业有报,无作者、无受者」相违,当这观念根深蒂固时,许多佛子修行的重点,就在「消我的业」,而不是「消除我见」。这样修行就变成补破网,永远补不完了,因为只要有我,就会有无明的妄动,就是有漏,十二因缘就一直流转不停。

当我见消除,即法眼清净,知道杂染之缘可以有止息的一天,就是见到「苦边」,确信烦恼苦必然可以趋向息灭解脱。这时解脱还是「烦恼的解脱」,不是「我的解脱」。当然若轮回,也还是「十二因缘的继续」,不是「我的继续」。同样的,不能说这辈子的我,变成下辈子的我,所以说,轮回中无我,缘起是无我,不该说是「我的缘起」。佛子即使知诸法从缘起,也知道这「我」是一直在变,但还是立了一个我,这是学佛人潜意识中的死角,不易发觉。

佛子正念正知在轮回中没有一个我的生灭,只是缘起的流转。如此才能真实趋向「但见于法,不见于我」,回归现实的真实。但众生因无明所惑故,一直离不开我,所以对「我就是佛」的论点就比对「当下无我」说法容易接受。可是仔细看,「当下无我」是事实,这比「我就是佛」应更实在,可是深入推索,我们要的是「我的安住」,不是「我见的息灭」,所以,虽然佛法要给的是「无我」,但我们要的却是「我见的认同」。表面上我们接受「无我」,但所要的是「自我的肯定」,这就是我们的盲点。

所以与其立「我」,不如说是「五蕴」的身心作用。不过只谈缘起而不站在众生已认知的「假名我」来谈佛法,当然众生就不容易领会,所以还是要「方便说」,因此有时还是说「我的烦恼与业」。然而平常说说是可以,但严格说,则有错误,我们要小心别在用语言说明时,却落入语言陷阱,这就是「依义不依语」。若不明白这样的「方便说」,就会以为佛法有矛盾,甚至依文解义以为佛还是说「有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