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它的基本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 血,中医学认为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1)具有营养及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 中循行,内达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及滋润作用,维持正常的生理活...... 【关键词】 气
血,中医学认为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1)具有营养及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循行,内达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及滋润作用,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2)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血脉的调和与流利。 1 气虚与血瘀 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及肾中精气,“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运动和生成有赖于气的充足及调和。气可以直接推动血液运行,亦可以通过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来达到推动血液的运行。气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运行,“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滞”,“血随气逆”,“血随气陷”等都是气血正常生理关系受到破坏,气病所
导致的血液循行障碍。血的生成亦有赖于气的运动变化,由水谷精微转化为血的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这种运动变化系通过脏腑功能活动体现的,气的运动变
化能力强,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功能亦强,气的运动变化能力弱,则脏腑功能活动弱,化生血液功能亦弱,并且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亦有赖于气的统摄,气的统摄正常,则血在脉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另一方面,血液在气的生成与运行中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水谷精微是气生成与维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水谷精微运行脉中,为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血液运行全身,不断濡养各脏腑组织,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保障,血是气的载体,血为气舍,
气必依附于血,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气不得血则飘浮不定,无所归依。气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维持机体功能活动的平衡,气充盈,气足则血在脉中
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瘀血可致气虚、气滞,即致脏腑经络的功能不相调和,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作用,气机运行不畅,出现气的功能失调,日久则使脏腑经络血流不畅,血供不足,加重血瘀,故使脏腑四肢百骸失其濡养,血流 2 气虚血瘀与脏腑的功能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肺朝百脉,肝藏血,肾藏精为先天之本,故气血与肺、脾、肝、肾关系密切,正所云“血液生化于脾,总统与心,藏于肝脾,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先天之气,依赖于肾藏精的生理功能,才能发挥之生理效应;水谷之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才能得以化生;自然界之气依赖肺的呼吸功能,才能被机体所用。因此,从气的来源或气的生成来看,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外,均与脾、肾、肝、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肾、脾与肝、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并保持平衡,则人体的气才能充沛,反之则影响气的生成或影响气的生理效应,从而产生气虚。血的生成亦有赖于脾的消化和吸收,正如《灵枢·决气》篇有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而肺在血液的生成中亦起重要作用。如《灵枢·营卫生会》有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血之源头在于肾,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可以化而为血,精足则血足,精髓是生血或血液的物质基础。肾虚则导致血虚,导致精微缺乏,故致气虚。所以肾与气虚血瘀的关系尤为密切。血藏于肝,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盛,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正如张氏医通所云“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精血”。故脏腑功能失调,可导致气虚血瘀、血虚,气虚血瘀、血虚的出现,又可加重脏腑(尤其是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
作者单位:136200 吉林辽源,辽源市中医院 延伸阅读:
1
顶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