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我收藏的北宋汝贡瓷象耳瓶浅谈汝窑瓷器

 泃阳 2011-03-08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收藏家协会 >> 学术研究 >> 正文  
[图文]从我收藏的北宋汝贡瓷象耳瓶浅谈汝窑瓷器           ★★★
从我收藏的北宋汝贡瓷象耳瓶浅谈汝窑瓷器
作者:钱宝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5 更新时间:2010-2-22 16:18:45

   北宋汝窑瓷器以其端庄典雅、精美绝伦的造型被誉为宋时五大名窑之首,使宋代单色釉瓷器达到了艺术巅峰。
  本人收藏的这件汝窑贡瓷象耳瓶是一件难得的北宋汝贡窑宝器,高约12厘米,口径4.1厘米,底足4.2厘米,腹部最大直径6.2厘米。乳浊釉、天蓝色,釉表有粉质感,从耳至足受水浸,结满了白色钙质,局部气泡已破,裹足支烧,底有三个形如芝麻粒的小支钉,露出“羊肝色”。用80倍放大镜观察没有被侵蚀的釉面时,会显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寥若晨星”的光点。这件汝贡窑小瓶,制作十分小巧秀美,高一分则显太高,宽一分又显太宽。两只象耳更是生动逼真。除了其造型的完美外,在制作技艺上也十分精湛。这件汝瓷胎质薄而细密坚致,轮削精致,釉汁精纯,绝无挂釉、泪痕和厚薄不匀现象。因玛瑙入釉而使釉光莹润,有玉质感。色彩上蓝而不艳,灰而不暗,青而不翠,呈现纯朴稳重之感。
  这件汝窑瓷象耳瓶为什么称它为汝贡窑瓷呢?这是因为它是河南汝州清凉寺窑为宫廷生产的,专为进贡朝廷的御用瓷。在此我想就“汝官窑”、“汝贡窑”、“汝民窑”的定性和称谓来谈一谈。所谓官窑是由官家出银建窑,烧制瓷器只供宫廷使用,产品不是商品,不流向社会,残次品就地销毁深埋。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可以不计工本只要最好。而贡窑是民窑的属性,是百姓的私家财产。所以在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中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迈尤难得。”从“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一语,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产品出窑后,皇家将釉色美的、器型好的、皇帝喜欢的挑选走后,剩下的方可向民间出卖。宫廷所选这一部分可称为“贡品”。贡窑还有一种解释:从唐朝到北宋中期的税法制度不是向人民收取银两,而是以征收实物为主,或以劳动力抵税。各瓷窑要将质量最好的交给官府抵税。因此,有的器物底款写了“官”“新官”字样。如定窑瓷器出土器物常见此两种款。从文献记载,定窑、钧窑、越窑、耀州窑、龙泉窑在北宋、南宋时期都为宫廷烧过瓷器。都有“官”字款出现过。从来没有烧过贡瓷的瓷窑都称为民窑。
  目前对清凉寺是“汝官窑”、“汝贡窑”、“汝民窑”的定性和称谓,专家之间有较多的争议和看法。我个人认为通过1987年10月到1998年先后对“清凉寺窑”四次发掘得出的结论是:始烧于宋初,封火于元末,历时三百八十多年,是民窑性质。从宋哲宗元  元年(1086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20年间,是奉旨为宫廷烧瓷的。宋《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一语,可知确为宫廷烧过青瓷。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中的一条记载是:“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宣政间”就是宋徽宗政和到宣和十五年间(1111年-1125年),北宋亡于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这十七年中,北宋官窑的出现取代了汝贡窑。是否两窑同时烧造?没有文献可考。
  汝窑瓷的器型、风格、釉色、装烧工艺多承柴窑。香灰胎色,胎体较薄一般0.1-0.3厘米,汝窑是先烧素胎,700-800度低温烧后再施釉。宋早期有刻花、划花,中后期改为印花。色彩有天青、天蓝、粉青、淡青、豆青、虾青、月白各色,釉色以青为主。为了追求釉色美,汝瓷多是“半生釉”——即1100度-1150度的窑温,如温度再高,天蓝、天青色可能就要变成豆青、虾青色了。所以在同一窑内,施的同一种釉药,离火远近不同,出窑时釉色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器物一面色深,一面色浅。汝窑的窑工们为了得到更高的成品率,他们发明了“火照”。何为“火照”?它是一种类似长方形的砖,上面有长条形小槽,将施有釉药的“火照插饼”(一头尖形,一头有圆孔),插在小槽内,放在窑内离观察孔较近的地方,可以随时取出插饼查看窑内温度,以防温度过高,釉色不美、或是将器物烧变形。
  汝瓷的釉分两类:一类是“半透明釉”;另一类是“乳浊釉”。乳浊釉的器物釉面有“粉质”感。由于是“半生釉”,胎体瓷化程度不高,更因在地下埋藏多年,胎体组织结构受到改变,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不是很清脆,听起来声音很“糠”。釉面玻化程度也不好,埋在地下最容易受到侵蚀,原来是天蓝色、天青色,受浸后的釉面变成了淡青色、土黄色,失去了原有的光泽。汝瓷釉下有的有气泡,有的没有气泡。没有气泡的器物是用“热熔釉”浸浇的。釉下“寥若晨星”的说法各有不同见解:有的说釉下气泡极少“寥若晨星”,按此说法釉下无气泡的就看不到“寥若晨星”了。
  通过我对汝窑多年的研究有如下见解:民汝瓷没有“晨星”显现。而贡汝瓷有无气泡都有“晨星”显现,器物相比只是多与少的差别。条件是:要用80倍放大镜观察釉下,闪出五色的光点,这就是“玛瑙沫结晶斑”,也就是“寥若晨星”的象征。这种玛瑙沫为釉的器物即便釉面受到些侵蚀,手感也是很温润的。在半透明釉的器物上开片的多是冰裂纹,无颜色。在乳浊釉的器物上开片的,多是蝉翼纹、蟹爪纹。入土地区不同,颜色不同:有棕色的,有淡黄色的。水坑的器物釉表面有白色的钙化,如点上一点盐酸会冒出白烟。不冒白烟者可能是作旧(是用一种化学药剂作上的,清洗不掉)这种钙化是可以清除掉的,侵蚀严重者釉面不平有腐蚀痕迹,个别的气泡已破。
  汝瓷的烧造工艺有支烧和垫烧两种:凡是裹足满釉器物都是支烧,支钉多少是根据器型大小来决定的,汝贡窑与汝民窑的支钉是有区别的:贡窑的支钉形似芝麻粒,一头半圆一头尖,尖端朝器底心,圆头朝器圈足;民窑支钉是圆型,如小米粒,有的大一点,有的小一点。汝窑支钉烧工艺在陶瓷烧造史上堪称一绝。垫烧器物多是足上无釉才用垫饼垫烧。凡是露胎处,又经多年入土,都是“羊肝色”。是因胎土中含有金属元素,收到地下水、热、盐、碱的化学作用才变成“羊肝色”的。如将器物打破,新茬就是香灰色。
  宋代汝窑无大器,是受到生产力的限制。窑炉都是较小的马蹄形,只有4~5平方米,高约1.6米左右。清凉寺发掘时发现最大的一座窑炉11平方米。宋代改烧煤,不再烧柴。不管是烧煤还是烧柴,在窑内都有灰尘飞起,落在器物上就要出现“窑渣”。必须是一钵一器才能入窑。钵比器大得多、重得多,所以汝窑瓷器一般不超过30厘米高。
  北宋汝窑的烧造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我有兴收藏到这件北宋汝贡瓷象耳瓶,并且保存的如此完好,在我的藏品中也是十分珍贵的,它对我认识宋代汝窑瓷器起到很好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