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秘, 发力, 大成
发力时,须要身体舒放、屈折含蓄,不可断续。也就是全身无节不争.瞬间的互争.形成整体之争。全身的二争力越大.所发出的力量也就越大。由于人的自然本能就是上下劲大.所以上下争力最为重要。所发之力要上速度.比起试力来要快得多,而且要连续不断。
王芗斋老先生说过:“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身外三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包护之,而包罗之内,尽如刀叉钩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却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 发力是由蓄力和试力两个过程组成的。蓄力和试力之间是有极密切的内在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想发出很大的力量.首先就是蓄力。所蓄之力就是通过站桩得到的浑元待发之力;蓄力要求是在站桩或试力的情况下,周身都要保持内清虚.而外脱化,松和自然,神庄,力均,意念放大,发挺腰松,周身关节似有微屈之意.体认各项力量及神情,以期真实效用。要作到似松非松,松紧适度的待发状态。如果过紧则无力可发,没有后劲。过松则发力迟缓,往往被动.可能给对方乘虚而入的机会。若想再变主动就比较困难,而过紧时也可能正是对方的所需。所以应刚柔相济,一定要掌握住火候。 人在运动的状态下,瞬间从身体某一部位.迅猛地将浑元力爆发出来,就必须有整体的力量。在拳术中所谓力“整”就是力量的分布要平衡协调,上下要相连.前后,左右要平衡。使周身含蓄,紧密结合一致而为用。浑身之节,点、面、线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整”又包含有“紧”的意思。在拳术中和“整”相对的概念是“散”。”‘散”又包括“松”的含意。“松”的过度就是“散”。大成拳要求保持间架,就是不能“散”的意思。间架一散就受制于人。 大成拳力量是松紧互用,在发力的一瞬间,要求做到极“整”,也就是极“紧”。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动周身一切可能发动的力量,还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均整。一发之后,立即放松,以利再发。也就是说“发”和“收”都要求作得非常快。就是一触即发,一发即止。“松紧,紧松匆过正.虚实。实虚互为根 ”。必须配合适当才成。 大成拳中所谓的“功力“,系指力量的发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可快可慢,经过的空间路线可长可短,动作或大或小,体位斜正均可发出整劲的能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功夫和力量。 大成拳的发力,包括有形和无形,有定位和无定位,整体和局部,主动和被动,定步向前。定步向后下,定步向左,定步右.活步向前,活步向后下,活步向左右等种种发力。而最基本的一种叫正面整体发力,也叫定步向前整体发力。下面只讲一种,走步向前整体发力。 定步向前整体发力,是大成拳最基本的发力之一。其准备姿式,是站成和技击桩一样的丁八步。身体重心落在后面的腿上,两腿支撑体重分布为前三后七。大腿外侧边缘似有力微向内滚裹,两膝则做向外张。两小腿外缘亦似有力向内滚裹,两脚有意外张。前脚要后跟虚起,即脚掌着地,后脚要实。膝盖骨有力向前指,同时后胯要向后略靠,胯关节处力向后引与前膝向前指的力形成相引相争。两手抬起,在前胸两臂成抱树或抱球状,有撑抱之意力。何时发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仍须复原,如枪炮之弹簧伸缩不断之意。这是准备姿式。 向前发力的时候,两手半握拳,中指和无名指以及小指的指尖轻触掌心,成空心状,拇指和食指成一个环形,虎口微张。两拳相距约一拳,前手略高于后于,其距离也约一拳。全部要求除手型有变化以外,其它都和站技击桩的要求一样。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脐,长不过尺.短不逾寸.也就是向前推时手不逾尺,向怀内抱时近不贴身。左手不住鼻右来,右手不住鼻左去,要始终保持这样的间架。也就是间架绝不能散。 在发力之前,要设想自己的肩到肘这一段,如同没有,或者是一个锤柄。同时假设肘到手这一段如同一个钢钎。这样作的目的有利于肩部的放松,有利于力量的传导和精力的集中力量撞击在钢钎上,通过钢钎再传到接触点上。有了这样的设想以后,开始发力。发力是首先后脚蹬地,推动身体伸张向前摆动,要设想整个身体如同一个质量很大的大锤,骤然间要用整体惯力去撞击肘关节,以撞击前手肘关节为主。这时的意气力如同流体一样随而倾击,直冲前手关节,将力通过接触点传给对方。作发力练习时,要有假借的参照物,虽然手未能触及,但力要通过手放出去。 在与撞击的同时,双手要向内拧转着向前方伸出去。假设在与对方身体接触的一刹那,手指被弹直.此时就会觉得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破指而出,将对方摧倒或摧出去。这样发力的动作做完以后就恢复原位,就算完成一次发力。复原以后接着再发,要连续练习。
前后左右,互换无穷,操之愈熟,愈感其妙。当然这还不算完,关于松紧沉实之利用,刚柔静惊之揣摩,路径之远近,间架之配备,发力之虚实,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时间之机会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大成拳的发力与实作是有密切关系的,发力作得好,实作也就相应的好。因此在发力时还有许多事项需要加以认真注意,如果稍有忽视,对发力也是不利的。 在发力前,要周身空灵均整,精神饱满。要作到周身似松非松,不用僵力。若有用力,筋肉就要僵滞,一有僵滞,就会影响发力的速度和效果。但是也不能松懈。一旦松懈何言发力。发力时要求一触即发,一发即止。 在发力的瞬间,后胯往后下靠,前脚膑骨要有向前指的力,前脚猛然住地下一踩,好象踩到地里去一样,又如踩空一个台阶那样猛然。在发力的瞬间一踩即提,不许延长时间,此时的两腿支撑体重分布是前七后三。虽说是一踩,形式是脚踩,实际上是整个身子劲。踩下以后,要很快就弹回来,复原到发力之前的状态,仍然保持前三后七,前脚跟虚起以利再发。人有时不意失重,要倒未倒,如果能人为的作出那个劲来便好。 随着整个身体对肘部的撞击,头要向斜上方领,扣齿,下颌与脖颈有夹劲,额头也要相应地向前撞击。如牛顶架,冲劲很大。同时双手分拧,两肩外撑,两手不允许伸直,要形屈力直。头、手、脚,整身,同时动作,求其整劲。动则如怒虎出林,全身如灵蛇惊变,急若火烧,颇有神助之勇。 发力时精神上要求放大,力指向远方,意如摧动高楼,一推即垮的气势。在意念上要追求意境的真实感。诱导周身的精神“激发”状态。“具有烈马奔放,神龙嘶噬之势”.要有谷应山摇一起撞的情景。总之精神上要压倒一切。 身上要有弹性,间架不瘪,要拉之不开,压之不瘪,永远保持发力时的持续性,要有往有来,互换无穷,不能孤注一掷。要声力结合同时齐发。声能助气,可以弥补发力之不足。可以验证发力是否笃实均整。 练习时须先由何处入手,王芗斋老先生是这样说的:“习时须先由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继由点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复由偏倚之松紧以适发力之适当,更由适当之发力利用神光离合之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询问路之状而期实现一触即发之功能。”这段文章虽然简短,实际上很难。习行者应细细揣摩。 发力就是对浑元力作最大限度的发动。在发力中,人的肢体同时具有前后,上下的伏动,弓曲伸张,左右横向摆动,旋转前伸等特点。从形体来说,形屈可以形成三角支撑力,旋转前伸可以产生螺旋力,伸缩可以形成弹簧力,间架构成斜面力等等。从体内来说,由站桩而得来的内劲,可以说是意气力之合,它的流动速度给人的感觉,用语言也说不太清楚。举个例子来讲,如同一个装满煤气的煤气罐,你扛在肩上往上扛,每上个台阶它都有一股前冲的劲。就是这种劲,在发力中释解出来。 大成拳的发力是外形看着简单而内部却非常复杂。能量是通过形体表现出来的,形体的协调又很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是有形的动作好练,而无形的内劲是难求的。要想练好发力,就必须在站桩上狠下功夫。各种劲都是从站桩中求得的。只有坚持不懈地站桩,像储蓄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有纯厚的功力。所以练功不可拔苗助长,更不能望洋兴叹,止步不前。只要坚持持久地练功,自然领悟其中之奥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