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逆散

 风扫.落叶.归 2011-03-21

四逆散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四逆散
英文名称:
sini powder
定义:
同名方约有 3首,现选《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方。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上为末。每服方寸匕,白饮和服,一日三次。
所属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三级学科)

百科名片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等物质组成,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它主治阳郁厥逆,肝脾气郁等。

目录

简介
功能与主治
  1. 功用
  2. 主治
使用方法
方解
临床应用
方剂比较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方名】 四逆散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 柴胡(6克) 枳实(6克) 芍药(6克) 炙甘草(6克)
  【方组趣味记忆】 只烧干柴。 解:只(枳实),烧(芍药),干(炙甘草),柴(柴胡)。
  【汤头歌诀】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服
  【禁忌】 斟酌。
  【方论】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编辑本段功能与主治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编辑本段使用方法

  用法水煎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编辑本段方解

  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

编辑本段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胰腺炎、急性胃炎、急性阑尾炎、肋间神经痛等属于肝郁脾滞者。

编辑本段方剂比较

  本方与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文献】 方论 吴谦,等《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7录李中梓:“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以柴胡凉表,芍药清中。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以枳实利七冲之门,以甘草和三焦之气,气机宣通,而四逆可痊矣。”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