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

 山爷wzs0718 2011-03-22
 
                                                                也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
 
                                                                           作者:郭曰方    

    近些年来,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作家、科普作家、新闻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不仅积极参与讨论,而且热情投身于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很可喜的。毫无疑问,这种探索与实践,对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进一步亲密结合,使近大众,走进生活,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这里,我想就科学与艺术怎样融合,如何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供讨论时参考。

一、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智慧结晶。通过对这些事物发展规律以新的认识和抽象,寻求客观真理的普遍性,是科学追求的目标;艺术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对自然与社会中人类活动的认识和表现,寻求“真善美”的普遍性,是艺术追求的目标。由些可见,科学与艺术在反映的客观对象上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它们的追求目标在很多方面却是相同的。它们都属于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认知思维,属于人类文明的精华组成部分。

    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真和美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没有真实,就没有科学,同样,也没有艺术。只有真实的,才是美的,只有真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文学艺术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科学创造也是美丽的,科学探索客观真理,也在创造美,只有真实地总结、抽象自然现象,科学的原理和定理才带有普遍性。因此,真和美是科学和艺术的灵魂,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追求。

    科学和艺术的相互爱慕、联姻结合,创造和营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从科学发现中找到灵感,许多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都是从文学艺术中得到启示,它们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经成为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科学和艺术大师,无不在科学与艺术方面都有着深厚的修养。达·芬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建筑学、机械学科学家。歌德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地质学、植物学家。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在构思相对论的时候:从自己优美的小提琴旋律中获得灵感。李政道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自然界的“对称”使他获得美的灵感,他和杨振宇在对称与不对称中发现并提出了基本粒子弱互相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定律,做出了科学的证明,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我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有许多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郭沫若、华罗庚、苏步青、茅以升等,这的确是一种很有趣却又很合乎规律的现象。难怪一些年来,李政道、杨振宁,在向青年人传授科学思想时,总会不厌其烦地讲到文学、讲到艺术。李政道先生更是不遗余力地以极大热情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二、科学与艺术都钟情于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和创新是科学艺术的灵魂。李政道先生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结它们的是创造性。”这既是科学定理,又是艺术规律。因循守旧,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照抄照搬;是科学艺术发展的绊脚石。相反,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超越,敢为天下先,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是科学艺术取得突破、取得成就的巨大动力。的确,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和创新性。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不断地创造和创新,是它们殊途同归,最终走到了一起。

三、科学与艺术都需要想像,需要灵感。

    科学需要幻想,需要灵感,艺术同样需要幻想,需要灵感。幻想与灵感是创造和创新的发动机。“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讲的就是灵感。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的时候,突然爆发了灵感,于是引发了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著名画家吴作人的那幅《太极图》就是从正电或负电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灵感,完成了寓意深刻的杰作。如今已成了北京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标志。尽管每一位科学家、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他们探索和表现的对象不同,感受不同,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灵感和想像。

四、科学与艺术的发展都植根于时代的人文精神

    人类科学文化与文明进步的历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一再证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内在规律外,与它所处的时代精神、人文精神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这种时代精神、人文精神制约和推动着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仅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为例,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肯定了人在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精神和个性,要求科学要满足人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从而带来社会人文思想的解放,对推动当时的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乃至社会进步起了巨大作用。正是在这样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文艺得以复兴,科学得以发展,出现了科学与艺术创造上的巨大成就。

    弘扬和倡导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推动科学与艺术更紧密结合并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科学与艺术的发展都需要摒弃固步自封,需要超越自我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

    五、科学的发展为文学艺术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

    人类前进的脚步,已经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进步一日千里,科教成果层出不穷,科技活动如火如荼,科技人物各领风骚,讴歌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是广大科普作家、文学艺术家、新闻媒体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繁重而光荣的任务。一切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都应该积极深入生活,走近科学,亲近科学,表现科学,主动与科学家朋友,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学习科学知识,积累创作素材,发现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不断努力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同时,我们也希望科技工作者要加强人文精神和文学艺术修养,激发创造热情,将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深人浅出地、通俗易懂地传播给社会公众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贡献。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上,确实存在着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作家和科学家的主观努力之外,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撑非常重要。国家主管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鼓励科学与艺术的联姻,对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和作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大家都还记得,全国科学大会前夕。国务院主管科技教育工作的领导,曾亲自主持并召开作家与科学家的座谈会,大力推动作家写科学,写科学家。此后,便出现了以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树长绿》,黄宗英的《小木屋》等为代表的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所塑造的典型人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曾引导一大批青年人走上了科学之路。实事求是地说,一篇《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的社会价值,决不似低于一般的科技成果。国家主管领导部门应该有这样的远见卓识,舍得花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关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

    此外,培养学贯中西、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目前,我国的这种复合人才奇缺。科学家有许多不太熟悉文学艺术,艺术家又不懂科学,给他们的科学写作造成了很大困难。除了作家、科学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缩短距离外,国家主管部门应该有计划地在大学安排相应的专业课程,培养有志于从事科学写作的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国家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育人工程。

    科学与艺术是一对情侣,艺术需要科学的支撑,科学需要艺术的美丽。让科学与艺术携起手来,共同开拓人类美好的明天;愿艺术为科学插上翅膀,在科普创作的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飞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