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文学作品探究题命题类型、答题技巧浅探 -【SOHU-红树林】红树主人之粤教版高语学堂-...

 费厄泼赖 2011-03-24

一、考点分析:

2008年江苏高考必考内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题的考查,能力层级为F,在能力要求上有了明

显的提高。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

,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就文学作品阅读来说,探究题考查的具体要求为:

 (l)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

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

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

通过探讨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获得价值取向和审美愉悦,正是新课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

的解读”是《考试大纲》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项考查。

二、命题特点:

(1)开放性,往往针对文本内容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设唯一性答案,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探索和思辨的精神。

(2)综合性,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

(3)拓展性,问题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文本内容,常常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考题类型:

1.文本研讨类。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

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

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

格和心理。(8分)

答案:第一问: 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

第二问: 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解析:这两个问题不难,指向非常明确,只要结合文本回答就行,不过回答要全面,不遗漏要点。

又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第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

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题干中已经明确“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因此,答题时必须着眼于文章来探究。

答案提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分析:

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

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

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2.个性解读类。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也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

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我们可以把这种题型看成是文本研讨式探究的变体,不过相对于文本研讨来说,考生有一定的自由进行拓展

,但是必须如前所述要有一个“度”,与文本不即不离。

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访钢琴演奏家傅聪》第21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

再生、演变”? (6分)

本题也属于文本研讨式的探究,考查考生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深邃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究文本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答案提示: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容有真正的理解,领悟

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与再创造。

又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第18题: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此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的表述,也就是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我的看法可以赞同父亲的做法,也可以否定父亲的做

法,但无论怎样,都必须依据文本。

答案提示: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

,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

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

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再如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

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

以探究。(8分)

题干中列举出三种人对鲍勃、吉米的看法,要求就认同的一种进行个性化解读。答题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

他观点进行探究就行。观点要明确、论述要合理。

答案提示: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 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

他抓捕了朋友。

3.知识积淀类。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但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答案组织得好不好

往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

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文赤壁》第19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

如何认识与评价苏东坡,首先是要联系文本,再次是要有关于苏东坡的知识,比如熟悉他的诗词、散文,了解他的为人,特别是课内学习过的

《赤壁赋》等,如果对这些一无所知,探究的答案是写不好的。

4.联系现实类。这种题型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

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说村落》第19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

第一问属于常规题,第二问属于探究题。“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要做好这道题,必须联系现实来回答。随着时代的发展,村落似乎正淡

出人们的视野,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是很难做好的。

答案提示:第一问:作者的情感态度: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②唤起人们对村落

命运的关注和思考。第二问是一道涉及民族文化的题目,文章内涵较深,对于理解没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对于“融入”考生的“看法”这个问

题,因其涉及表达,有一定的难度。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出来后,考生的观点就不能与之无关。这个关联决定答题方向。要答出深度,不能仅

仅在“同情”、“遗憾”、“迷惑”、“无奈”等观点上打转,有必要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这是探究题的指向。

5.技巧分析类。要求学生就作者行文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探究,有的还要问作者这样的表达技巧给你写作的启示,前者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

后者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

先看2008年高考江苏卷《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这道探究题,是江苏卷新课标第一道真正意义上的探究题,虽然有不少专家认为,江苏卷的探究题肇始于2007年高考《麦天》的最后一题:文

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笔者不敢

苟同,因为这道题毕竟属于“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传统题目,还不能算是探究题。

做这道题时,必须要把握准小说的主旨和主人公,那么,本文的主旨和主人公是什么呢?小说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都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

的。第一段写“侯银匠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他作为手艺人,勤劳且灵巧

。有其父必有其女,正是因为侯银匠勤劳、精细、能干,才有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也许是作者考虑到小说的着眼点在

于侯银匠,所以倒数第三段又回到了侯银匠的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侯银匠喝酒,写他想起两

句唐诗,进一步写他对女儿的深深思念。这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如果题目换成“侯银匠的女儿”,恐怕开头几段和

最后几段的叙事角度是要变一变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作家汪曾祺师承他的老师沈从文,对人物所处的更为本质的文化背景和环境

是非常重视的,而女儿侯菊这枝叶正是侯银匠这棵大树生长出来的,她的勤劳、精细、能干正是源于她父亲同样的品质。

答案提示: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

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

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再看2008年高考山东卷《歌德之勺》第22题: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答案提示: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

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2008年高考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第22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6分)

答案提示: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四、答题点拨:

探究题的命题方式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它方式灵活多样,又能考察学生的思辩能力,在新型题目中占了大约5%的比例。面对这种新

题型,在高三的教学当中,老师有必要为学生对这类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及答题规律进行梳理归纳,以便提高学生的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个性阅读,也要尊重文本。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

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应当得到尊重。强调个性决不是不

要文本,不要原则,无根据的乱发意见不是探究的要求。注重事理,讲求规律。探究应建立在对事理的尊重,对规律的肯定的前提下。文本往

往是客观事实的浓缩,它表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之所以要探究,是因为对事实规律的认知可能有不全面、不科学的地方,有时需要从不同

角度作辩证的认知。

2.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答好探究题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以小说来讲,因为人物形象的把握,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理解好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基础。所以要搞清作者

写了一个什么事,通过这个事体现了作品中人物的什么性格,表现了什么主题。

3.熟悉题型并掌握题目涉及到的必要的知识。

比如散文类探究题型有主题的探究,有散文特点的探究(即形散神主散),以及组材的探究等;小说类常见的题型有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现实性

(或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真实性),此形象是否具有概括性,或某一情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或结尾的方式是否恰当,或该作品有没有审美价值,

有没有艺术价值,小说的主题是怎样的。

对于这些题型,我们也应掌握相应的知识。如散文思想内容的探究包括对主题的不同看法、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作品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

和情感价值的评价等,表达技巧的探究包括情节设置是否合理、语句或词语使用是否巧妙、结构是否得当和细节是否成功,探究作品的民族心

理与人文精神要求熟悉本民族一般的文化思想和古今人文精神,并能对有关说法和事例进行评价分析,探索得失,个性化认识是探索性试题答

题的思想所在,要求摒弃文本完美无缺的定势思维,善于质疑,立足文本,大胆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新的解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现实性这一问题,就要知道现实性是就什么而言的,这个现实性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小说中那样的人物,把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与现象中的此类人物联系起来就可以了。再比如人物形象是否具有概括性这一问题,就要先从概括作品中的人物性格

特征入手,然后再谈这一形象是生活中哪一类人的概括。某一情节的设计是否合理这种题的答法也一样,就是与现实进行比对,看看这一情节

能不能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有依据就是合理的,无依据就是不合理的。至于结尾的方式是否恰当这种题目,是与小说前文的情节有关的

,看它是否应该在此处结尾,在此结尾能否让读者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能否将人物的性格表达充分,能否达到结构的完美。而艺术价值的回答

,则紧扣小说的情节是否有波澜,描写人物用了什么手法,通过什么事件表达了什么主题。审美价值这类题题目,学生很难把握,但学生应该

了解审美价值都包括哪些内容,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它是指作品中人物性格向善向美的那些特征,还有作品反映的主题对现实有没有好的引

导作用,能否对现实产生积极影响,有没有美的语言及给予人享受的艺术手法;

4.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

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首先应题,

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其次再按序号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

来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