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届高考第一轮语文复习——小说阅读(附江苏题)

 海中第一人 2014-09-12

2015届高考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第一十五单元 小说阅读

题:(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20分)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位既敬业又有爱心的邮差,他所生活的小城,街道“空旷少人”,给人整体的感受是“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从中可以看出小城人少、平静、恬淡。小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邮差与人的交往体现出来的,这里有对自己的爱子发出善意怨言的老人,有儿子或女婿关心的好老太太,还有爱开玩笑的小伙子,包括故事的主人公邮差,他们个个都为人友善;再看小城的生活节奏,也是不疾不徐。  参考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要分析邮差的性格,应从理解句子意思入手。第一处画线句写邮差猜到学生信中的内容是“催饷”,“老头子”为了满足儿子的需要,不得不更辛勤地劳作,由此可以看出他体贴、宽厚的性格。第二处画线句通过旁白的方式写邮差先生的心理活动,他因偶尔替小城人送来坏消息而抱歉,说明他富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疾苦。  参考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要准确解答此题,就要理解这句话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从表层意义看,这句话是小城天气给邮差先生的感受;从深层看,是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感受。因为这里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不只是写出了邮差先生对小城天气的满意,更写出了他对小城生活的满意,言语之中透露出邮差先生对小城深深的爱。作为全文的结句,这句简短、抒情,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性的试题,探究的依据是文本的内容。对小说来说,文本的内容主要应该有情节、人物、环境这三要素。“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也就是淡化了情节,那么就须要从人物和环境这两个要素出发。当然,如能考虑到作品的风格特点,就更全面了。  参考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江苏省《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作了如下要求和说明——

阅读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评价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涵盖文学类文本和非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考查材料可以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选用实用类文本。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

(1)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考试说明》在理解层级为“现代文阅读”设置的两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侧重于根据具体语境把握重要词语、概念的意义。“重要词语、概念”,指在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概念,这些词语、概念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有特定的意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侧重于根据具体语境领会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重点考查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要求考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外在特征,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考试说明》在分析综合层级为“现代文阅读”设置的四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侧重于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理清行文的思路。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作进一步的归纳概括。所涉及的内容,可以是某一语段,也可以是某几个语段甚或全篇。

“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侧重分析文章的社会功用、基本要求、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分析文章中主要的表现手法等。重点要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侧重于对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要求考生从语言层面、形象层面、思想及哲理层面对作品进行鉴赏品析。《考试说明》在鉴赏评价层级为“现代文阅读”设置的两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侧重于通过作品内涵所依附的事物或人物形象来赏析作品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侧重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评价。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解读。《考试说明》在探究层级为“现代文阅读”设置的三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侧重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解读,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从中解读出文本的价值。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侧重于知人论世,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侧重于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对小说的考查近几年在全国18套试卷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江苏省对小说阅读的考查基本依据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方面进行考查。考查的重点是对小说的结构和主题进行分析概括,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进行分析,要求能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并对作品表现出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并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高考江苏卷对小说阅读的考查,一般采用四道简答题(或表述题),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列出的考点会根据选文随机考查。但有两点要引起注意:一是四个能力层级的考点都会涉及,即四道试题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二是重要考点(或子考点)会重点覆盖,反复涉及。例如“欣赏作品的形象”这一子考点几乎是高考江苏卷小说阅读必定涉及的命题点。

 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考点透视

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要点有两个:一是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二是揭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意义。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的把握,须将人物置于特定情节、特定环境之中,结合小说中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进行;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意义的揭示,则须在小说主题的观照下,对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作解读(即解读出小说中人物形象对表达小说主题的意义)。江苏卷在2008年《侯银匠》中有三题涉及人物形象,2010年《溜索》和2012年《邮差先生》中有一题直接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中有两题与人物形象有关,体现了江苏命题者对该考点的厚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并不一定全是用正面描绘的方法,有的时候也采用侧面衬托的方式。江苏卷这几年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考查,只是在具体能力要求上有所不同,有的要求鉴赏评价,有的要求探究。

典题例析

例1:(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思维导引〗在本文中,领队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主要形象,对他的刻画也相对集中,既有“敲一敲溜索”的动作描写,也有“可还歇”和“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的语言描写;既有“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和“瞟一眼汉子们”的神态描写,也有“一声唿哨,领队早已飞到索头”的侧面烘托。将这些方面结合起来,领队的人物形象就比较突出了。  参考答案: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③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④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例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思维导引〗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往往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正面描绘人物形象,或者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等方法来侧面描绘人物形象。小说中描写“骑手”的文字较多,既有外形上的“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也有独自一人骑行于峡谷中的行为,还有喝酒吃肉的动作,关注到这些内容,“骑手”的性格特点也就很明显了。  参考答案: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

解题指津

1.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这样一些方面来把握:

①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

②从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③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服务的。

④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⑤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从具体做法上来看,首先从文本中画出与这个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回答这类问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一般的答题模式为:某某是一个……(两到三个形容词)的人物形象(点明人物的身份特点)。作为这样一个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另一种答题模式,是根据小说中该人物的言行,分别概括,即像2010年江苏卷的参考答案那样,将能体现相同性格特征的言行分别放在一起,逐一点明这样的言行体现出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要扣住故事的情节和文章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客观地进行分析,既不要架空,也不要以偏概全,要具体、全面。二要注意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感情倾向。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正面的,一般用褒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反面的,一般用贬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那就从两方面作客观评价。

3.注意小说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人物即主人公,他往往和小说的情节、主题都有密切的联系,小说往往也以表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特点为主要任务。而小说中出现的其他形象,往往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形象的。

小说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有:①次要形象本身的意义;②烘托主要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

 概括小说的情节
考点透视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的顶点;“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各省份的考查情况来看,有的省份要求考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有的省份直接要求考生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在近年的江苏卷中,没有出现考查考生直接概括小说情节的题目,但把握小说的情节仍是正确解答小说阅读其他题目的基础。

最常见的概括小说情节的提问方式有这样几种:①请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典题例析

例:(2013·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有删改)

16.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思维导引〗情节是小说鉴赏的基本起点。小说中让我们津津乐道的除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就是曲折动人的情节。小说以德军占领下的巴黎为背景,叙述了

一个德军将领霍夫曼在巴黎的遭遇,但小说的主人公是贝尔蒂,真正体现主题——“尊严和风度甚至比生命还重”的人物当然是贝尔蒂,这不仅体现在他极力维护被自己俘虏了的霍夫曼的尊严,也体现在他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维护了自己的尊严。理解了这一点,概括情节就显得很简单了。  参考答案:(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解题指津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因此概括情节时必须要清楚小说情节的记叙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①顺叙。记叙的时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②倒叙。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③插叙。在记叙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记叙主要事件。④补叙(也叫追叙)。在记叙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个简单的补充交代。⑤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

顺叙的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是在叙述中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补叙是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平叙的优点是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明确了记叙的顺序后,依照一定的线索,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来概括。

概括的角度有:①完整叙述的角度。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②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无论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分析某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考点透视

小说的情节是作者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主要依托。高考江苏卷历来都关注小说情节的作用,往往考查某个段落在小说中的作用或者某个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如2008年、2010年、2011年都有类似的题目;还会同时兼顾对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的考查,如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的第11题(“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2010年《溜索》的第14题(见第144页)。因其关联的内容较多,牵涉的范围较广,往往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备考的重点。

分析某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一般会从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来设题,往往要根据此段落在文中的位置来答题。

典题例析

例1:(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侯 银 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扑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思维导引〗优秀的小说情节设计,讲究没有“闲笔”,讲究前后勾连照应。“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这就是为后文写女儿出嫁后侯银匠的“孤独”埋下伏笔;“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从概括人物性格的内容来看,这段话显然体现了侯菊精明能干,能持家。这样就为后文写她改装花轿、出租花轿、赢得公婆丈夫的喜欢埋下伏笔,这样文章前后联系起来考虑,就容易理解了。  参考答案: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例2:(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报  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名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游,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6.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思维导引〗题目的指向是小说开头的情节,首先要明确小说开头的基本特点和作用,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回答。解答此题要关注此情节对表现彭恩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它与下文文亚明出现后的行为表现的关系,与下文情节的关系,与开头结尾的关系等。  参考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铺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或背景;②点明彭恩是一个评论家、剧评家,介绍彭恩是干什么的;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能将性格具体化亦可,如率直的个性、认真的态度等);④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解题指津

考查某段落在作品情节发展中的作用,须要对该段落作具体细致的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此考点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段落或某种情景中的某个细节,如问文中某段在小说情节中有什么作用,或问文中某某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该情节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注意情节构思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第二类往往从整体设问,分析小说在情节上的特点。回答该类问题,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结合小说情节通常的特点,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③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④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⑤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⑥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

另外还须关注开头、结尾这种特殊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开头段往往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点明人物的身份、特征;③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④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中间段一般具有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及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结尾段往往有回扣标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含蓄蕴藉、引人深思的作用。一般来说,根据情节的发展,小说的结尾可以分为四类: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戛然而止的结尾。不同类型的结尾往往在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方面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区别。

1.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作用: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②这种结尾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作用:①从表达效果看,喜剧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尾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4.戛然而止的结尾。作用: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考点透视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景物描写是营造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同时也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关注景物描写在整个小说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近几年高考江苏卷中一个高频命题点。江苏卷在2010年有涉及景物描写的表现特色的试题,2011年有涉及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的试题。应予以一定的关注。

典题例析

例1:(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思维导引〗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的景物,如四季景色、风霜雨雪、山川湖海、草木花鸟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是小说基本特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不可或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般有以下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等。文中第一处自然景物是描写昆明下雪,下文就接着写战事的吃紧,所以这里的雪景描写主要是渲染气氛。而⑤⑥两段多次写到的腊梅林也是自然景物。第一次出现在孟弗之与蒋姓学生的对话之后,蒋姓学生拒绝做志愿者,孟教授的内心是沉重的,所以这里雪压腊梅林主要是衬托人物的心理。第二次出现在萧子蔚、澹台玮的交流沟通之后,雪的融化象征着人物内心纠结的消融。最后一处写澹台玮走入腊梅林,澹台玮是个爱国学生,而梅则是坚贞不屈的象征,这里以梅衬人。  参考答案:(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例2:(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2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思维导引〗小说最后一段是老人叙述完自己的故事走远后,作者对村庄景象的描写。这里有袅袅升起后又消散的炊烟,有女人们的吆喝声和男人们劳作的情形,老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乡村生活情形和老人对待牛的态度一样的自然和谐。同时,在小说结尾处的这处环境描写必然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到一定的作用。只要这样多方面思考,答题就比较容易了。  参考答案:①点出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解题指津

景物描写在小说中一般起到辅助作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活动安排好一个背景环境。须要注意的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为人物提供大的时空活动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因此,在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时,要分清是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还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分析社会环境描写时,要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结合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体会在国家、民族、时代背景下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典型性格。感受、分析自然环境描写时,首先要透过语言文字体察自然环境的特点,然后领会其在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心情的烘托方面所起的作用。

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这样一些——

1.社会环境。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

答题时只要根据这两大方面的要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即可。

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考点透视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重在思想内容,要求能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去分析。从最近几年高考来看,此考点一直是各省市命题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也是江苏卷的一个命题热点。例如2012年江苏卷第13题,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结尾处“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具体题目见本单元真题演练),要求考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句子含意。

典题例析

例:(2013·重庆卷第14题,文本《枪口下的人格》见第137页)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

〖思维导引〗该句写的是霍夫曼——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侵略者的一个动作。但这个动作,是小说情节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也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一笔,所以答题不能孤立地看这个动作,而要把这个动作放到整个故事的大背景中来思考,要联系小说的主题思考。主人公贝尔蒂在整个故事中表现出的真诚、正直、高尚的人格与霍夫曼傲慢、狭隘、虚伪的人格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一个伟大的灵魂,连凶残的霍夫曼都受到了震撼,说明霍夫曼产生了羞愧和敬畏,更衬托出贝尔蒂灵魂的伟大。  参考答案:①贝尔蒂高尚的人格震慑了霍夫曼的灵魂,使之感到羞愧和敬畏。②表现了霍夫曼复杂的人性。

解题指津

小说的重要语句往往是这样几个方面的句子:从内容上说,指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从主旨上说,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从结构上说,指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从表述上说,指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在理解这些语句的含意时,首先要能把握整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作者的思想脉络,然后把将要理解的句子归到适当的类别中。

1.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应该多加揣摩人物的情感,要注意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往往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环境描写含蓄地传达出来。

2.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注意和小说的主题相联系,要扣住小说的主题来回答。

3.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梳理小说的思路,根据语句所在的位置加以回答即可。

4.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应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联系其表层含意即字面意义,也要联系其深层含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的临时意义。这些句子不仅有比喻义、象征义,有时还有在抽象层面的含意,如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以及情感层面的含意等,要尽可能地分析清楚。

答题步骤:把握基本含意,吃透深层意义,联系内容和主旨,指出语句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的作用。

 赏析作品的内涵
考点透视

所谓“作品的内涵”,其含意是非常丰富的,就小说来说,作者通过叙述故事所传达出来的对生活的感受,通过塑造人物表现出来的赞赏、贬斥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作品的主旨和写作意图,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这一切都在作品内涵的范围之内。

赏析作品的内涵,既是对概括小说主题的考查(概括小说的主题属于小说阅读中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小说鉴赏评价的考查(主要是赏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还有对探究能力考查的成分)。因此这个考点实际是对作品的综合考查。从江苏卷的命题来看,2008年《侯银匠》的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2010年《溜索》的第14题(见下)和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的第14题(见第141页)都有类似内容的考查,只是设问的角度有所不同,具体的答题方向也略有不同而已。

须注意该考点的另一种命题方式——赏析标题的内涵、作用。小说的标题在小说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往往或是小说主要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或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答题时,须要全方位考虑,要通过联系、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内容来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从江苏卷近几年的考查来看,没有涉及小说标题的考查,但从其他省市的试卷来看,小说标题一直是命题者关注的考点之一,有的要求分析标题的含义,探究标题的内涵,有的要求分析标题在文中的作用。

典题例析

例1:(2010·江苏卷第14题,文本《溜索》见第135页)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思维导引〗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的品质;(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须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参考答案:(深刻意蕴)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例2:(2013·山东卷第22题,文本《活着》见第142页)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思维导引〗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但老人又将他买的牛起名为“福贵”,所以,“活着”既是说人,也是说牛。从“活着”的本义上来看,老人身边的人都已经“一个挨着一个死去”,但他还活着,老牛即将被杀,只因老人偶然经过才活到现在。同时老人和牛悠闲的生活状态实际上体现了老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进一步启发读者思考如何“活着”,如何让自己更好地“活着”。  参考答案: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解题指津

赏析作品的深刻内涵,就是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不仅要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还要从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赏析小说的内涵。

赏析小说的内涵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①从小说的情节入手。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分析小说要表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事件反映出什么样的主题。②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看小说中有几类人,从人物的性格命运,尤其是主人公的性格命运来看小说的主题。③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境入手。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很多时候小说的主题隐藏在精巧的构思中,要能认真分析小说的构思特点,从中把握作者要表现的主要内容。

3.小说标题的内涵、作用。

在理解标题的内涵时,应该注意这样几个方面:①表层义,即小说中具体的关于标题的实在含义。②引申义,也就是由表层义引出的更深层次的含义。③象征义或比喻义,就是由表层义的本体所象征或比喻的抽象的精神品质方面的含义,这个含义一般和主题表达相关。

在分析标题的作用时,可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①设置了悬念;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的矛盾冲突;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找准方向后,再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情节适当展开分析即可。

 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
考点透视

现代文阅读部分经常涉及“表现手法”这一概念,关于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高中语文教材中没有把它解说清楚,导致很多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一直含糊不清。江苏卷在命题时巧妙回避了这一问题,而采用了“表达特色”和“表现艺术”的说法,把“表达特色”或“表现艺术”作为一个属概念,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都作为从属于它的种概念来看,这样就避免了概念间的混淆。因此,这里我们采用这种说法,把“表现艺术”作为一个属概念,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作为它的种概念。

表现艺术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从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看,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从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看,有顺叙、倒叙、插叙等;从情节的安排看,有伏笔、照应、烘托、铺垫、悬念、突转、抑扬、对比等;从叙述的人称看,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此考点重在分析其艺术效果,阐述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高考中可以针对这一考点直接命题,但更多的是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命题。

典题例析

例1:(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未 婚 妻

[法]奥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把它们从这里拿开。”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不是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们表达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听了之后都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个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样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嗳!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非常使我喜欢。假使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对农民夫妇说:“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拿出了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辞谢了她的好意。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

16.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思维导引〗对比手法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它是一种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从本文来看,当农民夫妇讲起自己的儿子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另外一组对比则是“我”和农民夫妇儿子的“未婚妻”,“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而这位“未婚妻”不仅有爱她的“未婚夫”,还有这样善良的公婆,“我”的处境可想而知。  参考答案: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出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②“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

例2:(2011·江苏卷第12题,文本《“这是你的战争!”》见第141页)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思维导引〗手帕的递、接是一个细节描写,这一描写涉及孟弗之教授和几个年轻的学生。这些学生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很显然他们乐意做志愿者,是一帮充满爱国热情的学生,孟教授对他们的行为赞赏有加,因而看到他们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怜爱之情顿生。所以手帕细节表现了老师对爱国学生的关爱、师生之间的默契、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等诸多复杂的感情。  参考答案:①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②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③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解题指津

本考点侧重技巧考查,因此首先要弄清体裁特点,懂得各种表现艺术的概念及作用。

1.人称运用的区别及作用。

出于叙述的需要,小说往往采用一定的叙述人称展开。在解答针对某一人称的作用的题目时,首先要确认人称,明确答题的方向,然后将小说内容和人称的作用相结合组织答案即可。

人 称

作  用

第一人称(我)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你)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

第三人称(他)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修辞手法的作用。

对于修辞手法的赏析,实际上首先是判断,然后结合该修辞的作用进行赏析就可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要求掌握的七种修辞格,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辞格

作  用

比喻

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比拟

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

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抒情强烈,感染力强;增强条理性,加强节奏感;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答题时先要判断修辞的类型,并能阐述清楚如何运用该修辞,然后根据修辞的作用,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回答。

3.主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

表 达 效 果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作者带着情感去观察、描写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衬托或渲染

用另外事物来陪衬、对照,或用浓重的笔墨描绘某一事物,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为行文作铺垫,营造氛围。

铺垫

为了突出某个表现对象,而预作一些陪衬、烘托和交代。它可以起到制造气氛、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作用,使形象更鲜明突出。

点面结合

文章中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重点写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既能反映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的、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悬念

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伏笔

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为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特点、事物特征更鲜明。

首尾呼应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凑、严密。

画龙点睛

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4.主要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表达方式

表 达 效 果

描写

肖像描写

表现人物特征,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形成强烈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蕴藉含蓄。

记叙

顺叙

连贯通畅,条理清晰,不蔓不枝。

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

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波澜起伏。

议论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说理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5.重点谈谈细节描写。

一般来说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同时也是人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神情的描写。它着眼于细小,却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事件发展、烘托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分析它的作用时,必须要从内容、结构和主题方面来加以考虑。

从内容方面来看,应该要回答清楚该细节描绘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从结构方面来看,主要应关注此处的细节描写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与前面的情节是否有照应,对后面情节的发展是否有铺垫。

从主题方面来看,主要应注意该细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样的作用,该细节与小说的主题是否有联系,能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答题模式:小说用了什么方法(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要表现的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清楚这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考点透视

本考点主要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是文学类作品阅读中难度较大的一类能力要求,从作品本身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须从作品本身出发,抓住人物、情节等要素,而作者的真正意图还是应该在小说的主题方面寻找。

该考点由于难度较大,回答时须要联系的内容较多,在江苏卷中一直没有出现,在其他省市的试卷中偶有出现,考生应作适当的准备。

典题例析

例:(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阿根廷]莱·巴尔莱塔

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

“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骑士跳栏!”

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

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

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

“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进墙壁。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了他的身子。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

“简直太神了!”

“嗯,你信吗?”

“天哪!夫人,我可不是三岁的小孩!”

“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

“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

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

“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哎呦,我笑得实在受不了喽”。

那影子又吃、又喝,泰然自若。不久,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他一本正经地说道:

“诸位,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但这无关紧要。总有一天,这项旨在使自己的影子独立于本人的实验,必将得到公认和奖励。临走前,敬请凡有疑问者前来搜一下敝人的衣服,以便确信我绝没有藏匿任何物品。诸位的慷慨惠赠,无一不为我影子所食。这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十分感谢,祝大家吃好,晚安!”

“见鬼去吧!”

“谁要搜你的身子!”

“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吧!”

卡米洛·弗莱切,真名叫胡安·马里诺,他面朝三方,各鞠了个躬,神态庄重地退出了餐厅。穿过花园时,突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给我滚!”警察厉声吼道,“下次再看到你,就让你和你的影子统统蹲到警察局过夜去。”

他低下头,慢慢地走了出去。拐过街角,他才稍稍挺直身子,加快脚步回家。

开门的是他女儿,十五六岁光景。

“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

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

“带回来什么没有?”

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小匙。

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

“你不想吃点什么?爸爸。”

“不,”他头也不回地回答说,“你们吃吧,我已经吃过了。”

马里诺面朝窗子坐下来,茫然失神地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琢磨着明天该去哪里表演他的奇迹……

(沈根发译,有删改)

(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思维导引〗本文叙述了一个心酸的故事,相信前半部分马里诺的影子表演肯定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然而这一切显然都是假的,就像马里诺自己说的那样,这个表演“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精彩的表演给在场的人都带来了欢乐,“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但回到家中的马里诺却是另外一番情形,前后形成强烈对比。这是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的构思,这样的设计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乃至于主题的表达都应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绕这些方面来回答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解题指津

作者对小说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方式甚至表现手法的选择都是出于自己的创作需要,或为了情节曲折动人,或为了人物形象丰富,或为了手法与众不同,当然最关键还应该是有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而主题的表达又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

因此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


 

 

 


 

一、(常州市2014届第一学期期末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亲的隔年花

仲达明

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夜晚,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

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邻居把他父亲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一气之下,出去打工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的情绪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安慰道,也许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父亲嘿嘿地笑了一阵,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嘛。

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雨天,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二天用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撒到那荒了一年的土地里。

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最高分。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小说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开导“他”,却只是“静静地坐着”,“什么话也不说”,用无声的陪伴让“他”自己缓释;②特意带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以自然幽雅的环境放松“他”的情绪,抚慰“他”饱受创伤的心;③以最高的作文分数来体谅“他”的坚忍,赞赏“他”走出了低谷。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情感和心理?

参考答案 ①与儿子久别重逢后的激动,对自己没跟儿子告别就外出打工的冲动行为感到内疚;②联想到自己在妻子去世后的消沉颓废,感到惭愧,并带有些许的自嘲。

3.“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这段叙述对小说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呼应上文“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的情节;②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为下文的“隔年花”作铺垫。

4.试探究小说以“父亲的隔年花”为题的深意。

参考答案 ①“隔年花”经历寒冷的冬天隔年发芽盛开,隐喻了父子俩经历人生的严冬重新振作的经历;②“隔年花”代表了儿子的忏悔,在儿子的鼓励下,父亲走出了丧妻的阴影,儿子就是“父亲的隔年花”,“隔年花”包含着父子间的深情;③坚忍和真情使父子俩走出人生的严冬,“父亲的隔年花”形象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二、(苏锡常镇2014届四市一模试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英雄的舞蹈

路 翎

在两条澄碧的、细瘦的、美丽的小河像亲爱的姊妹一般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的村镇。它总共不到两百户人家,然而,中国应有的东西,它都有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面,可爱的、和善的居民们,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天黑下来的时候,一只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爬上了高台。

“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张小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

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同时斜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做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他寒颤了一下,望着街上的摊子上的、阴雨里的凄迷的灯光。他看见有人冒着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

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和男人装做女人的尖厉的、淫荡的歌声:“哎呀呀,我的心!”

“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力地击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了,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突然地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同时他觉得手脚发冷,“不好!”他想。忽然地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了。

“喂,张小赖,曹操啷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

张小赖突然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大火和参天的古树。但酒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跟着来的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张小赖发狂了。他吸引了几对紧张的视线了,这使他陶醉起来,并觉得自己已经从那个失望,那些可怕的印象得到了解放——他愤怒、欢笑而发狂,和这个失望做着殊死的搏斗,而胜利了。

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他要唤回那些古代的英雄们来,以与现在的生命、丑恶、失望抗衡,这些古代的崇高的英雄们一个一个地回来了,使这间茶馆,使那些简单的年轻人严肃而激动。但这神圣的瞬间迅速地消逝,突然间可怜的张小赖语无伦次了。

“不是吹的话,要是生在几百年前,我还不是一个吕布!”

他说,站在高台上,举着手,“兄弟我有一手魔法,不是吹的话,”他拼命地,愤怒地叫,“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于是他耸起肩膀,鼓起嘴来,弯着腰,向空中拼命地吹着气。他听见了歌声、胡琴声、笑声,他歪着头轻蔑地倾听。“啊,杀啊!”他喊。

台下的人们,有趣地笑起来了。他的嘶哑的大声使得很多人从街上跑过来了,于是茶馆里就挤满了人。那些简单的人们,把一切都认为是有趣,当然的,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快乐地哄笑着。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就唱起来,并且打起拳来。

随后他跳了下来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他在台上挥舞起竹棍来了。

他觉得窒闷,可怕的窒闷,于是拼命地叫喊了一声。这叫喊引来了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它们被他征服了。然而这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并且拼死命地舞着竹棍。忽然地他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

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茶馆里腾起了一阵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的声音。然后是突然地寂静。

“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安静的声音,在寂静中说。

一九四五年七月九日

1.小说第1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或“地点”)、社会环境(或“人文环境”“精神氛围”),引出小说主人公张小赖,为下文张小赖说书致死作铺垫。

2.文中画线句,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酒馆老板摇摆着走出去的神态,显示出他对张小赖的不屑,这进一步刺激了张小赖的发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张小赖的疯和死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发疯”说明他对世俗文化的抗争、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死”说明他的悲剧命运,也表现了具有世俗吸引力的新的文化潮流尽管含有糟粕,但仍不可抵御。

4.试探究题目中的“英雄”在小说中的多重含义。

参考答案 张小赖扮演的各种英雄人物;对英雄崇拜的一种传统旧文化;与世俗文化(或“新潮文化”)作斗争的说书艺人张小赖的形象。

三、(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朋  友

[美]斯考特·奥洛斯基

“今天晚上出来有点儿冷。”亚当·塞巴斯坦对自己咕哝着。

亚当,47岁,他像往日一样独自坐在公园里的长凳上。他的衣服是沾着污点的白衬衫,外面罩着一件旧的军用胶布雨衣,裤子是用一种质量差的料子制成的,裤线多得就像他额头的皱纹。他颓然坐在凳子上,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堆破布。

“又忘了我的围巾了,”他说,“我可能要着凉死掉。”

风飕飕地从树林中吹过,当亚当听见年轻人的脚步声朝他走来的时候,风声停住了。

“先生,晚上好!”

亚当抬头看见一位年轻人,大约30岁,向他微笑着。

“如果我坐下来,行吗?”

“我当然在乎,可我不能阻止你坐在你想坐的地方。”

“你的话听起来很刺耳。”这个人挨着亚当坐下来的时候说。

“为什么我不应该呢?我在这儿一个人坐着挺好的,享受着夜晚的凉爽空气,你突然跳出来坐在我身边,打乱了这种平静。

他俩无言地坐了一会儿,接着,又起风了。亚当把衣领拉起来围着他的脖子。

“我的名字叫雷。”年轻人说着伸出来他的手。尽管非常恼怒,亚当也伸出了他的手,希望雷能够尽快离开。

“我的名字叫亚当。”他说,仅仅是出于客气的需要。

“啊,您好,亚当!”

亚当缩回了他的手。

“能多好就多好。”话从亚当嘴里说出来,没带什么感情。他又把大衣领子拉起来围住脖子。

“你不冷吧,是吗?”雷用着对亚当来说似乎是真正关心的语调问道。

“哦,我以前挺冷的。你知道什么呀?过去的25年中,我每天晚上坐在这凳子上,在所有这段时间以外,我觉得没有任何人停下来和我说话,甚至没有人注意我,更谈不上跟我说点儿什么了。然后,不知打哪儿来的,你坐在这儿。”雷有点儿窘,把自己的围巾给了亚当,亚当一番推辞后,接受了。随后,他们聊天了。聊啊,聊啊,聊了两个小时,从公园的情况一直谈到了国家的情况。大部分的话是亚当说的,他谈了他的生活,着重谈了他的童年。

“好了,我讲得太多了。雷,你为什么不跟我讲点儿你自己的事儿呢?”雷有些不自在,很快地看了一下表,突然说:“我告诉你什么,亚当,时间晚了,我得回家了。”然后,他微笑地说:“你明天可是还在这儿?同样的时间,咱们再多谈谈,好吗?”

“好,行!”亚当很精神地说。雷站了起来,而且扶着亚当站了起来。说了再见以后,雷匆匆地走了。亚当微笑着,他拖着脚步走的时候还吹了口哨,并不觉得冷了。

“雷忘了他的围巾,他猜我明天会给他的。”亚当想。这时,两个穿着制服的人走近他。

“你看见一个男人独自走过这儿吗?30岁的样子,棕色头发,身高大约5英尺11英寸。”其中一个问道。

“没错,一个最好的小伙子。他打这条路走的。”

“谢谢。”

“他干了什么不好的事儿了吗?”

“大约4小时以前,他从精神病院逃到了这条路上。他因为无缘无故要打人才被送到我们那儿。你下次碰到他要当心。”

亚当并没听清最后一句话。他的肩膀耷拉下来,两眼模糊了,视线落在地上。当他步履艰难地走过大街走到他的住屋时,他唇边的微笑消失了。他慢慢地躺在床上,紧闭双眼,全身紧张,他发出了刺耳的叹息,这叹息传达了一个不安的、烦乱的灵魂之音,并且带着一种终结的感觉,但空气并没有随着吸进去。

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

1.小说开篇借主人公之口交代天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交代自然环境的寒冷,暗写社会环境的冷漠;②烘托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凄凉;③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④奠定了全篇悲凉的感情基调。

2.文中亚当说雷的到来“打乱了这种平静”,结尾写“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如何理解两处“平静”的含义?

参考答案 第一处“平静”指亚当对生活的长期孤独寂寞和社会的冷漠无情已经习以为常。第二处“平静”既暗示亚当在得知雷居然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后感到彻底绝望,又暗示亚当在这种绝望中已经死去。

3.有人评价这篇小说的结尾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小说结尾揭示雷是个精神病患者,这出乎意料;但正常人不会跟亚当聊天,又在情理之中;这让对未来燃起希望之火的亚当再度跌入冰冷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冷漠。

4.小说以“朋友”为题,试探究其深刻意蕴。

参考答案 ①亚当长期贫苦、孤独、寂寞,不被人关心,也没有朋友,反映了社会的人情冷漠;②在雷给予亚当关心帮助后,亚当敞开心扉对雷倾诉,表达了对朋友的渴望、对友情的呼唤;③亚当没有能从正常人那里得到温暖和帮助,却从被正常人认为有“精神病”的雷那里获得朋友般的关怀,在反讽中揭露了人性的扭曲。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威  风

相裕亭

东家做盐的生意。

东家不问盐的事。

十里盐场,上百顷白花花的盐滩,全都是他的大管家陈三和他的三姨太掌管着。

大东家好赌,常到几十里外的镇上去赌。

那里,有赌局,有戏院,还有大东家常年买断的三间沿河、临街的青砖灰瓦的客房。赶上雨雪天,或东家不想回来时,就在那儿住下。

平日里,大东家回来在三姨太房里过夜时,次日早晨大都日上三竿才起床,那时间,伙计们早都下盐场去了,三姨太陪他吃个早饭,说几件她认为该说的事给东家听听,大东家也不知道是听到了,还是压根儿就没往耳朵里去,大都不言不语地搁下碗筷,剔着牙,走到小院的花草间转转。高兴了,就告诉家里人哪棵花草该浇水了;不高兴时,冷着脸,就奔大门口等候他的马车去了。

马车是送大东家去镇上的。

每天,大东家都在那“哗铃,哗铃”的响铃中,似睡非睡地歪在马车的长椅上,不知不觉地走出盐区,奔向去镇上的大道。

晚上,早则三更,迟则天明,才能听到大东家回来的马铃声。有时,一去三五天,都不见大东家的马车回来。

所以,很多新来的伙计,常常是正月十六上工,一直到青苗淹了地垅,甚至到后秋收盐了,都未必能见上大东家一面。

大东家有事,枕边说给三姨太,三姨太再去吩咐陈三。

陈三呢,每隔十天半月,总要想法子跟大东家见上一面,说些大东家爱听的进项什么的。说得大东家高兴了,大东家就会让三姨太备几样小菜让陈三陪他喝上两盅。

这一年,秋季收盐的时候,陈三因为忙于同各地盐商的周旋,大半个月没来见大东家。大东家便在一天深夜归来时,问三姨太:“这一阵,怎么没见到陈三?”

三姨太说:“哟,今年的盐丰收了,还没来得及跟你讲。”

三姨太说,今年春夏时雨水少,盐区喜获丰收!各地的盐商,蜂拥而至,陈三整天忙得焦头烂额。

三姨太还告诉大东家,说当地盐农们,送盐的车辆,每天都排到二三里以外去了。

大东家没有吱声。但,第二天大东家在去镇上的途中,突发奇想,让马夫带他到盐区去看看。

刚开始,马夫以为自己听错了,随后追问了大东家一句:“老爷,你是说去盐区看看?”

大东家没再吱声,马夫就知道大东家真是要去盐区。大东家那人不说废话,他不吱声,就说明他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

当下,马夫就调转车头,带大东家奔盐区了。

可马车进盐区没多远,就被送盐的车辆堵在外头了。

大东家走下马车,眯着眼睛望了望送盐的车队,拈着几根有数的山羊胡子,拄着手中小巧、别致的拐杖,独自奔向前头收盐、卖盐的场区去了。

一路上,那些送盐的盐农们,没有一个跟大东家打招呼的——都不认识他。

快到盐场时,听见里面闹哄哄地喊呼——

“陈老爷!”

“陈大管家!”

大东家知道,这是称呼陈三的。

近了,再看那些穿长袍、戴礼帽的外地盐商,全都围着陈三递洋烟、上火。就连左右两边为陈三捧茶壶,摇纸扇的伙计,也都跟着沾光了,个个叼着盐商们递给的洋烟,人模狗样地吐着烟雾。

大东家走近了,仍没有一个人理睬他。

被冷落在一旁的大东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在那帮闹哄哄的人群后面,好不容易找了个板凳坐下,看陈三还没有看到他,就拿手中的拐杖从人缝里,轻戳了陈三的后背一下。

陈三一愣!还没有反应过来身后的这位小老头,到底是不是他的大东家时,大东家却把脸别在一旁,轻唤了一声,说:“陈三!”

陈三立马辨出是他的东家,忙说:“老爷,你怎么来了?”

东家没看陈三,只用手中的拐杖,指了指他脚上的靴子,不温不火地说:“看看我的靴子里,什么东西硌脚!”

陈三忙跪在大东家跟前,给大东家脱靴子。

在场的人谁都不明白,刚才那个威风凛凛的陈大管家,陈老爷,怎么一见到眼前这个骨瘦如柴的小老头,就跪下给他掏靴子?

可陈三是那样地虔诚,他把大东家的靴子脱下来,几乎是贴到自己的脸上了,仍然没有看到里面有何硬物,就调过来再三抖,见没有硬物滚出来,就把手伸进靴子里头抠……确实找不到硬物,就跟东家说:“老爷,什么都没有呀!”

“嗯——”大东家的声音拖得长长的,显然是不高兴了。

大东家说:“不对吧!你再仔细找找。”

说话间,大东家顺手从头上捋下一根花白的头丝,猛弹进靴子里,指给陈三:“你看看这是什么?”

陈三捏起东家那根头发,好半天没敢抬头看大东家。大东家却蹬上靴子,看都没看陈三一眼,起身走了。

1.小说中的“三姨太”在人物刻画中的作用有哪些?

参考答案 负责照顾“东家”的饮食起居,突出表现东家在家里的“威风”;充当东家和陈三之间联系的纽带,表现东家实际对盐场生意的控制权,表现其在生意上的“威风”。

2.大东家在管理盐场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结合文本分条概括并作分析。

参考答案 ①善于用人。盐场的生意全都交给三姨太和陈三管理。②似管非管。放手但并不是不闻不问,而是在枕边、餐桌等处了解情况、发出指令。③恩威并济。陈三汇报盐场情况令他高兴时,会让三姨太备几个小菜,让陈三陪他喝两盅;看到陈三在盐场威风凛凛,对其刻意羞辱后扬长而去。

3.小说题为“威风”,东家的威风主要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的?结合作品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①对比。一是刻意突出陈三在盐场的威风,与下文描写陈三在东家面前的卑微形成对比,突出东家的威风;二是“东家做盐的生意”与“东家不问盐的事”的行事方式对比,突出东家做生意的威风。②细节描写。如“拿手中的拐杖从人缝里,轻戳了陈三的后背一下”一个“轻戳”突出东家的主子身份;再如“从头上捋下一根花白的头丝,猛弹进靴子里,指给陈三”,一个“猛弹”显示东家刻意刁难以折陈三威风进而自逞威风的心理。

4.小说故事性不强,叙事亦显得不紧不慢,试探究这样的叙事特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制造悬念,慢条斯理的铺叙,自然引发了读者的疑问:小说标题的“威风”何在?②叙事和缓,利于表现东家日常生活的悠闲,突出东家对盐场生意的驾驭能力;③故事性不强,利于展现盐场的环境和常态,年复一年,周而复始;④作者以静写动,平和的情节、静静的叙述为后文凸显东家“威风”蓄势,使小说结尾东家“威风”迸发出遒劲的张力。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普雷瑟先生的成功之道

[美]贝蒂·扬斯

几年前我攻读一个教育学博士学位。根据学校规定,我选择了衣阿华州社会福利事业厅厅长普雷瑟先生作为跟随实习的人选。普雷瑟先生的扶贫帮困工作卓有成效,他不仅合理使用各种救济和捐赠,更重要的是,他使许多失业的人重新找到工作并走向成功,让无数贫困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二天,我往普雷瑟先生的办公室打了电话,他的秘书告诉我他出差了。一连两周,我每天打电话,但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答复。后来,我决定直接去拜访他。

到了那里,我发现普雷瑟先生有三个秘书。他们的办公桌在普雷瑟先生的办公室门前列成了一排,前两个秘书背朝门,后一个秘书面朝门。

“您好,我想见普雷瑟先生。”我对第一个秘书说。

“预约了吗?”秘书漫不经心地说。

“没有,为什么不能直接预约呢?”我问。

“也行。”她说,然后拿起电话机,拨了一个号码。接着,第二个秘书桌上的电话机响了。两个秘书相隔仅有一米的距离,居然煞有介事地用电话谈了起来。最后,第二个秘书说:“告诉她5个月后普雷瑟先生可能有空,不过要提前一个星期打电话来确认。”她们的一番奚落让我的肺都快气炸了,我转身想走。这时,我看见两个秘书起身去了餐厅。我有了一个新的计划:我想见普雷瑟先生。我从钱包里掏出100美元放在秘书的桌子上:“请你转告普雷瑟先生,我花100美元买他5分钟的时间。”

秘书一惊,看看我,一句话未说,走进了普雷瑟先生的办公室。

不一会儿,从普雷瑟先生的办公室里传来爽朗的笑声,一个高高的男子打开办公室的门。“进来,”他笑道,“请坐。”

我把实习合同递给了他。他拿起合同几乎看也没看,就签上了他的名字。“好了,”他抬起头说,“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你的100美元买我的5分钟时间。”

我准备的问题一下子全都想不起来了,只能茫然地看着他。“让我来说吧,”他说,“你是不是想问,我是如何成功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愿望的?又是如何让许多人脱贫致富的?”他刚想说出第三个问题,桌上的电话响了,他按下了免提键。从他们的对话中,我得知打电话的是他的朋友丹尼斯。丹尼斯是本市的一名雕塑师,他创作的雕塑作品《堂吉诃德的马》在本市获得大奖,使他成为本市知名人物。可是,他告诉普雷瑟先生,这座放置在街心公园的雕塑作品前一天晚上被一些调皮的孩子毁坏了。

普雷瑟先生听了哈哈大笑:“这是好事呀,我的朋友!一来这件事会让你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堂吉诃德的马》虽堪称佳作,但也让你沾沾自喜故步自封——其实你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全世界人民可都等着这一天呢。”

“你给了他看待这件不幸事件的全新的角度。”我在他们通话结束后评价道。

“不仅如此,”普雷瑟先生说,“我是想让他觉得他是有价值的。一个人如果觉得他是有价值的,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所以这件让他伤心的事反而是件好事?”

“贝蒂,”普雷瑟先生说,“成功不是以你取得的胜利来衡量的而是看你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如果我们彼此提醒要坚持不懈地发现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将消极转变为积极,那么我们就会互相鼓励着走向伟大。丹尼斯今天就需要得到这样的提醒。”

“普雷瑟先生,”我把话题转移到正题上,“感谢您让我跟您实习,可是,我想知道,为什么您刚才并没有认真看一看实习合同就在上面签字了呢?”

“两个原因,”他说,“首先,你为了能见到我想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方法。知道我为什么让我的3个秘书以那样的方式安排在外面吗?那些能够过我秘书第一关的人展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明见我是有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能把挑战看作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抱怨。其次,你让我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你花100美元买我5分钟的时间!”

普雷瑟先生没有收下我的100美元。此外,丹尼斯创作的新作品《女人头像》获得了巨大成功,让他享有了“艺术大师”的美誉。

(摘自《读者》2007年第2期)

1.简要说明普雷瑟先生的办公室门前为什么设三个秘书。

参考答案 普雷瑟先生设置三个秘书,预约5个月后才可能有空,这些都是考验拜访者的,以此来测试拜访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普雷瑟先生的成功之道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要坚持不懈地发现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将消极转变为积极,互相鼓励着走向伟大。②遇到问题不抱怨,积极面对。③认可他人,让别人感觉到存在的价值。

3.文章中插入普雷瑟先生和他朋友丹尼斯的对话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内容上:①说明普雷瑟先生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不幸的事件,能用全新的视角给别人以启示。②借普雷瑟先生的话,强调“让他觉得他是有价值的”的重要性,为普雷瑟先生的成功之道“点睛”。结构上:照应上文“他使许多失业的人重新找到工作并走向成功,让无数贫困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为下文丹尼斯创作的新作品获得巨大成功埋下伏笔。

4.普雷瑟先生说:“成功不是以你取得的胜利来衡量的,而是看你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①一个人如果觉得他是有价值的,就不会丧失信心,就会从失败中站起来。②有了自信心,就会坚持不懈地发现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将消极转变为积极。③面对问题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