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2-屠龙客-搜狐空间

 屠龙馆 2011-03-31

十六、13•3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x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说得有理,一定行得通。

②有是哉,子之迂也!

您的迂腐竟到了这种程度哇!

2、文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做事要名正言顺才能成功。

        【参考译文】

        子路说:“卫国的国君等待着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首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吧!”子路说:“您的迂腐竟到了这种程度哇!为什么要纠正呢?”孔子说:“真粗野呀,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大概采取存疑的态度。名义不正,说话就不通顺;说话不通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能兴起;礼乐不能兴起,豫}罚就不能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说得有理,一定行得通。君子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一点马虎才罢了。”

 

十七、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②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够把人发扬光大。”

2、孔子对于过错有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过就可以向善。

        【参考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够把人发扬光大。”

        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这真是错误了。”

 

十八、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所听到的和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又能容纳普通人;赞美善人,又同情无能的人。

②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那不可取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

2、文中关于交朋友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②

        (2)与人交往,自己必须怀有宽容之心。

        【参考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交朋友。子张说:“子夏说了些什么?”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那不可取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又能容纳普通人;赞美善人,又同情无能的人。我是大贤吗,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我是不贤的人,别人会拒绝我,我怎么能拒绝别人呢?”

 

 

 

《论语》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4

十九、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动。”

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旦能够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天下都归向仁人。

2、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参考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够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天下都归向仁人。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动。”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实行您这话。”

 

 

二十、8•4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

【注释】(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2)问:探望、探视。(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4)暴慢:粗暴、放肆。(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鸟将要死时,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他说出的话是和善的。

②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至于礼仪中的细节,自有主管部门的官吏在那里。

2、曾参临死前告诉孟敬子应该重视哪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

        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怠慢;端正自己的脸色,就接近于诚信;说话时措词得当、声调合宜,就可以避免鄙陋和错误。

        【参考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探问他。曾子说:“鸟将要死时,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他说出的话是和善的。在上位的人应该重视的礼貌有三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怠慢;端正自己的脸色,就接近于诚信;说话时措词得当、声调合宜,就可以避免鄙陋和错误。至于礼仪中的细节,自有主管部门的官吏在那里。”

 

二十一、16•13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学诗.知道学礼,又知道君子不亲昵自己的儿子。

②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他曾经独个儿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

2、文中的思想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孔子爱一切人如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教育上没有私心。

        【参考译文】

        陈亢向伯鱼问道:“您在令尊那里听到特殊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独个儿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个儿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礼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处世。’我回去就学礼。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学诗,知道学礼,又知道君子不亲昵自己的儿子。”

 

二十二、15•42“师冕(1)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2)师之道也。”

【注释】(1)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2)相:帮助。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都坐定了。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

②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孔子说:“是的。这本是帮助乐师的方式。”

2、文中孔子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尊重盲人,对待残疾人体贴有加。

        【参考译文】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这是台阶呀。”走到坐席边,孔子说:“这是坐席呀。”都坐定了。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辞别出来。子张问道:“这是同乐师讲话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是帮助乐师的方式。”

 

二十三、18•8逸(1)民:伯夷、叔齐、虞仲(2)、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3)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1)逸:同“佚”,散失、遗弃。(2)虞仲、夷逸、朱张、少连:此四人身世无从考,从文中意思看,当是没落贵族。(3)放:放置,不再谈论世事。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这是伯夷、叔齐吧。”

②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行为廉洁,废弃也合乎权宜。

2、文中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参考译文】

        避世隐居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这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志气、辱没身份了,可是言语合乎法度,行为经过考虑,大概这样罢了。”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行为廉洁,废弃也合乎权宜。我就和他们不一样,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二十四、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2)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3)也,自经(4)于沟渎(5)而莫之知也。”

【注释】(1)微:无,没有。(2)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3)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4)自经:上吊自杀。(5)渎:小沟渠。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难道他也要像普通男女那样遵守小节小信,在山沟里自缢而没有人知道吗?

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也要披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

2、文中孔子为什么肯定管仲有仁德?(用自己的话回答)

        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懂得舍小节而存大节,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不能以身殉难,还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也要披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也要像普通男女那样遵守小节小信,在山沟里自缢丽没有人知道吗?”

 

 

《论语》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5

二十五、14•12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看到利益就能想到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就能现出生命,长久约定不忘记平生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

②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现在的完美的人何必要这样?

2、孔子认为应当具备什么才是一个完善人格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

        【参考译文】

        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道:“智慧像臧武仲,清心寡欲像盂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然后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完美的人了。”又道:“现在的完美的人何必要这样?看到利益就能想到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就能现出生命,长久约定不忘记平生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

 

二十六、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自古以来,入都会死,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政府就站不住脚了。

②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孔子说:“使粮食、军备都充足,百姓对政府就有信心了。”

2、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让民众对政府有信心。

        【参考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致事。孔子说j“使粮食、军备都充足,百姓对政府就有信心了。”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这两项中去掉哪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会死,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政府就站不住脚了。”

 

二十七、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1)劳:辛劳,劳苦。(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4)笃:厚待、真诚。(5)故旧:故交,老朋友。(6)偷:淡薄。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一味恭敬而不用礼来指导就会疲劳,一味谨慎而不用礼来指导就会畏惧。

②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在上位的人不遗弃自己的老同事、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淡无情。

2、文中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怎样做才能形成仁民爱物的风气?(用自己的话回答)

        忠厚地对待自己的亲族,不遗弃自己的老同事和老朋友。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用礼来指导就会疲劳,一味谨慎而不用礼来指导就会畏惧,一味勇敢无畏而不用礼来指导就会作乱,心直口快而不用礼来指导就会尖刻。在上位的人忠厚地对待自己的亲族,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遗弃自己的老同事、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淡无情。”

 

二十八、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冗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少的;

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致力于根本的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就有了。

2、文中认为仁爱的根本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参考译文】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爱的根本吧!”

 

二十九、2•5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2)无违:不要违背。(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4)御:驾驭马车。(5)孟孙:指孟懿子。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盂孙向我问孝,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礼节’。

②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2、文中孔子告诉学生樊迟孝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父母活着,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了,按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参考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向我问孝,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了,按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三十、6•4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子曰:“与之釜(4)。”请益。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济富。”

【注释】(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2)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6)周:周济、救济。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华到齐国去做使者,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小米。

②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

2、文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只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接济富人。

        【参考译文】

        子华到齐国去做使者,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增加。孔子说:“再给他十六斗。”冉有却给了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接济富人。”

 

《论语》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6

三十一、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说了什么呢?四时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②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您如果不说什么,那我们传述什么呢?

2、文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身教重于言教,要接受无言的教诲。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什么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什么,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时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三十二、11•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3)事:从事,照着去做。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在国内没有怨恨,在自己封地内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实行您这话。”

②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出门去,好像接见贵宾;役使百姓,好像承担大祀典。

2、文中孔子告诉仲弓什么是仁?(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是要严肃认真事君使民,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译文】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去,好像接见贵宾;役使百姓,好像承担大祀典。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强加给别人。在国内没有怨恨,在自己封地内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实行您这话。”

 

三十三、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虽多,亦奚以(3)为?”

【注释】(1)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2)专对:独立对答。(3)以:用。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熟读《诗》三百篇,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通

②虽多,亦奚以为?

即使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2、文中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

        孔子教授学生不主张死记硬背,而是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参考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通;出使到外国,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三十四、3•24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仪地的长官请求会见孔子,说道:“凡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来这里,我没有不和他们相见的。”

②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你们何必担心得不到官职呢?

2、仪封人是怎样赞美孔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天下黑暗得很久了,上天将要把孔子作为百姓的导师。

        【参考译文】

        仪地的长官请求会见孔子,说道:“凡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来这里,我没有不和他们相见的。” 跟随孔子的学生带他去见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何必担心得不到官职呢?天下黑暗得很久了,上天将要把你们的老师作为百姓的老师呢。”

 

三十五、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巧笑的面颊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洁白的底子画着花呀。

②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能够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2、文中从绘画以白色为底,引申出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仁义是礼乐的底子。

        【参考译文】

        子夏问道:“‘巧笑的面颊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洁白的底子画着花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说:“礼乐的产生在后吧?”孔子说:“能够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三十六、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善夫!”“不恒 其德,或承之羞。”(2)子曰:不占(3)而已矣。”

【注释】(1)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2)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3)占:占卜。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善夫!

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不可以做巫医。’这话说得真好啊!

②子曰:不占而已矣。

孔子又说:“(《易经》上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不必去占卦罢了。”

2、文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二是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耻辱。

        【参考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不可以做巫医。’这话说得真好啊!《易经》上说过:‘不能长期坚持自己的德操,有人会招致羞辱。’”孔子又说:“(《易经》上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不必去占卦罢了。”

 

三十七、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倘若了解为君之难,那不近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

②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我对做国君不觉得有什么快乐,唯一感到快乐的是我说话没有人敢违抗。

2、孔子认为一句话可以亡国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国君说错话,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反对。

        【参考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