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反思”之思

 草长莺飞二月天 2011-04-08
“教学反思”之思

近年来,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手段,写教学反思为众多学校所青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许多教育家和名师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但仔细审视身边的老师或与他们交流,却发现很少有老师真正形成了自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仅有的几篇随笔只不过是应付学校检查的作品,备课笔记中的教后小记只是大而化之、不疼不痒的文字,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问题一:反思理论根基肤浅

教育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归纳、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理性认识,是由

概念、命题、原则等构筑的系统的理论结构,反映了教育活动现象背后的必然联系。许多优秀教师在总结其专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时,普遍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只能告诉我们“教什么”,而理论知识的学习,则会让我们懂得“怎样去教”。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部分老师所缺乏的恰恰就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大家总认为只要把课上好,把知识讲对,让学生明白,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些工作好像和教育理论没有什么关联.因此我们也不必浪费时间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殊不知,理论的缺失正是导致我们不能很好反思的重要原因。没有了教育教学理论做基础,任何的反思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空洞乏味。

解决策略: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教师养成学习教育理论的习惯。辽宁师范大学教授、辽宁师大附属中学校长杨骞博士在谈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时,总结出了“五步曲”:(1)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2)反思——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3)交流——尊重同行教师,在借鉴他人经验中完善自己;(4)研究——投身教育研究,在把握规律中超越自己;(5)实践——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他把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放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首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么,需要学习的教育理论是什么呢?我觉得一是学习理论,二是教学理论,三是教学设计理论。至于具体的学习方式可因人而异,但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而且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以用促学,这样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产生积极的作用。

问题二:反思内容空洞无物

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后反思:“本节课效果良好,通过生活情境、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寥寥数语,大而化之.与其说是反思,倒不如说是“一句话评论”。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是老师们对教学反思该写些什么内容不甚了解。

解决策略:

1.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进程进行动态调整的方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对课程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在教学背景分析中进行研究,体现出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思路。教学结束后可以将教学设计上的精当之处与不足进行梳理,总结出提高设计水平的一般规律。这种反思会使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一般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教材的理解与感悟、教案的预设情况、教学方法情况、学法指导情况等。

2.反思自己的成功经验。每节课都有不同的精妙之处,将这些达到预设、引起教学共振的做法,如巧妙新颖的引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及时地进行总结。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突然而逝,不由自主”,如不利用教后反思去捕捉这些“偶得”,就会遗忘,这是个很大的遗憾。将它们记录下来,目的是可为以后教学时参考。

3.反思自己的失误之处。课堂教学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憾,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节奏不合理等。如果不进行反思,这些缺憾或许永远隐藏在背后,并且反复出现。因此,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及时地记录下来,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在适当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弥补、矫正与改进。这样持之以恒,我们就会不断超越自我。

4.反思自己的教学创新。一节课下来,教师必须重新回顾一下教学过程。如教学设计是否巧妙,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各环节安排是否紧凑,引导启发是否独具匠心,某一教学思想的渗透是否有新意,新旧知识联系是否自然,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师生双边活动是否出现令人意料不到的效果等等。感悟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之举,会给教师自身发展产生激励作用,通过反思创新点生成的情境,积累自己的创新经验,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上日臻完善。

问题三:反思形式单调重复

很多老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形式只有一种,即写课后小结。不可否认,课后小结作为教师对课  堂教学的总结,也是对自己教学行为和体验的自我评价与对话,是改进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 提升教学水平的好方法,也是教学反思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如果我们只运用这种方式进行反思,必然会导致反思的质量下降,内容也不够充分。

解决策略:

其实除了课后小结,教学反思还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

1.教育日记。即教师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朱永新教授曾说:“中小学教师,我是不大主张去进行对他们而言比较遥远的理论探讨,绝大部分老师的科研可以是日记的形式,随笔的形式。”写教育日记,他认为好处在于“能够自己和自己对话,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法宝”。教师要及时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把感动、困惑变成文字,写成文章。

2.教育随笔。即老师记录观察到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属于散文体裁的文章。它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是从实际出发,写自己的心思、体验与感悟。著名学者李镇西是这样评价教育随笔的:“对于普通教师,甚至应该提倡这种表达——教育理念可以朴实地阐释,教育情感可以诗意地抒发,教育过程可以形象地叙述,教育现象可以激情地体现。”老师的日常反思应着眼于教育的每时每刻,总结所得,提出所惑,反思问题,做到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边提高。

问题四:反思过程时断时续

许多教师不是不知道教学反思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好处,有时也能积极主动地写一些反思,但时间一长,就坚持不下去了,总会给自己找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理由看上去都很充分,其实是惰性在作怪。

解决策略:

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能耐得住寂寞,能坚持。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强调,不写教研文章的老师只不过是经验型的,而常写者则极有可能成为创造型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成为著名教育家的。他坚持反思总结和勤奋写作,教学日记积累了无数

本,一生写了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多篇童话和短篇小说。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能坚持每天写一篇千字的日记,写十年,就是3650篇。拥有三百多万字的反思记录,这样还愁不能成为科研型教师或教育专家吗?可见,并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想,只要能坚持,必定有收获。作为学校,我觉得也可以通过一些鼓励性的措施来激励老师们坚持反思,从制度上、待遇上对能够坚持写教学反思的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应该可以使大家产生更大的动力,写好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艺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 回到课堂的场景中,不断地在脑海里过滤曾经的细节与片断,不断地研味与究索每一个学生的眼 神与动作……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因此而丰富,独特的教育教学的理解力因此而厚积薄发,教师因此而找到与众不同的课堂生活创造力。反思,是成长的觉醒,是生命的对话,是智慧的提升,是思想的升华。只有让反思成为习惯,让反思返璞归真,教师才能在反思中实现专业化成长,逐步向研究型教师和名师靠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