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9)

 闲品落花 2011-04-12
[用药大意] 
大黄、芒硝泻其燥热,甘遂逐其痰饮。 
[禁忌证] 
脉浮大者忌之;舌上白苔滑者也忌之;不兼痰饮证,或不兼热证,都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陷胸丸:此治结胸证兼胸部症状之方。 
(2)大承气汤:此治心腹部胀满硬痛拒按,无痰饮现象之方。 
(3)白散:此治寒实结胸之方。 
(4)瓜蒂散:此治痰热结于胸中宜涌吐之方。 
大陷胸丸方 第五十四 
[方义] 
此系治痰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膈上下,或连及胃肠,攻下之缓剂。 
[主治] 
大结胸病,胸膈上下胀痛拒按,或兼喘急。但必须具有痰热互结的现象,如喘不得卧,或喜冷便燥等。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葶苈子(炒)一至二钱 芒硝一至二钱杏仁(去皮尖炒黑)一至二钱 甘遂五分至一钱 
[制服法]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二钱半至三钱重。每服一丸,开水送下。 
[用药大意] 
葶苈、杏仁、甘遂逐胸膈上下之痰饮,并治喘急;大黄、芒硝荡涤肠胃之燥热。兼消胸膈下部的胀痛。 
[禁忌证] 
舌白苔,或有表邪者,不可服;无痰饮、燥热者也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陷胸汤:此是治大结胸病偏于下部之方。 
(2)瓜蒂散:此是治痰热在胸部宜涌吐之方。 
(3)小青龙加石膏汤:此是治表寒之痰喘证,痰热在胸部宜于表散之方。 
(4)麻杏石甘汤:此治表热之痰喘证之方。 
文蛤散方 第五十五 
[方义] 
此清热利湿之轻剂,治热被寒郁之证。 
[主治] 
应该发汗的热性病,误被水噀、冰覆或冷水浴后体温增高,心烦不安,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此证内热不甚,故不渴)之证。 
按:水噀之法,今天在此地(太原)概不使用,但冰袋冷覆之法也有同样的流弊,仍应注意防治。 
[药品] 
文蛤一两(不煅) 
[制服法] 
研细末,每服一至二钱,开水送下。 
[用药大意] 
文蛤清热利湿但作用不大,对于热被寒郁轻证或者有效,重者需遵柯氏之说用《金匮要略》文蛤汤治之为宜。 
[禁忌证] 
除寒湿证不宜用外,一切湿而兼热的证候均不忌之。因药性和平不会有其他副作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文蛤汤:即大青龙汤去桂加文蛤,为治湿热内郁,解表清里之重剂。但须症见身热口渴喜冷等现象方宜使用 
(2)五苓散:为温性利水解表之方。治本证之偏于湿者。 
白散方 第五十六 
[方义] 
此开肺祛痰,排脓破结,温下之方。 
[主治] 
寒实结胸,或急性喉炎,或肺痈等病,胸部或喉间或心下闭塞不舒,痰涎壅积,呼吸困难。但必须没有热证现象,而脉有力或大便秘者,方可试用。 
[药品] 
桔梗 川贝母 巴豆各等份 
[制服法] 
先将巴豆去皮,炒黑去油,合二药研为细末。体壮者每次服一至五分,弱者酌减,米汤送下。不吐不泄者,可饮热汤;吐或泄甚者,可饮冷开水即止。 
[用药大意] 
桔梗排脓祛痰,贝母除痰解结,是治胸腔疾患之要药;巴豆辛热,破胸腹中之坚结。合之为治寒实结胸之良方。 
[禁忌证] 
脉虚者,喜冷者,不可服;大便利者,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瓜蒂散:此是治胸部或心下部痞满有痰,应用吐法治疗之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第五十七 
[方义] 
此苦寒泻火清热,治热痞之方。 
[主治] 
心下痞满证,按之硬,或按之软而大便不利。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喜冷性饮食,或自觉内部有发热现象。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黄连一钱 
按:有人根据附子泻心汤认为本方中应该有黄芩,此说似颇有理。但我认为应该根据证候需要来决定。 
[煎服法] 
用开水一茶杯浸一刻钟或半小时,去滓温服。 
按:浸的时间长短,决定于病位的上下,或病势的轻重。病的部位在上,其势较轻者,浸的时间少些;反之,则浸的时间多些。这是因为清轻上浮,重浊下沉之故。 
[用药大意] 
二药都是取其苦寒泻火、消痞之作用。 
[禁忌证] 
兼有恶寒者不可服,因恶寒有兼有表证者,有兼阳虚者.而不可使用此苦寒之剂;喜热饮食者不可服,因此系寒证,更没有以寒治寒的道理。 
[类似方剂参考] 
小承气汤:此治实证腹胀满之方,与心下痞满有高下之殊。 
附子泻心汤方 第五十八 
[方义] 
此泻胃热,补肾阳,治痞证兼阳虚之方。乃寒热并用的又一种方法。 
[主治] 
心下痞硬兼恶寒汗出之证。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心烦,或大便不利,或胃部觉热,或喜冷性饮食而不能食,更必须具有平素阳虚的病史,且没有头痛、发热、脉浮的表证。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酒浸) 炒黄连一钱 黄芩一至二:钱附子二钱(另煎) 
[煎服法] 
三黄用开水半茶杯,浸一刻钟,去滓取液。同时用水二茶杯煎附子至半茶杯,去滓取液。将二液和匀,分二次温眼。 
[用药大意] 
三黄泻胃热,以治热痞;附子温肾阳,以治恶寒汗出。 
[禁忌证] 
有恶寒无汗之表寒证者,不可服;有恶寒有汗脉浮之桂枝证者,也不可服:没有恶寒、汗小之阳虚旺,或口苦、喜冷的内热证,更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治热痞之方。 
半夏泻心汤方 第五十九 
[方义] 
此调理肠胃寒热,兼补虚之方。 
[主治] 
伤寒误治后或没有误治的“心下痞满,呕吐,下利”。但必须具有口苦、心烦、胃肠部不拒按、脉象无力或服温补药无效等寒热虚夹杂的证候。 
[药品] 
半夏一至三钱 黄芩一钱至钱半 干姜一钱至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 黄连五分至一钱 大枣一至二枚c 按:呕多者可多用半夏;泻多者可多用干姜、人参、大枣、炙草;痞甚有热者可多加芩、连。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按:旧日有去滓重煎之说,试之效果没有显著差别,故去之。 
[用药大意] 
芩、连、干姜调肠胃之寒热,以解寒热互结之痞满,兼半夏并能止呕;人参、大枣、炙草以补肠胃因误下形成之虚,合干姜尤能止利。 
[禁忌证] 
凡没有寒热夹杂症状的痞满吐利等者,都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此治虚寒痞证之方。 
(2)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之虚痞证偏于呕吐之方。 
(3)甘草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之痞证偏于下利之方。 
(4)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治实热痞证之方。 
甘草泻心汤方 第六十 
[方义] 
此补虚兼调理肠胃寒热之方。治心下痞证,但重点偏于止泻方面。 
[主治] 
屡经误下心下痞硬,下利重于呕吐。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心烦、胃肠部不拒按、脉弱或单服温补药不效等寒热虚夹杂现象。 
[药品] 
炙草二至三钱 黄芩一钱至钱半 干姜一至二钱 半夏一钱至钱半 黄连五分 大枣二至四枚。 
按:根据各家注释并结合实践,本方应加人参一钱至二钱半。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人参、大枣以补肠胃屡下之虚,合干姜并能止利;芩、连、干姜寒热并用,以解寒热互结之痞,合半夏又能止呕。 
[禁忌证] 
没有寒热虚三方面夹杂之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此治虚寒痞证之方。 
(2)人黄黄连泻心汤:此治实热痞证之方。 
(3)半夏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痞证呕吐下利并重之方。 
(4)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痞证偏重呕吐之方 
生姜泻心汤方 第六十一 
[方义] 
此调理肠胃寒热兼补虚之方。治心下痞证,但重点偏于止呕方面。 
[主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