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即白术附子汤方):此治阳虚寒湿较胜风邪较轻之痹证的方剂。
(2)甘草附子汤:此治脾虚阳虚、寒湿较甚之痹证的方剂。
白术附子汤方 第六十八
(即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方义]
此补阳胜湿兼散风寒之方。陈修园谓之湿胜风之主方是也。
[主治]
风寒湿痹,身体疼痛较甚,不能转侧,大便溏,小便利,脉浮虚而涩等。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不渴的寒证或阳虚现象。
按:此证脉较小者用之都有效,不一定只限于浮虚而涩,因为小脉属于阳虚范围之脉。又:桂枝不去亦无弊害,因此证还有外因的一面。
[药品]
生白术三至四钱 附子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服药后如身有麻痹,或神识昏冒现象者勿惧,此附子毒性副作用的表现,当减其量用之。
[用药大意]
附子、白术温经通阳,以治寒湿,余药调和营卫以散风邪。
[禁忌证]
口渴,喜冷,脉洪大有内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附子汤:此治风寒湿痹,身体疼痛,湿邪较轻之方。
甘草附子汤方 第六十九
[方义]
此健脾补阳,祛寒湿,兼散风邪,治痹证之方。
[主治]
风寒湿痹,关节肿痛,不得屈伸,手不可近。但必须具有大便溏、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饮食,兼恶风寒、汗出等症。
[药品]
炙草一至三钱 炮附子二至四钱 白术二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白术、附子健脾补阳,以治寒湿;桂枝辛温以散风寒。
[禁忌证]
痹证有喜冷性饮食之热证者忌之;有大便不溏或小便利等脾阳不虚证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附子汤:此解肌和营卫兼温经回阳之方。
(2)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即白术附子汤):此补阳胜湿兼散风寒之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第七十
[方义]
此敛阴回阳之方。
[主治]
发汗后,表证已解,汗尚未止反恶寒者,阴阳两虚也。但脉必微而数方能确定。表证已解,故不用桂枝,汗未止,兼见数脉方为阴虚;反恶寒,兼见微脉方为阳虚。
按:仲景原文曰:发汗不解,反恶寒,虚故也,本汤主之。“不解”二字不是指表邪不解,而是指没有恢复正常,是指反恶寒之症而言。果系表邪不解,应有头痛、发热、脉浮,宜用桂枝加附子汤,绝没有使用本方之必要。“虚”是阴阳俱虚或营卫俱虚。以营为阴血,卫为阳气也,但绝不是单纯卫阳虚之证,因卫阳虚宜芪附,不宜芍附。
[药品]
生杭芍三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炮附子三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附子补阳以治恶寒,芍药滋阴以敛汗液,甘草补中兼和,既可固后天之本,又可和二药之偏。
[禁忌证]
有发热、头痛、脉浮之表证者忌之;有喜冷性饮食之热证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附子汤:此治表证不解兼阳虚之方。
(2)芪附汤:此治卫阳虚自汗之方。
干姜附子汤方 第七十一
[方义]
此温中回阳,去里寒之方。
[主治]
阳虚烦躁,昼日发作,不得卧,夜间安静。但必须经过汗下,具有手足厥逆、脉沉而微、不喜冷性饮食、身无大热等症,且不兼有口苦、喜冷之热证,小便不利、苔白而滑之水证,恶风寒之表证,及年老体衰之虚证。
[药品]
干姜一至二钱 附子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干姜温脾胃之阳,附子补肾命之阳。
按:此方去四逆之甘草,其力甚猛,比四逆汤为峻,回阳力强,如增加药味,反牵制其力,减低功效。
[禁忌证]
一切热证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茯苓四逆汤:此治阳虚气虚兼水证烦躁之方。
(2)大青龙汤:此治表寒里热烦躁之方。
十枣汤方 第七十二
[方义]
此寒性逐水饮之峻剂。
[主治]
胸胁腹部积水停饮,其症心下痞硬满,呼吸咳唾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但必须体壮,脉实,没有寒证、表证现象者方可使用。
[药品]
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份
[煎服法]
共研细末,每服三分至五分,用大枣十枚,煎水送下,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下少病不除者,隔日再服之。
[用药大意]
芫花、大戟、甘遂辛苦寒毒,功能逐水;大枣甘平补中,以防剧药有伤脾胃也。
[禁忌证]
有恶寒无汗之表证者忌之;身体衰弱者忌之;对于饮食有喜温恶冷之现象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小青龙汤:此治水饮兼表证之方。
(2)真武汤:此治阳虚水不化之方。
(3)五苓散:此温性利水散寒之方。
(4)猪苓汤:此育阴利水清热之方。
附子汤方 第七十三
[方义]
此补阳益气、健脾利湿、养阴之方。
[主治]
少阴病,身体骨节疼痛,手足厥冷,背恶寒,脉沉而微细。但必须兼有口不干、不苦、不渴及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确当。因为口中发干、发苦、发渴乃系内热之证,不可使用附子;小便若利,便无湿邪,不可使用茯苓、白术。
[药品]
附子二至三钱 茯苓一至二钱 人参一至二钱 生白术一至三钱 生白芍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附子补阳,人参补气,苓、术利水。芍药养阴、和肝、补血。
[禁忌证]
口苦,口渴,口干,喜冷,脉浮者,均忌之。恐兼表证和热证。
[类似方剂参考]
真武汤:此回阳利水不兼补气之方。(不字疑误)
大承气汤方 第七十四
[方义]
此排除肠胃中燥热、燥屎、宿食之重下剂,也系治里实里热主方之一。
[主治]
(1)阳明腑证,发热不恶寒或反恶热,谵语,日哺潮热,舌苔干燥,或黄,或黑,或有芒刺,大便燥结。
(2)热结旁流证,系阳明腑证,大便自利清水之证;或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之证。
(3)阳极似阴之证,即少阴三急下证,如神昏不知人,身不热,脉沉傚有力,但舌苔干燥有芒刺。或自利清水,色青。
(4)宿食证,腹胀满疼痛,恶食,大便不利。
(5)奇恒痢疾,即痢疾在上午四时至六时前后偶有神昏谵语、喉塞咽干等现象之证。
按:此证如不急治,下午三时后即会死亡。详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6)额部汗出如蒸笼,此系曾颖甫验案,详《经方实验录》。
以上六种疾病使用本方的主要关键,一般说来都必须具有腹部胀痛拒按的症状,脉必沉而有力,体必较健,且兼有热证表现。但在前三证中,舌苔或黄或黑干燥而有芒刺是比较肯定的;第四证,腹中胀痛拒按、大便不利最突出,但舌苔不一定会有芒刺,因为此证热势不太重;最后二证,腹部不一定完全胀满拒按,但脉象必沉而有力;第五证,只以大便不利或有其他里热证为重;第六证,只考虑它作用的效果如何,不必有其他顾虑。
[药品]
大黄二至五钱 厚朴二至三钱 枳实二至三钱 芒硝一钱半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先煎枳、朴,继入大黄,煎至多半茶杯时,去滓,再入芒硝,溶化后,温服。一服下利,停止后服。病证较轻者,共同煎之也可。
[用药大意]
枳实、厚朴导滞消胀;大黄、芒硝通便软坚。
[禁忌证]
(1)大便秘结兼有恶寒无汗之表证者忌之,恐外邪内陷也。
(2)大便秘结,不敢服食冷性饮食者忌之。这是寒实证,宜温下法。
(3)大便燥结,因于年老、久病、产后血液不足,或脉弱者,忌之。这是虚中夹实之证,宜补泻兼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