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14)

 闲品落花 2011-04-12
[用药大意] 
半夏消肿去痰,开发声音;鸡子清、苦酒清热解毒,而治肿痛。 
[禁忌证] 
(1)咽喉干痛者不可用。因此为阴虚喉痛。 
(2)少阴寒证喉痛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桔梗汤:此清热消肿,治咽痛之方(但解毒力较差)。 
(2)养阴清肺汤:此治阴虚咽喉干痛之方。 
(3)通脉四逆汤:此治少阴寒证喉痛之方。 
半夏散及半夏汤方 第九十二 
[方义] 
此散风寒、祛痰止痛之方。 
[主治] 
咽喉疼痛,必须具有外感风寒表证现象,兼有痰涎、不喜冷性饮食等症。 
[药品] 
半夏 桂枝 生甘草各等份 
[制服法] 
三味共研细末,每服一钱,开水送下。不能服散者,用水一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小冷,少少咽之。 
[用药大意] 
半夏去痰,桂枝散风寒,生甘草清火止痛。 
[禁忌证] 
有喜冷证者忌之,喉干无痰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甘草汤:此清热,缓解咽喉疼痛之方。 
(2)桔梗汤:此祛痰清热,解毒排脓,治咽喉疼痛之方。 
(3)苦酒汤:此治咽喉肿痛有痰有热之方。 
(4)猪肤汤:此喉中干燥无痰兼下利之方。 
白通汤方 第九十三 
[方义] 
此温中回阳,散寒止利,兼治头痛之方。 
[主治] 
少阴病下利厥逆,脉微头痛。但必须是寒邪直中之急性证,具有不喜冷性饮食及舌白而滑之表现。 
[药品] 
葱白一至二钱 干姜二至三钱 附子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姜、附回阳以止利,葱白通阳以治头痛。 
[禁忌证] 
没有头痛者不可用葱白;慢性下利较重者也不宜用,因葱白性散,防止虚脱也。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兼气虚之方。 
(2)附子汤:此回阳补气、利水养阴之方。 
(3)真武汤、茯苓四逆汤:此都是回阳止利之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第九十四 
[方义] 
此治阴盛格阳,热因寒用之方。 
[主治] 
少阴病,下利脉微,服白通汤后,利仍未止,反发现厥逆无脉,干呕烦躁之证。此阴盛格阳也,但必须是寒邪直中之急性证方宜。 
[药品] 
葱白一至二钱 干姜二至三钱 附子二至三钱 童便半杯 猪胆汁半枚至一枚 
按:本方加人参更效。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加入童便、猪胆汁温服。 
[用药大意] 
姜、附回阳止痢,葱白通阳治头痛,童便、猪胆汁救液消除烦躁。 
[禁忌证] 
无烦躁证不可用,因不是童便、胆汁的适应证;慢性者也不宜用。因葱白性散,恐致虚脱也。 
[类似方剂参考] 
(1)白通汤:此温中回阳,止利之方。 
(2)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此亦回阳救液之方。 
真武汤方 第九十五 
[方义] 
此补阳利水之方。 
按:此方有人认为是强心利尿的方剂,我认为该提法不妥。这种心不强,是由于阳虚形成的,而不是由于阴虚、气虚、血虚形成的,此其一;在阳虚方面,也是兼有水气的心不强,而不是单纯的阳虚心不强,此其二。不然的话,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独参汤等治证都是心不强,为什么不用本方强心利尿,而要分别使用上述诸方呢? 
[主治] 
少阴病,阳虚水邪不化,或气喘不得卧,或咳嗽,或头眩,或肿满下利,以及热性病服清凉药后其病不解,或神昏谵妄,或斑点隐隐等证。但必须具有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或腹中有水声及不喜冷性饮食,脉沉而微。 
按:此证有时从表面上看去,好象是有恶热的热证现象,但细加诊察,其脉沉细而微,四肢厥逆,舌润不燥,这是真寒假热现象。 
[药品] 
茯苓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生姜一至二钱 生白术二至三钱 附子二至三钱 
[加减法] 
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呕者去附子加生姜。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白术、茯苓利水补脾;生姜辛温暖胃散寒;附子回阳以助水气之吸收;芍药护阴以防辛热之劫液,或影响肝脏也。 
[禁忌证] 
凡是喜冷,口渴舌燥,及无水气证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五苓散:此是治寒性蓄水之方。 
(2)猪苓汤:此是治热性蓄水之方。 
(3)茯苓甘草汤:此是温散利水之方。 
(4)茯苓四逆汤:此是治阳虚气虚兼水气之方。 
(5)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此治太阳病偏重利水之方。 
(6)十枣汤:此是逐水之峻剂。 
乌梅丸方 第九十六 
[方义] 
此治厥阴病,调和寒热之主方。 
按:祝味菊氏认为,此方不是治厥阴病之主方,而是治蛔厥之主方。根据实践,此方不但对蛔厥有效,而且对于厥阴病主证,如提纲所指出的证候,尤有特殊效果。 
[主治] 
厥阴病,消渴,气上冲胸,心中疼热,饥不能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蛔厥(包括肠寄生虫病);久利等。但必须具有寒热夹杂或上热下寒,寒证较多,脉象微弱。 
[药品] 
乌梅三十枚 细辛六钱 干姜一两 黄连一两六钱 当归四钱 附子六钱 蜀椒四钱(炒出汗) 桂枝六钱 人参六钱 黄柏六钱I [制服法] 
先将乌梅用醋浸一夜,去核置二两小米下蒸之,以米熟为度。去米同诸药焙干研为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米汤送下,忌生冷滑物臭食。 
[用药大意] 
附、姜、桂、辛、椒辛温祛寒;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人参、当归以补气血之虚;乌梅酸收,以敛厥阴之气。乌梅蒸于米下,和丸调以蜂蜜,服丸送以米饮,皆意在和中。总之,此方酸苦辛温,寒热并用,为治厥阴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主剂。 
[禁忌证] 
凡单纯寒证或单纯热证之消渴,气上冲,吐蛔,久利等,均不可服。证虽寒热夹杂,但热证偏盛者,亦须适当加减,不可照原方服,因方中热药较多故也。 
[类似方剂参考] 
(1)生姜、半夏、甘草三泻心汤:此三方虽皆系治寒、热、虚三方面夹杂之剂,但重点都在心下痞满一证。 
(2)椒梅汤:此系治暑邪深入厥阴寒热夹杂之方剂。 
(3)黄连汤:此系治上热下寒、呕吐腹痛之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第九十七 
[方义] 
此清热止吐,补虚开格,寒因热用之方。 
[主治] 
呕吐不止,饮食药品不能下咽。但必须具有口苦、喜冷的热证现象和脉虚的虚证现象,而且单用芩、连一类的寒性止吐药品完全不受。 
按:呕吐不只一证,胃气已伤,是须兼用人参温补的主证,但脉不虚者,仍有所顾虑,必兼见脉虚,在使用上方更为准确。 
[药品]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等分(一钱至二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徐徐服,一次服一口,后稍停,不吐时继续再服。如仍吐时,当减其量,或温饮之,以不吐为度。 
[用药大意] 
芩、连苦寒以泻胃热,人参甘温以补胃虚,干姜辛温以开寒格。 
[禁忌证] 
喜热性饮食之吐证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黄甘草汤:此治食已即吐之方。 
(2)连理汤:此治虚寒性呕吐,服温性药格拒不下,热因寒用之方。 
白头翁汤方 第九十八 
[方义] 
此治热性痢疾之方。 
按:凡是痢疾,都是由于湿热形成的,所谓热性者,指热胜于湿而言,非单纯的热证。 
[主治] 
大便赤痢,里急后重。但必须具有喜冷恶热或渴欲饮水等热证现象。 
[药品] 
白头翁一至三钱 黄连一至三钱 黄柏一至三钱 秦皮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一茶杯,去滓温服,不愈更服。 
[用药大意] 
白头翁治肠之湿热;秦皮清肠胃兼肝经之湿热;黄连、黄柏清肠胃兼肾经之湿热。湿热去而痢白止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