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纲目(12)

 闲品落花 2011-04-13
【纲】仲景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目】刘完素曰。湿胜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恶风也。甘草附子汤。所以散其湿而实其卫。
柯琴曰。身肿痛剧。不得屈伸。湿感于外也。恶风不欲去衣。风淫于外也。汗出短气。小便不利。化源不清也。君桂枝以理上焦而散风邪。佐术、附、甘以除湿而调气。
鳌按。此风湿为病。而湿尤中于周身营卫之间。不能推布其患。为尤重者。故小便不利身肿二句。最宜著眼。
卷二
振战栗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心。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振者。森然若寒。耸然振动者是也。伤寒而振。皆由虚寒。盖以欲汗之时。
其人必虚。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振近战。而轻者为振矣。战为正与邪争。争则为鼓栗而战。振但虚而不至争。故惟耸动而振也。下后复发汗振寒者。为其表里俱虚也。亡血家发汗。则寒栗而振者。谓其气血俱虚也。诸如此者。止于振耸耳。其身为振振摇。振振欲擗地。二者皆发汗过多。亡阳经虚。不能自主持。故身为振摇也。又非若振栗之比矣。
此二汤。皆温经益阳滋血助气之剂。经虚阳弱得之。未有不获全济之功者。
【纲】仲景曰。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汗。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目】韩祗和曰。汗下后战者。与救逆汤。微减。与羊肉汤。再投而战解。若阴气内盛。正气大虚。心栗鼓颔。身不战者。遂成寒逆。宜灸之。或用大建中汤。仲景治尸厥战而栗者。刺期门巨阙。
吴绶曰。凡战者。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须大补气血。予曾用人参养荣汤得效。
又一人身摇不得眠者。以十味温胆汤倍加人参而愈。内经曰。寒之伤人。使人毛发毕直。鼓颔战栗而无汗。按此表寒而战栗也。此言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其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
故当战而汗出也。又曰。脉阴阳俱停。以三部浮沉迟数脉同等。必先振栗汗出而解。若脉浮数。
按之不芤。其人本不虚者。则汗出解不战也。若不战而心栗。此阴中于邪。必内栗也。凡正气怯弱。
寒邪在内。必为栗也。宜详究焉。
【纲】仲景曰。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
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目】成无己曰。战与栗二者。形相类而实非一。有内外之别焉。战者。身为之摇。栗者。心战是也。经曰。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即此观之。战之与振。振轻而战重也。
战之与栗。战外而栗内也。战栗者。皆阴阳之争。伤寒欲解将汗之时。正气内实。邪不能与之争。
则便汗出而不发战。邪气欲出。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者则战。战退正胜而解矣。其战而汗。因得解者。其人本虚。是以发战。邪气外与正气争。则为战。乃其愈者也。邪气内与正气争。则为栗。是为甚者也。经曰。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
方其里气不守。而为邪中乎中气。正气怯弱。故成栗也。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也。伤寒六七日欲解之时。当战而汗出。其有但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似此症多不得解。何者。
以阴气内盛。正气大虚。不能胜邪。反为邪所胜也。非大热剂与灼灸。又焉得而御之。
张介宾曰。战与栗异。战由外。栗由内也。凡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其人正气内实。邪不能争。
则但汗出。不作战。所谓不战。应知体不虚也。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则振。甚则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矣。夫战则正气将复。栗则邪气肆强。故伤寒六七日。有但栗不战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气中虚。阴邪内盛。正不盛邪。而反为邪胜。凡遇此症。非大温热不可。
柯琴曰。阳脉微二句。承上之辞。不得作三段看。太阳病。阳浮而阴弱。是阳强也。今阳脉微。
即是阴阳俱停。病虽不解。已是调和之脉。其解可知矣。脉但浮者为阳盛。必先烦而有汗。阳脉微者为阳虚。必先振栗而汗出。振栗。是阴津内发之兆。汗出。是阳气外越之征。此阴阳自和而愈也。
卷二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纲】仲景曰。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目】赵嗣真曰。详仲景论中。止分皮肤骨髓。而不曰表里者。盖以皮肉脉筋骨五者。素问以为五脏之合。主于外而充于身者也。惟曰脏曰腑。方可言表里。可见皮肤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浅之分。
骨髓即皮肤之下。外部深沉之分。与经络脏腑属里之例不同。况仲景出此症在太阳篇首。其为表症明矣。是知虚弱素寒之人。感邪发热。热邪浮浅。不胜沉寒。故外怯而欲得近衣。此所以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药宜辛温。至于壮盛素热之人。或酒客重感邪之初。寒未变热。阴邪闭乎伏热。
阴凝于外。热郁于内。故内烦而不欲近衣。此所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药宜辛凉。必也一发之余。
既散表邪。又和正气。此仲景不言之妙。若以皮肤为表。骨肉为里。则麻黄症骨节疼痛。其可名为有表复有里也乎。
危亦林曰。热在皮肤一条。仲景不立方治。宜先与阳旦汤。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温其表。
鳌按。本条自成注以表里释皮肤骨髓。后人宗之。误也。仲景论言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症甚多。
宁此条不曰表里。而偏曰皮肤骨髓耶。其可知矣。故独赵氏之说。披剥精当。识见过人。足以破千古之惑。至表热里寒。乃少阴症。详少阴篇中。
卷二
热多寒少
【纲】仲景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宜桂枝麻黄合半汤。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目】朱肱曰。太阳热多寒少。有此二症。其用药皆不同也。二条。以脉微弱。故不可发汗。
若脉浮。虽热多寒少。亦可发汗也。大抵伤寒。寒多易治。热多难愈。伤寒发热者。以寒极则生热。治法。多用冷药。故令热不去。仲景热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不渴。外有微热者。用小柴胡加桂汤。皆温表之义也。近时多用小柴胡汤。不问阴阳表里。凡伤寒皆令服此药。往往有因服小柴胡而成阴症者。仲景虽云伤寒中风。有小柴胡症。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此为是少阳症。
当用小柴胡。不必少阳症悉具耳。况本方又有随症加减法。古人方治。审谛如此。
赵嗣真曰。详论中热多寒少。止此二症。其一症。仲景之意盖以得病七八日如疟状。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十六字。为自初至今之症。以下乃是以后拟议防变之辞。当分三截看。若其人不呕。
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为欲愈。此一节。乃里和无病而脉微缓者。邪气微缓者。阴阳同等。脉症皆向安之兆。可不待汗而欲自愈也。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发汗更吐更下也。此一节。宜温之。若面色反有热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痒。宜各半汤。此一节。必待汗而后愈也。活人书未详文义。却将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九字。本是欲愈之症。反以他症各半汤汗之。又将不可汗吐下及各半汤症语句。并脱略而不言。反将其中欲愈之症。而用彼药汗其所不当汗。何也。其一症。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亡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活人书于脉微弱上添都大二字。岂以仲景论脉为未足。而故加之也乎。
刘完素曰。仲景一书。只有热多寒少之条。无寒多热少之症。
卷二
下之热不退
【纲】仲景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
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者。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目】柯琴曰。此条病因。全在妄汗下以致亡血而脉微涩。夏月四句。是写寒热发作时状。
是设辞。勿以无休止时。作连绵冬夏解也。
卷二
头痛项强
【纲】仲景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目】朱肱曰。头疼者。阳症也。太阳症头痛。必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有汗桂枝。若已发汗。
或未发汗。头疼如破者。连须葱白汤。服汤不止者。葛根葱白汤。
成无己曰。头痛。邪气外在经络。上攻于头也。伤寒头痛者。太阳专主也。故阳明少阳亦有头痛。不若太阳专主也。盖太阳为病属表。而头痛专为主表症。虽有风寒之不同。必待发散而后已。
李杲曰。太阳膀胱脉浮紧。直至寸口。所以头痛者。头与寸口。俱高之分也。盖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逆太阳之经。上而不得下。故壅滞为头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痛也。右手浮弦亦然。头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风可到。风则温也。治以辛凉。秋克春之意。故头痛皆以风药治之。总其体之常也。然有三阴三阳之异焉。故太阳宜川芎。阳明宜白芷。少阳宜柴胡。太阴宜苍术。少阴宜细辛。厥阴宜吴茱萸。
王肯堂曰。伤寒头痛。虽属三阳。惟太阳经独多。盖太阳为病属表。而头痛专主表。虽有伤寒六七日。头痛不大便。有热而与承气汤下之者。却云。若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仍在表。是知头痛属表明矣。太阴少阴之脉。从足至胸而还。不上循头。故无头痛。惟厥阴脉循喉咙之后。上连目系。
与督脉会于巅。亦有头痛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一症。却无身热。亦与阳症不同也。然风温病在少阴。湿温病在太阴。而头反痛。至于阴毒亦然。是又不可拘者。内因头痛。作止有时。外因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方罢。
鳌按。太阳经脉营于头。会于项。故头连项而强痛者。为太阳也。
【纲】仲景曰。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目】朱肱曰。内瓜蒂散鼻中也。
柯琴曰。种种皆是表症。鼻塞而不鸣。脉大而不浮。不关风矣。脉不沉细。非湿痹矣。腹初不满。非瘀热在里矣。重于头痛。是头中寒湿可知。寒湿从鼻而入。故鼻塞。亦当从鼻而出。故内药鼻中。塞因塞用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脉沉而细。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
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目】王肯堂曰。太阳伤寒项背强。其或太阳中风。加之寒湿而成痉者。亦项强。金匮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然脉反沉迟者。此为痉。桂枝加栝蒌汤主之。
陶华曰。项背强者。太阳表邪也。发散则解。结胸项强。大陷胸汤下之。太阴结胸项强。大陷胸丸。或频与理中丸。损甚者。兼与四逆汤。项强胁下满。身热恶风。手足温而渴。小柴胡汤。阴毒初得病。项背强。咽痛。心腹痛。短气。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汤。阴毒甘草汤、正阳散。天行复作热。至晚则腰痛。头项强。身重。葛根生姜豉汤。
鳌按。痉病由来不一。而伤寒发汗不如法者。亦能致之。本症头痛虽止。而头项强急。尚属伤寒。头面摇以下。乃言痉病也。此汗多亡液。不转属阳明而成痉者。
【纲】仲景曰。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KT KT 。而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太阳别脉。下项挟脊。故太阳感风寒。则经脉不利。而项为之急。颈为之强。
是太阳表症也。必发散而解之。此二条。均是项背强。而发散有轻重者。盖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可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可发汗也。
王肯堂曰。此二方。皆发散之剂也。而有轻重。以表虚表实之不同也。
鳌按。太阳脉。自络脑而还出下项挟脊背。此从风池而入。不上干于脑而下行于背。故头不痛。
而项背强也KT KT 。项背牵动之象。动中见有强意。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