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家长辅导指南(3-4单元)

 琦奕宝贝 2011-04-14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家长辅导指南(3-4单元)

(2009-06-29 10:06:01)

人教实验版一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三、图形的拼组

(第27~30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如,知道球、圆柱容易滚动,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等。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在这里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

这部分内容安排了3个例题,例1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例3通过拼搭活动,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平面图形的特征。

例1是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带着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1.平面图形的特征。

例1是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带着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见下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可以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来体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做风车可以带着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纸的每一步的变化,可引导学生说一说,以突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2.平面图形的关系。

例2是一个拼组活动(见下图),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如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这里提供的是一个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关系的思路,具体活动时,不一定要求学生按书上的拼。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分组拼,既可以用几个相同的图形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完后,交流一下各组拼的情况,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教科书第28页上面的“做一做”是一个剪正方形的活动,通过把一张圆形纸剪成一张正方形纸,使学生看到有时圆和正方形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这个活动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按照步骤自己剪。

3.立体图形的关系。

例3也是一个拼组活动(见下图),但拼组的是立体图形,其意图和教学请参看例2。

 

教科书第28页下的“做一做”是一个做圆柱的活动,通过把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使学生看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这个活动比较简单,可以两个同学一组来做。

4.关于练习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用两种颜色的形状大小相同的一些三角形拼组一些图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习的兴趣。拼组时,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来拼,拼好后互相交流欣赏,让学生感受几何美、数学美。

第2题,目的与第1题类似,拼摆所用的图形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准备。

第3题,数正方体的个数,如果学生看图数有困难,教师可以用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第4题,给出了一个长方体,另外给出了它的三个面,让学生判断这三个面哪个是它下边的面,哪个是左边的面,哪个是后边的面。这道题要用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的特征,因为学生从图中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正面、右面,另外三个面看不到,只能根据看到的三个面来推测。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通过观察长方体来体会。

第5题,要填出所缺的长方形数,可以先让学生把所缺的长方形一行一行地补齐,再数出所补的块数即是所缺的长方形数。

第6题,是一个有意思的拼图活动,可以让学生用学具卡片中的图块来拼,拼出一只熊猫,也可以直接把图块上的序号填在格子里。

第7题,考查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说出用做成的正方体,数字4的对面是数字几。如果学生解答有困难,可以将此卡片做成正方体,让学生观察。

教科书第30页最后是一个折飞机的手工活动,折飞机有的小朋友可能已经会折,但不一定会注意每折一步,图形的变化情况。这里要让学生体会这一点,在折飞机时,应让学生每折一步都说说每一步图形的变化情况。至于飞机的折法,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的方法折,如果教师或同学有别的折法,也可以让同学们照这些方法折一折。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二)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教材将以上诸内容组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为了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概念,本套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将数概念的教学划分为若干阶段。在儿童步入小学校门的第一个学期,就组织他们学习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在儿童步入小学校门的第二个学期,将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组织学生学习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2.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教材由“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4个小节组成。各小节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

 内   

 数数、数的组成

 主题图

 草原牧羊图。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例1

 数100以内各数,从整体上感受100,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

 例2

 突破数数难点: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例3

 100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读数、写数

 例4

 读写两位数,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意义。

 例5

 练习读写两位数(整十数)、理解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例6

 读写100,理解“满十进一”的计数原理,知道个位、十位、百位的排列顺序,总结100以内数的读写法则。

 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例7

 完成百数图的填空,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加深对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探索百数图的排列规律。

 例8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会用关系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9

 比大小活动。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例10

 用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和加减法的含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