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昵称5769371 2011-04-29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三首五言诗赏析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山水诗派代表作家,开元九年(721)举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给事中,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思想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积极进取,有政治热情;写了一些表现建功立业的诗篇;后期由于张九龄罢相,仕途受挫,渐渐出现了消极避世思想,写下了大量的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诗。王维诗多以山水田园生活为题材,诗中兼融画法乐理,构成独特意境,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他的诗各体兼长,尤工五言律绝。下面是他的三首五言诗,我们分别来欣赏。

 

渭川田家1〕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2〕。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3〕。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4。〕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5〕。

 

注释:〔1〕渭川:渭河,黄河支流,在陕西中部。此指渭河平原。〔2〕墟落:村落。穷巷:深隐偏僻的小巷。〔3〕野老:农家老人。荆扉:柴门。〔4〕雉雊(gòu):野鸡啼叫。〔5〕羡闲逸:羡慕这闲逸的生活。吟式微:吟咏《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诗句。诗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这里“吟式微”是说准备归隐田园。

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罢官,王维感到政治上失去依靠,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把自己仕途失意的苦闷心情寄托于大自然中,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

开头一句写夕阳斜照村落之景,统摄全诗,以下各个景物均是在夕阳笼罩之下,给全诗一个明亮的色调,使景物呈现出和谐的气氛。以下各句便紧紧围绕一个“归”字写景。先写牛羊归来,没于深巷;接着写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在柴门外迎候牧童归来;再写已经抽穗的麦苗下的野鸡发出声声鸣叫,似在呼唤同伴回归;又写蚕在吃了一天的桑叶后,也将作茧休息了。最后写农夫们劳作归来,扛着锄头边走边谈,笑语不绝,意趣无穷。以上八句写景,诗人着力描画了一幅宁静怡然、乐趣无穷的田家晚归图。

诗人在这幅图画中,寄寓了自己厌倦仕宦生活、盼望归田的心情。这种心情,作者直到最后才点明:“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两句是在前八句写景言归的基础上的抒情,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全诗的主题和灵魂。读完最后两句,读者才顿悟,前面那样极力渲染归景,目的是逼出最后两句来,突出诗人政治上的失意感,强化了诗人向往归隐的急切心情。

全诗纯用白描,情景交融,自然亲切。诗中描绘的那幅宁静怡然的田家晚归图,流露了诗人厌倦仕宦、盼望归田的心情。

 

 

 

 

山居秋暝〔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3〕。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4〕

 

注释:〔1〕暝(míng):日暮,夜晚。〔2〕新雨:刚下雨。来:句中虚词。〔3〕竹喧:竹林中传来喧笑声。浣女:浣纱女,洗衣女。〔4〕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芳草鲜花。歇:凋零。王孙:指诗人自己。《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表示愿归隐山中。

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鲜明地描绘了秋山雨后黄昏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蕴于诗中,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首联交代了山中的节候:秋天雨后的黄昏时节,地点是一个山村。既点了题,又为全诗的景物描写在时空上、色调上作了一个总规定。诗人用“空山”二字,描写了宁静、清新的环境气氛,点出了作者隐居的山林的特点,即“空”和“静”。以下各句写景都围绕这个特点来写。

颔联写林间清幽、明净的自然景色。一轮明月将柔光倾洒在松林之间,清冽的山泉淙淙地漫流于山石之上,多么诱人的景色!上句写所见:月色、松影;下句写所闻:泉水声响。上句写静态,下句写动态。月明,故山泉清;泉清,反射出月明。这样,此二句诗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画面鲜明而清幽,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颈联由景及人,写人的活动,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竹林里传来一阵阵喧闹戏笑声,原来是月下洗衣的女子们归来了;宁静的荷花丛忽然摇动起来,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此联有王绩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意境,越是给这“空”、“静”的山林中加上点儿动景,越显出其幽静。这一联与上联一起,描绘了一幅由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青莲构成的幽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可以说这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最后一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借用《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反用其意,表达自己愿意归隐山林的理想。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这首诗取景典型,以动衬静,诗情画意兼具。这一特点主要通过中间两联表现的。这两联所描绘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都是高洁超俗的象征,是对诗人高尚情操和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烘托,取景有一定代表性。而“竹喧”一联写动景,是为了以动衬静,使画面更具情趣。另外,诗中写到的景物,又都被诗人安置于深林中,笼照在月光下,共同构成一幅幽静、和谐和画面,可谓“诗中有画”。本诗在句法结构上也独具特点。如第二联动词放在句后,而第三联动词放于中间,显示了诗句的灵活多变。单就第三联而言,它的每一句又是按先果后因的写法来写的。“竹喧”、“莲动”是果,放在前面写,是因为作者首先见到的(或听到的)是它们,然后才发现浣女、渔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并且耐人寻味。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1〕转苍翠〔2〕,  秋水〔3〕潺湲〔4〕。

倚〔5〕杖柴门〔6〕外, 临风〔7〕听暮蝉。

渡头〔8〕余落日,       墟里〔9〕上孤烟〔10〕。

复值〔11〕接舆〔12〕醉,狂歌[13〕五柳〔14〕前。

 

注释:〔1〕寒山:寒秋的山色。〔2〕苍翠:深绿色。〔3〕日:每日。〔4〕潺(chán)湲(yuán):水缓流的样子。〔5〕倚:靠着,此指拄着。〔6〕柴门:以柴木为门,指穷人家住的房屋。〔7〕临风:面对着风,迎着风。〔8〕渡头:渡口。〔9〕墟里:村落。〔10〕孤烟:一缕炊烟。〔11〕值:碰上。〔12〕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名陆通,字接舆。不愿为官,假装疯狂,时人称之为“楚狂”。此比裴迪。〔13〕狂歌:狂放而歌,毫无拘束地歌唱。〔14〕五柳: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门前种植五棵柳树,自号“五先生”,并写了《五先生传》。此为作者以陶渊明自比。

这首五律描写了秋天傍晚辋川恬静、优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闲居的乐趣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首联写山中秋景。既有山色,又有水声;山色苍翠,水声潺潺,描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幽静深秋图,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难怪诗人要“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了。

颔联转入写人,刻画了诗人倚杖听蝉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安闲自乐的潇洒神态。写蝉声,使本已十分静谧的山中之景更显其静,也更能突出诗人陶醉于山中美景的形象。

颈联再次写景。描绘了夕阳西下、炊烟初升的景象,与首联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闲静的农村山水田园画。

尾联又转入写人,刻画了朋友裴迪的形象。诗人把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表现了裴迪狂士隐者的形象,也表明诗人对他的好感和与他的友谊,写出了山中闲居之乐。此联也照应了诗题中的“赠”字。

全诗情景交相写来,情景交融,恬静、优美的山水景色与作者的闲居之乐融为一体。写景时,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如,写水声、蝉声,使本就幽静的山水景色益发幽静,寄托了诗人的闲居之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