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激趣”方法点滴

 夏梦绵绵 2011-05-04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激趣”方法点滴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看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

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然而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谈谈我的收获和体会。

激趣方法之一:把爱洒向每个学生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他喜欢你。”要想做一名好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从爱孩子开始。这似乎是任何一位教师都懂得,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会讲的道理。但把爱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心底里爱每一个学生,却是不容易做到的。爱是一门艺术,老师对学生的爱则更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溺爱只会害了学生,糊涂的爱只会误导学生,只有真诚而理智的爱才能引导学生向健康、和谐、友爱、成功的方向发展。我是这样做的:

1、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爱学生就应该尽可能的公平民主,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这学期我又接任一个新的班级,由于刚开学不久,对学生还不太熟悉,有一次上数学课,我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举手,这时我看见第五小组有个男孩的手举起老高,我说“这位同学请你说。”全班同学顿时哈哈大笑。“笑什么呀?”我问。学生说:“老师,他不会提问题,他学习最差啦!”我看这位同学满脸通红,连忙说:“别着急,先听他说。”这时,教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同学的眼睛都盯着他。“有几人坐飞机?”他终于提出了数学问题。这时,我立即用红粉笔在黑板上给他画一颗星星并叫同学们鼓掌表扬。有的同学情不自禁的说:“他比原来行些啦。”自从那次以后,班上又多举起一双自信的小手。

2、相信并帮助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那些谁都能教好、自学都能学好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教得愿意学习,让那些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今年刚开学,我发现一年级有的学生不会数书上画的物品;有的把3写成“ε”;我都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的手把手的教他们。这几个同学逐渐消除了对我的陌生感,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也就慢慢的喜欢上我和我教的数学。所以我相信只要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足够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

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我觉得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就应该是把一个学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老师:记得还是上学期的一天中午,我从厨房吃完午饭准备回到教学楼时,发现我班那个从不多话的女生手扶栏杆,眼望厨房。我走上前去问:“吃午饭了吗?”“没有。”“为什么?”她哭着说:“我的餐票不见了。”我立即带她到厨房吃饭。打那以后,她渐渐的敢和老师打招呼了,也爱说话了,她还渐渐的喜欢上数学,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激趣方法之二:让数学教学紧贴生活

生活是一个数学大课堂,尽管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但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却广泛的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等许多熟悉而又模糊不清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紧贴生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此以来,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易学乐做。我是这样做的:

1、紧贴生活举例子。针对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举例:在教学“有几枝铅笔”这一内容时,我一进教室就说:“同学们,今天正好是赶集的日子,街道两旁摆满了一筐筐又圆又大的桔子。从我老家赶来卖桔子的大叔硬塞给我两个桔子,我自己还从家里带了一个。大家帮我算算,我有几个桔子?”“3个,3个,”学生争先恐后的说。“你是怎么算的呢?为什么这样算?”有的学生说:“2+13。”有的说:“1+23。”有的说:“要把大叔给的桔子和老师自己带的桔子合起来。”这样的事例学生亲身经历过,所以他们不仅兴趣高涨,而且易懂易学。

2、多让实物进教室。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把实物带进课堂,学生轻松理解。我在上一年级“比较”这一内容中的一道习题时,带一大杯子开水、三只小杯子、一把勺子和一些红糖,先将三只小杯子里分别倒入满杯水、半杯水、一小半杯水,再在每杯水里放入同样多的一勺子红糖,让学生仔细观察三个杯子,猜一猜那杯水最甜?那杯水最淡?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个个七嘴八舌,兴趣高昂。最后让学生亲口尝一尝,验证自己的猜测。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让他们对这一知识牢记不忘。

激趣方法之三:让情境创设丰富多彩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就会把课堂当成“乐园”,就会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

1、故事激趣。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我在教学“数松果”时,是这样导入的:星期天,天气特别好,小松鼠早早的起床和妈妈上山采松果,它们采呀采呀,快到中午的时候已经采一大堆了。松鼠妈妈说:“孩子,妈妈歇一会儿,你数数我们今天采了多少个松果?”这时我就让同学给小松鼠出出主意,怎样数又快又不易数错?学生气氛活跃,各抒己见,在争论中优化数法,引出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2、游戏激趣。教师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的心态下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延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我在教学“有几枝铅笔”之前,找来一个同学和我做游戏:首先我让大家看看我手里有4个小字本,然后我和这个同学躲在讲台下面悄悄分本子并藏在自己的衣服里,最后站起来让学生猜老师有几个?这个同学有几个?这时,同学们跳的跳,喊的喊,都要争着猜,水到渠成的就学习了数的组成。

3、演示激趣。运用实物进行演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供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或闻一闻等等。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我在教学“轻重”时,带了一架天平、两个桔子、一个大苹果,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谁重谁轻?然后再用天平称一称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猜对了的同学甭提有多高兴,他们看着天平上的水果立即用“谁比谁轻”和“谁比谁重”的语句表达出来。

4、儿歌激趣。我认为在数学活动的众多形式中,儿歌是一种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对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小熊请客”这一内容后,引导学生编儿歌:一只蛤蟆4条腿,“扑咚扑咚跳下水;两只蛤蟆8条腿,“扑咚扑咚”跳下水……学生又结合生活仿编儿歌:一张桌子4条腿……一只花猫4条腿……学生在欢快的儿歌声中很快记住了4的乘法口诀。

5、表演激趣。恰当的表演,师生情为之动,趣为之生,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在上一年级“有几枝铅笔”中的“试一试”时,先让三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已停好的三辆车,再来一个同学“嘟嘟”表示又开来一辆车,让学生说说表演的意思,再列式计算。学生不仅能轻松列式计算,而且对加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又如我在教二年级“需要几个轮子”中的“数学故事”时,我给一个同学一张20元人民币,让他上讲台来买书,我取出6本练习册代替故事书给他,并说“一本要3元,一套6本。”我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又递过去5元说:“他该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迅速形成讨论氛围。

激趣方法之四:让教学语言魅力无穷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工具,掌握和运用儿童化的语言是每个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休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楚,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活起来,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师首先要做到语言饱含慈爱之情,亲切悦耳。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色,使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娓娓动听、富于音乐美感。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优雅风趣。一节课下来,学生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意犹未尽,乐此不疲,希望下节还是数学课。有时候我找几个同学在黑板上做题后,我自己不批改,而是另找几个同学上来改,我说:“××老师请你来改!”学生个个踊跃举手,争当老师。

激趣方法之五:让竞争策略善始善终

采用竞争策略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对小学生学习的强烈激励作用。进行数学竞赛,鼓励相互竞争,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我常采用的竞争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同学之间比赛。如教学“小猫钓鱼”时,让学生先在小组内编一个故事,然后选几名同学开展讲故事比赛,由其他学生当评委,评出冠、亚、季军。在热烈的氛围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倾听的好习惯。

2、小组之间比赛。在巩固乘法口诀时,我让一小组和二小组比,男生组和女生组比,听听哪组背得最正确最流利。学生个个精力高度集中,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自己小组争光。

3、师生之间比赛。学生最喜欢和老师比,他特别想超越老师,一旦比赢了,就会兴奋不已,倍感自豪。每当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时,我就和他们比赛在黑板上画学具图形。学生个个全神贯注,丝毫不敢放松。这样的比赛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因为他还要和老师比谁摆得好。

激趣方法之六:让操作活动主宰课堂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是多么重要。现在的数学教学叫“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在教学二年级3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边摆三角形边数:一个三角形3根小棒,两个三角形6根小棒……一直数到九个三角形27根小棒,学生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又动口。又如教学一年级加法的意义时说:“我今天早上吃了2个馒头,我女儿吃了1个馒头,一共吃了几个馒头?”学生边听边摆学具,再写出算式。

激趣方法之七:让评价方法多种多样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确即时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以评价激励学生,肯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及获取的体验和进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我是这样评价学生的:

1、口头评价。口头评价语言要多点赏识、多点幽默、多点宽容、多点暗示。当学生付出努力时我常说:“真不错”、“棒极了”、“了不起”、“我喜欢你”、“数学大王”、“火眼金睛”……每当学生听到我的话,心里乐滋滋的。

2、体态语评价。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等都会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每当学生安静的摆学具或在本子上编口诀时,我都到每个同学身边看看,发现某个同学做法独特或完成得又快又好,就在他面前竖竖大拇指或摸摸他的头,给他信心,给他加油。

3、物化奖励。我是这样评价的:一是在作业中写得最好的画星星;较好的画红旗;做对了但字不太漂亮的画小花;有错误的就不画什么,让他下次努力争取。二是在教室的后墙上贴出全班同学的名字,名字的上方留出很高的空白用于贴五角星,五角星从哪儿来呢?就是平时课上表现特别棒、课下爱劳动、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都可以得到五角星,老师帮他贴在自己名字那一栏,一周下来和一个月下来比出谁得的五角星多,取出前10名,老师再奖励。这样的激励办法从范围上讲不仅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还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从时间上讲不仅贯穿于每一天,还贯穿了整个学期。无疑起到了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要从低年级数学教学开始,运用多种方法,常教常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民族小学  颜敏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作用。

2、能认、读、写10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够恰当的描述1000以内的数的大小。

3、能在实际数数的过程中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与数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能说出1000以内的数位名称;知道各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形成初步的合作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1、计数单位“千”的认识。

2、渗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接近整十、整百数拐弯处的数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玉米棒子、稿纸、棉签、花生、计数器

学具准备:玉米籽、大豆、大小杯子各一个、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出示一个玉米棒子)同学们,看到老师手里的玉米棒子,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1:它一行有多少颗玉米籽?

2:一共有多少颗玉米籽?……

师:同学们真不错,提出了有关数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反思:借助农村孩子非常熟悉的粮食“玉米棒子”这一素材,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学习计数单位“千”。

⒈认识“千”

师:请你估一估,这个玉米棒子大约有多少粒玉米籽?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生:大约400粒;大约700粒;大约900粒;大约1000粒……

生:我是先估一行大约有多少粒,再估一共有多少粒。

生:我是就这样看的。

师:看来同学们估的结果都不一样,没关系的,我们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不过,刚才有个同学说“大约有1000粒”,那你认为1000是多少,谁来说说?

11000就是10个一百。

21000就是100个十。

32个五百是10005个二百也是1000

41个四百和1个六百合起来是1000

5:学校厨房的地板砖有1000多块,1000就和厨房的地板砖块数差不多,大家吃午饭的时候可以再去看看……

[反思:首先不是让学生去数,而是先估一估它有多少颗,并说出自己是怎样估算的,注意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感;其次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说一说1000是多少,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⒉感知“千”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请大家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一叠100页的稿纸、一袋200根的棉签和一瓶500粒的花生,先自己推想1000是多少,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好!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倾听并指导)

师: 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推想的?

1:一叠稿纸是100页,10本这样的稿纸是1000页;一袋棉签是200根,5袋这样的棉签就是1000根。

2:一瓶花生有500粒,两瓶就是1000粒。

师: 非常棒。摸一摸一叠稿纸有多厚,估计1000页有多厚(教师出示10叠稿纸),看估计得是否准确。

(教师把两瓶花生倒在一起,让学生感受1000粒花生有多少;出示5袋棉签,让学生感受1000根棉签有多少。)

[反思:我们知道,学生对于“1000是多少”虽然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此,我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推想与想象,然后分别出示1000页稿纸、1000根棉签、1000粒花生,从而使学生对“1000是多少”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数感与估计意识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

⒊突出“千”

师:大家面前摆着玉米粒和大豆,请你分别数出100粒,放在小杯子里,看看100粒有多少?

生:动手数100粒。

师:100粒玉米籽放在杯子里是这么高,那100粒大豆放在杯子里也是这么高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高。因为大豆比玉米籽占地方。

师:观察真仔细。你们能不能以数出的100为单位,借助杯子接着数完呢?(提出数的要求:①数得准②数得快③数的结果要让别人很快看明白。)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在100粒玉米籽的面上画一条横线,倒进大杯子里,以后每到这条线就倒进大杯子里,倒了10次,就是1000粒。

师:每次到100粒这条线,就往大杯子里倒,你们是怎么数的?

生:一百一百的数。

师: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多少?

生: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板书: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这节课我们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

师: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

1:可以一个一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在数大数时,可以一百一百的数。

2:如果数更大的数,可以一千一千的数。

[反思:教师再次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粮食作物大豆和玉米,让学生数一数,学生非常感兴趣,数数的热情空前高涨。学生汇报个数后,教师追问:“为什么颗数同样是1000感觉有的多有的少呢?”此问犹如一颗石子,激起学生的猜想,最后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得出:由于物体有大有小,所以所占的地方也不同。教学中,教师选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视引导参与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多种感官协调下获取知识。]

(二)教学读数、写数、数的组成。

⒈读数

师:⑴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器上的数,从右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师: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一千吗?(出示计数器,学生上台操作)一个珠子就表示出一千,这么简单啊!你会写一千吗?1000为什么要写30呢?

⑵这个数是多少?(299)如果在个位上添上一个珠子,该怎么数?(课件演示300)再添一个呢?(课件演示301)

⑶这个数是多少?(709)如果在个位上添一个珠子,该怎么数?(课件演示710)再添一个呢?(课件演示711

⑷师生做游戏(对口令数数):师:699—生700……

[反思:在教学读数过程中,强调接近整十、整百数拐弯处的数法,并用师生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⒉写数、数的组成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些小棒,小组合作快来数数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交流汇报)你们小组有多少根小棒?

1:我们小组有121根。

2:我们小组有135根。

3:我们小组有104根……

师:大家数得真快。看,老师这里有红、黄、白三个盒子,你们组的小棒怎么放,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有多少根?小组商量一下。

师:谁有好办法?

1:(上台操作)我们小组是把100根小棒放在红盒子里,210根一捆的放在黄盒子里,还剩1根放在白盒子里。

师:谁看出来是多少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是121根。因为红盒子里有100根,黄盒子里有20根,白盒子里有1根。

  :还有别的方法吗?

2:我们是把满100根的捆起来,再把满10根的又捆起来,最后没满10根的放一边。

师:这个方法行吗?(行)多少根小棒?(135根)

师:我们把这个数写下来(板书:135)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可以看着小棒说)

生:135是由一个百、3个十、5个一组成的。

师:你还能写出这样的数吗?想想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组内交流自己写的数,比一比谁写得好,为什么?(指名上前边说边写,学生评价)

[反思:教师注意将抽象的数位以形象直观的三个颜色不同的盒子代替,通过问题——“怎样摆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是多少根小棒?”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自然地将已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迁移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来,从而知道一个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加深了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加上适时的师评和互评,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小组合作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这样的交流是有基础的,这样的小组学习是有效的。]

总的来讲,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开。本节课,无论课始的情境创设,还是探究过程提供的材料,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2、围绕重点、难点组织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围绕重点难点组织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地重要手段。本案例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重难点展开,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习效益最大化。

3、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真正自主地学习。

4、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5、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除了师生间的评价,还有互评、自评,努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充分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