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码3600岁

 乐乐耘耘 2011-05-06




董凤郎,女,1910年5月21日出生,横沙乡永发村每天闲庭信步,心平气和;一日三餐有律,生活健康  

蔡贰郎,女,1909年12月28日出生,长兴乡丰康路子女孝顺,家境好;身体硬朗,精神好;生活有律,心境好  

李雅德,女,1911年12月27日出生,港沿镇骏马村生活简朴,随遇而安;宽厚待人,豁达大度  

吴玉琴,女,1909年3月8日出生,横沙乡新永村耳聪目明,心境平和;饮食有度,生活自理  

施爱芬,女,1910年3月25日出生,横沙乡永发村淡定从容,与世无争;家庭和睦,与人为善              

    本报记者  张懿  唐闻佳  施嘉奇
    
【天赋篇】
    
    早就听说长寿首先是天生的,或者说天赋和基因是影响长寿的重要因素。我们的见闻印证了这一点。
    
    此次采访中,我们没能一一了解百岁老人的家族长寿史,但多少听说了一些他们亲人的长寿故事。许多百岁老人都拥有长寿的长辈和兄弟姐妹:103岁的叶凤郎老人,她外婆也是百岁老人;102岁的朱灿苟老人,父母都活到了90多岁;杨明郎的母亲活到了91岁,97岁的妹妹还健在……
    
    在我们采访的36位寿星中,可以证实至少10位有活过90岁的亲属。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旧时,能活到90岁更是罕见中的罕见。我们一下子能听到这么多高寿的故事,完全说明了遗传因素的强大。
    
    这些家族的生命时钟走得大概真比别人慢。在105岁的顾端珍老人家中,和我们侃侃而谈的是其长子张公才。张公才说自己79岁了,但从容貌、身板、步态、神情上看,他完全一副刚退休的模样;101岁的董凤郎老人现在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儿子也是年近80的人,但精神非常好,独立照顾着老母亲。
    
    除了拥有高寿的父母,性别也决定了长寿概率。我们采访的36位百岁寿星中,男性仅4位,比例为11%。而根据崇明县老龄委提供的一份108人的百岁老人简单资料,男性有12位,比例也是11%。
    
    如果说长寿是一种天赋,但年轻时,这种天赋未必表现得很明显。一些寿星早年多病,比如向化镇的黄云郎,年轻时总是病怏怏的没力气,一点都干不动农活,她从没想到自己会成为百岁寿星;堡镇的李秀珍年轻时体质很弱,经常感冒发烧,还有肠胃炎,可奇怪的是,过了60岁反倒很少生病。
    
    总体上,大部分老人都告诉我们,自己过去很少进医院,而且力气似乎特别大,有的女性常像男人一样揽下重活累活。这种优于常人的体质“优势”在年纪大后表现得更加明显,许多人都说自己没有心脏、血压方面的基础性疾病;只要没有肢体残疾,几乎所有老人都在90多岁时都还每天下地干活,100岁时还能独自居住、自理生活的也有。
    
    在所有老人中,黄洪福老人的体质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儿子告诉我们,父亲爱遛弯,现在有时候一高兴,会一个人出门走到镇上去,这段路需要走20分钟,老爷子不用拐杖。
    
【饮食篇】
    
    性别和家族基因人们无法选择,但后天因素依然对长寿有重要作用。在衣食住行等生活要素中,饮食一般被认为最能对健康产生影响。那么,百岁寿星们都吃什么呢?
    
    大多数对寿星生活进行“揭秘”的文章都把目光投向老人现在的饮食习惯,似乎默认是晚年的菜单决定了长寿,但我们却更想了解他们年轻时的食谱。我们得到的是一个颇有意味的结论:至少对崇明的百岁老人来说,吃,他们过去从不讲究,也没有可能讲究。因为年轻时,他们没什么可吃的。
    
    36位寿星几乎清一色出身贫寒农家,年轻时,别说养生食谱,能吃饱就不错了。以至于在采访中,我们一度对询问他们的饮食习惯感到尴尬,因为得到的回答总是野菜、稀粥。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忽然意识到,这种清一色的穷人饭,也许正是他们的长寿秘诀。
    
    现代医学不断证明清淡的饮食对健康的价值,但对“清淡”,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现在,普通人吃点肉丝也许就算清淡,但对百岁老人来说,年轻时,吃肉是种奢望。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基本以素食为主,而且,由于他们一般多子女,吃个半饱,然后省下口粮给孩子颇为常见。
    
    过去能补充的动物蛋白,主要是水乡特产的小鱼小虾。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现在流行的一种健康饮食方式:鱼素食主义——除了蔬果,只吃鱼肉。
    
    有意思的是,现如今,条件好了,不少老人开始补上年轻时遗漏的“荤腥课”——许多人在90岁后都爱吃红烧肉和蹄髈,有的寿星的家人告诉我们,如果不加控制,老人一餐能吃好几块肉,而且专挑肥的吃。
    
    基于崇明的地理环境和土特产,我们在菜和稀粥中找到了几样相对特殊的食材:其一,崇明人过去常吃玉米和山芋做的稀饭;其二,当地煮饭时有时会撒上几勺黄豆磨成的粉,名曰“豆饭”,就相当于用豆浆煮饭;其三,许多人爱吃本地特产芋艿。
    
    除了芋艿,崇明还有一个特产,就是老白酒。许多崇明人家都会自酿,从小耳濡目染,百岁老人中好饮者甚众,也包括饮黄酒。过去经济条件有限,现在,好几位寿星每天必饮。袁翠郎和李雅德都喜欢以酒解渴,邱凤娣因为父亲卖酒,从小就拿酒当水喝,现在每天午饭晚饭时都要喝酒。
    
    说完酒,自然要提一下烟。36位百岁老人中,4位男性没有一位抽烟,2位吸烟的女性都非常节制:董凤郎从七八十岁才开始抽,每天就抽一小段;张凤仙的一根烟要分3次抽,每天最多3根。
    
【生活篇】
    
    在长寿老人的食谱中寻找共性相对容易,但要在各家各户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中摸索出“道道”,就要更难一些。好在我们也有发现。
    
    旧日里的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老人们的生活一般都极其规律。在采访中,多数老人现在依然保持着天黑上床、5点起身的习惯。好多老人都说,因为担心晚上睡不着,破了生活规律,所以白天会尽量不打瞌睡,更不会午睡。
    
    正如前文所述,所有老人都是穷苦出身,勤劳肯干是他们从出生就被赋予的性格。这种习惯在绝大部分老人身上始终延续,只要走得动,就会下到田里忙活。百岁老人中90%是女性,而在旧社会,女性承担着非常繁杂的家庭责任。她们不仅要为丈夫和子女煮饭洗衣,有空要去田里帮忙,甚至到了深夜,经常还靠做针线活补贴家用。因此,我们认为许多人在年轻时经常睡眠不足。当然,我们不是说睡眠不足有益健康,但看起来,似乎也未必一定会损害身体。
    
    早婚多子是旧时女性的共同命运,我们采访的百岁女寿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是4.5个,最多的有11个。但生育史看起来与长寿没有必然联系——有11位只生了不到2个子女,其中包括一位终身未嫁。现代女子产后都讲究坐月子,老人们常说月子里必须卧床、不能着凉,否则会给健康带来长期隐患。但好几位老人都告诉我们,她们产后只休息了两三天就下到水田里去插秧,有一位甚至产后没几天还被伪军抓进了大牢。
    
    我们采访的老人中,除极个别的外,都是只字不识。不仅如此,她们只能讲崇明方言,普通话和沪语连听懂都很困难。所以,不要说读书看报,就连广播和电视节目都无法理解。我们发现,老人们都没有看电视的习惯。但他们的精神生活有其他替代性内容:许多人都爱打(至少是围观)崇明当地流行的一种长牌,很多人都喜欢串门聊天。
    
    值得读者注意的是,很多百岁寿星虽然现在精神尚好,但能自如行走的是极少数。剥夺他们运动能力的并非自然而然的衰老,90%以上的老人都曾因意外滑倒导致髋骨、股骨严重骨折,从此只能以轮椅代步。在此之前,他们往往能非常平稳地行走。而在没有骨折过的那极少数老人中我们发现,即便以百岁之寿,他们依然可以上下楼梯。这提醒我们,老人必须注意补充骨质,同时严防跌跤致残。
    
【性格篇】
    
    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主要说的就是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百岁老人们的性格有什么特点,他们是不是比常人更加淡定?
    
    我们的结论是:未必。
    
    寿星中急脾气的不比性格平和的少——黄云郎会因为女儿不按她的办法种毛豆而发脾气,蔡贰郎过去几乎每天都要和丈夫拌嘴,杨明郎有时在地里就会和别人争起来;性格坚毅的也不见得比软弱的多——陈彩英年轻时连遭打击,丈夫早逝,一对女儿先后夭折,家人说她为此没少哭过;杨明郎最出息的儿子中年病故,采访中她甚至当着记者的面抹起了眼泪。
    
    人生难免不如意,食五谷的哪个又没有喜怒哀乐,更何况,长寿的人中,真的能夫妻白头到老的是极少数,很多人守寡多年,甚至晚年丧子也时有耳闻。也许,坏情绪一旦出现,就应该像一场雷雨,呼啦啦浇个爽快,而不是黄梅天,淅沥沥下个不停。事实上,我们倒是发现,这些寿星中,无论性子是急是徐,是强是柔,大都是直爽的人,藏不下太多心事。表达出来,雨过后的天空也许更加澄澈。
    
    不管如何,长寿的老人们都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采访寿星时,我们搜集到了许多让人感动的故事:陈凤仙曾遭遇过一场重大车祸,但她没有要肇事者赔偿分文,只要对方看望一下,一来二去,两家竟成了至交;邱凤娣年轻时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过数十位育婴堂里的孤儿,到现在,“奶儿子”的孙辈纷纷成家,老太太连喜酒都吃不过来;朱灿苟年轻时一度带着10个孩子在村里乞讨,全家是周边有名的丐帮,但一次,儿子偷拔别家的油菜,她发现后,逼儿子跪在别人家门口请求原谅。
    
    善良的老人们对子女自然也是充满爱心。79岁的张公才说,他为自己现在还能拥有母爱而备感幸福。事实上,我们此行看到的是一个个和睦的大家庭,不仅母子(父子)间关系紧密,而且后辈之间也是气氛融洽。家和万事兴,这种和睦的气氛应该对长寿大有裨益。
    
    这100年,大部分百岁老人从未踏足过岛外,而崇明也少有现代气息的侵扰。岛上的人们抬头看天、低头种地,和这片土地始终互相厮守着。有人说,崇明环境好,污染少,这是长寿的最大外因,但我们却猜想,干净的不仅是空气、水和土壤,大概所有世纪老人的心都和自然环境一般纤尘不染。从未接触过所谓的现代,或许是不幸;但少了诱惑和挣扎,或许又是最大的幸运。
    
    要把这一切都复制沿袭下去,我们觉得很难,但也未必不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