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宋征璧(《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作宋征壁,家谱及县志皆作宋征璧)撰。征璧(约1602年-1672年),原名存楠,字尚木,江南华亭(今属上海市)人。先祖为宋朝宗室赵子茂,是宋太祖七世孙。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十六年癸未科(1643年)进士,第三甲第五人。征璧与陈子龙等交往深厚。明亡后与从弟宋征舆降清,授秘书院撰文、中书舍人,迁礼部郎中,官至潮州知府。著有《抱真堂诗稿》八卷,另有词集《三秋词》。 龙的传人按:《重修华亭县志·卷十六》(杨开第、姚光发,《重修华亭县志》,清光绪五年(1879年)刻本)页十五:宋征舆,字直方,一字辕文,号林屋(宋府志:第宅在米市桥东南)。懋澄子。顺治四年丁亥科(1647)进士,第二甲第十六人。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中,出为福建布政使右参议,提督学政,擢尚宝卿,历官左副都御史,卒年五十。征舆负雅才,工诗赋,与从兄征璧有“大小宋”之目,又与同里陈子龙、李雯称“云间三子”。子龙负盛名于时,称诗无所让,独推重征舆,以为出己上。尝共选明诗行世,学者宗之。征璧,字尚木,初名存楠,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国朝,以荐授秘书院撰文中书舍人,累迁礼部郎中,知潮州府。征舆子祖年,字子寿,顺治十一年卫籍举人,负隽蚤卒。(参宋府志) ●抱真堂詩話 清宋徵璧 撰 王仲宣〔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杜詩諸別俱本此。 〈焦仲卿〉及〈木蘭詩〉,如看徹一本傳奇,使人不敢作傳奇。 左思〈詠史〉云:〔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不涉議論乎? 顏延之詩密如秋荼,〈五君詠〉獨清出。 謝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謝混〔高臺眺飛霞〕,〔水木湛清華〕,可謂清麗。 顏延之〔日落遊子顏〕,即有太白〔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意思在。 于麟曰:〔子昂自以古詩為古詩。〕予謂工部可當此語,子昂似未足。 《選》詩〔衣葛常苦寒,食梅常苦酸〕,〔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巢居知風寒,穴處識陰雨〕,〔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俱是格言。予幼有二語曰:〔出路方知雨,行船始信風〕,失之太樸。 詠月莫拙於〔方暉竟戶入,圓影隙中來〕,莫妙於〔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昭明《選》亦以規格為主,故不採〈焦仲卿詩〉;但錄〈團扇〉而不錄〈白頭吟〉,何也? 〈仲卿詩〉〔賀君得高遷〕,直作惡語。 陸士衡〔迢迢峻而安〕,〔迢迢匿音徽〕,亦自生造。 劉楨贈魏文曰:〔貽爾新詩文〕。可見詩文不得挾貴。 子建〔涇、渭揚濁清〕,音韻清發,更妙於〔散馬蹄〕〔散〕字。 魏祖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文帝曰:〔策我良馬,披我輕裘。〕子建曰:〔慚無靈輒,以救趙宣。〕可以定三詩之優劣。 沈休文〔遇可淹留處,便欲息微躬〕,居然真率。 太白曰:〔欲折月中桂,持為寒者薪。〕子美曰:〔砍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魏文帝曰:〔願飛安得翼,欲渡河無梁。〕太白曰:〔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曹子建曰:〔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李太白曰:〔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十九首》曰:〔無為守貧賤,坎坷常苦辛。〕謝靈運曰:〔誰令爾貧賤?咄嗟何所道。〕杜子美曰:〔長安卿相多少年。〕 《離騷》不可學,嗣此,其〈白馬王彪〉一篇及太白〈遠離別〉、子美〈同谷歌〉,庶幾《騷》之變乎? 王摩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魏文帝〔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俱自然妙境。 魏文帝曰:〔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陳思王曰:〔棄置勿復道,沉憂令人老。〕 陸機云:〔不惜微軀退,但懼蒼蠅前。〕《十九首》云:〔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張華云:〔不曾遠離別,安知慕儔侶?〕俱《三百篇》之遺。 陸機云:〔茲物茍難停,我壽安得延?〕即《十九首》云:〔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潘安仁云:〔畏此簡書忌。〕王摩詰云:〔南中纔忌秋。〕及謝朓〔風煙四時犯〕。〔忌〕〔犯〕字用者殊罕。 〔幹惟畫肉不畫骨〕,韓幹酒肆中物,必得罪於工部。 工部〈贈四兄狂歌行〉,何大復〈贈兄〉作祖其意。 工部畫馬詩,四十萬匹歎其盡下,三萬匹稱其皆同,文人之筆,無所不可。 何大復惜王摩詰七言古未為深造,然〈洛陽女兒行〉一首,殊是當家。高選失之太詳,李選失之太略,未為中道也。 任彥昇〈哭范僕射〉詩三押〔情〕字,沈休文〈鍾山〉詩用二〔足〕字,迺二義。文通〈雜擬左記室〉詩用二〔門〕字,郭泰機〈貽傅咸〉詩連用二〔況復〕字,俱是實景而工拙自分。 王摩詰〔梨花夕鳥藏〕,杜子美〔山精白日藏〕,一風華,一森峭。 平子〈四愁〉用四〔倚〕字,皆承上〔側身〕而言。 子建曰:〔清夜遊西園。〕仲宣曰:〔日暮遊西園。〕休文曰:〔西園遊上才。〕鄴下西園之名,最為典雅。 《十九首》云〔驅車策駑馬〕,殊自偃蹇。曹王亦喜用〔駑馬〕,豈駑馬自勝耶。 曹植〈棄婦篇〉如〔有子月經天,無子若流星〕,乃擬漢人語也。 元、白體格不必論,若〈琵琶行〉,頗盡情事。 大樽性好諧讔,一日偶集子建齋,戲子建曰:〔君詩文比宋襄公何如?〕家兄未及答。予曰:〔猶明府之于陳恆。〕滿座絕倒。以其寬博有似襄公不鼓不列云。 太白古詩云:〔魏武踞八極,蟻視一禰衡。黃祖斗筲人,殺之受惡名。〕直是敘事起,不落議論。他人則必云正平蟻視魏武爾! 王摩詰云:〔時倚簷前樹,遠看原上村。〕李太白云〔倚樹聽流泉〕,更復遠澹。 御代馬則思北風,隨越鳥則思凱風,其物色異也。 〔此去播遷明主意〕,不如〔執政方持法,明君無此心〕,更為沉穩。 工部〔聽猿實下三聲淚〕,〔實下〕二字不如〔虛隨〕二字之妙。蓋以《三峽志》有〔猿鳴三聲淚沾裳〕之句,故〔實下〕二字乃有根本。 少陵詩不傷于直野,如〔日暮不收烏啄瘡〕及〔孔雀不知牛有角〕是也。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言其冷暖自知,蓋有不必由乎葉與水者,故系以〔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此亦興而比也。 張茂先〔居歡惜夜促,在戚怨宵長〕,即〔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而居然雅俗之別。傅休奕亦云:〔志士苦日短,羈人知夜長。〕 子卿詩四首連用兩〔可以喻〕,一曰〔可以喻嘉賓〕,一曰〔可以喻中懷〕。 詩貴自然,然孔門之雅言也,不曰〔虎豹之鞹,猶犬羊之鞹〕乎? 工部〈悲陳陶〉,可謂沉著痛快。 〔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天下傷心之語。 〈洗兵馬〉有〔整頓乾坤濟時了〕,〔了〕字亦下得穩。若〔三年笛裏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則排律中佳句也。 〈古柏行〉俱有感慨,非茍作者。 工部〈贈王司直短歌行〉,嬉笑怒罵皆文章。 杜詩〈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竟類排律。 岑參〈衛節度赤驃馬歌〉非不佳,但去杜詩一格,亦自神駿。 王仲宣云:〔從軍有苦樂,借問所從誰?〕高達夫曰:〔從軍借問所從誰?〕 陳臥子以杜詩〈諸將五首〉為未工。 王摩詰胸中真有輞川,非強為之詞者。 王摩詰有〔忽過新豐市〕及〔疏雨過新城〕,〔過〕字妙。 岑嘉州曰:〔白髮悲明鏡,青春換敝裘。〕王摩詰云:〔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選》云:〔望雲慚飛鳥,臨水愧游魚。〕 沈休文云:〔子建、仲宣,莫不同祖《風》、《騷》,皆以氣質為主。〕蓋兼江左之清綺與河朔之氣質。 杜律時用〔動〕字,如〔風連西極動〕,〔星臨萬戶動〕,〔旌旗日暖龍蛇動〕,〔三峽星河影動搖〕是也。 杜律時用〔坼〕字。舒章云:〔『大』字是工部家畜。〕 杜詩如〔水煙晴吐月,山火夜燒雲〕,實為警句。 杜詩詠馬,李詩詠月,各盡其變。 于麟選不錄〈哀王孫〉,何也?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乃鍾、譚之嚆失。 大樽嚴于論詩,凡獻詩者踵相接,大樽意態傲岸,若不足當一顧者。予語大樽:〔前輩好推挽人,那得爾爾?〕然大樽未嘗不虛心,嘗向予道:〔律詩如『春城月出人皆醉』及『羅綺晴嬌綠水洲』之句,詩餘如『無處說相思,背面鞦韆下』一詞,生平竭力摹擬,竟不能到。〕有味乎其言也! 吳地兵火,凡薦紳之家,半為馬廄,故予有〔沉香薰馬櫪〕之句。偶閱唐詩,見〔酒香薰枕席〕,已先之矣。 詩家首重性情,此所謂美心也。不然即美言美貌,何益乎? 夏瑗公先生不作詩,或強令作之,先生云:〔我不善飲,能強之飲乎?〕可謂達識。 陳思王其源本於《國風》,唐則太白,明則大復、大尊,其諍子哉! 王弇州謂唐七律罕全璧,如〔暮雲空磧時驅馬,落日平原好射鵰〕,庶足壓卷,惜後有〔玉靶角弓珠勒馬〕,全首用二〔馬〕字。予謂可易〔暮雲空磧時聞雁〕也。五言律,則摩詰〔風勁角弓鳴〕,無可擬議。 顏延之〈秋胡詩〉,曲盡其妙;高達夫〈秋胡行〉,似為妄作。 左思〈招隱〉詩〔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所謂漸近自然。 惠連〈秋懷〉詩曰〔雖好相如達,不同長卿慢〕,殊有慢世之致。 左思曰〔塊若枯池魚〕,于失意之人,神態俱肖。 俗呼月明為月亮,嵇康詩云:〔皎皎亮月,麗于高隅。〕 〔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即是〔隔千里兮共明月〕。 〈仲卿詩〉敘事老朴,延之〈秋胡詩〉敘事閒雅。 嵇康〈贈秀才從軍〉而三及琴,一曰〔習習谷風,吹我素琴〕,一曰〔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一曰〔鳴琴在御,誰與鼓彈〕;若〔俯仰自得,遊心太玄〕,善于詠琴矣! 謝朓工于發端,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即為五律起句,亦殊警策。 謝靈運云:〔三五圓景滿,佳期殊未適〕,江文通云:〔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俱原本《楚騷》。 安仁〈為賈謐贈陸機〉,而曰〔婉婉長離〕,〔英英朱鸞〕,可謂善狀。 〈百一詩〉,當年見者,皆為怪愕,豈以〔問我何功德,三入承明盧〕耶? 杜子美云:〔見公孫氏舞〈劍器〉,懷素草書始長進。〕太白云:〔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乃是各抒所懷。 前輩中如莫秋水,以才子自命,于戚大將軍席上使酒罵坐,視胡元瑞殊有傲色。其集中〈惜餘春〉一賦,本自濯濯。元美云:〔幾欲效之,抑情而止。〕固非諛語。 宋玉之于屈子,猶孔門之有顏,殆庶之彥也。 杜詩如〔香稻啄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及〔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俱華而不俗。 七律如李頎、王維,其婉轉附物,惆悵切情,而六轡如琴,和之至也。後人未能妙臻此境。 凡詩字為時代所壓,若元章論書及元美、昌谷論詩,駸駸乎驊騮之步哉!然謂曹植不堪整栗,未敢謂然。 《十九首》及蘇、李五言,反覆諷詠,便移寒暑。 建安七子,丕、植翩翩君子哉!而或謂魯國孔融為七子之冠。 〔明月照積雪〕,〔池塘生春草〕,〔空樑落燕泥〕,〔澄江靜如練〕,〔夜雨滴空階〕,〔流水遶孤村〕,〔岸花臨水發〕,俱自然妙句。予偶拈二語于室中曰:〔鳥鳴山更幽〕,〔風定花猶落〕。 《毛詩》〔行邁遲遲,中心有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所謂玩之有餘,味之不窮。 玄元以後,學道之士若魏伯陽、陶弘景、孫思邈,詞翰亦自斐然。 謝靈運〔養痾亦園中〕,〔亦〕字殊妙。陸機〔通波扶直阡〕,〔扶〕字妙。 《楚辭》一言以蔽之,曰:〔惆悵兮而私自憐。〕 〈三良詩〉,仲宣作何其怨慕,子建作何其忠婉,所處不同,首句各自出意。 延之〈秋胡詩〉,詩中有畫,不待摩詰也。 工部詩讀數百遍,不能名之為奇,不能名之為正。 阮籍〈詠懷〉,予尤好〔平生少年時〕一首,其他則〔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 〔回首望長安〕,〔霸岸之篇〕也。〔昔為鴛與鴦〕,所謂李都護〔鴛鴦之篇〕,纏綿巧妙者也。 四言詩,仲宣亦盡其妙。 思王〔我願執此鳥,惜哉無輕舟〕,與仲宣同聲相應乎? 思王〈贈白馬王彪〉一詩,忠厚悱惻,有韻之《三百篇》乎? 太白之詩,豪邁瀟洒,想不耐苦索,故七言律少耶?抑傳者散軼耶?若〔借問欲棲珠樹鶴〕一首,篇體輕澹,亦不易得。 生平見黃石齋先生作五言律、五言古,直不加點,不屬草。若陳、李則皆出之甚澀。 譚友夏〈贈王夫人〉有〔隨風順逆江常在,與夢悲歡枕自如〕之句,亦自近詩佳語。友夏詩雖不稱,而為人跌宕,不愧名士。 何、李論詩以意境合為合,意境離為離,各有是非。若王、李之絕茂秦,則未免凌厲布衣矣!以兩先生之大雅,乃為此態耶? 七言初唐、盛唐雖各一體,然極七言之變,則元、白、溫、李皆在所不廢。元、白體至卑,迺〈琵琶行〉、〈連昌宮詞〉、〈長恨歌〉未嘗不可讀。但子由所云:〔元、白紀事,尺寸不遺〕,所以拙耳。 列國各有《風》,楚何以無《風》?曰:外之爾。夫外楚又何以列《秦風》?夫視遠者不能見形,聽遠者不能聞聲,其猶愚人之心也哉!何足以知之。自屈、宋以《歌》、《辨》特張楚勁,于是乎有楚風。夫〈小戎〉、〈板屋〉,是誠秦聲耳,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與楚風〔目眇眇兮愁予〕,又何異之有? 聯句若昌黎〈石鼎〉,自佳。元、白動必數百韻,有類乘舟泛溟海,星辰不辨,但覺身熱頭痛之煩。 夫詩者,事父事君所作,而出之以風雲月露,非其人勿善矣。猩猩鸚鵡不離飛走,而傲然以能言之家自命可乎? 詩之規格,巧行乎其間矣。夫千金良驥,馳驟康莊,又何取乎泛駕? 楊升菴曰:〔白居易『千呼萬喚始出來』,不如易以『才』字。〕予意詩以聲調為工,若〔才出來〕,則不中宮商矣。升菴強作解事。 〔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前人語也。摩詰加以〔漠漠〕、〔陰陰〕四字,情景俱妙,固知摩詰善畫也。 雲間王氏有《詩話類編》一書,文蕪而淺,其失也俗。 唐詩有〔雲府〕,予謂可偶以〔玉案〕。 杜詩〔花邊立馬簇金鞍〕,〔謝朝華于已披〕者乎! 王摩詰如〔興闌啼鳥換〕,〔換〕字可謂之奇。 陳、李初起,意甚輕陳徵君,兩家之客競相譏詆,以資談端。予心無適莫,素與二于晨夕,而追隨君几杖,亦風雨無間。既而徵君歿,陳、李為文以弔之,且有猶龍之嘆,可謂不遠之復哉!乃知溢美溢惡,久而論定者也。 詩人之難也,不敢有傲氣,不敢有躁心,不敢有乖調。 李白詩〔淚亦不能為之墮,心亦不能為之哀〕,哀之至也! 詩之有隱有秀,畫之有神有逸,天授非人力。 工部之〈哀王孫〉、〈哀江頭〉,其工部之風乎! 凡詩麗則必靡,秀則必弱。若兼厥二美,免此二憾,其思王乎! 〔秦川貴遊,自傷多情〕,八字可謂穠至。
●龙的传人制作之附录: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 △崇禎十六年癸未科①(1643) 第一甲三名 楊廷鑑 宋之繩 陳名夏* 第二甲七十八名 譚貞良 王自超 陳丹衷 周 鍾 秦 汧 吳國龍 紀騰蛟 張元琳 朱喬秀 史可程 王道成 歸起先 朱 積 陳殿桂 俞元良 鄭元勳 楊 璥 周愛訪② 史繼鰌 萬發祥 徐家麟 金拱敬 馮世鞏 包壯行 潘應斗 何九雲 周 奭 馮元颺 林志遠 □□□ 黃淳耀③ 吳貞毓 余 飈 吳 璇 劉鳴鳳 丘俊孫 李呈祥 □□□ 王之相 方元會 李膺品 陳履貞 姚文然 張 恂 陸貽吉 李 皓 徐復儀 蘇國瓓 劉世斗 李光龍 荆廷實 水榮旭④ □□□ 梁淸標 徐丙晉 秦祖襄 王 澧 于 沚 沈 龍 孫聖蘭 黃 燦 楊文薦 張淸議 汪 挺 郭符甲 陸慶衍 徐養元 龔之遂 劉廷琮 □□□ 唐元楫 □□□ 陸 鋡 鍾掄芳 李安世 趙 漁 周定礽 林日升 第三甲三百一十四名 姜宗灝 馮 斐 吳國鼎 楊明琅 宋徵壁 胡 顯 魏學濂 蔡而■ 郁汝持 李用楫 閔 肅 王士捷 江 潢 韓昌錫 陳■銘 沈 泓 溫 璜 王龍賁 王支燾 王運熙 劉徐謨⑤ 鍾性樸 趙 最 凌 ■ 莊 恒 汪姬生 郭承汾 朱 珣 史夏隆 朱廷壻 王覲光 張家玉 榮爾奇 齊■暙⑥ 何通武 沈佺期 劉世傑 唐 誠 孟應春 余正元 呂雲藻 朱永康 龔 鼎 李丹衷 俞 璧 朱日升 姚奇胤⑦ 姜金胤 周齊曾 楊永言 曹鳴遠 李毓英 余增遠 翁冠英 傳廷獻 蔡元宸 陶元祐 張 端 王爾祿 史起明 呂崇烈 林 垐 潘維啓 沈崇掄 施召徵 張 岳 成克鞏 王啓祚 宫偉鏐 黃鍾諧 鄧士廉 楊 澤 王風仁 林鑄禹 王顯名⑧ 許吉燝⑨ 顧咸建 馬 瑞 李馥蒸 李安世 曹胤昌 李長祥 朱議汴 吳煌甲 高 珩 何胤光 孫鍾皐 鄭爲虹 藺完瑝 許令喻 詹承克 步文政 吳中奇 王玉藻 陳 ■ 程玉成 陳 翔 程兆科 謝于宣 何家駒 羅憲文⑩ 高 簡 錢 默 萬 適 高輔辰 林之番 劉霖懋 彭長宜 何運亮 薛昌胤(11)史垂譽 單世德 陳調元 張一珏 強 恂 吳剛思 陳震生 湯 芬 傅作楫 魯廷芝 楊棲鶚 朱統■ 劉肇國 喬廷桂 熊興麟 徐徵麟 嚴爾琮 盧象觀 任道脈 李震成 王緒宏 楊自謙 李 實 張夙抱 卜雲吉 吳夢白 張之俊 方名榮 翟文鳳 胡統虞 高辛胤 杜立德 張以邁 陶履卓 倪俊明 王麟標 施 ■ 嚴正矩 俞文淵 馮 瑋 汪 鉉 華洊吉(12)周 瑋 林 飭 李一元 李發藻 張玄錫 曾五典 熊 緯 方學聖 黃宗庠 張雲翼 吳 昜(13)潘 琪 林 嵋 孫 榘 李思謨 徐 遠 彭遇■ 林之驥 蕭堅操 蘇名世 王景亮 龐耀統 余 綸 劉允浩 龔 棻 曹 淸 嚴 通 吳聞禮 聶 玠 孫之昊 虞贊堯 徐穉佳 李化麟 王文棟 連壇塲 嚴之偉 瞿 ■(14)王觀瀛 黃道■ 周志畏 張廷榜 朱鼎■(15)韓昌穀(16)歐養素 葉富春 牛應徵 許國杰(17)李待問 鄭 琬 林必達 陳經文 樊 望 萬 翺 王曰俞 白胤謙 梁于涘 馮 崑 朱耀先 賈席宣 顧 朱 曹毓芬 顧咸建 鈕應斗 張丕吉 卜兆麟 劉 曙 岳暎斗 趙天麒 周之桂 劉逢盛 孫士寧 張翂之 朱懋華 劉承吉 沈 潤 傅學禹 關 鍵 楊一葵 夏有奇 趙 庚 李震成 朱鼎延 黃士■ 費景烷 宋日英 張若義 王毓奇 鍾 諤 袁 噩 凌夫惇 上官鉉 王 質 戴長治 魯 ■ 羅國瓛 陳廷武 周 試 毛羽皇 于 翰(18)金允治 程 源 鄭羽儀 孫建宗 湯紹中 孫奕煥 趙 頻 王宗熙 馬夢桂 王政敏 王鳴珂 劉濬本 朱長世 王延陶 秦之鑑 田本沛 金廷詔 魏天賞 顧之俊 龐 霦 李爲鼐 吳臣輔 李承尹 洪維翰 胡全才 張 瑃 沈士英 李崇稷 徐 鼎 賈漢儒 荀廷詔 周繼芳 程 言 張羅俊 陳儒樸 呂 潛 黃毅中 劉 悛 夏供佑 王崇簡 武 愫 王泰際 袁 聲 張 鋡 孫志儒 趙日懭 許 學 丁期昌 沈宗塙 沈玄錫(19)朱胤顯 陳瑜如 吳伯尙 杜 芳 劉復崑 孫啓賢 龔廷祥(20)曹元芳(21)張大年 吳爾壎 史 詥 陸亮輔 孟張明(22)謝元汴 石 嶐 未殿試一十一人 楊于先 龔九疇 陳國琠 李孔昭 曹如麟 雷鳴皐 張佐辰 席敎事 張 標 周 暹 邵士■ 據《崇禎十六年癸未科進士三代履歷》補闕二名 錢爾登 王曰俞 據地方志補闕三名 楊若梓 張元錫 張 鈴 ①本科《碑錄》二甲七十五名、三甲七十八名皆題李安世籍貫分別爲浙江山陰民籍、浙江餘姚民籍,又三甲七十五、二百十二名皆題顧咸建,籍貫分別爲直隸崑山民籍、直隸吳縣民籍,又三甲一百二十八、二百三十一名皆題李震成,籍貫均作直隸滄州民籍。 經查《進士履歷》(《崇禎十六年癸未科進士三代履歷》的簡稱)載;李安世,籍貫作浙江山陰籍、餘姚人。顧咸建,籍貫作直隸吳縣籍、崑山人。李震成,籍貫作滄州人。姓名並無重複。 ②《山東通志》作:周爰訪 ③初名:黃金耀 ④《進士履歷》作:孫榮旭 ⑤《進士履歷》作:劉餘謨 ⑥《畿輔通志》作:齊■曜 ⑦《浙江通志》作:姚奇引 ⑧《山西通志》作:王顯明 ⑨《福建通志》作:翁吉燝 ⑩《進士履歷》作:格憲汶 (11)《山西通志》作:韓昌允 (12)《進士履歷》作:華洊古 (13)一作:吳易 (14)《福建通志》作:瞿昶 (15)《山西通志》作:朱鼎要 (16)《山東通志》作:韓昌國 (17)《進士履歷》作:吳國杰 (18)《進士履歷》作:梁羽翰 (19)《浙江通志》作:沈元錫 (20)《江南通志》作:龔復崑 (21)《進士履歷》作:曹元方 (22)《進士履歷》作:孟明章 △顺治四年丁亥科(1647) 第一甲三名 呂 宮 程芳朝 蔣 超 第二甲五十七名 于明寶 周啓嶲 李及秀 王大礽② 錢祖壽 徐兆舉 楊 鏞③ 郝惟訥 徐果遠④ 張弘俊 馮 溥 方若珽 張安茂 唐朝鼎 須兆祉 宋徵輿 佘一元 馮右京 李昌垣 陳 卓 莊正中 楊 鼎 張 ■ 卓 彝 王鳳鼎 冀如錫 黃 機 諸舜發 宋 琬 馬光裕 劉思敬 蔣之紱 蘇 霖 高 翺⑤ 翁長庸 李 目 傅長祺 劉履旋 馮達道 李宗孔 趙函乙 許 煥 竇遴奇 陸有聲 姚玄煐 秦仁管 范朝瑛⑥ 陸元龍 秦才管 谷應泰 胡芝發 胡惟德 聶政新 楊世學 陳 偉 李 敬 宋學洙 第三甲二百三十八名 王 埰 張九徵 王輔運 孫宗彝 陳忠靖 胡昇猷 鄭之璞 朱克簡 李 蔚 王伯勉 蘇東柱 劉德炎 陸運熺 王灝儒 蕭家蕙 孫應龍 張光祁 馮雷鳴 湯調鼎⑦ 鄧 旭 杜 漺 常若柱 潘泗水 黃敬璣 史允琦 李 芷⑧ 田國足 顧 仁 吳六一 唐 稷 杜 果 馬鳴蕭 張元樞 李 澄 武纘緒 石 瑋 郝翀翰 楊毓蘭 戚良宰 萬方慶 何 棅 王章炳 岳峻極 李之芳 呂大猷 劉元運 董 玫 王三畏 馮 斑 任文曄 王之鼎 李 憲 高 明 李中白 堵廷棻 莊冏生 鄒自式⑨ 郭 亮 楊大功 周繩烈 曹垂璨 郭 方 李應軫 傅雲鵬 徐謙生⑩ 章雲鷺 方亨咸 李長靑 李 瑛 劉 璽 葉子循 馬雲舉 譚希閔 董大翮 王際有 李孟雨 蔣胤修 周文燁 徐 鼎 施鳳翼 郜煥元 王家楨(11) 李如瑜 張畢宿 劉芳聲 王 熙 丁同益 張 寬 葉甘棠 羅雲逵 朱鳳台 王 訓 顧予咸 錢裔禧 王世噩 張能鱗 賈 濬 晉淑說 張王治 吳守寀 張九嶷 馮 旦 王 章 張秀實 任天祚 王 翰 徐我達 繆慧遠 樊鴻選 朱長泰 張夙成 徐可先 朱之翰 李長秀 王 晉 朱士冲 趙 瑾 婁維嵩 曾振甲 袁秉銓 邵 擢 郭四維 羅 森 錢 綎 劉源湛 王康侯 楊本春 孫根深 段 衮 王象天 連 城 于雲石 陳一道 胥庭淸 楊藻鳳 褚振聲 張 珥 張 昊 程汝璞 張台耀 汪浴日 武全文 高仁度 楊 泰 汪永瑞 劉玉瓚 葉 舟 柴 望 賈弘祚 黃炳啓 李彥珂 靳秉璋 朱 虛 王允諧 趙志忭 溫樹珖 邢若鵬 賀運淸 范印心 羅大猷 朱天寧 葉嘉徵 崔掄奇 王廷機 阮鞠廷 錢世錦 焦象賢 張祚先 王 榜 董上治 薛 眉 吳用光 葛 陛 呂鳴純 王秉直 李 陶 靳龍光 孫自成 劉復鼎 劉 振 趙來鳴 劉緝堯 薛 耳 高光國 盛 交 劉 幬 許 襄 喬來鳳 劉允謙 王建中 史樹駿 江中楫 陳廷楹 朱廷瑞 李廷樞 龔景運 王 勸 周文華 宋國彥 喩 勳 李人龍* 王道隆 米 襄 楊六德 李世洽 慮毓粹 張鯤翔 蔡瓊枝 穆爾謨 趙 編 徐明弼 馮美玉 萬應皐(12) 郜炳元 吳道凝 蔣爾琇 季振宜 余國柱 葉騰鳳 李生美 劉 禆 相啓運 田萃禎 李 倩 王起彪 蔡含靈 王民瞻 周嘉植 史士僎 胡揚俊 鮑鳳仞 程萬里 杜良祚 邢以正 劉惠恒 張 暉 李純質 虞 宁 ①本科爲加科。 ②《江南通志》作:王大仍 ③《江南通志》作:顧鏞 ④《江南通志》作:劉果遠 ⑤《江南通志》作:高翔 ⑥《江南通志》作:陸朝瑛 ⑦《江南通志》作:陽調鼎 ⑧《江南通志》作:季芷 ⑨《江南通志》作:孫自式 ⑩《江南通志》作:陳謙生 (11)《江南通志》作:王家貞 (12)《江南通志》作:鄭應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