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拳发展与姚宗勋

 周珏 2011-05-14
意拳发展与姚宗勋
林肇伦 崔瑞彬  著

    姚宗勋先生(1917-1985年)当代著名武术家,原任北京市武协顾问,北京市意拳研究会会长,是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的衣钵传人。姚先生得王先生的拳道真髓,积数十年实战经验,博采中外拳学之所长,参以现代科学之研究,使意拳不断创新,日臻完善,在意拳发展史和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姚先生克承师教,以发展祖国拳学为已任,一生于个人生计无所萦怀,致毕生精力于拳学研究,锲而不舍。十年浩劫中,先生迫迁京郊昌平,荒村牧马,却未坠其宏志。

  姚先生虽身怀绝技,并未独自珍藏,时刻为祖国武术瑰宝能否发扬光大、造福人类而担忧。先生虽历经坎坷,始终不忘传艺后学。在十年浩劫期间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对我们感叹到:“现在国家有难,你们一定要加紧练功,要多掌握拳学理论和技能,明晰中国拳学的训练思想体系和训练方法,一旦国家需要,我们也好派出有用的人材,报效国家,宏扬武术国粹”。当时,姚先生及其家人还处于生计无所依之时,却时刻为中国武术后继乏人的问题而担忧,令人肃然起敬。

  先生治学严谨,严于师表,时刻不忘对弟子的武德教育,经常谆谆告诫学生:学拳先学做人。拳学之道,是精神、意志、道德、学识、体魄、技艺的综合体现。先生注重全面选材,择徒甚严,列其门墙者有:赵绪泉、白金甲、张鸿诚、薄家聪、崔瑞彬、刘普雷、武小南、林肇仑、彭安弟以及先生的哲嗣承光、承荣等人。姚先生的一生为学生作出表率,使人叹服。

  1985年1月,姚宗勋先生因病治疗无效与世长辞。在先生逝世六周年之际,为缅怀恩师,谨以此文告慰先师在天之灵。

  意拳,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由一代拳学大师王芗斋先生所创。1940—1946年曾名大成拳。

  王芗斋,河北深县人。清光绪年间,就学于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克承其教,尽得其传;后遍游大江南北,所遇名家甚多,相互切磋交流,拳术日益精深。二十年代,在形意拳基础上,博采少林、武当、太极、八卦诸拳种之精华,针对当时尚花拳、崇绣腿、左一招、右一式的片面表演化倾向,为道破其非,阐明拳学真谛而创“意拳”。意拳旨在强调“意”在拳术训练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训练组成,重在健身和技击两个方面,没有套路训练和固定招式。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分为健身桩(又名养生桩)与技击桩两部分。在意拳训练的全过程中,强调意念诱导统帅肢体,通过精神假借,在无力中示有力,不动中求微动,静中求动,一动无不动,达到掌握和运用“浑圆力”的一整套训练方法。

  1940年夏,王芗斋先生在北平的《实报》上公开声明:愿与武林同道切磋交流,借以倡导、阐明拳学真谛。一时,访者不断,包括日本的武术高手,皆为王芗斋的高超拳技和深奥的拳理所折服。

  意拳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训练方法和精湛的实战技能,不仅在中国武术界享有盛誉,而且在日本、香港、台湾、东南来以及英、美、法、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有较大影响。
王芗斋门人甚多,而在技击上出类拔萃者,尤以赵道新、尤澎熙、韩樵、卜恩富、张恩桐、赵逢尧、姚宗勋最为著名。特别是姚宗勋先生,从三十年代中追随芗老杖履,不离左右,深得芗老喜爱,曾赐名“姚继芗”,视为已之传人。

  姚先生,杭州人,自幼寄居北京,曾在中国大学文学系学习。少年时代便酷爱西方体育运动和中国传统武术。16岁时,跟北京著名拳师洪连顺学谭腿和内功拳,得其宠爱,视为得意门徒。1937年秋,洪连顺造访王芗斋,三战三败,于是率姚宗勋等门徒醉心于拳门,在王氏门下刻苦练功,精研拳理,仅三年时间,就成为王氏门徒中的佼佼者。1940年夏,王芗斋在北平登报以武会友,许多来访者都由姚宗勋等人接待下场,未曾一负。故此,同道友人赞许意拳,赠名“大成拳”。此时,山西形意拳名师武培卿也在北平。武氏系形意拳大师车毅斋之高徒李复贞的得意门生。据说郭云深、车毅斋兄弟之间曾较技,郭负于车氏,而李复贞艺成后曾在较技中胜其师车毅斋。因此,武培卿自认为是李复贞得意之徒,尽得形意拳真传。1940年12月12日他在北平《新民报》上自称是形意拳岳武穆正宗,愿与同道切磋拳技。

  姚宗勋受命于王芗斋,与武培卿会面。武氏见姚宗勋是个年仅二十出头的青年学生,便以稳操胜券。双方约定1941年元月,在武氏的拳馆——崇文门火神庙中比试。

  比武那天,武培卿请来不少武林名流助兴。其中有北平国术馆副馆长许笑羽、大兴县第一国术社副社长唐凤亭、唐凤台兄弟以及武林名家董子英、郝甲三等数十人,临时推举形意拳名家尚云祥先生的高徒——北平国术馆副馆长许笑羽先生作公证。到场的武林名流和武氏的徒弟分立于演武厅两旁,观摩较技。
  双方相对施礼后,武培卿立即用蛇行步闪电般跃到姚宗勋面前,步到手到,一个右钻拳击向姚的下颏,说时迟,那时快,姚宗勋用左手一掩对方右肘,同时右掌已轻点到武的前额,其速度之快与对方出拳几乎同步。武氏一惊,急退。正如拳经上所动:“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因为是切磋交流拳技,理应点到为止。姚第一次出手轻触对方前额,以示手下留情,希望对方能清楚彼此实力,避免恶斗,以致伤人。而武氏不明此意,认为姚的手虽快,但没有力量,不太服气。于是,他马上以右劈拳打姚的胸部。在拳将击到的一瞬时,姚宗勋略一闪身,同时一个左偏锤,击到武的右臂上,武氏如碰弹簧,腾空而起,向斜后方飞出,恰被站在那里的众徒接住,幸免摔倒。此刻,武培卿感到双手功力之深厚,非等闲之可比。但是当着众多武林名流及门徒之面栽了跟头,有些恼羞成怒。随后,他又一记右钻拳疾如闪电,直掏姚的心窝。姚的左手掩住双方右肘,右手出平锤欲击武的左肋,拳将到时,姚宗勋怕对手打坏,稍一犹豫,武氏已迅速闪开,但马上又合身扑上,使出“金鸡掐嗉”的绝招,直奔姚的咽喉。姚见武如此狠毒,看来不能再手下犹豫。急用左手捂住武的右手腕,收下颏,左拧身,整体发力,打出一记沉重的右裁锤,击中了武的面颊,只听“扑通”一声,武已倒地,嘴里吐出一口鲜血,掉下四颗大牙,昏厥过去。众拳家先是一愣,还没看清姚是怎么出手,武就倒下了,不禁为之叫好。姚宗勋赶忙俯身上前搀扶武培卿,不料,武氏请来的单香陵,见武被打倒,竟从一旁窜出,出拳击向姚宗勋头部,意在搀人的姚宗勋忽然觉拳风扑来,本能向后一闪,单香陵的“黑拳”擦着姚的鼻尖划过,险些击中。与姚宗勋同来的韩星垣见状大怒,飞身上前,双掌一触单香陵的后背,将其击到丈外的墙壁之上……武培卿的徒弟们也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在场的武林名家们,忙出来调解,避免了一场恶斗。

  比武以后,王芗斋与姚宗勋商量处理这次比武的遗留总是时说:“比武本是交流拳技,不是夺人饭碗,武培卿不该手毒,你以后也要当心,用拳时应留有分寸,这次就想办法圆圆场吧。”于是,在北平西单新陆春饭庄由北平国术馆馆长许禹生出面设宴,邀请武培卿及北平数十名武林名流,以示诚意。武培卿对姚宗勋的精湛拳术表和武德表示敬佩,二人握手言和。此后北平国术馆副馆长许笑羽领其子许汝海师事姚宗勋,学习意拳。

   1940-1948年期间,姚宗勋代师比武,先后战胜渡边等80余名中外技击高手,名重京师,被誉为青年武术家。姚宗勋先生在同道的切磋交流中,其态度之谦和,举止之从容,身手之迅疾,打击力之控制,技艺之高超,常使来访者赞不绝口,畏威而怀德。许多武林名家与姚宗勋先生因切磋技艺而成挚友,此非一般好勇头狠者可比。跆拳道、拳击高手朝鲜人渡边被姚宗勋先生击败后,心悦诚服地说:“就是八九段的名家,能胜我,也没有这样干净利落省事。”日本的柔道五段、剑道四段高手泽井健一败在王芗斋先生拳下后,从学意拳,由姚宗勋先生执教。泽井出于不服的心理,或比试或偷袭前后二十余次,皆被姚先生击败,后称服,诚心就学于姚宗勋先生。回日本后,泽井健一创“太气拳”,在日本被尊为“拳学泰斗”。
姚先生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四十年代中为支持正义,保护善良的人们,经常与北平的一些流氓组织发生冲突。其中以他为首严惩“高阎王”、威镇“三十六友”,痛击“四霸天”、为人所共知之快事。当时,北平城里的流氓一听说姚宗勋的名字,无不胆寒。

  姚先生一生代师比武,代师传艺,深为同门师兄所敬仰,王芗斋先生曾题诗赐名,对姚宗勋许以意拳衣钵。

愧我工拙难造极,指顾相究继之成。
赐名姚生字继芗,意在拳学种未亡。
可怜自幼孤无依,吾且权代做爹娘。
吾儿原本一书生,气概不似匠雕虫。
胸襟豪放人间少,眼底山川海内空。
老夫受授有宗勋,当知吾道不全沦。
从此深追和力造,祖国精神未了因。
但愿吾儿力有横,拳法能利我苍生。
更愿百折志不移,豪气飞空贯白虹。
寡言沉默暗自豪,厌看牛鬼混龙蛟。
壮心若儿堪降虎,收性谦和须让猫。

    此间,姚宗勋英名远震,使意拳(大成拳),波及国内外武坛,进入令人瞩目的鼎盛时期。

    姚宗勋先生拳术高超,知识渊博,但他从不满足于现状。五十年,刻苦练功,坚持不懈,注重实践,精研拳理,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成为当代罕见的拳术家。

   对于拳学研究,先生始终脚踏实地,坚持真理,信奉科学,鄙视玄说,任人笑哭,不予计较。为了意拳的发扬光大,先生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他择徒甚严,须品学兼优并经较长的时间考察合格者方予授技。若发现有沽名钓誉之徒,则严加训斥,不再视为门人。他常对弟子讲:“拳术是一门科学,若随世俗庸夫之见,为名利而随波逐流,斯世盗名,所得者仅一已这利,所失者乃拳术真髓,而且人格丧尽,此非做学问者所为。”曾记先生生前教诲:“学习意拳,不要成为一名打手,要成为学者、拳术家。”姚先生治学严谨,对弟子要求极严。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口传心授,启发诱导,并且不厌其烦。数十年间,培养了不少意拳后起之秀,遍及全国。凡受到先生教诲的学生,拳理认识较深,拳术意识很强,实战威力很大。

   姚宗勋先生把中国优秀拳种的核心和现代体育运动的精华以及东西方拳术的搏击特长与意拳训练熔为一炉,使他在拳学造诣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姚先生以儒、释、道及现代运动学、生理学、力学、神经医学理论为依据,使《拳论》中不易被人理解的部分,得到科学的阐明,并用科学的方法予以了验证。对于《拳论》中所说的“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武学化境,许多人不甚理解,既使在某些方面达到那种境界的拳师,也难于用科学的语言表达清楚。于是“微乎”、“神乎”等玄说玄词,使人眼花缭乱,觉得神秘莫测。姚先生认为“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机制是建立在正确的条件反射上,而条件反射首先需要一个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不断地强化正确的条件反射,最终达到自动化阶段,才算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拳论》中所说的高级化境阶段,其实质就是自动化阶段。因此,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不能只凭肌肉的运动,而更应该注意神经意念的支配,从而达到与肢体运动的高度协调,即拳术上的‘整'。而化境的实质就是精神、意念、肢体内外的高度协调,在拳术运动中随心所欲,即所谓的‘拳拳服膺',这就是科学地阐明了拳术化境的形成机制。”

   关于拳劲,是许多练拳者在训练过程中致力以求的东西。有人费时费力,仍练不出真正的拳劲。有人虽悟出一些道理,却仍属片面,难以求出细腻、均衡的拳劲;尤其,在运动过程中,其劲力会出现许多空白点,这就给对手提供了可乘之机,更难达到“手过留痕,无微不到,周身鼓荡,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争力适中”的境界。王芗斋先生早已道破拳劲的本质:“心到、意到、气到、力到。”其训练方法就是意念。在此基础上,姚宗勋先生进一步求索到:“拳劲的本质是由神经支配肌肉纤维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其支配能力越强,越完善,爆发的力量也就越大,拳劲也就越饱满。因为任何肌肉的活动都是靠神经支配的,而神经又是直接受精神意念影响的。因此,精神、意念的控制是首要的。”意拳在拳劲的训练中,始终突出一个“意”字。它已从传统套路的训练中解脱出来,并找到了最科学的训练方法,即在站桩、试力、发力训练的过程中,从始至终贯穿“意”字,使之在不动、微动、大动的整个轨迹中,均能发出“无点不弹簧”的力量。由于认识清楚,目的明确,方法合理,所以在训练效果上,远胜于套路,招工的训练。正因为意拳在训练方法上的独创性、合理性,先师们才达到了“一法不利,无法不容”的拳术化境。

   姚先生意拳训练中对如何发挥诱导,精神假借的作用及其对肢体的作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精神意念的训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所以具有充分的协调性、广延性。适用性,以及灵活多样性,并能有机的使它们高度统一,即整体包容性。因此,便于因材施教,避免出现公式化、套路化的弊端。在拳术训练中,姚宗勋先生科学地吸收东西方拳术与中国技击术的合理部分,并与意拳原有的精华熔为一体,继承和发展了王芗斋先生的训练方法。如:拳劲的松紧与虚实变化,在打沙袋和打棉球等训练中具体巧秒的得到体现。在基本功训练和推手、散手中突出了实用特点,更接近于实战,并强调快速、连续打击以及身体综合素质在现代格斗中的重要作用。

   姚宗勋先生认为:练武除技击以外,更应该发挥人体的潜在能力和探讨人体运动生理机制及人类益寿延年的大道。先生继承和发展了王芗斋先生的健身桩功法,在广大患者用站桩治疗疾病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医学界科技工作者的肯定,丰富了现代医学体育医疗方法的内容。意拳站桩功简便易学,健身治效果明显,无偏差弊端,因此流传很广,现已编入国内外大部分体育医疗及气功教材之中,并引起了人体科学基础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姚先生曾与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合作,系统地研究了意拳及意拳的训练方法体系,促进了意拳的推广和提高。先生与国家体委和北京市体委携手,将意拳训练方法的核心,具体巧妙地运用到游泳、举重、田径、射击、足球等现代体育运动的训练之中,获得良好的成效。如:训练射击运动员时,运用意拳的“精神杠杆放大”的训练原理,就是使运动员手中的枪杆与靶心直接连索,提高了命中率,使几名运动员成绩大幅度提高,在一次全国运动会上,名列前茅。

   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意拳大师,姚宗勋先生在其古稀之年,致力于著书立说,以传后人。先生所著《意拳》一书,现已在国内和香港分别出版发行。姚先生对意拳的发展和升华,作出突出的贡献。如果说王芗斋先生是创立意拳为开辟中国武术新径而奠定了基础的一代宗师,那么,姚宗勋先生则是继承、发展了意拳精华而建成大厦的一代大师。王、姚二师是意拳的骄傲,更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伟大人物。

   意拳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思想认识体系和训练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前人总结出来的拳术精华与当代科学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并通过不断的吐故纳新而逐步发展成一门完善的学科。与其它科学一样,意拳从来就是辩证的看等自己,它绝不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而因步自封。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它没有什么“绝招”所言。只要学者认清、弄懂拳理,训练方法得当,技艺就会日益精深,永无止境。对于意拳一度称为“大成拳”,王芗斋先生曾谆谆告诫第子:“学术本无止境,何来大成之说?”后来仍以意拳称之。

   意拳是各武术流派与众多学科有机结合的产物,同时,意拳也将对从学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意拳的社会价值,已远远超出了拳术本身的范围。这一点,已引起当代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正当意拳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姚宗勋先生终因积劳成疾,身患绝症,离开了我们。先生的逝世,使意拳事业受到了重大损失,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永远怀念的恩师。但是,先生对我国拳学事业的贡献将深深地铭记在我们心中。先生一生的事业与成就,在我国拳学发展史上,将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实践家与革新家,永为广大拳学同道和爱好者所敬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