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的炮制及应用

 tangge5678 2011-05-14
王圣尉 整理编辑
 
半夏制法不同及应用区别
 
        提要: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的块茎。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主治燥湿化痰,由于半夏的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大不相同。

一、半夏制法及临床应用

<一>法半夏: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低。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制法】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每100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二>清半夏:清半夏长于化痰。功用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

1.清半夏制作:(1)矾泡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的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半夏100kg,用白研20kg(《药典85》)。 (2)矾煮 取拣净的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kg加白矾2kg,泡1日后再换水,至口尝无麻辣感后,加白矾与水共煮透,取出,晾至6成干,焖润后切片,晾干即得。每半夏100kg,用白矾12.5kg)(夏季用14.5kg(《药典63》)。 (3)矾腌 取原半夏,筛去粉末,大小个分开,择净杂质。将半夏分别倒入容器内,放入清水浸泡,水量以淹过半夏的5寸为度,春秋每日翻倒,换水2次,夏季每日3次,浸泡3天,待腌。取净白矾,用石研轧成粉末,取少量泡好半夏铺于容器内,上面撒1层白矾面,再铺1层半夏,如此,半夏与白矾面层层铺均,然后加入清水淹没,淹至3天,再将白矾水撤掉,换清水浸泡一天待煮。将锅内入清水,加热至沸,取泡好的半夏,倒入锅中,用武火加热煮沸后,再加文火缓煮,用铲随时搅动,煮至2-3小时后切开,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摊开烘干或晒干。择净杂质,用粉碎机打成颗粒即得。每净半夏100kg,用白矾10kg(《天津》)。 (4)白矾、面粉制 取拣净的生半夏,大小分挡,用清水浸泡。夏天泡7天左右,冬天泡14天左右。每日换水1-2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时,移置锅内加白矾与水煮透;或再加面粉拌匀,取出,制成团,略晾后,切片0.3mm厚左右,干燥(用时筛去末)。每半夏500g,用白矾60-90g,面粉适量(《河南》)。 (5)矾、姜、甘草制 ①取生半夏,用水浸7-10天(每天换水2次),取出,放缸中,加白矾及热甘草水及生姜泡7-10天后,蒸约8小时,至无白心,晾冷,焖1-2天,切鱼鳞厚片。每半夏100kg,用生姜1kg,甘草2kg,白矾12.5kg(《集成》)。 ②取生半夏,加水浸10天(换水2-3次),换缸,铺1层半夏,1层生姜、明矾,至缸将满时放入清水,1个月后倾出,换水洗2次,再将甘草破开,掺入半夏蒸透,倾出,晾风,隔2天后,装入硫黄柜内熏1夜,稍去水气,刨片。每半夏100kg,用生姜7kg,甘草3kg,白矾10kg(《集成》)。 

<三>姜半夏: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功能与主治: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用姜矾汤在半夏晒至半干时浸润。经炮制后得到的炮制品之一姜半夏毒性降低,但由于其中的有效成分及刺激性成分不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仅在半夏项下收载氨基酸的定性鉴别,未见有关姜半夏的质量标准报道。

<四>半夏曲:半夏曲长于消食化痰。半夏曲“苦辛,平。”入肺,脾,大肠三经。功 效化痰止咳,消食宽中。主 治治泄泻,咳嗽。【炮制方法】:①取生半夏、法半夏各半,研成粉末。每斤用生姜8两洗净捣碎绞汁,同面粉4两,和温开水调成稀糊,倒入半夏粉内揉搓成团,发酵后,以木制模型压成小块,晾干。②取漂过的半夏,研粉。每斤用面粉4两、生姜2两洗净打汁拌入面粉内,加些温开水调成糊浆,再与半夏粉充分拌和,压扁约三分厚,切为小块,晒至半干,放入锅内烘至黄色为度。均宜置干燥处,防霉。《纲目》:“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谓之半夏曲。”

二.半夏的炮制沿革和临床功效

  半夏在《本草纲目》中释名为“水玉”、“守田”,亦名法半夏、法夏、姜半夏、清半夏等名,未经过炮制的也有曰之为生半夏,系天南星科半夏的块茎。

  在汉唐以前半夏入药多为生品,尚少见制半夏一说。据现代医家研究,到了宋代,大概认识到生品有毒副作用,开始用姜、明矾制半夏之说,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中就有此记载。到了明代,制半夏的方法比较普及了。但是由于当时条件限制,信息不灵,医家交流机会少,加之互相保密,而且都想别出心裁,半夏的炮制方法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有的用酒炒烤,有的用清水长期浸泡,有的用浆水煮沸焙干等。据文献记载和不完全统计,半夏有多达60余种炮制方法,有的方法还沿用至今。其中有很多方法很不科学,有的长期浸泡、煮炒、焙烤,有效成分几乎丧失殆尽,没有什么功效了,自然也达不到临床治疗疾病的目的。故当时有的医家惊呼“以水浸七日,去膏液而留渣滓,本性全失,再用姜汁拌炒半熟,欲其立止呕吐,岂可得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介绍的几种方法就可以略见一斑了。其一:制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汁拌焙入药;其二:法制半夏,用大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转,以浓米泔浸一日夜。每一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以铅白霜一钱,温水化,又浸七日,以浆水慢火内煮沸焙干收之。

  我国对中药研究非常重视,对半夏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反应、炮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使得毒副作用减少了许多,药效得到较大发挥。近年来,虽然一些医生也用生半夏,不过剂量极小,经观察其疗效较为明显。

  半夏对某些疾病的疗效显著,故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古代医家认识到半夏具有化痰燥湿、降逆止呕、宽中消痞的作用,故常用于胸脘痞闷、咳嗽痰涎或呕吐、心下疼痛等。如医家张仲景《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治疗由于脾胃不和、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寒热错杂所致的呕而心下痞者,效果尤佳。张仲景《金匮要略》小半夏汤用半夏配伍生姜,是治疗饮邪在胃而呕吐者的有效方剂。半夏还可用于利咽消肿,如半夏散,配伍桂枝、甘草两味药,治疗咽喉肿痛效果亦很好。

五加皮与香加皮区别

提要:五加皮是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是临床常用的祛风湿、强筋骨之药。香加皮是萝摩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虽然两者为不同科属的植物,但因其药用部位、成品性状、作用有些相似,临床上又习惯称五加皮和香加皮为“南五加”和“北五加”,所以有些地区出现了混淆,甚至代用等现象,这是极错误的。因为香加皮有毒,不能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笔者参阅有关资料论述了五加皮与香加皮的性状、显微、成分、理化及应用区别,并做实验比较,现将其区别要点简述如下,供鉴别时参考。

五加皮(南五加皮、刺五加皮)与香加皮(北五加皮、香五加皮)之区别:

一、五加皮(南五加皮、刺五加皮)

【药用】五加科小灌木系住五加AcabthopanaxgracillistylusW.W.Smith的根皮。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①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

本品功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可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拘挛、腰膝酸痛等症,对肝肾不足有风湿者最为适用,可单用浸酒服,也可与羌活、秦艽、威灵仙等配伍应用。

②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膝痿弱无力、小儿行迟等症。

本品又能温补肝肾、强筋健骨,可用治肝肾不足所致腰膝酸疼、下肢痿弱以及小儿行迟等症,在临床应用上常与牛膝、木瓜、续断等药同用。

③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又能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五加皮、南五加皮(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3_10克),煎服。

二、香加皮(北五加皮)

香加皮   性味辛苦温,有毒。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酸软。更长于利水,用于治疗水肿(尤宜用于心衰性水肿),小便不利。临床用量为3~6g,内服宜慎,不宜过量。五加皮、香加皮虽然均具有祛风湿之功效,但由于来源不同,其性状和作用等均有很大的差异。《中国药典》1977年版均将二者分别收载,亦说明它们的作用不同,不可混用,个别药房代用和混用中毒者屡见不鲜。因此,建议药剂人员将二者分放,决不能混用、代用,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准确、有效。

【区别】:

①刺五加皮又称南五加皮:辛苦而温,能入肝肾,既能祛风除湿,风湿除则痹痛自止,又能补益肝肾,肝肾壮则筋骨自健,故风湿痹痛、肝肾不足者,咸持为要药。且能利水消肿,以治小便不利,然必须与利水消肿药配用,方能奏效焉。

② 香五加又称北五加:为梦摩科…柳的根皮,止痛能力较佳,且有强心之效,可治心脏病水肿,然具毒性,不能与刺五加皮混淆,也不宜过量久服。现上市售者,为香五加应用时要特别于重视。

③桑寄生与五加皮均能祛风湿、补肝肾,然桑寄生主要用于痹痛日久、肝肾不足之症,且可治年老体弱,经带之腰膝酸痛者,还有安胎作用。五加皮则祛除风湿作用较佳,用于痹痛日久,肝肾不足者,需配合应用,且有利水消肿之功。

【方剂举例】五加皮酒(《圣惠方》):五加皮、熟地黄、丹参、杜仲、蛇床子、干姜、地骨皮、天门冬、钟乳石。治小便余沥,妇人阴冷,腰膝时痛及瘫痪拘挛等症。

【参考文献摘要】

《本草纲目》:「治风湿痿痹,壮筋骨。」

《本草求真》:「脚气之病......服此辛苦而温,辛则气顺而化痰,苦则坚骨而益精,温则祛风而胜湿,凡肌肤之瘀血,筋骨之风邪,靡不因此而治。

五加皮和香加皮同为治疗风湿痹痛的中药,在日常使用时,人们往往当作同一种药材使用。五加皮、香加皮虽然均具有祛风湿之功效,但由于来源不同,其性状和作用等均有很大的差异。

【五加皮和香加皮鉴别要点】:

气味不同,香加皮有特异香气,而五加皮无。

五加皮是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是临床常用的祛风湿、强筋骨之药。香加皮是萝摩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虽然两者为不同科属的植物,但因其药用部位、成品性状、作用有些相似,临床上又习惯称五加皮和香加皮为“南五加”和“北五加”,所以有些地区出现了混淆,甚至代用等现象,这是极错误的。因为香加皮有毒,不能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笔者参阅有关资料论述了五加皮与香加皮的性状、显微、成分、理化及应用区别,并做实验比较,现将其区别要点简述如下,供鉴别时参考。

    1   性状鉴别

  ① 五加皮 :  呈不规则卷筒状。外表灰棕(褐)色,有横向的长圆形皮孔,扭曲纵纹。内表面黄白(灰黄)色,有细纵纹,断面折断略平坦。放大镜下可见浅黄棕色小点(树脂道)气微香,味微辣而苦。

   ②香加皮 :  呈卷筒状、槽状。外表面灰(黄)棕色,栓皮呈片状脱落。内表面黄白色或浅红棕色,有细纵纹,断面易折断,不整齐。浓厚的特异香气,味苦,稍有麻舌感。

    2   显微鉴别(粉末)

    ① 五加皮:   草酸钙簇晶较多,排列成行,有时含晶细胞连接,树脂道碎片易见无色或黄色油脂状分泌物,木栓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壁薄。

    ②香加皮   草酸钙方晶少数,石细胞壁厚,腔小,孔沟明显。乳汁管易见,含无色油滴状物,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

    3   成分区别

    ①五加皮:   根皮含挥发油和树脂,油中主成分为4-甲基水杨醛,此外尚含鞣质、棕榈酸、亚麻酸及维生素A及B1等。

    ② 香加皮   根皮含十余种苷类化合物,有强心苷杠柳毒苷和杠柳皂苷K、H、E,尚含有香气成分4-甲基水杨醛等。

    4   理化鉴别:

 取两种药材的水或乙醇浸出液,在紫外光灯下观察。香加皮的浸出液显紫色荧光,加稀盐酸,荧光不变。加氢氧化钠试液,产生黄绿色荧光。而五加皮的浸出液无此反应,以资区别。

    5   应用区别:

一、刺五加皮

①五加皮来源于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夏秋两季采挖,剥取根皮,晒干。药材性状:呈长筒状,多为双卷,少数为片状,筒径0.3~1cm,厚约0.2cm;外表面灰褐色,有纵向稍扭曲的竖沟及横向长圆形皮孔,内表面淡灰黄色或灰黄色;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淡灰白色;气微香,味微辛而苦。功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②五加皮性味辛苦温,主入肝肾二经。既善祛风寒湿邪,又能补肝肾,强筋骨。为治疗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还能利水、治水肿、脚气浮肿。临床用量为5~9g。

③主治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用量4.5~9.0g。

二、香加皮:

①香加皮来源于萝藦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剥去根皮,晒干。药材性状:呈卷筒状或槽状,少数呈不规则的块片状,直径1~2cm;外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易剥落,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较平滑,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苦。本品有毒,功能祛风湿,强筋骨。主治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用量3~6g。

②香加皮 性味辛苦温,有毒。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酸软。更长于利水,用于治疗水肿(尤宜用于心衰性水肿),小便不利。临床用量为3~6g,内服宜慎,不宜过量。

管理要点:香加皮按有毒药材管理。

①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其列为两种药材,香加皮属有毒药材,其用量和五加皮也不同,故在使用管理中,应严加区别。

②《中国药典》1977年版均将二者分别收载,亦说明它们的作用不同,不可混用,因此,建议药剂人员将二者分放,决不能混用、代用,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准确、有效。

沙参(南沙参、北沙参)临床应用区别

【提要】南沙参与北沙参应该是两种药:①科属不同:南沙参属桔梗科,北沙参属伞形科;②性味不同:南沙参甘淡,性平,北沙参甘寒;③功用不同:南沙参补肺脾之气,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食少,自汗,舌淡,脉弱者;北沙参善养肺胃之阴,适用于热病后期或久病阴虚内热,干咳,痰少,低热,口干,舌红,苔少,脉细弱者。另外,就二者质地而论,北沙参坚实,南沙参空疏,坚实者用于养阴,空疏者用于补气。

【处方药名】沙参、南沙参、北沙参、条沙参、泡沙参。

【沙参别名】知母 白沙参 苦心 识美 虎须 白参 志取 文虎 文希 羊婆奶 南沙参 铃儿参 泡参 桔参 山沙参 沙獭子

【沙参归经】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 效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法与用量 煎服,每次10~15g,鲜者15~30g。

  注意事项 虚寒证忌服。

【沙渗原形态区别】

1.沙渗 多年生草本,茎高40-80cm。不分枝,常被短硬毛或长柔毛。基生叶心形,大而具长柄;茎生叶无柄,或仅下部的叶有极短而带翅的柄;叶片椭圆形、狭卵形,基部楔形,长3-11cm,宽1.5-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两面疏生短毛或长硬毛,或近于毛。花序学不分枝而成假总状花序,或有短分枝而成极狭的圆锥花序,极少具长分枝而成圆锥花序的;花梗长不足5mm;花萼常被短柔毛呀粒状毛,少数无毛,筒部常倒卵状,少数为倒卵状圆锥形,裂片5,狭长,多为钻形,少数为条状披针形;花冠宽钟状,蓝色或紫色,外面无毛或有硬毛,裂片5,三角状卵形;花盘短筒状,无毛;雄蕊5,花丝下部扩大成片状,花药细长;花柱常略长于花冠,柱头3裂,子房下位,3室。蒴果椭圆状球形,极少为椭圆状,长6-10mm。种子多数,棕黄色,稍扁,有1条棱,长约1.5cm。花、果期8-10月。

2.杏叶沙参 本种与沙参的区别在于:茎生叶在茎上部的无柄或仅有楔状短柄,叶基部常楔状下延,基生叶具长柄。花序分枝粗壮,几乎平展或弓曲向上;花萼裂片卵形至长卵形,最宽处在中下部,通常多少重叠,宽1.5-4mm,花盘多功能数有毛,少无毛;花柱与花冠等长。花期7-9月。

3.轮叶沙参 本种与前两种的区别在于:叶3-6轮生,卵圆形至线状披针形。花序分枝也常轮生;花盘较短,长2-4mm,直径不超过1mm;花冠细小,近于筒状,口部稍收缢,裂片长约2mm。花期7-9月。

4.云南沙参 本种与前三种的区别在于:茎生叶均匀分布于茎上;常无柄,叶片卵圆形至长卵形或倒卵形,上面疏生糙毛,下面密硬毛或仅叶脉上被硬毛。假总状花序;花盘短筒状,长不超过1mm;花萼边缘有1-3对小齿。花期8-10月。

5.泡沙参 本种与前四各的区别在于:茎常密被倒生短硬毛;茎生叶无柄,极个别有楔状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长圆形、狭椭圆形和倒卵形,两面被毛,边缘有2至数个粗大齿。花序通常在基部有分枝;花盘被毛;花柱与花冠近等长。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沙参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腹腔注射杏叶沙参煎液(0.5g/只)能明显增高小鼠末梢血中淋巴细胞和T细胞数 胸腺内淋巴细胞数和T细胞数亦有增加趋势,可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 可明显增加小鼠脾脏重量,但降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数和T细胞数 表明沙参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体液免疫 具有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

 2.祛痰作用:按1g/kg剂量给家兔灌服沙参煎剂表明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其作用可持续4小时以上,但作用强度不及紫花等 3.抗真菌作用:沙参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奥杜盎小芽胞癣菌 羊毛样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强心作用:1%沙参浸剂对离体蟾蜍心脏具有明显强心作用,离体心脏振幅增大,作用可持续5分钟

【南沙参与北沙参的功效区别】:

  据古代文献记载,前人所用沙参,系南沙参。至清代载有沙参分南、北两种。一般认 为两药功效相似,均属养阴药,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然南沙参又称大沙参、空 沙参,其形粗大,质较疏松,功效较差,专长于入“肺”,偏于清肺祛痰止咳;北沙参,又 称北条参、细条参,其形细长,质坚疏密,功效较佳,专长于入“胃”,偏于养阴生津止渴,说法各异 。  

  现代研究北沙参含生物碱、挥发油等,具有降低体温、镇痛、强心等作用;北沙参含黄酮、 皂甙等,具有祛痰、抗真石、强心等作用。

南沙参养阴清热 润肺化痰 治疗阴虚久咳 痨嗽痰血 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润肺止咳)。北沙参胃阴虚津液不足咽干口渴(养胃生津)。

【南北沙参临床应用区别】:

(1)南沙参润肺止咳:用于肺阴虚之久咳 干咳 常配贝母 麦冬 。

(2)北沙参养胃生津:用于胃阴虚津液不足之咽干口渴 常配麦冬 石斛、花粉 。

(3)《本草备要》:"似人参而体轻松,向实者良 生沙地者长大,生黄土者瘦小(北地真者难得 沙参分南北两种:北者良 南者功用相同而力稍逊 )

(4)《本草从新》:"南沙参,色稍黄,形稍瘦小而短,近有一种味带辣者,不可用

(5)《本经逢原》:"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

【临床应用之区别举例】

1.肺热阴虚:用于燥热咳嗽,干咳少痰或咯血者,南沙参可与桑叶、知母、麦冬等 相伍。

2.热病伤阴:用于胃阴不足的舌红少津,咽干口燥,食少纳呆者,北沙参可与石斛、天花粉 、准山药、生谷芽等同用。

3. 麦门冬汤: 用于肺热阴虚引起的干咳少痰,痨嗽咯血,咽干音哑等。 南沙参可与麦门冬, 半夏, 甘草 ,玉 竹、桑叶、贝母 粳米 ,大枣等同用,以治燥热伤阴,咳嗽咯血诸症。

4. 竹叶石膏汤:用于胃热伤阴,津液不足的口渴 咽干,胃脘隐痛,嘈杂干呕,舌质红绛等。清热养阴,益胃生津。北沙参可与麦冬、石斛、生地益气生津;半夏降逆下气,其性虽温,用竹叶、石膏辛凉甘寒,清胃之热;配于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不仅无害,且能转输津液,活动脾气,使参、麦生津而不腻滞;配甘草、粳米扶助胃气,又可防石膏寒凉伤胃。若大便于结难解,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

5.沙参四味散:南沙参 25g,甘草15g,紫草茸15g,拳参15g。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混匀,分装,即得,每袋50g。本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解热清肺,止咳祛痰。用于感冒咳嗽,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胸胁刺痛。口服,每次5g,每日1-2次,小儿酌减。

4.南沙参浸膏溶液:南沙参 1000g。取南沙参按渗漉法,以35%乙醇为溶媒,俟渗出液达生药量5倍时,停止渗漉,回收乙醇并浓缩,滤过。取少许澄明滤液测定含量后,调整至每1ml含抽出物250mg,再加0.5%宋甲酸钠,静置8-10天,取上清液滤过即得。按总抽出物方法测定:每1ml含总抽出物250mg。功能镇咳祛痰,清肺火止咳。用于肺气虚弱,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脓疡,肺结核,咳嗽气短,午后发热,咯血等。口服,每次2-10ml,每日2次。

5.利咽合剂:南沙参250g,桑叶75g,石斛125g,射干125g,木蝴蝶37g,白苏子125g,麦冬150g。以上七味,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静置,上清液浓缩至1050ml,加适量防腐剂,搅拌,静置,取上清液 1 000ml,即得。本品为淡黄色液体,味苦。放置后略有沉淀。取本品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水浴加热5分钟,产生红棕色沉淀,本品的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3。功能养阴生津,清热利咽。用于慢性咽炎。口服,每次20ml,每日2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