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医宝鉴

 新兴和酌 2011-06-06
目   次

  【内景篇】
精 
精为身本 两神相薄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谓精○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 内渗入于骨空 补益髓脑而下流于阴股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 下过度则虚 虚则腰背痛而胫痠○髓者骨之充 脑为髓海 髓海不足则脑转 耳鸣 胻痠 眩冒
精为至宝 精与气相养 气聚则精盈 精盈则气盛 日啖飮食之华美者为精 故从米从靑 夫精者极好之称 人之精最贵而甚少在 人年十六则精泄 凡交一次则丧半合 有丧而无益则精竭身惫 故慾不节则精耗 精耗则气衰 气衰则病至 病至则身危 噫 精之为物 其人身之至宝乎○阴阳之道精液为宝 谨而守之 后天而老○道以精为宝 宝持宜秘密 施人卽生人 留已则生已 结婴尙未可 何况空废弃 弃损不觉 多衰老而命坠 人之可宝者命 可惜者身 可重者精 肝精不固目眩无光 肺精不足肌肉消瘦 肾精不固神气减少 脾精不坚齿髮浮落 若眞精耗散 疾病卽生 死亡随至○精能生气气能生神 荣卫一身莫大于此 养生之士先宝其精 精满则气壮 气壮则神旺 神旺则身健 身健而少病 内则五藏敷华 外则肌肤润泽 容颜光彩 耳目聪明 老当益壮矣
精宜秘密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故曰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絶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絶 註曰 阴阳交会之要 正在于阳气闭密而不妄泄尔 密不妄泄则生气强固而能久长 此圣人之道也 阳自强而不能闭密则阴泄泻而精气竭絶矣 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
遗泄精属心 主闭藏者肾也 司疎泄者肝也 二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 心君火也 为物所感则易动 心动则相火亦动 动则精自走 相火翕然而起 虽不交会 亦暗流而疎泄矣 所以圣人只是敎人 收心养心 其旨微矣○精之主宰在心 精之藏制在肾 心肾气虚不能管摄 因小便而出者曰尿精 因见闻而出者曰漏精○初因君火不宁 久则相火擅权 精元一于走而不固 甚则夜失连连 日亦滑流不已
梦泄属心 邪客于阴 神不守舍 故心有所感 梦而后泄也○其候有三 年少气盛 鳏旷矜持 强制情慾 不自觉知 此泄如甁之满而溢者人或有之 勿药可也 心家气虚不能主宰 或心受热邪阳气不收 此泄如甁之侧而出者人多有之 其病犹轻合用和平之剂 藏府积弱 眞元久亏 心不摄念 肾不摄精 此泄如甁之罅而出者人少有之 其病最重 须当大作补汤○梦遗不可作虚冷 亦有经络热而得之○梦遗全属心 盖交感之精 虽常有一点白膜裹藏于肾 而元精以为此精之本者 实在乎心 日有所思 夜梦而失之矣○梦与鬼交而泄精 名曰梦遗 专主于热 若内伤气血 不能固守而梦遗者 当补○梦遗精滑 皆相火所动 久则有虚而无寒也○阳盛乘阴 故精泄
梦泄亦属郁 肾气闭卽泄精○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藏精 盖肾能摄精气 以生育人伦者也 或育或散皆主于肾 今肾气衰则一身之精气无所管摄 故妄行而出不时○梦遗属郁滞者居太半 庸医不知其郁 但用澁剂固脱 殊不知愈澁愈郁 其病反甚
精滑脱属虚 失精家 小腹弦急 阴头寒 目眩髮落 脉极虚芤迟 为淸谷亡血失精 男子失精 女人梦交○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痠痿厥 精时自下○精脱者耳聋○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 及为白淫○慾心一动 精随念去 凝滞久则茎中痒痛 常如欲小便然 或从小便而出 或不从便出而自流者 谓之遗精 比之梦遗尤甚○童男阳盛 情动于中 志有所慕而不得遂成 夜梦而遗精 愼不可补 淸心乃安○不因梦而自泄者 谓之精滑 皆相火所动也○精滑专主湿热
白淫 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或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 及为白淫○茎中作痛 痛极则痒 或阴茎挺纵不收 或出白物如精 随溲而下 得之于房室劳伤 及邪术所使 宜以降心火之剂下之
湿痰渗为遗精
气 
气为精神之根蔕 气者神之祖 精乃气之子 气者精神之根蔕也○气是添年药 心为使气神 若知行气主 便是得仙人
气生于谷 日啖飮食之精熟者益气 此气生于谷 故从气从米 人身之中 全具天地阴阳造化之气 得勤而用之 人年二十而气壮 节慾小劳则气长而缓 多慾劳倦则气少而短 气少则身弱 身弱则病生 病生则命危矣
气为卫卫于外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 无扰筋骨 无见雾露 反此三时形乃困薄○阳气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 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释曰 阳主动 凡人之知觉运动耳目视听言嗅 皆阳气 熏肤充身泽毛 若雾露之漑而充之耳 若阳气一失其所则散解不行 而熏充泽漑之道 澁 所以九窍闭塞于内 肌肉壅滞于外而知觉运动视听言嗅之灵 皆失也 人之阳气 犹天之日光 人失阳气则寿命易折 犹天失光明则万物无以发生也
卫气行度 元气之来也徐而和 细细如线 邪气之来也紧而强 如巨川之水 不可遏也
气为呼吸之根 眞人之息息之以踵 众人之息息之以喉 盖气在下焦其息远 气在上焦其息促 义亦类此
肺主气 诸气者皆属于肺○肺藏气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不足则息利少气○膻中为气之海 有余则胸面俱赤 不足则少气力不多言
气为诸病 周流乎一身以为生者气也 苟内无所伤 外无所感 何气病之有哉 今者冷气滞气逆气上气 皆是肺受火邪 气得炎上之化 有升无降 熏蒸淸道 甚而转成剧病 局方例用辛香燥热之剂 是以火济火也○诸病皆生于气 诸痛皆因于气○风伤气者为疼痛 寒伤气者为战慄 暑伤气者为热闷 湿伤气者为肿满 燥伤气者为闭结○人生气中如鱼在水 水浊则鱼瘦 气昏则人病 邪气之伤人最为深重 经络旣受此气 传入藏府 随其虚实冷热 结以成病 病又相生 故流变遂广矣
气逸则滞 盖闲乐之人 不多运动气力 饱食坐卧 经络不通 血脉凝滞而使然也 是以贵人貌乐而心劳 贱人心闲而貌苦 贵人嗜慾不时 或昧于忌犯 飮食珍羞 便乃寝卧 故常须用力 但不至疲极 所贵荣卫流通 血脉调畅 譬如流水不汚户枢不蠹也
七气 人有七情 病生七气 气结则生痰 痰盛则气愈结 故调气必先豁痰○七气相干 痰涎凝结 如絮如膜 甚如梅核 窒碍于咽喉之间 喀不出嚥不下 或中满艰食 或上气喘急 曰气隔 曰气滞 曰气秘 曰气中 以至五积六聚疝癖癥瘕 心腹块痛 发则欲絶 殆无往而不至矣
九气 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九气不同 何病之生○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飱泄 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 荣卫通利 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 肺布叶擧而上焦不通 荣卫不散 热气在中 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 却则上焦闭 闭则气还 还则下焦胀 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 气不行 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 荣卫通 汗大泄 故气泄矣 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 内外皆越 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 神有所归 正气留而不行 故气结矣○九气治法 高者抑之 下者擧之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惊者平之 劳者温之 结者散之 喜者以恐胜之 悲者以喜胜之
中气 凡人暴喜伤阳 暴怒伤阴 忧愁怫意 气多厥逆 便觉涎潮昏塞 牙关紧急 若槩作中风用药 多致杀人○中风则脉浮身温口多痰涎 中气则脉沉身凉口无痰涎○中风而以中气药治之 亦无所伤 中气而以中风药投之 祸不旋踵○中风多不能治 中气须臾便醒 其故何欤 夫中风中气一源流也 皆由忿怒所致 人之五志惟怒为甚 所以为病之暴也 盖少壮之人 气血未虚 眞水未竭 火畏于水 不能上升 所以身凉无痰涎 须臾便醒也 老衰之人 气血俱虚 眞水已竭 火寡于畏 得以上升 所以身温有痰涎 多不能治也○无故而瘖 脉不至 不治自已 谓气暴逆也 气復则已 虽不服药亦可
上气 上气者呼多吸少气息促急也○邪在肺则寒热上气○肺藏气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下气 下气属心 经曰夏脉者心也 心脉不及下为气泄是也○肠胃郁结谷气内发而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 故善噫而或下气也○伤寒阳明病 胃中有燥屎者 必转失气 下之卽愈○癫癎劳瘵者 若气下泄不止者必死 此眞气竭絶 肠胃腠理闭塞 谷气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 故从肠胃中泄出也
短气 短气者气短而不能相续者是已 若有气上冲而实非气上冲也 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 似喘而不摇肩 似呻吟而无痛 实为难辨之证 要识其眞者气急而短促是也○平人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短气有微飮 当从小便去之○有结胸者 有停水怔忡者 有风湿相搏者 有素弱气虚者 大抵 心腹胀满者为实为邪在里 心腹濡满者为虚为邪在表○气散则中虚 倦怠无力 短气不足以息○寸口脉沉 胸中短气
少气 少气者气少不足以言也○肺藏气 气不足则息微少气 肺虚则少气 不能报息○肾生气 肾虚则少气力 言吸吸 骨痠 懈惰不能动○膻中为气之海 不足则少气不足以言○怯然少气者 是水道不行 形气消索也 言而微 终日乃復言者夺气也○内伤脾胃 致中气虚少
气痛 人身元气与血循环 彼横行藏府之间而为疼痛积聚痃癖 壅逆胸臆之上而为痞满刺痛等证 多因七情飮食郁为痰飮 初起宜辛温开郁行气豁痰消积 久则宜辛寒降火以除根○气滞上焦为心胸痞痛○气滞中焦为腹脇刺痛○气滞下焦为腰痛疝瘕○气滞于外则周身刺痛 或浮肿
气逆 气逆者气自腹中时时上冲也○何谓逆而乱曰 淸气在阴 浊气在阳 荣气顺脉 卫气逆行 淸浊相干 乱于胸中 是为太悗(太闷) 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黙 俛首静伏 乱于肺则俛仰喘喝 按手以呼 乱于肠胃则为霍乱 乱于臂胫则为四厥 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病人自言 冷气从下而上者 此上升之气 自肝而出 中挟相火 其热为甚 自觉其冷 非眞冷也○气之上逆属阳 无寒之理 觉恶寒者乃火极似水也○散火之法 必先破气 气降则火自降矣
气郁 气之初病其端甚微 或因七情 或感六气 或因飮食 以致津液不行 淸浊相干 自气成积 自积成痰 气为之郁 或痞或痛○气郁而湿滞 湿滞而成热 故气郁之病 多兼浮肿胀满
气不足生病 邪之所在 皆为不足○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瞑○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 乃为痿厥心悗○上气不足 推而扬之 下气不足 积而从之 阴阳皆虚 火自当之
气絶候 五阴气俱絶则目系转 转则目运 目运者为志先死 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六阳气俱絶则阴与阳相离 离则腠理发泄 絶汗乃出 故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六府气絶于外者上气脚缩 五藏气絶于内者下利不禁 甚者手足不仁○若阳气前絶 阴气后竭者 其人死身色必靑 阴气前絶 阳气后竭者 其人死身色必黄 腋下温 心下热也
用药法 男子属阳 得气易散 女人属阴 遇气多郁 是以男子之气病常少 女人之气病常多 故治法曰 女人宜调其血以耗其气 男子宜调其气以养其血○七情总发于一心 七气总隶于一气 气阳也 动则为火 故以降火化痰消积 分治之○久患气证 气不归元 久服药无效者 以破故纸为君则效○气病用气药而不效者 气之所藏无以收也 盖肺主气 肾藏气 宜用破故纸 所以使气升降而归于肾藏也○气无补法 世俗之言也 不思 正气虚者不能运行 邪气著而为病 经曰壮者气行则愈 怯者著而成病 苟或气怯不用补法 气何由行
神 
神为一身之主 心者一身之主 淸净之府 外有包络而罗之 其中精华之聚萃者名之曰神 通阴阳 察纤毫 无所紊乱○天一生水在人曰精 地二生火在人曰神○太上养神 其次养形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 荣卫血气之盛衰 血气者人之神 不可不谨养也 註云 神安则寿延 神去则形弊 故不可不谨养也
五味生神 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脾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心藏神 心者神明之舍 中虚不过径寸而神明居焉 事物之滑 如理乱棼 如涉惊浸 或憷惕 或惩创 或喜怒 或思虑 一日之间 一时之顷 径寸之地 炎如火矣 若嗜慾一萌卽不善也 归而勿纳 是与良心竞也 凡七情六慾之生于心皆然 故曰心静可以通乎神明 事未至而先知 是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也 盖心如水之不挠 久而澄淸洞见其底 是谓灵明 宜乎静 可以固元气则万病不生 故能长久 若一念旣萌 神驰于外 气散于内 血随气行 荣卫昏乱 百病相攻 皆因心而生也 大槩怡养天君 疾病不作 此治心之法也?心藏神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
藏气絶则神见于外
神统七情伤则为病 心憷惕思虑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自失 破?脱肉 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 意伤则悗乱 四肢不擧 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狂忘不精 不精则不正 当人阴缩而挛筋 两脇骨不擧 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 魄伤则狂 狂者意不存 人皮革焦 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 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痠痿厥 精时自下 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 不可伤 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 无气则死矣○憷惕思虑者恐惧流淫而不止 悲哀动中者竭絶而失生 喜乐无极者神惮散而不藏 愁忧不解者气闭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惧者神惮散而不收○五精所幷精气 幷于心则喜 幷于肺则悲 幷于肝则忧 幷于脾则畏 幷于肾则恐 註曰 肺虚而心精幷之则为喜 肝虚而肺气幷之则为悲 他藏倣此○喜伤心者不可疾行 不可久立 怒伤肝者上气不可忍 热气盪胸 短气欲絶 不得息 忧伤肺者心系急 上焦闭 荣卫不通 夜卧不安 思伤脾者气留不行 积聚中脘 不得飮食 腹胀满 四肢怠惰 悲伤心包者善忘不识人 置物在处还取不得 筋挛 四肢浮肿 恐伤肾者上焦气闭不行 下焦回还不散 犹豫不决 呕逆恶心 惊伤胆者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说物不意而迫○志意者所以御精神 收魂魄 适寒温 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 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 五藏不受邪矣
喜 心实则笑 笑则喜○暴喜伤阳○喜怒伤气○喜怒不节 寒暑过度 生乃不固○喜发于心而成于肺 故过节则二藏俱伤
怒 肝胆之病 实则为怒○暴怒伤阴○大怒则形气絶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註曰 菀 郁也 薄阙谓气絶也○血幷于上 气幷于下 心烦惋善怒○阴出之阳则怒○怒在阴阳为阴 闭遏而不得伸也 多怒者风热陷下于地中是也○怒则阳气逆上而肝木乘脾 故呕血及飱泄也○七情伤人 惟怒为甚 盖怒则肝木便克脾土 脾伤则四藏俱伤矣○怒来剧炎火 焚和徒自伤 触来勿与竞 事过心淸凉
忧 盖忧则隔塞否闭 气脉断絶而上下不通也 气固于内则大小便道偏不得通泄也
思 思则气结 註云繫心不散 故气亦停留而结也○思发于脾而成于心 过节则二藏俱伤
悲 心虚则悲 悲则忧○肺主杀 故其志为悲
恐 胃为恐 註曰 胃热则肾气微弱 故为恐○足少阴之脉病 善恐○肝藏血 血不足则恐 盖肝胆实则怒而勇敢 虚则善恐而不敢也○恐与惊相似 然惊者为自不知也 恐者为自知也 盖惊者闻响乃惊 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 及不能独自坐卧 必须人为伴侣 方不恐惧 或夜必用灯照 无灯烛亦恐惧者是也
惊悸 血幷于阴 气幷于阳 故为惊狂○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 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 惊悸者有时而作○惊悸 因事有所大惊而成者 名曰心惊胆慑 病在心胆经 其脉大动○大槩属血虚与痰 瘦人多是血虚 肥人多是痰飮 时觉心跳者亦是血虚○心悸者火惧水也 惟肾欺心 故为悸 伤寒飮水多必心下悸○食少飮多 水停心下 甚者则悸 微者短气○五飮停蓄 闭于中脘 最使人惊悸 属飮家○惊悸 因思虑过度 及大惊恐而作 甚则心跳欲厥○时作时止者 痰因火动○惊悸 当补血安神
常法治惊 一妇人 夜値盗 劫大惊 自后闻有响卽惊倒不省 医作心病治不效 戴人见之曰 惊者为阳从外入 恐者为阴从内出 惊者为自不知也 恐者为自知也 胆者敢也 惊怕则胆伤矣 乃执两手 按于交椅上 当前置一几 谓之曰 娘子当视此 一木猛击之 其妇大惊 竢少时 又击之 惊少缓 连击四五次 然后徐徐惊定而嘆 曰是何治法 戴人曰 惊者平之 平者常也 平常见之必无惊矣 是夜击门窓 自昏达曙 熟卧不闻 夫惊者神上越也 从下击几 使之下视 所以收神也
怔忡 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 惕惕然如人将捕 无时而作者是也 多因汲汲富贵 戚戚贫贱 不遂所愿而成也○心虚而痰郁 则耳闻大声 目击异物 遇险临危 触事丧志 使人有惕惕之状 是为惊悸○心虚而停水 则胸中渗漉 虚气流动 水旣上升 心火恶之 心不自安 使人有怏怏之状 是为怔忡○怔忡因惊悸久而成也 痰在下 火在上○水飮为证 头眩心悸
健忘 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 言谈不知首尾 此以为病之名 非生成之愚顽不知人事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 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荣卫留于下 久之不以时上 故善忘也○血幷于下 气幷于上 乱而喜忘○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健忘之证 精神短少者多 亦有痰者○怔忡久则健忘 由心脾血少神亏○主心脾二经 盖心之官则思 脾之官亦主思 此由思虑过多 心伤则血耗散 神不守舍 脾伤则胃气衰惫而虑愈深 二者皆令人事卒然而忘也 治法必先养其心血 理其脾土 以凝神定智之剂调理之 亦当以幽闲之处 安乐之中 使其絶于忧虑 远其六淫七情 如此则日渐以安矣
心澹澹大动 不怕惊而心自动也○因痰动也○手厥阴之脉是动病○胆病○太阳司天 寒淫所胜卽 病心澹澹大动 是寒伤心主也○属飮病 当用逐水消飮之剂○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 虚而有痰卽动 更须臾发一阵热者是也
癫癎 病名为胎病 此得之在母腹中 时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 精气幷居 故令子发为巓疾也○厥盛为癫疾○邪搏阳则为癫疾○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 痰溢膈上则眩甚仆倒于地而不知人 名之曰癫癎 大人曰癫 小儿曰癎 其实一也○仆倒不省 皆由邪气逆上阳分而乱于头中也 癫癎者痰邪逆上也 痰邪逆上则头中气乱 头中气乱则脉道闭塞 孔窍不通 故耳不闻声 目不识人 而昏眩倒仆也 以其病在头巓 故曰癫疾○风眩之病 起于心气不足 胸上蓄热 实痰热相感而动风 风心相乱则闷瞀 故谓之风眩○痰火与惊三者而已○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 宜开痰鎭心神 若神不守舍 狂言妄作 经年不愈 如心经蓄热 当淸心除热 如痰迷心窍 当去痰宁心 宜大吐大下而愈○凡癫癎 仆时口中作声 将省时吐涎沫 省后又復发 时作时止而不休息 中风中寒中暑尸厥之类则仆时无声 省时无涎 后不再发○癫者异常也平日能言 癎则沉黙平日不言 癫则呻吟 甚卽僵仆直视 心常不乐 言语无伦 如醉如痴 癎者卒然晕倒 咬牙作声 吐涎沫 不省人事 随后醒醒
癫狂 此病生于阳也 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 故善怒也 病名曰阳厥 治之夺其食卽已 夫食入于阴 长气于阳 故夺其食卽已○邪入于阳则狂○重阳者狂 重阴者癫○多喜曰癫 多怒曰狂○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 幷乃狂○衣被不敛 言语善恶 不避亲疎 此神明之乱也○阳明病甚则弃衣而走 登高而歌 或至不食数日 踰垣上屋所上之处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阳盛则四肢实 实则能登高也 热甚于身 故弃衣欲走也 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 不避亲疎而不欲食 不欲食故妄走也○狂之始发 少卧而多起 自高贤也 自辨智也 自贵倨也 妄笑好歌乐 妄行不休是也 癫疾始发 意不乐 直视 僵仆 其脉三部阴阳俱盛者是也○癫者异常也 精神痴呆 言语失伦 狂者凶狂也 轻则自高自是 好歌好舞 甚则弃衣走而踰垣上屋 又甚则披头大呌 不避水火 且欲杀人 此痰火壅盛而然
脱营失精证 尝贵后贱 名曰脱营○尝富后贫 名曰失精○虽不中邪 病从内生 身体日减 气虚无精 病深无气 洒洒然时惊 病深者 以其外耗于卫 内夺于荣 註云 血为忧煎 气随悲减 故外耗于卫 内夺于荣○是证 令人飮食无味 神倦 肌瘦
五志相胜为治 五志之火 郁而成痰 为癫狂 宜以人事制之 如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以恐解之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以怒解之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 以喜解之 忧伤肺者以喜胜之 以思解之 恐伤肾者以思胜之 以忧解之 惊伤胆者以忧胜之 以恐解之 悲伤心包者以恐胜之 以怒解之 此法惟贤者能之
神病不治证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失神者谓失精神而昏乱者也○癫疾 呕多沃沫 气下泄 不治○癫癎之病 乍作乍醒者甦 不食迷痴者死○凡癫狂癎之病 若神脱而目瞪 如愚痴者 不可治
神病用药诀 人之所主者心 心之所养者血 心血一虚 神气不守 此惊悸之所肇端也○惊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 悸者与之逐水消飮之剂○健忘者心脾二藏血少神亏故也 宜养血安神以调之○狂为痰火实盛 癫为心血不足 多为求望高远 不得志者有之 癎病独主乎痰因火动之所作也 治法癎宜乎吐 狂宜乎下 癫则宜乎安神养血兼降痰火○五志过极 皆为火也 盖气为阳而主轻微 诸所动乱劳伤 皆为阳化之火 神狂气乱而为病 热者多矣 凡见喜怒悲思恐之证 皆以平心火为主 至于劳者伤于动 动便属阳 惊者骇于心 心便属火 二者亦皆以平心火为主也
血 
血为荣 荣者水谷之精也 生化于脾 总统于心 藏受于肝 宣布于肺 施泄于肾 灌漑一身 目得之而能视 耳得之而能听 手得之而能摄 掌得之而能握 足得之而能步 藏得之而能液 府得之而能传 注之于脉 少则澁 充则实 常以飮食日滋 故能阳生阴长 取汁变化而赤为血也 是故血盛则形盛 血弱则形衰矣
血为气配 夫血譬则水也 气譬则风也 风行水上有血气之象焉 盖气者血之帅也 气行则血行 气止则血止 气温则血滑 气寒则血澁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病出于血 调其气犹可以导达 病原于气 区区调血何加焉 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 调血次之 是亦先阳后阴之义也
热能伤血 凡热皆出于心 热甚则能伤血○诸见血皆热证○血见热则行 见寒则凝 凡口鼻出血 皆系阳盛阴虚 有升无降 血随气上 越出上窍 法当补阴抑阳 气降则血归经也○凡血得热则淖溢 故鲜 得寒则凝澁 故瘀
七情动血 诸血者皆属于心○大怒则形气絶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怒气逆甚 呕血暴瘅 内逆肝肺相搏则血溢鼻口 但怒气致血证暴甚 故经曰抑怒以全阴者是也 否则五志之火动甚 火载血上 错经妄行○内伤七情者 暴喜动心不能生血 暴怒伤肝不能藏血 积忧伤肺 过思伤脾 失志伤肾 皆能动血○暴喜伤心则气缓而心不出血 故肝无所受 暴怒伤肝则气逆而肝不纳血 故血无所归 又房劳过度 以致阴火沸腾 血从火起 故错经而妄行
内伤失血 卒然多食飮则胀满 起居不节 用力过度则阳络脉伤 阳络脉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 阴络脉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后血○血出上七窍为血溢 大小便便血为血泄
失血诸证 失血诸证 妄行于上则吐衄 衰涸于外则虚劳 忘返于下则便红 积热膀胱则癃闭尿血 渗透肠间则为肠风 阴虚阳搏则为崩中 湿蒸热瘀则为滞下 热极腐化则为脓血 火极似水则血色紫黑 热胜于阴则发为疮疡 湿滞于血则发为痛痒 瘾疹皮肤则为冷痺 蓄之在上其人喜忘 蓄之在下其人喜狂○其从肺而上溢于鼻者曰衄血 从胃而上溢于口者曰呕血吐血 其咯血唾血者出于肾也 咳血嗽血者出于肺也 其痰带血丝出者或从肾或从肺来也
辨血色新旧 风证色靑 寒证色黯 暑证色红 湿证色如烟煤屋漏水○阳证溢出鲜血 阴证下如豚肝
蓄血证 伤寒热病 身黄尿黑 如狂喜忘者为蓄血也○喜忘发狂 身黄尿黑 疾已甚也 但小腹满 小便不利者轻也○蓄血外证 痰呕燥渴 昏聩迷忘 常喜汤水潄口○凡病日轻夜重 便是瘀血 常喜潄水而不欲下咽○血蓄上焦则善忘○血蓄中焦则胸满 身黄 漱水不欲嚥○血蓄下焦则发狂 粪黑 小腹硬痛
血病吉凶 凡血证 阳盛则身热多渴 阴盛则身凉不渴 然血阴也 身凉者易愈○诸见血 身热脉大者难治 邪气胜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 正气復也○无潮热者轻 有潮热者重 潮盛脉大者死○上行为逆难治 下行为顺易治○蓄血证下血者当自愈 若无病之人 忽然下血利者其病进也 今病血证上行而復下行为恶利者 其邪欲去 是知吉也○吐血 咳逆上气 脉数而有热 不得卧者死○无故忽然 泻下恶血 名曰心絶 为难治○伤寒太阳证衄血者病欲愈 热结膀胱而血自下者亦欲愈 以此观之则 他病伏热之人 上焦瘀热而作吐者 亦其病之有瘳也 虽然 血旣吐而自止则可矣
亡血脱血证 鼻头色白者亡血也○冲脉为血之海 血海不足则身少血色 面无精光○血脱者色白 夭然不泽 其脉空虚○臂多靑脉曰脱血○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六脉弦细而澁 按之空虚 其色必白而夭不泽者脱血也
衄血 鼻通于脑 血上溢于脑 所以从鼻而出 兼以阳明热郁则口鼻俱出也○衄血出于肺○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春善病鼽衄○少阴所至为衄衊○阳明厥逆 喘咳 身热 善惊 衄吐血○衄血 以凉血行血为主○伤寒 当汗不汗 热盛迫血 必为衄
呕血吐血 吐血有三种 有内衄 有肺疽 有伤胃○内衄者 出血如鼻衄 但不从鼻孔出 是近从心肺间 流入胃中 或如豆羹汁 血凝停胃中 因满闷便吐 或数斗至一石者是也 得之于劳倦 飮食过伤也○肺疽者 或飮酒之后 毒热满闷 吐之时 血从吐后出 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伤胃者 因飮食大饱之后 胃冷不能消化 便烦闷 强呕吐 使所食之物与气共上冲蹙 因伤裂胃口 吐血鲜赤 腹亦绞痛 自汗 其脉紧而数者为难治○酒客咳者必致吐血 此因极飮过度所致 卽肺疽之属也○汗乃心液 热则变红而逆出上窍 伤寒失汗则热毒入藏 化为瘀血 从口吐出 多属阳明 凡见目红骨热 神昏狂谵 胸腹急满 皆血证也○暴吐紫黑血成块者 此因热伤血瘀于中 吐出为好 吐血觉胸中气塞 宜下之○吐血 火病也 虽挟痰 只治火则血止○心气不足吐衄血用泻心汤何也 曰 心气独不足则不当吐衄也 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 故为吐衄 以寒泄其热 以苦补其心 盖两全之义也
咳血嗽血唾血咯血 咳血者咳甚出血 本于肺○嗽血者痰嗽带血 本于脾○唾血者鲜血随唾而出 本于肾○咯血者咯出血屑 或咯而不出 甚咯则出 或带红丝细如线 此精血竭也○唾中有红丝 乃是肺痿 难治○先见红后见痰 多是阴虚火动 痰不下降○先痰嗽后见红 多是痰火积热 降痰火为急○先吐痰后见血 是积热○先吐血后见痰 是阴虚
尿血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尿血○热在下焦则尿血○小便血出 成淋作痛 或杂尿而出者 从膀胱中来也○小便出血而不痛者为尿血 非淋也 是血从精窍中来 乃心移热于小肠○小便出血 是心伏热在于小肠
便血 结阴者便血一升 再结二升 三结三升 释曰 结阴之病 阴气内结 不得外行 血无所禀 渗入肠间 故便血也 其脉虚澁者是也 因血结不行 故下也○邪在五藏则阴脉不和 阴脉不和则血留之 盖邪犯五藏则三阴脉络不和而结聚 血因停留 溢则渗入肠间而为便血○先便后血者远血也 先血后便者近血也
齿衄 血从齿龈出 谓之齿衄○牙床属胃 牙齿属肾 如阳明传入少阴 二经相倂 血出于牙缝如吐者 人多不觉其为牙血 以凉水漱口则血止
舌衄 血从舌出 谓之舌衄
血汗 无病者汗出汚衣 甚如胚染 名曰血汗 亦曰红汗 由大喜伤心 喜则气散 血随气行也○少阴所至为衄衊○胆受热 血妄行 为衄衊幷血汗
九窍出血 人卒大惊则九窍血皆溢出 谓之九窍出血○伤寒少阴证 医者不识 强发其汗则伏热逼血 从九窍而出 名为下厥上竭 不治○腘中出血不止乃血虚也
失血眩晕 一切去血过多则必致眩晕闷絶 凡崩中去血多 拔牙齿去血多 金疮去血多 产后去血多 皆有此证○血晕者皆因去血过多 虚而成晕 脉微澁也
黑药止血 烧灰诸黑药 皆能止血○北方黑色 入通于肾 夫血者心之色也 血见黑卽止者 由肾水能制心火故也
治血药法 凡用血药 不可单行单止 又不可纯用寒凉药 必加辛温升药 如用凉药用酒煮酒炒之类 乃寒因热用也○久患血证 血不归元 久服药而无效者 以川芎为君则效○血见热则行 见寒则凝 见黑则止○凡呕吐血 若出未多 必有瘀于胸膈者 当先消瘀而凉之止之○凡血结之证 皆用醋汤和之为妙◎四物汤通治血病○一方春倍川芎 夏倍芍药 秋倍地黄 冬倍当归○春加防风 夏加黄芩 秋加天门冬 冬加桂枝  当归和血归经 芍药凉血补肾 生地黄生血宁心 熟地黄补血滋肾 川芎则行血通肝○欲求血药 其四物之谓乎 夫川芎血中气药也 通肝经性味辛散 能行血滞于气也 地黄血中血药也 通肾经性味甘寒 能生眞阴之虚者也 当归分三治血中主药也 通肝经性味辛温 全用能活血各归其经也 芍药阴分药也 通脾经性味酸寒 能凉血又治血虚腹痛 若求阴药之属必于此而取则焉
梦 
魂魄为梦 凡梦 皆缘魂魄役物 形接而为事 神遇而为梦○古之眞人其寝不梦 寝不梦者神存故也○心实则梦可忧可惊可怪之事 虚则魂魄飞扬 纷纭多梦○邪客 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 血气少者属于心 心气虚者 其人多畏 合目欲眠 梦远行而精神离散 魂魄妄行 阴气衰者为癫 阳气衰者为狂
淫邪发梦 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 反淫于藏 不得定处 与荣卫俱行 与魂魄飞扬 使人卧不安而喜梦○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 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灼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 上盛则梦飞 下盛则梦堕 甚飢则梦取 甚饱则梦与 肝气盛则梦怒 肺气盛则梦哭泣 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 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擧 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
五藏虚实为梦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 实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 实则梦燔灼 脾气虚则梦飮食不足 实则梦筑垣盖屋 肺气虚则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 实则梦见兵战 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溺人 实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阳气之出入为窹寐 口鼻之呼吸为魂 耳目之聪明为魄 以耳目与口鼻对言则 口鼻为阳 耳目为阴 以耳目口鼻与藏府对言则 耳目口鼻为阳 藏府为阴 故阳气行阳分二十五度于身体之外则耳目口鼻皆受阳气 所以能知觉视听动作而窹矣 阳气行阴分二十五度于藏府之内则耳目口鼻无阳气运动 所以不能知觉而寐矣 聪明者岂非阳气为之乎
老少之睡不同 壮者之气血盛 其肌肉滑 气道通 荣卫之行 不失其常 故昼精而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 其肌肉枯 气道澁 五藏之气相搏 其荣气衰少而卫气内代 故昼不精而夜不眠
睡辨阴阳虚实 多睡者阳虚阴盛也 无睡者阴虚阳盛也 喜明者属阳元气实也 喜暗者属阴元气虚也 睡向壁者属阴元气虚也 睡向外者属阳元气实也
昏沉多睡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 名曰眼系 在项中两筋间入脑 乃别阴蹻阳蹻 阴阳相交 阳入阴 阴出阳 交于目锐眦 阳气盛则瞋目 阴气盛则瞑目○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 阳气满则阳蹻盛 不得入于阴 故目不瞑○卫气留于阴 不得行于阳 留于阴则阴气盛 阴气盛则阴蹻满 不得入于阳 故目闭○伤寒之邪 传入阴则多眠 昏昏闭目者阴主阖也 黙黙不欲言者阴主静也○太阳证已解而多眠者不必药也 阳明证热伏于里而多眠者宜小柴胡汤 少阴之证脉微细但欲寐 盖窹则行阳寐则行阴 必从足少阴始 故少阴病但欲寐 宜茯苓四逆汤 以益阴回阳 或热病得汗后 脉沉细 身冷喜卧 昏沉不省 亦急与四逆汤 令四肢温 不尔 有熟睡而死者 惟汗下后酣眠者 为正气已復 不必药也○风温多眠○孤惑多眠
虚烦不睡 身不觉热 头目昏疼 口乾咽燥而不渴 淸淸不寐 皆虚烦也○卫气 昼日行于阳 夜行于阴 常从足少阴之分 间行于五藏六府 今厥气客于藏府则卫气独卫其外 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 阳气盛则阳蹻陷 不得入于阴 阴气虚 故目不瞑○不寐有二种 大病后虚弱 及年高人阳衰不寐者 如痰在胆经 神不归舍而不寐者○虚烦者心胸烦扰而不宁也 内经曰阴虚则内热 今之虚烦 多是阴虚生内热所致 是故伤寒吐下后 及藿乱吐泻后 津液枯竭 多有虚烦之证
卧不安 人卧则血归于肝 今血不静 卧不归肝 故惊悸而不得卧也○藏有所伤 及精有所倚 人不能知其病则卧不安○肺者藏之盖也 肺气盛则肺大 肺大则不能偃卧○足三阳者下行 阳明者胃脉也 其气亦下行 阳明逆 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胃不和则卧不安 夫不得卧而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身重嗜卧 此人肠胃大 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 肠胃大则卫气留久 皮肤湿则分肉不解 其行迟 夫卫气者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 故阳气尽则寐 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 皮肤湿 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于阴也久 其气不精则目瞑 故多卧矣○肝虚肾虚脾虚 皆令人体重烦寃 释曰 肝虚则脾寡于畏而体重 肾虚则脾胜之而体重○脾病者身重○足太阴之脉病身体皆重○怠惰嗜卧者脾胃有湿也○身重者湿也
恶人欲独处 阳明之脉是动则病 恶人与火 欲独闭户牖而处○少阴之虚亦欲独闭户牖而处○阳明厥则喘而惋 惋则恶人 惋 谓热内郁而烦也
用药法 胆虚 不眠 寒也○胆实 多睡 热也
声音 
声音出于肾 心为声音之主 肺为声音之门 肾为声音之根 风寒暑湿气血痰热邪气 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 随证解之 邪气散则天籁鸣矣 若夫肾虚为病 不能纳诸气以归元 故气逆而上 咳嗽痰壅 或喘或胀 胸腹百骸俱为之牵掣 其嗽愈重 其气愈乏 其声愈乾矣
听声音辨病证 视喘息 听音声而知所苦○中盛藏满 气胜伤恐者 声如从室中言 是中气之湿也○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 湿若中水也○病人 语声寂寂然善惊呼者骨节间病 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 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闻而知之谓之圣 闻其五音以别其病也 假如 肝病则声悲 肺病则声促 心病则声雄 脾病则声慢 肾病则声沉 大肠病则声长 小肠病则声短 胃病则声速 胆病则声淸 膀胱病则声微○金声响 土声浊 木声长 水声淸 火声燥
卒然无音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会厌者声音之户也 口脣者声音之扇也 舌者声音之机也 悬雍垂者声音之关也 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 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 分气失也 是故厌小而薄则发气疾 其开阖利 其出气易 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 其气出迟 故重言也 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 发不能下 至其开阖不致 故无音○醉卧当风 使人失音
因杂病失音 中风人 飮食坐卧如常 但失音不语 俗呼为痖风○因咳嗽失音○痰塞失音○虚损憔悴气血不足失声○因讴歌失音○因喉痛生疮声痖○痘疮后失音○产后失声言不出
厥气为瘖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 手足淸 大便不利 取足少阴
瘖痖有二 瘖者邪入阴分也○邪入于阴搏则为瘖○然有二证 一曰舌瘖 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 二曰喉瘖 乃劳嗽失音之类是也 盖舌瘖 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咽音声则如故也 喉瘖 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
声嘶 五藏久咳则声嘶 声嘶者喉破也 非咽门病也○用力颤掉声嘶 乃气虚卫冷甚也○咳嗽声嘶者血虚受热也
肾怯与失音相似 病吐泻及大病后 虽有声而不能言 又能进药 此非失音 乃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 失音乃感风寒卒病耳
息有音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 足三阳者下行 今逆而上行 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 阳明逆 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此肺之络脉逆也
言语 
言语谵妄 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谵者妄也 或自言平生常事 或开目言人所未见事 或独语 或睡中呢喃 或呻吟不已 甚则狂言骂詈 俱谓之谵语 皆因胃热乘心故也○邪入阳明为谵言妄语 伤寒始自皮毛入 是从肺中来 肺主声 入于心则为言也○衣被不敛 言语善恶 不避亲疎者 此神明之乱也 乃狂疾也○悲泣呻吟 言语谵妄 此乃邪祟也
瘖不得语 邪入于阴 搏则为瘖 有舌瘖喉瘖之异○不得语 非止一端 有舌强不语 神昏不语 口噤不语 舌纵语澁 舌麻语澁 其间治痰治风安神养气血 各从活法治之○有气血虚损者 有肾虚及老人 忽言不出者
痰塞亡血亦为瘖 足少阴之脉挟舌本○太阴之脉连舌本○手少阴之别脉繫舌本○故此三脉虚则痰涎乘虚 闭塞其脉道而舌不能转运言语也 若此三脉亡血则舌无血荣养而瘖○此三脉风热中之则舌脉弛纵而瘖 风寒客之则舌脉缩急而瘖 随证治之○刺舌下中脉太过 血出不止为瘖 治当补血
郑声 郑者重也 言语重復不已 声音糢糊 有如郑卫不正之音也○郑声者 声战无力 语不接续 出于喉中 精气脱也 皆大病后有之
言微 言而微 终日乃復言者夺气也○膻中为气之海 不足则少气力 不多言
呼 爪甲靑 恶骂不休 为胆絶 夫呼骂者怒之声 狂病不在此例○手足甲靑 呼骂 多筋絶 九日定难过
笑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心外证 面赤口乾善笑○喜为心火之志也 喜极而笑者 犹燔灼太甚而鸣笑之象也 故病笑者心火之盛也
歌 足阳明之脉病 甚则欲上高而歌○癫狂邪祟之病 皆或歌或哭○脾好音乐 是其性也
哭 肺外证 面白 善嚔 悲愁不乐欲哭○妇人藏燥 悲伤欲哭
呻 呻吟者困重形于外也○肾病好呻吟 呻吟者痛声也
欠 卫气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 阴者主夜 夜则卧 阳者主上 阴者主下 故阴气积于下 阳气未尽 阳引而上 阴引而下 阴阳相引 故数欠○肾为欠○肾病 面黑善恐数欠○疟之始作也 善伸数欠○二阳(胃)一阴(心包)发病 善噫善欠 註云 气郁于胃 故欠生焉○气乏 故欠伸引之
嚔 太阳之气和利而满于心 出于鼻 故为嚔○嚔者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 鼻为肺窍 痒为火化 是火乘金为病也○肺外证 面白善嚔○腠理不密 喷嚔不已○欠为气乏 嚔为气通
太息 人忧愁则心系急 心系急则气道约 约则不利 故太息以出之○胆病者善太息○足少阳之脉病口苦善太息
大惊不语 大惊入心则败血顽痰塡塞心窍 故瘖
不治证 病人阴阳俱絶 掣衣撮空 妄言者死○病人妄语错乱 及不能语者不治 热病及狂者不在此例
津液 
身中津液 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 是谓津 津脱者腠理开 汗大泄○谷入气满 淖泽注于骨 骨属屈伸 洩泽补益脑髓 皮肤润泽 是谓液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 色夭 脑髓消 胫痠 耳数鸣○水谷入于口 输于肠胃 其液别为五 天寒衣薄则为尿与气 天热衣厚则为汗 悲哀气幷则为泣 中热胃缓则为唾 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 不行则为水胀○大肠主津 小肠主液 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 乃能行津液于上焦 灌漑皮毛 充实腠理 若飮食不节 胃气不足 大肠小肠无所禀受 故津液涸竭焉
汗因湿热 阳加于阴谓之汗 释曰 阳气上薄阴能固之则蒸而为汗○汗者心之液 心动则惕然而汗出○肾邪入心 为汗○心为君火 脾胃属土 此湿热相薄为汗 明矣○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卫气虚则汗多 荣血虚则无汗○风病多汗 风散气故也○火气上蒸 胃中之湿 亦能作汗○痰证亦有汗 头眩呕逆
自汗 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 动则为甚 属阳虚 胃气之所司也 治法宜补阳调胃○卫气虚则腠理疎 开阖无司而汗多矣○多汗身软者湿也 心主热 脾主湿 湿热相薄 如地之蒸气为云雨雾露○自汗 属气虚 属湿与痰○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盗汗 盗汗者寐中通身如浴 觉来方止 属阴虚 荣血之所主也 宜补阴降火○盗汗 乃阴虚血虚有火也○欲眠目合则汗出者 胆有热也
童子盗汗  盖肾主五液 化为五湿 相火逼肾 肾水上行 乘心之虚而入手少阴心 火炎上而入肺 欺其不胜已也 皮毛以是而开 玄府不闭而为汗
头汗 头者诸阳之会 邪搏诸阳 津液上溱则汗见于头也○凡有头汗出 自是阳虚 故曰汗出为阳微 是阴不得有汗也○头汗出齐颈而还 血证也 额上偏多 盖首者六阳之所会 故热气熏蒸而汗出也 以部分言之则颐属肾 额属心 三焦之火涸其肾水 沟渠之余迫而上入于心之分 故发为头汗而额上偏多也○湿家○阳明胃实○水结胸亦头汗出
心汗 别处无汗 独心孔一处有汗 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于心○凡心腋汗 大人乃心血溢盛 面常发赤者是也 小儿因惊得之 有人患心腋盗汗久不止 宜收敛心血
手足汗 津液自胃府 傍达于外则手足自汗 有热聚胃府 逼而出之者 此阳明证也
阴汗  肾虚阳衰也
漏风证 身热懈堕 汗出如浴 恶风少气 病名酒风 一名漏风 或多汗常不可单衣 食则汗出 甚则身热喘息 衣常濡 口乾善渴 不能劳事○飮酒中风 汗多不可单衣 食则汗出如洗 久不治必为消渴
亡阳证 凡汗多不止 谓之亡阳 又汗不得出 亦谓之亡阳 如心痞胸烦 面靑肤瞤者难治 色黄 手足温者可治○凡汗漏不止则眞阳脱亡 故谓之亡阳 其身必冷 多成痺寒矣○凡发汗过多则阳虚不固 汗出多则津液亡而小便难 四肢者诸阳之本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 是以四肢拘急
无汗 汗者血之异名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盛夏浴食无汗为表实 表实者无汗○三阳实三阴虚 汗不出 三阴实三阳虚 汗不止○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 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眞气已亏 胃中火盛则汗出不休 胃中眞气已竭 若阴火已衰则无汗反燥 乃阴阳俱衰 四时无汗 其形不久○伤寒阴证皆无汗
絶汗 出汗如珠不流 復旋乾也○六阳气俱絶则絶汗乃出 朝占夕死 夕占朝死
柔汗 卽冷汗 油汗 粘汗○柔汗发黄为脾絶
汗出兇证 伤寒热病 汗出髮润一不治也 汗出如油二不治也 汗凝如珠三不治也
禁忌 冬月 天地闭 血气藏 纵有病亦不宜多出汗○自汗 凡辛辣之味 五辛之属 幷忌食之
积气生液 古圣曰 阳中生阴 阴中生阳 气中生液 液中生气 又曰 积液生气 积气生液○阳变阴合 初生水火 水火气也 流动闪烁 其体尙虚 其形犹未定 次生木金则确然有定形矣 水火初是自生也○坎水也 一始于中 有生之最先者也○物之初生 其形皆水 水者万物之一原也 或问曰 天一生水亦有可验乎 曰 人之一身可验矣 贪心动则津生 哀心动则泪生 愧心动则汗生 慾心动则精生 方人心寂然不动之时则太极也 此心之动则太极动而生阳 所以心一动而水生 卽可以为天一生水之证也○夫水生于阳而成于阴 气始动而阳生 气聚而静则成水 观呵气可见 盖神为气主 神动则气随 气为水毋 气聚则水生
泣 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 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故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 摇则宗脉感 宗脉感则液道开 液道开则泣涕出焉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 故上液之道开则泣 泣不止则液竭 液竭则精不灌 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 命曰夺精○五藏六府之津液 尽上渗于目 心悲气幷则心系急 心系急则肺擧 肺擧则液上溢 夫心系与肺不能常擧 乍上乍下 故咳而泣出矣○老人胆汁悭 哭则无泪 笑则有泪 火盛水亏也 故胆热者亦流泪
涎 口角流出而不禁者涎也○飮食者皆入于胃 胃中有热则虫动 虫动则胃缓 胃缓则廉泉开 故涎下○时常吐淸水 冷涎自下涌上者 脾热所致
涕 泣涕者脑也 脑者阴也 脑渗为涕○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肺热则涕出 黄浊如脓状 大如弹丸 从鼻中出 不出伤肺 伤肺则死也○伤风则夹然鼻流淸涕○鼻流浊涕者属风热也○鼻流淸涕者属肺冷也
唾 唾生于牙齿○肾冷则多唾 肾热则无唾○大病新愈 喜唾不休 或唾白沫者 胃口上停寒也
痰飮 
痰涎飮三者不同 痰者津液之异名 人之所恃以润养肢体者也 曰痰曰涎曰飮 又有理一 分殊之别 伏于包络 随气上浮 客肺壅嗽而发动者痰也 聚于脾元 随气上溢 口角流出而不禁者涎也 惟飮生于胃府 为呕为吐 此则胃家之病 不可不知
痰飮分淸浊 痰者津液因热而成 热则津液熏蒸而稠浊 故名为痰也○水之与飮 同出而异名也 人惟脾土有亏 故所飮水浆不能传化 或停于心下 或聚于脇间 或注于经络 或溢于膀胱 往往因此而致病矣○飮者因飮水不散而为病 痰者因火炎熏灼而成疾 故痰形稠浊 飮色淸痰 古方谓之飮 今人谓之痰 其实一也
王隐君痰论 痰证古今未详 方书虽有悬飮留飮支飮痰飮诸飮之异 而莫知其为病之源 或头风眩晕目昏耳鸣 或口眼蠕动 眉稜耳轮瘙痒 或四肢游风肿硬 似痛非痛 或为齿颊痒痛 牙床浮肿而痛痒不一 或噫气呑酸 嘈杂呕哕 或咽嗌不利 咯之不出 嚥之不下 色如煤炱 形如败絮桃胶蚬肉之类 或心下如停水雪 心头冷痛时作 或梦寐奇怪鬼魅之状 或足腕痠软 腰背卒痛 或四肢骨节烦疼 并无常所 乃至手麻臂痛 状若挫闪 或脊中每有一掌如氷冻之寒痛者 或浑身习习如虫行者 或眼眶澁痒 口糜舌烂 甚为喉闭等证 又或遶项结核 似癧非癧 或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 噎塞烦闷 有如烟气上冲 头面烘热 或为失志癫狂 或为中风瘫痪 或为劳瘵荏苒之疾 或为风痺及脚气之候 或心下怔忡 惊悸如畏人将捕 或喘嗽呕吐 或呕冷涎绿水黑汁 甚为肺痈肠毒 便脓挛跛 其为内外疾病 非止百端 皆痰之所致也 盖津液旣凝 为痰为飮而汹涌上焦 故口燥咽乾 流而之下则大小便闭塞 面如枯骨 毛髮焦乾 妇人则经闭不通 小儿则惊癎搐搦 治法宜先逐去败痰 然后看虚实调理
飮病有八  皆因飮酒冒寒 或飮水过多所致
留飮 胸中有留飮 其人短气而渴 四肢歷节痛 脉沉细○水停心下 背冷如手掌大 或短气而渴 四肢歷节疼痛 脇痛引缺盆 咳嗽转甚○留飮之证 四肢歷节痛 气短 脉沉 久则令人骨节蹉跌 恐为癫癎
癖飮  水癖在两脇下 动摇有声
痰飮 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之痰飮○心下有痰飮 胸脇支满 目眩○痰飮者水停肠胃 漉漉有声 令人暴肥暴瘦
溢飮 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重痛
悬飮  飮后 水流在脇下 咳唾引痛 悬悬思水 动摇漉漉有声
支飮 咳逆 倚息 短气 不得卧 其形如肿○其脉数 必苦冒眩 其人本有支飮在胸中故也
伏飮 膈上痰满 喘咳或吐 发则寒热 背痛腰痛 目泪自出 其人振振身瞤 剧必有伏飮
痰病有十 痰之源不一  有因热 气 风 惊 飮食 暑 伤冷 脾虚 酒 肾虚者
风痰 多瘫痪奇证 头风 眩晕 暗风 闷乱 或搐搦瞤动
寒痰  骨痺 四肢不擧 气刺痛 无烦热 凝结淸冷
湿痰  身重而软 倦怠 困弱
热痰 多烦热 燥结 头面烘热 或为眼烂 喉闭 癫狂 嘈杂 懊憹 怔忡
郁痰 与老痰燥痰同 火痰郁于心肺之间 久则凝滞胸膈 稠粘难咯 多毛焦而色白如枯骨 咽乾口燥 咳嗽喘促
气痰 七情郁结 痰滞咽喉 形如败絮 或如梅核 咯不出 嚥不下 胸膈痞闷
食痰 卽食积痰也 因飮食不消 或挟瘀血 遂成窠囊 多为癖块痞满
酒痰 因飮酒不消 或酒后多飮茶水 但得酒 次日又吐 飮食不美 呕吐酸水
惊痰 因惊 痰结成块 在胸腹 发则跳动 痛不可忍 或成癫癎 妇人多有之
痰飮外证 水在心 心下坚筑 短气 恶水不欲飮○水在肺 吐涎沫 欲飮水○水在脾 少气身重○水在肝 脇下支满 嚔而痛○水在肾 心下悸○凡有痰者 眼皮及眼下 必有烟灰黑色○尺肤麤 如枯鱼之鳞者水溢飮也○鼻头色鲜明者有留飮○一切痰证 食少肌色如故 一切水证 脇硬心下怔忡
痰飮诸病 十病九痰○新而轻者形色淸白稀薄 气味亦淡 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凝结 咯之难出 渐成恶味酸辣腥臊咸苦 甚至滞血而出○但痰证初起头痛发热 类外感表证 久则潮咳夜重 类内伤阴火 又痰飮流注肢节疼痛 类风证○但痰证胸满食减 肌色如故 脉滑不匀不定为异耳○痰之作恙 为喘为嗽 为吐为呕 为眩晕 为风癎 为狂迷 为忪悸 或呑酸 或短气 或痞隔 或肿胀 或寒热 或疼痛 痰实主之○凡人手臂 或动不得 或骨节遍身痛 坐卧不宁 此痰入骨也○眼黑而行步呻吟 擧动艰难者入骨痰也 其证遍身骨节疼痛○眼黑而面带土色 四肢痿痺 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也○眼黑而气短促者惊风痰也○眼黑而颊赤或面黄色者热痰也○咯痰不出者是痰结也○脇下痛 作寒热 咳嗽气急 亦痰结也
辨痰色 寒痰淸 湿痰白 火痰黑 热痰黄 老痰胶
痰飮流注证 凡人忽患 胸背手脚腰胯隐痛不可忍 连筋骨牵引钓痛 坐卧不宁 时时走易不定 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 变为此疾 或令人头痛不可擧 或神意昏倦多睡 或飮食无味 痰唾稠粘 夜间喉中如拽锯声 多流睡涎 手脚冷痺 气脉不通 误认为瘫痪 亦非也○湿痰流注 上行攻臂 臂不能擧 或左右转移
痰病有似邪祟 血气者人之神也 神气虚乏 邪因而入 理或有之 若夫血气两虚 痰客中焦 妨碍升降 不得运用 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职 视听言动皆有虚妄 以邪治之 其人必死
痰厥 皆因内虚受寒 痰气阻塞 手足厥冷 麻痺晕倒 脉沉细
痰块 人身上中下有块如肿毒 多在皮里膜外 此因湿痰流注 作核不散 问其平日好食何物 用药吐下后 方用消痰散核之药○痰飮流注 于胸背头项腋胯腰腿手足 聚结肿硬 或痛或不痛 按之无血潮 虽或有微红 亦淡薄不热 坚如石破之无脓 或有薄血 或淸水 或如紫汁 又有坏肉如败絮 或如瘰癧 在皮肉之间 如鷄卵可移动 软活不硬 惟觉咽喉痰结 作寒作热○浑身有肿块 或骨体串痛 都是湿痰流注经络也
喜唾痰 胸中有寒则喜唾痰○脾虚 不能剋制肾水 多吐痰唾而不咳○大病后 多唾痰者 此胃冷也○病人多唾白沫 乃胃口上停寒也
痰结 喉中有物 咯不出嚥不下 此是老痰 重者吐之 飮酒之人多有之 酒热上升 郁于肺胃而成此痰
痰病不卒死 盖胃气亦赖痰积所养 飮食虽少 胃气卒不便虚故也
痰病难治证 气实热痰 吐难得出 或成块 吐咯不出 气郁滞者 难治○喉中漉漉有声 喘急 咯痰不出者难治○服药后 咯吐痰出为效 若咯痰不出者难治○肺胃经虚则生粘痰 痰者肺胃所出也 痰涎凝滞 在于咽喉 如牵锯之声 时復瘈瘲 或因吐泻所致 脾虚肺亦虚 痰涎流溢 变成癫癎 尤为难治
痰飮吐法 痰在膈上○脉浮○胶固稠浊○痰在经络中 非吐不可 吐中就有发散之意 不必在出痰也
痰飮治法 痰生于脾胃 治法宜实脾燥湿 又随气而升 宜顺气为先 分导次之 又气升属火 顺气在于降火○凡治痰 用利药过多 致脾气下虚则痰反易生而多 法当补脾胃 淸中气则痰自然运下 乃治本之法也○虚人中焦有痰 胃气亦赖所养 卒不可便攻 攻尽则愈虚○飮无补法 必当去水 故用汗吐下三法 治人常愈 然亦有挟寒挟虚之证 又有血气亏乏之人 理宜导去痰滞 又当补接兼行 又难拘于子和之三法也○肾主五液 化为五湿 湿能生痰 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 半夏 能泄痰之标 不能泄痰之本 泄本者泄肾也○热痰则淸之○寒痰则温之○燥痰则润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老痰则软之○食积痰则消之
痰飮通治药 痰飮诸证 或恶心呕吐 或头眩心悸 或发寒热 或流注作痛
五脏六腑 
五脏中邪 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飮冷则伤肺 以其两寒相感 中外皆伤 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 恶血留内 若有所大怒 气上而不下 积于脇下则伤肝○有所击仆 若醉入房 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擧重 若入房过度 汗出浴水则伤肾
五脏正经自病 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房则伤肾
脉辨脏腑 然数者府也 迟者藏也 数则为热 迟则为寒 诸阳为热 诸阴为寒 故知藏府之病也
脏腑异证 病欲得寒而欲得见人者病在府也 病欲得温而不欲得见人者病在藏也 何以言之 府者阳 阳病欲得寒 又欲见人 藏者阴 阴病欲得温 又欲闭户独处 恶闻人声 故以别知藏府之病也○藏病者止而不移 其病不离其处 府病者彷彿贲响 上下行流 居处无常
脏腑病治有难易 然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胜也 府病易治者传其子也 藏病传其所胜者 假令心病传肺 肺传肝 肝传脾 脾传肾 肾传心 一藏不再传 故言次传者死 府病传其子者 假令心病传脾 脾传肺 肺传肾 肾传肝 肝传心 是子母相传 周而復始 故言生也○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府 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脏腑相关 五藏不平 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心与胆相通 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 胆病战慄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 肝病宜疎通大肠 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 脾病宜泻小肠火 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 肺病宜淸利膀胱水 膀胱病宜淸肺气为主○肾与三焦相通 肾病宜调和三焦 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胃与命门相通 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  此合一之妙也
肝脏 
肝脏大小 肝者主为将 使之候外 欲知坚固 视目大小○靑色小理者肝小 麤理者肝大 广胸反骹者肝高 合脇兎骹者肝下 胸脇好者肝坚 脇骨弱者肝脆 膺背好相得者肝端正 脇骨偏擧者肝偏倾也○肝小则藏安无脇下之病  肝大则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脇下痛  肝高则上支贲切脇悗为息贲 肝下则逼胃脇下空易受邪 肝坚则藏安难伤 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肝端正则和利难伤 肝偏倾则脇下痛也
肝伤证 有所坠堕 恶血留内 有所大怒 气上不下 积于脇下则伤肝○大怒气逆则伤肝
肝病证 外证 善洁 面靑 善怒○内证 脐左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四肢满闭 淋澁便难 转筋○邪在肝则两脇中痛 寒中 恶血在内○肝病者两脇下痛 引小腹 令人善怒○肺传之肝病 名曰肝痺 一名曰厥 脇痛出食○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肝病虚实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肝藏血 血有余则怒 不足则恐○肝实则两脇下痛引小腹 善怒 虚则目??无所见 耳无所闻 善恐如人将捕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静则血归于肝藏 肝主血海故也
肝病治法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苦急是其有余也○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肝病禁当风
肝病间甚 病在肝 愈于夏 夏不愈 甚于秋 秋不死持于冬 起于春○肝病者 愈在丙丁 丙丁不愈 加于庚辛 庚辛不死 持于壬癸 起于甲乙○肝病者 平朝慧 下晡甚 夜半静
肝絶候 足厥阴气絶则筋絶 厥阴者肝脉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也 故脉不荣则筋急 筋急则引舌与卵 故脣靑舌卷卵缩则筋先死○脣吻反靑 四肢伸缩 汗出者 此为肝絶
心脏 
心脏大小 五藏六府 心为之主 缺盆为之道 ?骨有余 以候?骬(心藏骨也)○赤色小理者心小 麤理者心大 无?骬者心高 ?骬小短擧者心下 ?骬长者心坚 ?骬弱小以薄者心脆 ?骬直下不擧者心端正 ?骬倚一方者心偏倾也○心小则易伤以忧 心大则忧不能伤 心高则满于肺中悗(闷)而善忘难开以言 心下则易伤于寒易恐以言 心坚则藏安守固 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心端正则和利难伤 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心伤证 忧愁思虑则伤心○邪客 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 血气少者属于心 心气虚者其人多畏合目欲眠 梦远行而精神离散 魂魄妄行 阴气衰者为癫 阳气衰者为狂○心伤者其人劳倦则头面赤而下重 心中痛而自烦发热 脐上跳 其脉弦
心病证 外证 面赤 口乾 善笑○内证 脐上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烦心 心痛 掌中热而啘○邪在心则病 心痛 喜悲 时眩仆○肾传之心病 筋脉相引而急 病名曰瘛○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也○健忘失记 惊悸不安 心内懊憹 不乐 皆心血少也
心病虚实 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心藏神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心实则胸中痛 脇支满 脇下痛 膺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 心虚则胸腹大 脇下与腰背相引而痛
心病治法 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心苦缓是心气虚也○心欲软 急食咸以耎之  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欲软是心气实也○心病禁温食热衣
心病间甚 病在心 愈在长夏 长夏不愈 甚于冬 冬不死 持于春 起于夏○心病者 愈在戊己 戊己不愈 加于壬癸 壬癸不死 持于甲乙 起于丙丁○心病者 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静
心絶候 手少阴气絶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血不流 血不流则色不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形体如烟煤 直视摇头者 此为心絶
脾脏 
脾脏大小 脾者主为卫 使之迎粮 视脣舌好恶 以知吉凶○黄色小理者脾小 麤理者脾大 揭脣者脾高 脣下纵者脾下 脣坚者脾坚 脣大而不坚者脾脆 脣上下好者脾端正 脣偏擧者脾偏倾也○脾小则藏安难伤于邪 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则?引季脇而痛 脾下则下加于大肠藏苦受邪 脾坚则藏安难伤 脾脆则善病消瘅 脾端正则和利难伤 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脾伤证 有所击仆 若醉饱入房 汗出当风则伤脾○飮食劳倦则伤脾○脾为諌议大夫 盖飮食人之大慾 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则不敢食 故名为諌议也
脾病证 外证 面黄 善噫 善思 善味○内证 当脐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腹胀满 食不消 体重节痛 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邪在脾胃则病 肌肉痛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飢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肝传之脾病 名曰脾风 发瘅 腹中热 烦心 出黄○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脾病虚实 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藏不安 实则腹胀 泾溲不利 註曰泾大便也 溲小便也○脾实则身重 善肌 肉痿 足不收行 善瘛 脚下痛 虚则腹满 肠鸣 飱泄 食不化
脾病治法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脾苦湿是有余○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脾欲缓是不足○脾病 禁温食 饱食 湿地 濡衣
脾病间甚 病在脾 愈在秋 秋不愈 甚于春 春不死 持于夏 起于长夏○脾病者 愈在庚辛 庚辛不愈 加于甲乙 甲乙不死 持于丙丁 起于戊己○脾病者 日昳慧 日出甚 下晡静
脾絶候 足太阴气絶则脉不荣肌肉 脣舌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荣则肌肉软 肌肉软则舌痿人中满 人中满则脣反 脣反者肉先死○环口黧黑 柔汗 发黄者 此为脾絶○太阴终者 腹胀闭不得息 善噫善呕 呕则逆 逆则面赤 不逆则上下不通 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肺脏 
肺脏大小  五藏六府 肺为之盖○白色小理者肺小 麤理者肺大 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 合腋张脇者肺下 好肩背厚者肺坚 肩背薄者肺脆 背膺厚者肺端正 脇偏疎者肺偏倾也○肺小则少飮不病喘喝 肺大则多飮善病胸痺喉痺逆气 肺高则上气肩息咳 肺下则气贲迫肺善脇下痛 肺坚则不病咳上气 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 肺端正则和利难伤 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肺伤证 形寒飮冷则伤肺○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 其脉细紧浮数 皆吐血 此为躁扰嗔怒得之 肺伤气壅所致○热在上焦 因咳为肺痿 其人咳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 寸口脉数 此为肺痿也 若口中辟辟燥咳 咳则胸中隐隐痛 脉反滑数 此为肺痈也
肺病证 外证 面白 善嚔 悲愁不乐欲哭○内证 脐右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喘咳 洒浙寒热○邪在肺则病 皮肤痛 寒热 上气 喘 汗出 咳动肩背○肺病者喘咳逆气 肩背痛 汗出 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虚则少气 不能报息 耳聋 嗌乾○风寒入舍于肺 名曰肺痺 发咳上气○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肺病虚实 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 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肺藏气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肺实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虚则令人喘 呼吸少气而咳 上气见血 下闻病音
肺病治法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   肺气上逆 是其气有余也○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补之辛泻之○肺病禁寒飮食寒衣
肺病间甚 病在肺 愈在冬 冬不愈 甚于夏 夏不死 持于长夏 起于秋○肺病者 愈在壬癸 壬癸不愈 加于丙丁 丙丁不死 持于戊己 起于庚辛○肺病者 下晡慧 日中甚 夜半静
肺絶候 手太阴气絶则皮毛焦 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故气不荣则皮毛焦 皮毛焦则津液去 皮节伤 皮节伤则爪枯毛折 毛折者则毛先死○汗出 髮润 喘不休者 此为肺絶
肾脏 
肾脏大小 肾者主为外 使之远听 视耳好恶 以知其性○黑色小理者肾小 麤理者肾大 耳高者肾高 耳后陷者肾下 耳坚者肾坚 耳薄不坚者肾脆 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 耳偏高者肾偏倾也○肾小则藏安难伤 肾大则善病腰痛易伤于邪 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 肾下则腰尻痛或为狐疝 肾坚则不病腰背痛 肾脆则善病消瘅 肾端正则和利难伤 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肾伤证 有所用力擧重 若入房过度 汗出浴水则伤肾○久坐湿地 强力入水则伤肾
肾病证 外证 面黑 善恐 数欠○内证 脐下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逆气 小腹急痛 泄如下重 足胫寒而逆○邪在肾则病 骨痛 阴痺 阴痺者按之而不得 腹胀 腰痛 大便难 肩背颈项痛 时眩○脾传之肾病 名曰疝瘕 少腹寃热而痛 出白 一名曰蛊 註曰 出白 谓溲出白液也○肾热者色黑而齿枯
肾病虚实 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肾实则腹大 胫肿 喘咳 身重 寝汗出 憎风 虚则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 淸厥 意不乐○肾虚则心悬如飢 善恐
肾病治法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用苦补之咸泻之○肾病 禁犯焠?热食 温灸衣○肾本无实 不可泻
两脏同一腑 小便淸利 脉沉迟 是冷气归肾 小便赤澁 脉沉数 是热气归命门 是肾与命门脉同者谓其所受之病同 归于膀胱一府也
肾病间甚 病在肾 愈在春 春不愈 甚于长夏 长夏不死 持于秋 起于冬○肾病者 愈在甲乙 甲乙不愈 甚于戊己 戊己不死 持于庚辛 起于壬癸○肾病者 夜半慧 四季甚 下晡静
肾絶候 足少阴气絶则骨枯 少阴者冬脉也 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 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 肉软却故齿长而垢 髮无泽 髮无泽者骨先死○少阴终者面黑 齿长而垢 腹胀闭塞 上下不通而终矣○溲便遗失 狂言 目反 直视者 此为肾絶也 脉浮而洪 身汗如油 喘不休 水浆不下 形体不仁 乍静乍乱者 此为命门絶也
胆腑 
胆主决断 胆生于金金主武 故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人禀刚正果断 直而无疑无私者 胆之气正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 取而成精 由是内藏精而不泄外 视物而得明 为淸净之府 能通于眼目
胆外候 目下褁大 其胆乃横○肝应爪 爪厚色黄者胆厚 爪薄色红者胆薄 爪坚色靑者胆急 爪濡色赤者胆缓 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 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胆伤证  胆者敢也 惊怕则胆伤矣○面靑 脱色 胆受怖也
胆病证 胆病者善太息 口苦 呕有苦汁 心中澹澹 恐如人将捕之 嗌中吤吤然数唾○胆候咽门 故热壅则生疮肿痛○痛闷左边五肋之中 血瘀 生瘿马刀○胆病多寒热
胆病虚实 胆虚则恐畏不能独卧 胆实则怒○胆虚则不眠 胆实则多睡
胃腑 
胃外候 胃为之海 广骸 大颈 张胸 五谷乃容○脾应肉 肉?坚大者胃厚 肉?么者胃薄 肉?小而么者胃不坚 肉?不称身者胃下 胃下者下脘约不利也 肉?不坚者胃缓 肉?无小裹累者胃急 肉?多少裹累者胃结 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 谓肘膝后肉如块者
胃伤证 飮食自倍 肠胃乃伤○胃伤之证 不思飮食 胸腹胀痛 呕哕恶心 噫气呑酸 面黄肌瘦 怠惰嗜卧 常多自利
胃病证 胃病者腹?胀 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脇膈噎不通 飮食不下○飮食不下 膈塞不通 邪在胃脘也○胃中寒则手鱼际之络脉 多靑 胃中热则手鱼际之络脉 多赤○面热者足阳明病
胃病虚实 胃脉实则胀 虚则泄○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 过时而不飢 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 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 虽肥而四肢不擧
胃病治法 人无根本 水食为命 盖脾胃属土 主纳水谷 人之根本也○五味淡薄 令人神爽气淸○胃病治法 调其飮食 适其寒温 澄心息虑 从容以待眞气之復常也
胃絶后 胃为足阳明 其终者口目动作善惊 妄言 色黄 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小肠腑 
小肠外候 脣厚人中长 以候小肠○心应脉 皮厚者脉厚 脉厚者小肠厚 皮薄者脉薄 脉薄者小肠薄 皮缓者脉缓 脉缓者小肠大而长 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 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也
小肠病证 小肠病者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 时窘之候 当耳前热○小肠控睾引腰脊 上冲心 邪在小肠也○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小肠有气则小腹痛 小肠有血则小便澁 小肠有热则茎中痛
小肠病治法  小肠者心之府也 有病 宜通利
大肠腑 
大肠外候 鼻隧以长 以候大肠○肺主皮 皮厚者大肠厚 皮薄者大肠薄 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 皮急者大肠急而短 皮滑者大肠直 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天枢以下 至横骨 长六寸半过则廻肠广大 不满则狭短
大肠病证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卽泄 当脐而痛 不能久立○腹痛肠鸣 气上冲胸 喘 不能久立 邪在大肠也○肠中寒则肠鸣飱泄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大肠有寒者多鹜溏 有热者便肠垢○大肠小肠为泄○肠痺者 数飮而出 不得中气 喘争 时发飱泄○肠虚则鸣○寒气相搏则为肠鸣
大肠病治法 胃恶热而喜淸冷 大肠恶淸冷而喜热 两者不和 何以调之 曰 调此者 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 寒无凄沧 暑无出汗 飮食热无灼灼 寒无沧沧 寒温中适 故气将持 乃不致邪僻也
膀胱腑 
膀胱传受 水液者 小肠泌别汁 渗入膀胱之中 胞气化之而为尿以泄出也
膀胱外候 鼻孔在外 膀胱漏泄○肾应骨 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 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疎腠理者三焦膀胱缓 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 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膀胱病证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 以手按之卽欲小便而不得 肩上热 若脉陷 及足小指外廉胫踝后皆热○膀胱病者 热结下焦 小腹苦满 胞转 小便不利 令人发狂 冷则湿痰上溢而为多唾 小便淋沥 或遗尿○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尿
膀胱病治法 膀胱虚则小便不禁 实则小便不通
膀胱絶候 遗尿 狂言 目反 直视 此为膀胱絶也
三焦腑 
三焦传受 上焦 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走腋 循太阴之分而行 还至阳明 上至舌下 足阳明常与荣 俱行于阳二十五度 行于阴亦二十五度 为一周而復大会于手太阴 命曰卫气也○中焦 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 此所受气者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化而为血 以奉生身 莫贵于此 故独得行于经隧 命曰荣气○下焦者 别廻肠 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 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 渗而俱下济 泌别汁 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上焦如雾者气也 下焦如渎者血也 中焦者气血之分也○心肺若无上焦 何以宗主荣卫 脾胃若无中焦 何以腐熟水谷 肝肾若无下焦 何以疎决津液 无形而有用 主持诸气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 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外候  鼻柱中央起 三焦乃约
三焦病证 三焦病者腹气满 小腹尤坚 不得小便 窘急 溢则水留 卽为胀○小腹痛肿 不得小便 邪在三焦约也○上焦如雾 雾不散则为喘满 此出而不纳也 中焦如沤 沤不利则为留飮 留飮不散 久为中满 此上不能纳 下不能出也 下焦如渎 渎不利则为肿满 此上纳而下不出也○下焦溢为水○三焦为丙火之府 故其发也为无根之相火
三焦病治法 三焦者津液之府水道出焉 盖三焦为上中下水谷之道路 其病宜通利大小便
胞 
胞为血室 冲脉任脉 皆起于胞中 上循腹里 为经络之海○女子二七 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註曰 癸为壬癸北方水于名也 任脉冲脉皆奇经脉也 冲任流通 经血渐盈 应时而下 天眞之气降与之从事 故云天癸也 然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所以谓之月事者平和之气 常以三旬而一见也 故愆期者谓之有病○血室者血之所居也 荣卫停止之所 经脉流会之处 冲脉是矣○冲脉为血海 诸经朝会 男子则运而行之 女子则停而止之 男旣运行 故无积而不满 女旣停止 故有积而能满 满者以时而溢 谓之信卽月水也 以象月盈则亏也
月候形色 经水者阴血也 阴必从阳 故禀火色也 血为气之配 气热则热 气寒则寒 气升则升 气降则降 气凝则凝 气滞则滞 气淸则淸 气浊则浊 往往见有成块者气之凝也 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 行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 色淡者亦虚也而有水浑之也 错经妄行者气之乱也 紫者气之热也 黑者热之甚也○今人但见其紫者 黑者 作痛者 成块者 率指为风冷而行温热之剂 祸不旋踵矣○心主血 故以色红为正 月候虽不对期而色正者易调
和血治法 经色紫者风也○黑者热甚也 成块色紫黑者血热也○淡白者虚也○色淡者气血俱虚○淡者有水浑之也○如烟尘水者如屋漏水者如豆汁者或带黄者湿痰也○成块色不变者气滞也
月候不调 曾经下利 若汗出 小便利 亡其津液 故令经水反少也 设经下多于前者有所苦困 当言恐大便难 身復无汗也○凡行后作痛者虚也 小而淡者血虚也 多者气虚也 其将行作痛及凝块不散者滞也 紫黑色者滞而狭热也○月候不调之中 有兼疼痛者 有兼发热者 其不调之中 有趱前者 有退后者则趱前为热 退后为虚也 疼痛之中 有常时作痛者 有经前经后作痛者 则常时与经前作痛者为血积 经后为血虚也 发热之中 有常时发热者 有经行发热者 则常时为血虚有积 经行为血虚有热
调血治法 临经行腹痛此血澁故也○经行后腹痛乃虚中有热○先期而来乃气血俱热○过期不来是血虚
血闭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今气上迫肺 心气不得下通 故月事不来也○小肠移热于大肠 为伏瘕为沉 註曰 血澁不利则月事沉滞而不行○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盖冲任为经络之海 与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为表里 冲任气盛则血依时下 若忧思伤心则不能生血 脾者心之子 脾失所养则食少 絶生化之源 经闭不调矣 须知心为气血之主 脾胃为气血之本也○经闭不行有三  一者 胃弱形瘦 气血衰 津液不生而致经水断絶 名曰血枯经絶 此中焦胃热结也○二者 心包脉洪数 时见躁作 大小便不利而经水闭絶 乃血海乾枯 此下焦胞脉热结也○三者 或因劳心 心火上行 月事不来者 胞脉闭也 此上焦心肝肺热结也○世有室女童男 积想在心 思虑过度 多致劳损 男子则神色先散 女子则月水先闭 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逆竭 故神色先散 月水先闭 且心病不能养脾 故不嗜食 脾虚则金亏 故发嗽矣
通血治法 胞脉闭 月事不来 先服降心火之剂 后宜补脾养血○二阳之病 月事不来 先泻心火 血自下○气上迫肺 月事不来 宜导痰降火则心气下通而月事来○先贤治血闭之法 皆主于补血泻火
血结成瘕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 为血之海 血澁不行则成瘕作痛○任脉为病 男子为七疝 女子为瘕聚
血枯 有病胸脇支满者妨于食 病至则先闻腥臊臭 出淸液 先唾血 四肢淸 目眩 时时前后血 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 若醉入房 中气竭 肝伤 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血崩血漏 非时血下 淋沥不止 谓之漏下 忽然暴下 若山崩然 谓之崩中○阴虚阳搏谓之崩 註曰 阴脉不足 阳脉盛 搏则内崩而血流下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絶 胞络絶则阳气内动 发则心下崩 数溲血也○盖悲哀则心系急 肺布叶擧而上焦不通 荣卫不散 热气在中 故胞络絶而阳气内鼓动 发则心下崩 数溲血也 心下崩 谓心包内崩而下血也○崩漏不止有三 一者 脾胃虚损 下陷于肾 与相火相合 湿热下迫 经漏不止 其色紫黑 如夏月腐肉之臭 中有白带 脉沉细疾数或沉弦洪大 其热明矣 或腰痛 或脐下痛 宜大补脾胃而升擧血气○二者 或故贵夺势 或先富后贫 心气不足 其火大炽 旺于血脉之中 又飮食失节 其容颜似不病者 此心病者不行于诊 其经水不时而下 或适来适断 或暴下不止 当先说恶死之言 令心不动 以大补气血之药 擧养脾胃 微加鎭坠心火之药 补阴泻阳 经自止矣○三者 悲哀太甚则胞络絶 云见上
崩漏治法 妇人四十以上 悲哀太甚 血走而崩 愼不可燥热之药○室女思男 以致血崩成劳 十分难治○血崩 乃经血错乱 淖溢妄行 遽之则便有积瘀 凝成窠臼 不止则又恐昏晕○经行犯房 损伤冲任 经血暴下○湿热下迫而为崩漏 其色紫黑 腐臭
赤白带下 脾传之肾病 名曰疝瘕○小腹寃热而痛 出白 一名曰蛊 註曰 出白者溲出白液也 盖白带白浊之类也○任脉为病 女子带下瘕聚 註曰 任脉自胞上过 带脉贯于脐上 故为带下 带脉起于季肋章门 似束带状 今湿热寃结不散 故为病也 寃者结也屈也 屈滞而病热不散也○赤者热入小肠 白者热入大肠 原其本 皆湿热结于脉 故津液涌溢 是为赤白带下 脐下痛 阴中绵绵而下也○妇人带下 是第一等病 令人不产育 宜急治之 扁鹊过邯郸 闻贵妇人 所以专为带下医也○妇人带下 脉浮恶寒 漏下者不治
带下治法 带与漏 俱是胃中痰积流下 渗入膀胱 出于大小肠 宜升提之 甚者上必用吐下○妇人月事不调 暮则发热 小腹里急 手掌烦热 脣口乾燥何也 师曰 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 曾经半产 瘀血在小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证脣乾燥 故知之○带下是湿热为病 赤属血 白属气 主治燥湿为先○肥人白带是湿痰 瘦人是热○久带下 阳气虚极 下流白滑如涕 腥臭 多悲不乐○孕妇带下 专是湿热也○带下必须断厚味
五色带下 所下五色 各应五藏 五藏俱虚 五色倂下 是皆血之为病也○五色带下 由伤肝则靑如泥色 伤心则赤如红津 伤肺则白如鼻涕 伤脾则黄如烂瓜 伤肾则黑如衃血
寒入血室 月经不通 遶脐寒疝痛 其脉沉紧 此由寒气客于血室 血凝不行 所以作痛
热入血室 妇人伤寒 发热 经水适来适断 昼日明了 夜则谵语 如见鬼状
经断復行 妇人天癸已过期 经脉不匀 或三四月不行 或一月再至 腰腹疼痛 内经云 七损八益 谓女子七数尽而经不依时者血有余也 不可止之 但令得依时 不腰痛为善
虫 
九虫 诸虫皆因飮食不节 或过飡腥脍生冷以致 积久成热 湿热熏蒸 痰于凝结 随五行之气 变化而为诸般奇怪之形
五脏虫  人劳则生热 热则生虫
湿热生虫  湿热郁积则生虫 藏府虚则侵蚀
虫外候 胃中有热则虫动 虫动则胃缓 胃缓则廉泉开 故涎下○凡虫痛之证 腹中有块起 以手按之不见 钟聚往来 痛无休止 五更心嘈 牙关强硬 呕吐涎沫 或吐淸水 梦中嚙齿 面色靑黄 飮食虽多 不生肌肤○面上白斑 脣红 能食 心嘈 颜色不常 脸上有蟹爪路者 便有虫也○虫痛之证 时作时止 痛则咬心 口吐淸水 人中鼻脣一时靑黑者是也
蛔厥吐虫 心疼 静而復烦 须臾復止 得食而呕 又烦 吐蛔虫 为蛔厥○病人有寒 復发汗 胃中冷 必吐蛔○蛔厥者胃寒所生
劳瘵病证 瘵有六证 潮热 盗汗 咯血 痰嗽 遗精 泄泻也 轻者六证间作 重者六证兼作 盖火炎于上则为潮热咯血 火动于下则为遗精泄泻○病证大槩 令人寒热盗汗 梦与鬼交 遗精白浊 髮乾而耸 或腹中有块 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 心胸满闷 肩背疼痛 两目不明 四肢无力 膝股痠疼 多卧少起 状如佯病 每至平旦 精神尙好 日午向后 四肢微热 面无颜色 喜见人过 常怀忿怒 行立脚弱 睡卧不安 梦见先亡 或多惊悸 有时咳嗽 痰涎稠粘 或咯脓血 如肺痿状 或时下痢 羸瘁困乏 口燥鼻乾 脸红脣赤 虽思飮食 不能多飡 死在须臾 精神尙好 犹若涸鱼 不觉死矣○劳瘵主阴虚 盖自子至巳属阳 自午至亥属阴 阴虚则热在午后子前 寤属阳 寐属阴 阴虚则汗从寐时 盗出也 升属阳 降属阴 阴虚则痰涎上逆而连绵吐出也
瘵不治证 身瘦属火 因火烧烁也 肉脱尽者难治○瘵疾至于骨痛骨痿 声沉声哑 色枯面黧 断不可治○劳瘵 咽疮失音者死 虚劳泄不止者死
诸虫畏忌药 凡虫病 忌用甘草 盖虫闻甘则起 闻酸则止 闻苦则定 闻辣则头伏而下
小便 
小便原委 经曰 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小便 又似水飮 精微之气上升 脾肺运化而后成者也 夫溲尿者水也 水之下流其性则然也 飮入于胃 其精气虽上升 其本体固不能上升 则岂可谓小便独为气化所成哉 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且水者气之子 气者水之母 气行则水行 气滞则水滞 或者谓小便纯由泌别不由运化 盖不明此理故也
辨尿色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小便黄者小腹中有热也○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足阳明之脉病 气盛则尿色黄○疸证 小便如黄栢汁○小便有五色 惟赤白色者多 赤色多因酒得之 白色乃下元虚冷○下焦无血 小便澁数而黄○小便不禁 赤者有热 白者气虚
小便难外候  候其鼻头色黄者 小便必难
小便不利 阴虚则小便难○小便澁者血因火烁 下焦无血 气不得降而渗泄之令不行也 宜补阴降火○阳入阴分则膀胱热而小便难 惟阴分虚而阳热乘之○小便数而不利者有三 若大便泄泻而津液澁少者一也 宜利而已 若热搏下焦 津液不能行者二也 必渗泻乃愈 若脾胃气澁 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化者三也 可顺气令施化而出○上盛下虚 小便赤澁或欲成淋○肾虚 小便数而沥 如欲渗之状
小便不通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尿血○足厥阴之脉过阴器 所生病 遗尿闭癃 督脉者女子入繫挻孔 其孔尿孔之端也 其生病癃痔遗尿 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 入络膀胱 约下焦 实则癃闭 虚则遗尿○闭癃合而言之一病也 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 盖闭者暴病 为尿点滴不出 俗呼小便不通是也 癃者久病 为尿澁淋沥点滴而出 一日数十次 或百次 名为淋病是也○热在下焦 塡塞不便 其证小便闭塞而不渴 时见躁者是也○小便不通 有气血之异 如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上焦气分 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下焦血分○小便不通 脐下状如覆椀 痛闷难堪 治法有二 如气不能化而不通则提之 如血汚于下而不通则破之○夫热则不通 冷则不禁 其热盛者小便闭而絶无 其热微者小便难而仅有○小便不通 乃血澁 致气不通而窍澁
老虚人癃闭  年老人小便不通 多是气短血虚
癃闭宜吐 小便不通 属气虚血虚 有实热 有痰气闭塞 皆宜吐之 以提其气 气升则水自降 盖气承载其水也
癃闭宜泻 实热癃闭 盖大便动则小便自通
转脬证 转脬证候 脐下急痛 小便不通 凡强忍小便 或尿急疾走 或饱食忍尿 或饱食走马 或忍尿入房 使水气上逆 气迫于脬 故屈戾而不得舒张也 脬落卽殂○转脬证候 孕妇多有之 患在忍缩小便 或醉饱入房 使小肠之气逆而不通 大肠之气与之 俱滞 外水不得入膀胱 内水不得出膀胱 淋沥急数 每欲尿时 痛不可言 大便亦里急频倂 似痢非痢 必以手按脐下 庶可立出小便 甚者因此 腹胀浮肿 治法用凉药 疎利小肠中热 仍与通泄大肠 迨其腹中搅痛 大便大下则尿脬随卽归正 小便自然顺流○胎妇转脬之病 禀受弱者 忧闷多者 性急躁者 食味厚者 大率有之 古方用滑利疎导药 鲜有应效 因思 脬为胎所压 展在一边 脬系了 戾不通尔 胎若擧起 悬在中央 脬系得? 水道自行
关格证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 阳脉不和则气留之 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邪在五藏则阴脉不和 阴脉不和则血留之 血留之则阴脉盛矣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 故曰格 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 故曰关 阴阳俱盛 不得相营 故曰关格 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关则不得小便 格则吐逆 关者甚热之气 格者甚寒之气 无出曰关 无入曰格 寒在胸中 遏絶不入 热在下焦 塡塞不便○阴阳易位 病名关格 寒在胸中 水浆不下 故曰格 热在丹田 小便不通 故曰关○此证多死 寒在上 热在下故也○大小便不通 亦谓之阴阳关格 乃三焦约之病也○关格者 谓膈中觉有所碍 欲升不升 欲降不降 欲食不食 此谓气之横格也
关格宜吐泻 关格必用吐 以提其气之横格 不必在出痰也○阴阳关格 前后不通 大便快利则小水自行○关格 死在朝夕 但治下焦可愈○关格忌用淡渗利小便之药
难治不治证 呕哕而小便不通者难治 中满鼓胀病 小便不通者亦难治○老人气虚 小便不通 为下焦血气乾者死○关格不通 不得尿 头无汗者可治 有汗者死○伤寒热病 及风温 狂言 直视 遗尿者死
小便不禁 遗尿者尿出不自知觉也○膀胱不约为遗尿○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肾与膀胱俱虚 内气不充 故脬中自滑 所出多而色白焉 是以遇夜而阴盛 愈多○水之本在肾 其末在肺则知 天一之水 自上而下 相为贯通也○下焦蓄血 与虚劳内损○下焦虚寒不能温制水液○肺气虚○下焦不归○下虚则遗尿 下虚 谓膀胱下焦虚也 下焦竭则遗尿失便 其气虚 不能自禁制也○色赤为热 色白为虚○小便不禁 属热 属虚○小便遗失者肺气虚也 宜安卧养气 禁劳役 以参芪补之 不愈则当责有热○下虚内损而不禁 宜补膀胱阴血 泻火邪为主○小便无度 或淋沥不禁 乃阴挺痿痺也
诸淋证 淋之为病 小便如粟状 小腹弦急 痛引脐中○诸淋所发 皆肾虚而膀胱有热也 心肾气郁 蓄在下焦 故膀胱里急 膏血砂石从小便道出焉○诸淋皆属于热 虽有冷淋 盖千百之一也○由心肾气郁 小肠膀胱不利 或忿怒房劳 忍尿酒肉 湿热下流 干于肝经 挺孔郁结 初则热淋血淋 久则火烁为砂石淋 如汤罐煎 久而生磏○大凡小肠有气则小便胀 小肠有血则小便澁 小肠有热则小便痛 痛者为血淋 不痛者为尿血○最不可用补药 气得补而愈胀 血得补而愈澁 热得补而愈盛 水道不行 加之谷道闭遏 未见其能生者也○肾虚极而淋者 当补肾精而利小便 不可独用利水药○淋病不可发汗 发汗则便血
劳淋 遇房劳卽发○酒慾过伤 膀胱之气虚损 滞而成淋
血淋 遇热则发 甚则尿血 热结茎痛○色鲜者心与小肠虚热○色如黑豆汁者肾与膀胱火也
热淋  暴淋痛甚 尿赤 淋沥
气淋 小便澁滞 常有余沥不尽 小腹胀满○气虚而淋
石淋 茎中痛 尿不能出 内引小腹 膨胀急痛 尿下砂石 令人闷絶
膏淋  尿浊如膏 浮凝如脂
沙淋 小便出细砂 沉在缸底 膀胱阴火 煎熬津液 凝结 轻则为砂 重则为石
冷淋 其证先寒战而得溲便 盖冷气与正气交争 冷气胜则寒战成淋 正气胜则寒战解而得便尿
诸淋通治 淋证所感不一 或因房劳 或因忿怒 或因醇酒 或因厚味 盖房劳者阴虚火动也 忿怒者气动生火也 醇酒厚味者酿成湿热也 积热旣久 热结下焦 所以淋沥作痛 初则热淋血淋 久则煎熬 水液稠浊 如膏如砂如石也 夫散热利小便 只能治热淋血淋而已 其膏淋沙淋石淋 必须开郁行气破血滋阴 方可也
赤白浊 水液浑浊 皆属于热○小便出赤浊 或白浊 其状漩面如油 光彩不定 漩脚澄下 凝如膏糊 或如米泔 或如粉糊 或如赤脓 皆是湿热内伤也 犹如天气热则水浑浊 浑浊之病 湿热明矣○先贤有言 夏则土燥而水浊 冬则土坚而水淸 此其理也 水火旣济则土自坚 其流淸矣 小便白浊 皆脾有虚热而肾不足 土邪干水也○便浊之证 因脾胃之湿热下流 渗入膀胱 故使溲便或白或赤而浑浊不淸也 血虚而热甚者则为赤浊 此心与小肠主病属火故也 气虚而热微者则为白浊 肺与大肠主病属金故也○赤白浊 皆因脾胃湿热 中焦不淸 浊气渗入膀胱为浊○赤者心虚有热 由思虑而得之 白者肾虚有寒 因嗜慾而致也○赤白浊 肥人多湿痰 瘦人是虚火○治法宜燥湿降火 兼升擧之○赤白浊 小腹疼痛不可忍 宜作寒治
蛊病白淫 脾传之肾病 名曰疝瘕○遗尿 闭癃 阴痿 脬痺 精滑 白淫 皆男子之疝也 血涸不月 腰膝上热 足躄 嗌乾 癃闭 小腹有块或定或移 前阴突出 后阴痔核 皆女子之疝也 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也○夫脾受风邪 传于肾经 邪热内烁 故其证小腹寃热而痛 溲出白液 病名曰蛊 盖邪热内郁 眞精不守故也○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 及为白淫 谓白物淋淫如精之状也
脬痺证 脬痺者小腹膀胱 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澁于小便 上为淸涕○膀胱者津液之府 气化则能出 今风寒湿邪气 客于脬中则气不能化出 故脬满而水道不通也 足太阳之经 从巓 入络脑 脑气下灌 出于鼻为涕也○脬痺 卽寒淋之类也 属风寒湿
茎中痒痛 童儿精未盛而御女 老人阴已痿而思色 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 茎中痛 澁而为淋○若精已竭而復耗之则 大小便道牵疼 愈疼则愈欲大小便 愈便则愈疼 凡此当滋化源 不可误用知栢淡渗之剂 旣泻眞阳 復损眞阴○小便淋澁 茎中作痛 属肝经湿热○肝经气滞有热 玉茎引脇刺痛○茎中痒 出白津多 因脾土不足 不能滋生金水 以致肝经血虚火燥 盖脾胃为肝肾之源 心实主之
交肠证 妇人 小便中出大便 名交肠证
小便多寡 壮年小便甚少 而老者小便甚多何也 曰 壮者如春夏之气 升者多而降者少 老者如秋冬之气 降者多而升者少 故不同耳
飮后卽小便 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则小便○病人飮入胃 遽觉至脐下 便欲小便 由精气不输于脾 不归于肺 故心火上攻 便口燥咽乾
大便 
大便病因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食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府 阴受之则入五藏 入六府则身热 不时卧 上为喘呼 入五藏则?满 闭塞 下为飱泄 久为肠澼○春伤于风 夏必飱泄○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飱泄○淸气在下则生飱泄○湿胜则濡泄 註曰 湿胜则内攻于脾胃 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 故大肠传导而注泻也○大肠有寒则多鹜溏 有热则便肠垢○古人云无积不成痢 皆由暑月多食生冷 不能剋化 飮食积滞而成痢也○痢因有二 一者暑月烦渴 恣食生冷 二者夜卧失被 风湿外侵 二者皆令水谷不化 郁而生热 热与湿合 伤气分则成白痢 伤血分则成赤痢 气血俱伤则成赤白痢○肠垢者 肠间积汁垢腻也 亦曰滞下 言湿火滞于肠中 故谓之滞下
辨便色 肠中寒则肠鸣飱泄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泻 白为寒 靑黄红赤黑皆为热也 或以痢色 靑为寒者误也 伤寒少阴病 下痢纯靑水者热在里也 小儿急惊 利色多靑 为热明矣 痢色黄者脾热也 痢色红者为热心火之色 或赤者热之甚也 色黑者由火热亢极则反兼水化 故色黑也○血寒则凝 痢色必紫黑 成块 或杂脓血 盖脓为陈积也 血为新积也○湿多成五泄 如水倾下
泄证有五 胃泄者飮食不化 色黄○脾泄者腹胀满 泄注 食则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 大便色白 肠鸣 切痛○小肠泄者溲澁而便脓血 小腹痛○大瘕泄者裏急后重 数至圊而不能便 茎中痛
泄泻诸证 凡泄皆兼湿 初宜分利中焦 渗利下焦 久则升擧 必滑脱不禁 然后用澁药止之○先当分利水谷 次则理正中焦 理中治不效 然后方可断下○治泄 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 甘则生湿 淸热亦不可太苦 苦则伤脾 惟淡剂利窍为妙○凡泄泻 小便淸白不澁为寒 赤澁为热○手足寒为冷证 手足温为热证○大便完谷不化而色不变 吐利腥秽 小便淸白不澁 身冷不渴 脉微细而迟者皆寒证也 凡谷肉消化 无问色及他证 便断为热 夫寒泄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 或火性急速 传化失常 完谷不化而为飱泄者亦有之 仲景曰 邪热不杀谷 然热得湿则为飱泄也○暴泻非阳 久泻非阴
湿泄 卽濡泄 洞泄也 如水倾下 肠鸣 身重 腹不痛○寒湿伤于脾胃 不能腐熟水谷 故洞泄如水○水谷不化 淸浊不分○大渴引飮 因致水谷一时倂下
风泄 恶风自汗 或带淸血 由春伤风 夏感湿而发动 故其泻暴○风邪入于肠胃 故大便不聚而泻
寒泄 恶寒身重 腹胀切痛 雷鸣 鸭溏 淸冷 完谷不化○协寒自利不渴 曰鸭溏 亦曰鹜溏 所下淸白如鸭屎状也○寒泄须早晩服药 盖平朝服煖药 到夜 药力已尽 无以敌一夜阴气 所以无效 故临卧再服可也
暑泄 夏月暴泻如水 面垢 脉虚 烦渴 尿赤 自汗
火泄 卽热泄也 口乾喜冷 痛一阵 泻一阵 其来暴速 稠粘○腹中痛 痛一阵 泻一阵 所下如汤 后重如滞 泻下赤色 小便赤澁 烦渴 脉数
虚泄 困倦无力 遇飮食卽泻 或腹不痛 或完谷不化
滑泄 日夜无度 肠胃虚滑不禁 脉沉细○滑泄不禁 泻久不止 大孔如竹筒 直出无禁 气陷下
飱泄 夕食谓之飱 以食之难化者尤重于夕 故食不化泄出者谓之飱泄○淸气在下则生飱泄 註曰 淸气阳气也 阳为热 热气在下则谷不化○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飱泄 夫脾胃冲和之气 以化为事 今淸气下降或风邪久而干胃 是木贼土也 故冲和之气不能化而令物完出 谓之飱泄 或飮食太过肠胃受伤 亦致米谷不化 俗呼为水谷痢也○飱泄之证 夺食则一日可止 夫夺食之理 为胃弱不能剋化 食则为泄 如食不下 何以作泄 更当滋养元气之剂 候泄渐止 少与食 胃胜则安矣
痰泄  或泻或不泻 或多或少 时作时止 脉沉滑
食积泄 泄而腹痛甚 泻后痛减 臭如抱坏鷄子 噫气作酸 脉弦而滑○腹必耕痛方泄者是也 或肚腹满 按之坚者亦是也
酒泄 飮食过伤 遂成酒泄 骨立 不能食 但飮一二盃 经年不愈○飮酒后 特甚○伤酒 晨起必泄
脾泄 肢体重著 中脘有妨 面色萎黄 腹肚微满○食后倒饱 泻去卽宽 脉细○脾泄多老人肾虚 谓之水土同化○老人奉养太过 飮食伤脾 常常泄泻 亦是脾泄○脾泄已久 大肠不禁 此脾气已脱 宜急澁之○脾泄久 传肾为肠澼
肾泄 一名晨泄一名瀼泄 每五更 溏泄一次 此肾虚感阴气而然○腹痛无定处 似痢 骨弱 面黧 脚下时冷 尺脉虚弱者是也○肾虚 色慾所伤 多足冷 久则肉削 五鼓 脐下绞痛 或只微响溏泄一次○每日五更初 洞泄 此名脾肾泄○补肾不若补脾 补脾不若补肾 盖肾气怯弱则眞阳衰虚 不能上蒸脾土 脾胃虚寒则迟于运化 飮食不进 或虚胀 或呕吐 或泄泻 譬如 釜鼎之中 盛诸米谷 若无火力 虽终日 不熟 其何能化乎
暴泄 太阳传太阴下痢 为鹜溏 大肠不能禁固 卒然而下 大便如水 其中有小结粪硬物 欲起而又下 欲了而不了 小便多淸 此寒也 宜温之○有暴下无声 身冷 自汗 小便淸利 大便不禁 气难布息 脉微 呕吐 此为寒泄 急以重药温之
久泄 厥阴经动 下痢不止 其脉沉迟 手足厥逆 涕唾脓血 此证难治 法曰 风邪缩于内 宜散之○久泄 是风邪内缩 宜发其汗 散邪于四肢 布于经络 外无其邪则藏气安矣○凡久泻之由 多因眞阴虚损 元气下陷 遂成久泄 若非滋其本源则后必胸痞腹胀 小便淋澁 多致不起○久泄洞泄 属于肝经 木剋土而成 亦是肠澼 澼者肠中有积水也○飮食不节 起居不时 损其胃气则上升精微之气 反下降 泄久则太阴传少阴而为肠澼○虚滑久不愈 多传变为痢
泄泻宜用升阳之药 暑月霖雨时 人多病泄泻 乃湿多成五泄故也 内经曰在下者引而竭之 又曰治湿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法当以淡渗之剂利之 然客邪寒湿之胜 自外入里而甚暴 若用利小便之药则 是降之又降 復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也 玆以升阳之药则是为宜耳○大法曰 寒湿之胜 助风以平之 又曰 下者擧之 正谓此也
泻与痢不同 泄泻之证 水谷或化或不化 幷无努责 惟觉困倦 若滞下则不然 或脓或血 或脓血相杂 或肠垢 或无糟粕 或糟粕相杂 虽有痛不痛之异而 皆里急后重 逼迫恼人 赤白交下为异
久泄成痢 太阴经受湿而为水泄虚滑 身重微满 不知谷味 久则传变而为脓血痢○夫痢者 皆由荣卫不和 肠胃虚弱 冷热之气乘虚 客于肠胃之间 泄而为痢也○飮食不节 起居不时 损其胃气则上乘精微之气 反下降 是为飱泄 久则太阴传少阴而为肠澼
痢疾诸证 带下之证 内经所载 有血溢 血泄 血便注下 古方则有淸脓血 及泄下 近世并呼 为痢疾 其实一也
赤痢  属血 自小肠来 湿热为本
白痢 属气 自大肠来 湿热为本○痢为湿热甚于肠胃 怫郁而成其病 皆热证也 俗以痢白为寒误也 如热生疮疖而出白脓 可以白为寒乎 若以白为寒赤为热则 兼赤白者乃寒热俱甚于肠胃之间而为病乎 况下迫窘痛 小便赤澁而痢白者亦多有之 为热明矣○凡泄痢无已 变作白脓 点滴而下 为之温脾不愈 法当温肾 盖肾主骨髓 白脓者骨髓之异名也 其证面色微黑 骨力羸弱
赤白痢 冷热不调 赤白各半 乍溏乍澁似痢非痢
水谷痢 脾胃气虚则不能消化水谷 糟粕不聚 变而为水谷痢○飱泄 亦曰水谷痢
脓血痢 脓血稠粘 裏急后重 皆属于火○溲澁而便脓血 知气行而血止也 盖溲澁而便脓血者言病因也 气行而血止者言治法也 故曰行血则便脓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夫太阴湿主泻 少阴主痢 是先泄 亡津液而火就燥 肾恶燥 居下焦血分 其受邪者故便脓血 所谓泻属脾而痢属肾也○热积紫黑色者瘀血也 要知诸痢皆血瘀 惟黑为瘀甚耳○如烦燥 或先便脓 后见血 非黄莲不止 此上部血也○如恶寒 脉沉 或腰痛 脐下痛 非黄芩不除 此中部血也○如恶寒 脉沉 先见血 后便脓 非地楡不除 此下部血也
噤口痢 痢疾不纳飮食者谓噤口痢 如头疼心烦 手足温热 此乃毒气上冲心肺 如过飮苦澁凉药 以致闻食先呕○胃口热甚故也 人不知此 多用温热药及甘味 此以火济火 以滞益滞也○亦由脾虚
休息痢 凡乍发乍止者名休息痢○休息痢 经年不差 以致气血虚而不敛者○脾胃虚者
风痢 恶风 鼻塞 身重 色靑 或纯下淸水○风痢所下 似痢非痢 似血非血
寒痢  白如鸭溏 肠鸣 痛坠不甚
湿痢 腹胀身重 下如黑豆汁 或赤黑浑浊 此危证也○下痢如豆汁者湿也 盖脾胃为水谷之海 常兼四藏 故有五色之相杂 当先通利 此迎而夺之之义也
热痢 卽暑痢也 身热口渴 小便澁少 大便急痛 所下黄赤色○大凡痢疾 多因伏暑而得 但背寒 面垢 或面如涂油 齿乾烦寃 燥渴引飮 皆暑证也 不宜轻用附子等热药○其冷热蕴积肠胃间 滑泄垢腻者 名肠垢 卽热痢也
气痢  状如蟹渤 拘急独甚
虚痢 卽滑痢也○气弱困倦 谷食难化 腹微痛 或大痛 并无努责○如力倦 自觉气少 恶食 此为挟虚证 宜用补气血之药 虚廻而痢自止○虚滑不禁 甚则气血俱脱○痢稍久者不可下 胃虚故也○久痢五虚证 危困者宜大断下 五虚者脉细 皮寒 气少 泄利前后 飮食不入是也 如浆粥入胃 泄注止则虚者活矣
积痢 色黄 或如鱼脑浆 腹胀痛 恶食○无积不成痢○痢出于积滞 积物积也 滞气滞也 物积欲出 气滞而不与之出 所以下坠里急 乍起乍止 日夜凡百余度 人有此证 不论色之赤白 脉之大小 一皆以通利行之○飮食伤饱者注下酸臭 诸有积者 以肚热缠痛 推之
久痢 痢已减十之七八 秽积已尽 糟粕未实○久痢 体虚气弱 滑泄不止 当澁之 须以理气为佐 恐太澁亦能作疼也○久痢不止 服理中汤 益甚 此痢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理中者理中焦 用此以固其下焦故也
疫痢 一方一家之内 上下传染 长幼相似 是疫毒痢也 当察运气之相胜 以治之
蛊疰痢 久痢不已 毒气蚀于藏府 下血如鷄肝 杂脓瘀○下黑血如鷄肝 发渴 五内切痛 此因服五石汤丸所致 其血自百脉经络而来
五色痢 乃脾胃食积 及四气相倂○脾胃为水谷之海 无物不受 常兼四藏 故痢有五色之相杂 当先通利○湿毒甚盛 下痢腹痛 大便如脓血 或如烂肉汁
八痢危证 冷痢白积○热痢赤积○冷热不调积下赤白○疳痢黄白积或见五色○惊痢靑积不臭○休息痢粪黑如鱼肠○醲痢腹胀便臭肛痛○蛊疰痢下紫黑血如猪肝
痢疾腹痛 者肺经之气郁 在大肠之间 实者下之 虚者以苦梗发之 不可用参芪
痢疾里急后重 里急者窘迫急痛是也 后重者大肠坠重而下也 其证不一 有因火热者谓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 有因气滞者此大肠之气壅而不宣通也 有因积滞壅盛者是有物结坠也 有气虚者此大肠气降而不能升也 有血虚者所谓虚坐努责是也 治法 火热者淸之 气滞者调之 积滞者去之 气虚者升之 血虚者补之○后重者本因邪压大肠而坠下 故大肠不能升上 而重用大黄槟榔辈 泻其所压之邪 今邪旣泻而其重因在者 知大肠虚滑不能自收 而重用御米壳等澁剂 固其滑 收其气 亦愈也○自古治里急后重 但用木香槟榔调气 及大黄下积 至丹溪 始用挑仁滑石活死血 其效如鼓应桴○下坠异常 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 此为死血○气行 血和 积少 但虚坐努责 此为亡血证○裏急者腹中不宽快也 虚坐而大便不行者血虚也 后重者虚气坠下也
痢疾大孔痛 因热流于下○一曰温之 一曰淸之 如久病身冷 脉沉小 宜温之 如暴病身热 脉浮洪 宜淸之
痢疾宜下 痢初得一二日间 元气未虚 必推荡之 此通因通用之法 下后 看气血调理 五日后 不可下 脾胃虚故也○此亦大槩言之 气血弱者虽一二日 不可下 实者十余日后 亦可下之○下痢腹满为实 当下之○局方例 以热药为主 澁药为佐 用之于下痢淸白者犹可 其里急后重 经所谓下迫者皆属火热所为 加以澁热 非杀之而何
治痢要诀 行血则便脓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治痢者 必用寒以胜热 苦以燥湿 微加辛热佐之 以为发散开通之用 固无不效矣○大要以散风邪 行滞气 开胃脘为先 待其腹痛后重皆除 然后乃用断下之药○后重者宜下○腹痛者宜和○身重者除湿○脉弦者去风○脓血稠粘者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者以热药温之○风邪内缩者宜汗之○鹜溏为痢者宜温之○又曰 在表者发之 在里者下之 在上者涌之 在下者竭之 身表热者内疎之 小便澁者分利之○又曰 盛者和之 去者送之 过者止之
泄痢易治难治辨 太阴脾经受湿而为水泄 久则传变而为脓血痢 是脾传肾 谓之贼邪 故难愈 若先痢而后泻 是肾传脾 谓之微邪 故易愈○飱泄 脉大手足寒 难已 脉小手足温 易已○下痢 手足温易治 手足寒难治○下痢有微热而渴 脉弱者自愈○下痢 脉数 有微热 汗出 令自愈○下痢脉大者为未止
泄痢吉凶证 痢不治证○脉大○身热○鸭屎○发渴○咳逆○五色○噤口○红水○脣红○手足冷○气喘○痢后烦渴欲飮为心絶○小便絶不通为胃絶○下痢之证 身凉 能食 小便通 易安○凡下痢谵语直视 及厥躁 不得眠 汗不止 无脉 及自利不禁 身热 脉实者皆死○泄泻久不止 手足寒 脉虚脱 烦躁 发呃 气短 目直视 昏冒不识人 皆死证也
饭后随卽大便 盖脾肾交济 所以有水谷之分 脾气虽强而肾气不足 故飮食下咽而大府为之飱泄也 当使脾肾之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剋化
大便秘结 肾主五液 津液润则大便如常 若飢饱劳役 或食辛热 火邪伏于血中 耗散眞阴 津液亏少 故大便结燥 又有年老气虚 津液不足而结者 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者是也○脉浮而数 能食 不大便 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 期十七日当剧 脉沉而迟 不能食 身体重 大便反硬 名曰阴结 期十四日当剧○治法 阳结者散之 阴结者温之○燥结者大便秘澁不通也 燥属少阴 津液不足 以辛润之 结属太阴 有燥粪 以苦泄之○胃实而秘者能飮食 小便赤 胃虚而秘者不能飮食 小便淸利○实则宜荡涤肠胃 开结软坚 虚则宜滋养阴血 润燥散结○昼则便难行 阳气也 宜用杏仁 夜则便难行 阴血也 当用桃仁 老虚人大便燥秘 脉浮在气 杏仁陈皮 脉沉在血 桃仁陈皮 所以俱用陈皮者 以手阳明与手太阴 俱为表里也
老人秘结 老人藏府秘澁 不可用大黄 缘老人津液少 所以秘澁 若服大黄以泻之 津液皆去 定须再秘 甚于前 只可服滋润大肠之药○忽尔 腹痛 头痛 恶心不食 正是老人风秘 藏府壅滞 气聚胸中则腹胀 恶心不欲食 上至于巓则头痛 神不淸
大便不通 热邪入里则胃有燥粪 三焦伏热则津液中乾 此大肠之挟热然也○虚人藏冷而血脉枯 老人肠寒而气道澁 此大肠之挟冷然也○腹胀痛闷 胸痞欲呕 此宿食留滞也○肠胃受风 涸燥秘澁 此风气燔灼也○若气不下降而谷道难 噫逆泛满 必有其证矣○大肠与肺为表里 大肠者诸气之道路关焉 孰知流行肺气为治法之枢纽乎○古方通大便 皆用降气之剂 盖肺气不降则大便难于传送 用杏仁枳壳沉香诃子等是也○老人虚人风人 津液少而秘者 宜以药滑之 用麻仁脂麻阿胶等是也○若妄以峻剂逐之则 津液走气血耗 虽暂通而卽復秘 或更生他病矣○久病 腹中有实热 大便不通 微利之 不可用峻利之药
大小便不通 大小便不通者阴阳关格 乃三焦约之病也 凡大小便不通 内经谓之三焦约 约者不行也
脾约证 伤寒阳明病 自汗出 小便数则津液内竭 大便必难 其脾为约○胃强脾弱 约束津液之不四布 但输膀胱 故小便数而大便难○脾弱则土亏 肺金受火之剋 肺耗则津竭 脾失转输之令 肺失传送之职 宜大便秘而难 小便数而无藏蓄也 理宜滋养阴血 使阳火不炽则肺金行淸化 脾土淸健而运行津液则肠润而自通矣○此丸用之 于热甚而气实 与西北人壮实者 无有不安 若用于东南人 与热虽盛而气血不实者 将见脾愈弱而肠愈燥矣 须知在西北 以开结为主 在东南 以润燥为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