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中软暴力现象透视

 一个肥仔 2011-06-07

教育中软暴力现象透视

教育中的暴力(体罚和变相体罚),在一片严打声中,近于销声匿迹,纵然有也是少之甚少、而或较为隐蔽,但是师尊们对学生的另一种伤害更深的惩罚,正在体罚之后延续。那就是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和人格的惩罚(有人称为教育中的软暴力,也有人称为心罚),而最使人担心的是大多数老师还不清楚自己对学生已经造成了很深的,或者说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我要说:老师们,请口下留情,眼下留情,脸下留情。

 一、 问题的提出

在讨论我们这个问题之前,先请来看两个小故事:

故事之一: 据报载,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一位母亲说:全班50名学生,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名49。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母亲流下了泪。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没有照实说出老师的话,而是振作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不是个笨孩子,只要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母亲: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母亲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很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上重点。 高中毕业了孩子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拿到通知书,他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故事之二: 据浙江某报刊发了一则题为6岁小学生,罪状18的报道。一位老师开了一个民主班会,主题是:我们大家评小dao,学生林总总评了18(当然都是小dao的不是)形成书面材料,让小dao带给了母亲。结果小孩子的母亲含泪去找校长要个说法,却换来了如此小事你怎么会这样认真呢?只好转学。 试想如果故事一中的母亲说的是老师一样的腔调或采用其它更为少激烈的手段,那位学生不会有好的结果的。故事二中的班会表面上也是为了小dao好,同时教育了其它同学,但其实质是典型的温柔一刀可以说是教育软暴力的最高境界了。

从事教育的人都有知道有个期待效应,心理学上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孩子的期待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会引导孩子成长,从反面来看如果我们对孩子冷淡、嘲笑、讽刺、则会使之丧失信心,导致孩子不能正常成长。这同样是一种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低估的。有时,甚至能杀死一个人。且看,美国的杰姆斯.克拉特教授在《生物心理学》一书中引用了这样一个事例:有几个大学生与一位年轻人开玩笑,把他的双手和双脚捆起来,再把眼睛蒙上,然后抬到一条已经废弃不用的铁轨上。当时,这名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卧伏的铁轨已经废弃不用了。远处一列火车呼啸而来,又飞驰而去。开始他还在拼命挣扎,后来就不动弹了,当给他松绑时,他已经死了。所以,我们为人师者,不要也不能忽视这种心理暗示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 主要表现:

 1 冷嘲热讽,过多指责。 表现为挖苦学生在学习、纪律、活动等方面的不如意的地方,有人曾罗列了几种对学生创造力、自信心最具杀伤力的语言:你怎么这么笨跟你简直说不通没有把握的事你不要做你太幼稚了因为我说过,所以你必须这样做这不是标准答案好好的为什么不按原来的方法做”……再比如对好动的学生说:简直是长了猴屁股,一刻也坐不住。

 冷嘲热讽,过多指责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装在嘲笑、挖苦中逐渐失去自信心,成为一个自卑的弱者,在外界的不良心理暗示下,承认自己是笨的无能的。另外一种是激起学生对老师的极大的反感。这种反感成形固定下来之后,学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刺头儿了。时时处处与学校、老师对着干。

2.置之不理,视若无物。 表现为把有过错的学生当作透明人来看,视而不见,用冷漠的态度告诉他:我已经放弃你了。再也不管你了。随你怎么样。常常是老师对学生的成绩、进步,不闻不问。置之不理,视之无物看起来没什么危害性,其实不然,著名心理学家梅拉比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过这样的一个公式: 交流效果=7%言语+38%音调+55%情感 可见情感的交流作用要远远大于语言交流。教师摆出看不见的态度也就是断绝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最主要的交流渠道被中断了是相当危险的。因为作为学生潜意识里都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是人通过外界反应来肯定自我存在的需要。一旦老师不理个别学生,他们很可能会不知所措,进而想通过有意的举动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果他们的举动是好的:比如为班级做好事,学习更加努力。老师对此若还不闻不问,或还是装作没看见,那么学生的努力很可能转向,变性为出格的、带有破坏性的了。

3 隔离学生,将其排斥在班级体之外。 对有不良习性的同学,有的老师断然采取隔离的方法。有班级中制造舆论,让其他学生与之交往。如果发现有与之交往密切的,就找与之交往的同学做思想工作:你是个好学生不要和他们这种人混在一起,要和好同学在一起共同学习、玩耍。和他在一起能有什么好处等等。想方设法孤立有不良习性的同学。似乎不把他变成异类,绝不罢休。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社会性。人需要朋友,需要交往。被孤立的学生的需要在无法在班级内得到满足时,他就会转向外部去寻找朋友,或者是其他班级,也可能是其他年级,也可能是社会上的那些不良少年。如果是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交上了朋友,则会久居鲤鱼之肆,不闻其臭。这些学生会变成真正的坏学生了。

 4 夸大其辞,随意恐吓。 表现为用严重后果来恐吓学生。比如对学习不够用功的学生说:再这样下去你就完蛋了。”“你这样下去只能做个小混混。对偶尔犯错误的学生说:你这样下去只会变成一个社会的渣滓,谁也不会瞧得起你的。”“你这样做和一个流氓、罪犯有什么两样。等等。这对学生是极其有害的,学生尚未成熟,不完全具备分辨哪些是夸大的恐吓,哪些是预言性结论性的能力。当学生信以为真时,就会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变得自暴自弃,那会多么可怕可悲呀。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不少教育软暴力现象的存在,在这里不作赘述。

也许我们的老师只对班上的几十名学生中的一两名学生冷漠;在几百节课中的一两节课对学生嘲笑;在学生答错的一两道题给予了讽刺……但都可能给学生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而这种伤害远甚于你打他几个耳光,抽他几下屁股。

常丽华老师曾撰文《不要轻易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当孩子体验到学习成绩带来的欢乐时,也体验到了做人的尊严。老师的心是多么的细呀。我们做教师的都要像老师那样,对学生的爱要深而有法,严而有度。

我们的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脸色都会给学生造成伤害,不要小瞧了自己,低估了自己。不要忘记,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面对明天,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爱并去爱自己、爱周围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