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解析】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都是由多种生物组成的,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并不只有一个红树物种,还包括与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而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是由单一的物种——红松组成的,不能构成群落,而是一个种群。 【答案】 D 2.下图(一)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图(一)(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甲 B.②—甲 C.③—丙 D.④—乙 【解析】 图(一):①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②中同种生物为共同的生活条件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种内斗争;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④中A、B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竞争。图(二):甲中两者在曲线上是处处平行的,应为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者在曲线上呈相反关系,应为捕食关系;丙中一种生物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数量减少,且有灭亡情况,故应为竞争关系。 【答案】 A 3.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解析】 生物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对于单位面积上个体数目多的生物无法逐个计数。 【答案】 C 4.有数字1到8的8个物种,每个物种在生物群落甲、乙、丙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数/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群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甲 92 4 0 0 1 1 1 1 乙 0 25 20 20 20 5 0 0 丙 0 65 20 10 3 2 0 0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解析】 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物种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分析群落丙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形,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答案】 D 5. 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孳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采样位点距化工厂的距离(km) 0.01 1 10 30(远郊 农田)铬浓度(mg/kg) 0.25 0.21 0.12 0.08 螨类密度(个/m2) 16 480 2 265 1 047 1 069 A.污染区内螨类密度显著提高 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 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 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 【解析】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铬浓度越高,污染区内螨类密度越高。螨类由于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活动范围小,实验常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进行计算。螨类密度与铬浓度有关,因此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表格中未反映出螨类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答案】 D 6.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鱼类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 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解析】 池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植物的垂直分布而导致以不同植物为食的鱼类也出现分层,如四大家鱼中以浮游植物、动物为食的鲢鱼、鳙鱼分布在水的上层,以沉水植物为食的草鱼在水的中层,而肉食性的青鱼则在水的下层;当然池塘植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从岸边到中心分布不同类群植物,必然导致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有水平结构。 【答案】 C 7.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解析】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答案】 A 8.(2008年济南模拟)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B.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答案】 B 9.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是( ) A.裸岩阶段~苔藓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C.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 【答案】 B 10.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 【解析】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从来没有植物,或者是土壤中原有条件被破坏后形成的,应为初生演替;而弃耕的农田上仍保留原有土壤条件,这种为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过程中会存在竞争,如苔藓被灌木替代的过程中,灌木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次生演替中同样存在竞争。次生演替的环境是具有较好的土壤条件,演替速度快,所需时间短。初生演替时间较长,是由于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条件差,而次生演替条件较好。 【答案】 B 11.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解析】 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一般较长,速度慢;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生物多样性增强;演替早期,群落中的弱势种群由于自然选择的压力,其基因频率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但优势种群无自然选择压力,其基因频率往往相对稳定;D项内容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答案】 D 12.右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量 【解析】 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草本植物以后要被灌木代替,灌木又要被乔木代替,所以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先升后降。但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综上所述,只有A项符合。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 490 4 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 210 4 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种群和乙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能量和有机物 (3)自我调节 (4)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5)缺乏有利变异 14.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植物种类 地点A 地点B 地点C 非生物因素 地点A 地点B 地点C 草 3 5 9 风速 低 高 高 蕨类植物 7 5 8 距地面1.5 米的光强 低 中 高 灌木 15 4 2 土壤湿度(%) 48 35 15 松树 0 2 0 土壤的有机物(%) 6.5 3.8 205 落叶树 20 5 0 土壤深度 (cm) >300 ≈100 <15 土壤氨量(mg•kg-1) 9.4 4.5 2.3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__。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列图中的________。 (2)土壤中有机物的多少往往与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多少是分不开的,要调查植物群落土壤中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能采用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 (4)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 (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5)若某一年,在这个山坡上的田鼠大量繁殖,会导致的结果是:草本植物会______;当田鼠的数量多至以啃食草根为生时,则草本植物会__________;田鼠的数量会_______。
【答案】 (1)A C (2)标志重捕法 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难以标记,且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很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3)次生演替 (4)土壤深度不够,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 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或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养分供树木生长) (5)减少 继续减少,甚至消亡,无法再生 随之减少 15.下图图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完成问题: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取样法,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一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即可)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