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7.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微笑如歌 2021-06-02

1.C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若两种生物的栖息地、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则这两种生物间的竞争较弱,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以共存于群落中;淡水鱼的分层与它们的食性有关;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的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2.C 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不是种群的替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分的有无划分;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3.C 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

4.C 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5.C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与外界环境因素(光照、温度等)有关;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分层现象;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如玉米和大豆间种。

6.D 根据甲、乙两种群的曲线变化,可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但是甲种群不一定是生产者;M点时甲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

7.D 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都是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

8.C 甲表示的是次生演替,乙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历时短;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气候条件适宜,最后都可以演替成森林;①②处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9.A 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受季节、气候等影响,并非均为S型增长,还会出现下降、波动。

10.A 由题图可以看出,图a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少,种间竞争不太激烈,种内斗争较激烈;图b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多,种间竞争较激烈。图a中物种2有自己特有的生存资源,不易被排除,图b中物种2的生存空间狭窄,易被排除。

11.C 该模型是用坐标曲线构建的,应属于数学模型;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捕食者种群数量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即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依次循环,可见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因为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物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猎物的K值应为N2,捕食者的K值应为P2;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

12.(1)分析题图,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发展至第3阶段时,丙种群占优势,甲、乙种群占劣势,三个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该群落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数目越来越多,即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则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3)从题表可看出油松和刺槐的物种生态位重叠最大,因此竞争最激烈。鞭毛藻具有趋光性,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说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答案(1)次生演替 竞争 垂直分层 (2)物种丰富度 抵抗力 (3)油松和刺槐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3.(1)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随机取样。结合图中文字信息可知应按照植被类型分类。恢复群落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植被的有机物总量少,所以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2)从存在植物种子、根等的土壤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规律一般是物种趋向多样化,所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良好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3)恢复群落总生物量为19 g/m2,原始林群落总生物量为95 g/m2,前者是后者的20%。山体滑坡后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是由于恢复力稳定性较低。(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利于物质循环,可加快群落植被恢复。

答案(1)随机 植被类型 S2 (2)次生 丰富度(多样性) 光能 (3)20 恢复力 (4)土壤 土壤微生物

14.(1)线虫属于土壤小动物,调查线虫时应该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并做到随机取样。(2)腐食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丰富,排放到湿地后会导致细菌在湿地中大量繁殖,所以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会使腐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3)据表可知,三个群落中的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最多,为优势种群。线虫出现表层聚集现象可能是由于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10 cm的土层,且深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4)据题表分析,白茅群落的线虫属丰富度为24,其余两个群落的线虫属丰富度均低于该群落,所以白茅群落的营养结构最为复杂。

答案(1)取样器取样 随机 (2)分解者 食细菌 

(3)植物寄生 010 有机质(腐殖质) (4)白茅群落 丰富度

在陪伴中共同成长,在实践和思考中完善自我,用心倾听拔节声;学习习惯、日常行为,竞赛、自招、志愿指导,且行且钻研;细细品味教育教学之美,努力做个好教师,做最好的自己。

跨过那站着的前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