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张燕萍教授
近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和广东省中医院联合承办、中智药业集团协办的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咳嗽论坛在广州召开。呼吸病专家济济一堂,共同研讨咳嗽的诊断与治疗问题。论坛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燕萍教授指出,慢性咳嗽应辨证论治。
慢性咳嗽是指病程超过8周以上的咳嗽,属中医学“久咳”、“久嗽”、“顽固性咳嗽”范畴,因病程较长,病机复杂而容易被误诊、误治。清代徐灵胎云:“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愈,治或稍误,即遗害无穷,余以此证考证四十余年,而后始能措手。”反映出该病治疗的困难。
“慢性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但与胃、肾、肝、脾、心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张燕萍说。《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慢性咳嗽的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优势,有自己的辨证思路,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风寒袭肺 风热犯肺
风寒袭肺症状表现为咳嗽声重有力,咽喉作痒,或鼻塞流清涕,咳痰稀薄色白,伴有头痛、肢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加味,止嗽散加减。
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桔梗一钱五分,甘草(炙)五分,白前一钱五分,橘红一钱,百部一钱五分,紫菀一钱五分。 三拗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30克)。
风热犯肺症状表现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苔薄黄,脉浮数。治法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药:桑菊饮加减。
风燥伤肺 痰湿蕴肺
风燥伤肺症状表现为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舌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苔薄白或薄黄,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治法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加减。
桑杏汤出自《温病条辨》: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痰湿蕴肺症状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法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 肺阴亏耗
痰热郁肺症状表现为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肋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治法宜清热化痰肃肺。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清金化痰汤出自《医学统旨》:黄芩、山栀子各12克,知母、桑白皮、瓜蒌仁各15克,贝母、麦冬、橘红、茯苓、桔梗各9克,甘草3克。
肺阴亏耗症状表现为干咳,咳声短促,疾少黏白,或痰中挟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法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麦冬汤: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
邪郁少阳 肺气失宣
症见咳嗽,常伴胁肋疼痛,或有小便不利,甚至水肿呕吐,舌苔白,脉弦等表现。治法宜和解少阳,宣肺止咳。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近年,我国不断加强了对呼吸病诊治的临床研究。比如根据《伤寒杂病论》记载,桔梗、罂粟壳、莱菔子入药可治肺热喘咳,目前市场上中智牌克咳片等止咳祛痰产品就是依此文献研制创新出来的。这也正是中药治疗咳嗽的独特所在。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疗法。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肺气直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须从调护正气着眼。”张燕萍强调。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地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一般说来,咳嗽轻重可以反应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况下,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情却重,应加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