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配知母治疗虚证发热的临床体会

 11jiuge 2011-07-18
黄芪配知母治疗虚证发热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1-5-9 15:44:04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

  王健俐1 崔文艺2 李国臣2

  1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471000) 2 河南省鹤壁矿务局二院(458010)

  关键词:黄芪;知母;虚证发热;中药配伍

  虚热常由气虚、血虚、阴虚等因素引起,属内伤发热的范畴。气虚发热主要表现为上午潮热,下午热退,身热心烦,懒言体困,脉大无力;血虚发热主要表现为小有劳即热,常伴汗出,缺乏规律,轻者身不发热,但觉头面烘热或手足心烦热;阴虚发热主要表现为下午发热,自觉热自肌骨之间蒸发而出,并伴有五心烦热、盗汗等。

  1 病因病机

  1.1 气虚发热 气虚何以致发热?气虚发热病因来自烦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指出过度劳累后,可致(阳)气不内敛而外张,“张”说明正气虚,含气虚致津精亏损。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含元阳、元阴)不足,而脏腑得不到元气的滋养、鼓动和控制,就会发生升降出入异常即气机紊乱,这是气虚发热的主要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既可能是内邪(湿浊、滞气、瘀血)引起的气郁化火,也可能是外邪侵入营卫失调。这二者尽管内外邪气不同,但都会导致虚阳外浮,气不内敛而发热。这也是李东垣所谓脾胃虚损产生“阴火”证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火不宜分为“阴火”和“阳火”,这样会导致中医阴阳概念上的不必要的混乱。李杲从“因虚致病”立论,应用甘温除大热之法得以解决。实际上是典型的“因病致虚”,虽然审因出现偏差,但论治有效,且应用升麻、柴胡解表退热意义非凡。

  1.2 血虚阴虚 血虚、阴虚发热与气虚发热相比较而言,病机的阐述可能要简单一点。崩漏、吐衄、便血或产后失血等导致急性血(气)虚,亦可因饮食劳倦等内伤脾胃,逐渐发展而成慢性血亏。由于在血虚的基础上可以发展成阴虚或气虚,甚至阳虚,且阴血同源,血分一定程度上可波及阴分,所以血虚发热的机理同阴虚一样离不开阴不敛阳、阳亢致热这种情况,或者同气虚发热一样有内伤热中的情况。后者即所谓的“气虚风易伤其卫,血虚寒易伤其营”是也。辨证的着重点在于把握发热有无规律,以及伴随的症状是血虚还是阴虚。

  2 单味药理

  2.1 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功能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主治气虚症见汗出而肿者。从症状而言,浮肿、汗出、疮疡、乏力及偏瘫;从病机而言,气虚致实(气虚血瘀、气虚气滞、气虚湿阻),气虚致虚(气阴双虚、气血双虚);从疾病而言,消渴、中风、痿病、水肿及心悸均可用之,且为其长。补气药物相对而言,山药治气虚兼精血之亏,白术治脾虚兼气滞湿盛,党参治脾虚兼营阴耗伤,人参治气虚兼火热伤津,而黄芪治气虚兼卫阳不足。

  说到配伍,仅汗出一症,受风者配桂防,火旺者配知柏,阳虚者配桂附,血虚者配归芍。而黄芪、当归之药对,更是黄芪配伍的典范,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当归补血养血,活血调血,润肠通便。二药配伍,一气一血,生血补血,一表一里,活血利水,一动一守,阳生阴长。共奏益气养血,补气活血之效。临床若气血双虚或气虚中风者,黄芪倍当归;下焦血瘀或产妇便秘者,归倍于芪;若气虚血瘀或汗出而肿者,二者各半。

  2.2 知母 知母,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主治高热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潮热、消渴便秘以及汗出而烦者。知母之虚烦,是指肠胃之中无有形邪气,临证无疼痛窒塞。而大黄之烦,因腹中结实,痛闭而烦;黄连之烦,因心下痞痛,悸而烦;栀子之烦,因胸中窒塞而烦;此三者皆有结实之证。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凉胃,下能泻肾火。配以黄芩,则泻肺火;配石膏,则清胃热;配黄柏,则泻肾火。正如李东垣所说,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知母既能清实热,又可退虚热,用于阴虚内热、肺虚燥咳及消渴等症。知母是治疗消渴的主药,玉女煎治上消,知柏地黄丸治下消,皆是临床常用代表方剂。

  3 配伍应用

  3.1 配伍效应 气虚发热,用李东垣甘温除热之法,血虚发热可用归脾汤加减,阴虚发热则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鳖甲煎丸之属,此乃人所共知。然而,临床上黄芪配知母应用于虚证发热并不常见。既然虚证发热是本虚表实之证,应用黄芪配知母补虚泻实,就能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一则“在用黄芪补脾肺之气时,为恐其补气而生邪热可配用知母滋阴泻热,甘苦同用并施;补气益阳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2]。二则“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致偏胜,即肺脏调和而生水之功益普也”[2]。《素问?生气通天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中对于“皮毛生肾”有人认为应为“皮毛生(于)肾”[3],说明营卫与肾是相互关联的。黄芪“实表虚、固卫气”(东垣语),知母滋肾水、充营气。黄芪配知母,卫得充,营得补,营卫自和,则虚热自退。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乃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结果,若机体免疫能力低下,就表现为低热。细菌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是产生发热的直接原因。而药理分析,黄芪[4]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知母[5-6]有抑制病原微生物活性的作用。这样,黄芪配知母,免疫增强,解热实现,则虚热自退。黄芪同知母相配治疗虚证发热,可以说是补中益气汤的延伸与拓展。

  3.2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黄芪配知母时,大多加于复方中,根据情况确定黄芪与知母的比例。若气虚为主,黄芪佐知母;若阴虚为主,知母佐黄芪。实证之发热,如邪入化火、君相之火、五脏之火,内伤之发热,如肝郁发热、瘀血发热,以及阴寒格阳之浮阳上越,均非黄芪与知母所能胜任,故应禁之。当然命门相火因属虚实并存,虚火上炎与虚证发热类似,也可以酌情配伍而用之。最后顺便提及的是,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明确诊断,诸如糖尿病、结核病,前者的合并感染,后者的灼津伤气,都适用黄芪配知母而退热、止渴、止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