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淄水渔夫 2011-07-24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一、概念:

1728年Stahl首先提出慢性胃炎的概念,1947年Schindler将它分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三类,其后一类未经病理证实,已废弃。1973年Strickland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A型是胃体弥漫萎缩,常合并恶性贫血,与自身免疫有关,B型在胃窦部,少数人可发展成胃癌,与幽门螺杆菌、化学损伤(胆汁反流、非皮质激素消炎药、吸烟、酗酒等)有关,我国80%以上的属于第二类。1982年我国消化专家在慢性胃炎学术会把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两类,1990年悉尼第九届国际胃肠病学术会议Misiewicz提出悉尼胃炎分类法:前缀是病因,中间是组织学及内镜部分,后缀是形态三部分构成。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变薄、色泽变白、黏膜下血管影透见、黏膜表面颗粒样增殖不平。(实际上单靠胃镜检查就下诊断还不够确切,因为它受器械和操作者的主观影响比较大,应当结合适当的胃黏膜活检病理才可靠。)在悉尼胃炎分类法中缺少“异型增生”的描述,而且未提浅表性胃炎,考虑浅表性胃炎是发生萎缩性胃炎的一个阶段。但目前国内仍在应用“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分类方法,胃镜检查后仍在这样报告。

浅表性胃炎是胃小凹之间固有膜内浆细胞、淋巴细胞、偶有嗜酸性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固有膜充血、水肿,甚至灶性出血,糜烂,坏死,不涉及黏膜肌层,萎缩性胃炎则除上述病变之外,病变损及腺体,腺体萎缩减少,黏膜变薄而黏膜肌增厚,常伴有肠化或假幽门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萎缩性胃炎分轻、中、重三级。肠化中的大肠型不完全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属于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就是异型上皮增生,是腺管及表面上皮在增生中偏离正常的形态和功能,可见于炎症、糜烂、溃疡、息肉及癌的边缘上,可癌变、保持原状、逆转恢复。其逆转恢复的规律、因素有待研究。

西医治疗: 因为目前对本病的病因及其本质尚无彻底清楚,特别是没有过硬的疗效评定标准,所以没有公认能够根治的特效疗法。西医书讲无症状者无须治疗,有“病因”的对病因进行治疗。一般措施:1,进食细嚼慢咽,不吃刺激性饮食,如过于酸、甜、辛辣之品,烟酒、浓茶、咖啡等等。2,查到幽门螺杆菌者杀菌。3,对症处理,如有糜烂者用黏膜保护剂;肠胃反流、胃脘胀满者用胃肠动力药;烧心、泛酸者用制酸剂;贫血者用抗恶性贫血药。

二、中医认识:传统中医无萎缩性胃炎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数属于中医的<胃痞>范畴。

为了便于理解中医的内容,首先要明确中医和西医都是治病的科学,但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西医借助现代科学仪器,例如内窥镜、显微镜、化验等检查手段,对特定病因下肌体组织细胞发生炎症、溃疡、癌变等病理学方面改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看得见,摸的着,容易“理解”。中医则讲邪正交争下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转变,需要从整体上利用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去分析体会,比较抽象,在某种意义上讲需要一定的阅历及专业知识才能理解。中西医都有科学合理的部分,有效的指导着医疗实践,同时二者又都有其局限性,需要不断的革新前进。过分强调“眼见为实”就会陷入“机械唯物论”,“个人不理解就不认同”给很多患者带来很多烦恼。例如,有些病人听说是“胃炎”“溃疡”“癌”等,表示“理解”,其实,就连现代的消化专家都无法解释清楚,甚至是不知为什麽同样的上述病人有的有症状有的无症状。相反,若说是“胃寒”“胃热”“肝郁”“脾虚”等中国几千年传流下来的中医名词却不理解,说什麽“B超了,肝脾没问题”。他们把中医脏腑的脏象学说与西医的内脏等同起来了,所以出现了很多概念性错误。这是明末清初翻译西医时所造成的。中、西医存在很多的字同而意不同,两者的概念不可混用。本来中医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三大国粹之一,却不被现代人理解。这是因为西医传入使中医生存环境变了,而中医宣传不利——“医前教育”不足造成的。要想理解中医必须先摆脱西医的影响,按照中医思路去思考。

古人讲:“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笼统讲“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是不对的。“标、本”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场合下所指内容是不同的,如病因与症状来比病因为本,症状是标;正气和邪气来比,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医生与病人比,病人为本,医生为标等等。中医最基础、最重要的“本”就是“阴阳”。《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对人体来说,阴是物质基础,阳是生命力的体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人体各脏腑皆有阴阳,阴阳互根,相反相成,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同时,脏腑之间也有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联系,这样构成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该学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医疗实践,但是有一定局限性。)疾病是人体正气受到邪气攻击而脏腑阴阳失调的表现,治病就要通过“扶正祛邪”,达到阴阳平衡。

了解上述的中医概念是理解中医治病的前提。临床上有的患者对阴阳、邪正等术语的含义不明白,误以为是封建迷信,这样是不可能理解中医的。

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通降饮食水谷,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泉,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胃病则影响人体受纳、消化饮食水谷,气血化生不足而变生诸症。萎缩性胃炎个体之间症状有所差异,不外胃脘痞闷胀痛、纳呆食少、嗳气嘈杂、乏力倦怠等消化系统及全身症状。“症状”只是在病因作用下人体机能失常的外在表现, 属于“标”,单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处理”解决不了问题。要想治好必须“治病求本”,审症求因,明确病机,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这就是“辨证论治”。

病因:中医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之说,本病也不例外。

1、内因情志不舒,郁怒思虑。“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同时肝属木,喜条达,主疏泄,若谋虑不遂,情志郁怒,则伤肝,肝失去条达之性而横逆犯胃,因胃属土,五行中木克土,本属于正克,而此时肝气已经横逆,致使胃气失于和降之性,出现前述症状。脾为仓禀之官,藏意,胃与脾为表里之脏腑,以膜相连,脾为胃行其津液,换句话说是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气血周流畅通,肌体健康无病。若过分思虑则伤脾,脾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谷气血不能运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变生前述诸症。禀赋不足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2、外因感受寒湿秽浊等六淫不正之气,寒主收引凝滞,湿邪粘腻重浊,秽浊之气碍胃,若感受寒湿秽浊则影响脾胃的运行,变生诸症。

3、不内外因之饮食所伤,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贪凉饮冷,过食辛辣烟酒、肥甘厚味,或食饮不洁之物等等,均可伤胃,而生诸症。

辨证论治:中医讲究“理法方药,一脉相承”。法随理变,死方活法,依法选药。“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临床时必须灵活变通,正如医圣仲景所讲“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气滞: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常伴嗳气,舌尖边红,脉弦。治宜理气和胃,柴胡疏肝散加减。

2、虚寒:胃脘冷痛,喜暖喜按,得食痛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胃祛寒,理中汤加减。

3、阴虚:胃痛嘈杂,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弦细。治宜滋养胃阴,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4、血瘀:胃脘刺痛,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涩。治宜活血化瘀,金铃子散加减。

5、痰湿:胃脘痞闷胀满,纳呆,肢体沉重,舌暗苔腻,脉弦滑。治宜化痰除湿,二陈汤加减。

6、食滞:胃脘胀痛,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弦滑。治宜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其他,综合证型,此处从略。

注意事项:本病缠绵日久,治宜坚持不懈,通常3-6个月为一疗程。由于本病症状与病理不完全平行,而且现在胃镜取病理又没有把握前后部位一致,因此,疗效评定要采取综合的方法,考查症状、体征、化验、胃镜、病理等多个指标,象看 “股票”一样,看总的趋势。

预防:再好刀伤药,不如不喇口。预防要采取综合措施,调饮食、适寒温、怡情放怀、劳逸结合、戒烟慎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