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成拳系列功法(一)

 燧赟rzhp 2011-08-17
大成拳的学理渊源 
李 康 
  大成拳作为中华武林绝技,自20世纪四十年代创建以来,遂成一大门系,形成了完整的功理功法和
架构体系,在中国武术史学上承续着深厚的学理渊源。  
  大成拳的创立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王芗斋先生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及其集大成者的历
史地位与丰功伟绩,早已为武术界和武术史学界所公认。  
  大成拳的形成是中国武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大成拳的发展史与中华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曾多次对其得意弟子常志朗先生谈起过中国武术发展史及大成拳的传承脉系。  
  王芗斋先生认为,中国武术的发展经过了漫长时期,大体上可以分作以下几个阶段;大成拳作为单个
拳种应该属于中国武术发展史的一个新阶段。  
  第一阶段:“一拳一脚、一刀一枪”(按:这八个字乃王芗斋先生之原话,高度又形象的概括了中国武术
发展的最初阶段。芗斋先生观察事物一针见血,阐述事物一语中的,实非常人所能及)的阶段。上古时期,
人类赖以度日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是狩猎,于是,狩猎技术得以发展,以此来与猛兽互夺生存空间。原始
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以掠夺物品和人口为目的的部落冲突频繁发生,单兵格斗技术
日益发展,人与人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也会发生搏斗。在长期的实践中,人类必然要总结出一套搏斗之术
及简单的训练方法。从这时就进入了“一拳一脚,一刀一枪”的武术发展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搏斗技术是原
始的,没有门派之分,以临阵杀敌为目的,技术简单实用,靠勇力刚猛,迅捷取胜,搏斗性较强。  
  第二阶段:研究动物的特性,取动物在搏斗中的特长为人类所用。聪明的人类在长期的搏斗实践和观
察自然界的过程中,发现动物有很多搏斗特长可资借鉴,以弥补人类自身的不足,来提高搏斗能力。这一
阶段出现了“五禽戏”。“五禽戏”为三国时期的华佗所创,虽然目前尚没有资料直接显示“五禽戏”具有技击性,
但是明显可以看出,“五禽戏”充分受到了动物特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格斗技术也必然受此影响(按:从五
禽戏到少林龙虎蛇豹鹤五拳,再到心意拳十大真形,乃至形意十二形,无一不是这一思想的延伸,渗透和
发展)。我们期待着古代文物和历史典籍对这一推测加以论证。这一阶段的搏斗术,使搏斗从训练到实践
都上了一个档次,并把养生结合到搏斗术中来,使搏斗术在训练时有了养生的成份。  
  第三阶段:锻炼筋骨的运用。南北朝时期,印度人达摩到中国传经,同时带来了锻炼筋骨之法,他的
锻炼筋骨之法在中国流传甚广,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锻炼筋骨之法和中国本土武术有机地
融合在一起,使中国武术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搏斗术从理论到实践以及训练方法都有了非常科学
的体系。  
  第四阶段:形意拳的形成。明末清初姬际可习拳术,善大枪格杀术,他总结了历史上以往的拳术精华,
结合了当时武坛取得的新认识(如重视能力、锻炼筋骨、改造人体等),“以枪为拳”,创出形意拳。这段历
史当初多以代代口传的形式流传下来,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但苦于一直难觅相关证据,后山东济南孙业民
先生苦心孤诣,辗转多年,终于探明姬际可籍贯,并发掘出直接关键证据,撰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拳史
论文《形意拳源首考阐真》,证明了前辈口述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原因在于中国武术虽然绵延千古,
但武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体认功夫,没有亲身磨砺就难以得到其恩泽,就不容易真正认识其价值
之所在,历史上文武兼通的武术家毕竟只占少数,故而历来典籍少有记载,口述历史代代相传就成了武术
文化繁衍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研究武术史必须重视前辈口述史料。  
  形意拳有着完备的理论,崭新的拳学理念和系统高效的训练方法,因此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拳坛大家,
可谓能人辈出(如戴龙邦、李洛能、郭云深、车毅斋、宋世荣、李存义、韩慕侠、尚云祥等等)灿若星辰,
威震武坛。然而,由于形意拳派过于保守,当时并未得到弘扬。这个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及政治因素,中
华武术成了舞术花法(王芗斋先生称之为“花拳”)的天下,形意也不免受到严重污染,除了其真谛在少数弟
子中传宗接代之外,大部分人又回到了本质上的“一拳一脚”的认知水平上。  
  第五阶段:大成拳的创立。王芗斋先生因缘自幼从郭云深(史称郭先生“半步崩拳打天下”)习形意拳,
年少无欲,幼功纯正,敬师若父,得郭老倾囊相授,经十年磨砺,功臻大成。此时年未及二十。著名武术
家、武术史家金警钟先生《国术名人录》曰:“能深入形意三摩地者,只王一人而已。”王芗斋在此基础上,
自弱冠之年走出家乡,遍访大江南北,所遇拳家众多,拳理拳技更达炉火纯青、旷古通今之境,他针对当
时花法武术遍地开花已成积重难返之势,大力阐扬“改造生理,发挥良能”,“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
立,无法不容”等拳学超前理念,并形成了站桩、试力、试声、摩擦步、推手、断手等系统的有别于形意拳
的新拳学,因效验显著、养练合一、体用兼备,故从者如流,名手辈出。四十年代,王芗斋先生使该系统
更加完善,其系统性、超前性、实效性、可操作性,更得以强化,因其出于意拳,友人谓其集武术技击、
养生健体之大成,故赠名大成拳,并得武林确认。  
  综上所述,可以这么说,大成拳是几千年来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然后才是王芗斋的创造。换句
话说,大成拳的形成,是中华武学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而王芗斋先生是这个领域内首屈一指的专家和学
者,他做出了革命性的开拓性贡献。大成拳也因而进入了中国武术发展史的新阶段(或称高级阶段)。  
  大成拳从既定套路中摆脱出来,走出了花法的迷惑,完全超越了“一拳一脚,一刀一枪”的层次和境界,
它着眼于人体良能的开发和搏击运动能力的培养,着眼于技击原则的应用(当然,大成拳之技击原则的运
用必须以人体良能的成功开发为基础和前提)。其拳学理念和训练方法,较之以往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
人从之,效果惊人,不但王芗斋先生本人先后轻取李瑞东、薛颠、英格、八田、渡边、杰姆士、泽井健一、
大山倍达等中外技击顶尖高手,获得了“天下武艺二分半”之盛誉。其传人也出类拔萃,身手不凡,名手众多
(如张恩桐、卜恩富、赵道新、韩星桥、张长信、姚宗勋、李永琮、常志朗、王选杰、李荣玉、郭贵志等
等),其中张恩桐、常志朗、王选杰、李荣玉四位先生颇具代表性,使大成拳渊源承续,发扬光大。 
摩擦步  
    
  摩擦步又称之为蛇形步、摩擦步试力,既是步法,又是腿的试力,乃大成拳中最基本的步法。选杰先
生曾有诗曰:“身形端正头顶悬,步若鸡形体略偏;进退自如凭肩胯,膝纵足兜起波澜。”  
  目的:  
  通过身体及手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移动,将桩功的规模扩大,在符合桩功要领的条件下,把身体各
部连贯起来,从而体会自身各项力量的配备与大气之间的空气阻力感。  
  动作要领:  
  身体放松,自然站立,两臂左右分开置于身体两侧,与自身约成60度角,两手十指自然分开,两臂
两肩放松;膝盖略有弯曲,有“纵膝”之意,上体正直,含胸拔背,平心静气,呼吸自然,精神舒放,头往上
领,臀部下坐,两手掌心犹如按在两只大气球之上,慢慢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呈半弧形由内往外平
行慢慢的向前移动,脚尖向前,脚掌落于身体右外侧,两脚距离约一脚之长,前脚着地踏实后,慢慢将重
心移至右腿,重心完全移到右腿后,再慢慢移动左脚,左脚也如右脚由内往外做半弧形平行移动,落于身
体左侧,如此左右脚交替进行练习(见图1、图2)。  
     
  注意事项:  
  练习摩擦步时动作应缓慢均匀,腿移动时要缓慢用肩胯之力将脚向前送出,两肩不能晃动,两眼应平
视前方,不可低头看脚步,前脚落实以后要有能抽回来的劲再奔前走,脚移动时脚脖子要挺上劲,要体会
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的感觉,同时又要有“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
行”之意。切记要用可以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去试着奔前问,单纯外形的协调,用处是不大的。  
    
  大势蛇形步  
    
  因大势蛇形步气势宏大,步法及身形的运动似蛇蜿蜒行进而得名。  
  目的:  
  增强腿的力量,提高腿在发力时与身体的整体配合,在实战中发挥脚法威力。  
  动作要领:  
  身体呈丁八步自然站立,两手徐徐抬起置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前,双手十指自然分开,肘部弯曲,两
肩放松;然后,身体重心缓慢前移,身体稍侧,以肩带动腰胯,当重心完全移至前腿之后,后腿缓慢提起,
膝盖经胸收至最高时再往前蹬,慢慢落于身体的侧前方,脚掌着地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此腿,重心完全移
至此腿以后,再将后腿前移,膝盖尽量往胸部收至最高再蹬出去。如此周而复始,左右交替练习。  
  注意事项:  
  1、移动身体时要以肩带动腰胯将脚送出去,脚掌要往回勾,落地时要以脚前掌着地,足趾抓地。  
  2、膝关节要放松,尽量往胸前收,身体要往前探,脚要从嘴或鼻子处蹬出去。  
  3、膝盖能松下来,肩腰胯膝脚都走顺之后,可意念身后有棵大树缠着一条细皮筋与我掀起的脚相连,
前行脚抬起时皮筋被逐渐拉开,要用意不用力,只用脚脖子那点劲往前拉带。初级阶段,左右腿在互换掀
起时要连绵不断。

  附:蛇形腿试力  
    
  目的:  
  在大势蛇形步有了一定基础后,需练习蛇形腿试力,其目的在于训练上手控制住人的情况下起腿踢人
的功夫。  
  动作要领:  
  身体呈桩功状态的丁八步站立,两手前伸护住自身中线,双手臂下按犹如按一物,要按实,依靠手臂
的力量,把脚掀起带出,将身体重心缓慢移至前腿,当重心全移到前腿之后,后腿再缓缓往回收,膝盖放
松,脚脖子挺住劲,在膝盖抬至最高处之后再缓缓蹬出,此时脚尖往上挑,脚掌往回勾,脚掌落于身体的
前侧方,然后再将重心移至此腿,待重心将要出尖时再将重心往后腿转移,移至重心全落于后腿时再将前
腿往回收,回收时腿自然提起,落于身体的右后方。如此周而复始,左右交替练习。  
  注意事项:  
  1、身体要放松,特别是两肩及腰胯膝要放松。  
  2、一定要在手按住了再起腿,这样方能体会出点重身松的要领。  
  3、往前移动时要以肩带腰胯,左腿移动时右肩用力,右腿移动时左肩用力。  
  4、前脚回收时离地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约为20~30公分为妙,膝盖要与站立的那条腿的
膝盖摩擦,即所谓的“摩胫”。  
  5、动作宜缓慢轻柔,越慢越好,体会全身筋骨相争的力量。 
 
  试力  
    
  当桩功有了一定基础,能够在站桩时感觉到力的存在后,即可转入试力训练。试力乃大成拳关键性的
训练内容。芗老在《大成拳论》里曾言:“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又言:“盖
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  
  大成拳的试力主要有三种,即前后试力,上下试力,左右试力。待功夫练至高级阶段,一举手,一投
足,无不具有上下、左右、前后之争力,也就是“浑元力”。  
  一、前后试力  
  前后试力又名钩锉试力。  
  以左势为例。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微曲,两手缓缓抬起于胸前,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
距约两拳,前后相差一手,掌心向下,手指自然分开、微弯曲并指向前方,后手腕距身体约尺余,肘部微
下坠,小臂保持有一个坡度,两肩放松,用身体催动双手向前斜上方缓缓推出,指尖朝前,手臂虽然也有
屈伸运动,但要保持弯曲状态,始终不可伸直,可意念推动水中一艘大船,待到形将破体时(当前膝与前
脚尖之连线快要达到与地面垂直时),两手掌缓缓向内翻转,掌心相对,用身体将手臂缓缓拉回,身体向后
运动到重心不能再向后移的程度时,再翻转手掌呈掌心向下,用身体催动手臂前行。如此周而复始,循环
练习(见图3)。  
  练习时动作一定要缓慢、均匀、连续,要做到身体松沉,筋肉空灵,力不空出,意不空回,要养成双
手时时护住自身中线,而指向对方中线的习惯。  
  二、上下试力  
  上下试力又名浮球试力。  
  以左式为例。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略微弯曲,两臂徐徐抬起至胸前,掌心向下,两臂略微弯曲,
两肘横撑,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距约为两拳,前后相隔半手掌之距,后手腕距离身体应大于一尺,
手指自然分开、略弯曲并指向前方,两手犹如按住水中两个浮球,球在水中起伏不定,轮转不已,周身松
沉,两肩放松,用身体带动两手臂随浮球的运动起伏而不断下按上抬,随时控制水中浮球的运动变化,体
会身体随球的运动而作出反应时的感觉。  
  练习本试力,身体可以缓缓下蹲,手的位置和形状不变,利用身体的下蹲带动双手将浮球按入水中,
身体直起时双手姿态不改变,控制浮球,不让其浮出水面。动作一定要舒展,缓慢,均匀(见图4、图5)。  
  三、左右试力  
  左右试力又名风帆试力。  
  以左式为例。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略弯曲,两手抬起置于身体左右两侧,与肚脐同高,两臂略
弯曲,两肘横撑,两手掌心朝前,手指自然分开、略微弯曲并指向斜下方,两肩放松,头往上领,用身体
催动两手臂慢慢的前后摆动,自身犹如旗杆,两臂如同风帆,感觉自身双手好像被风吹动之帆。可以先求
大动,后求小动,最后练至外形不动而有内在的真动。  
  试力时应注意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全体皆非点”,芗老的
这一练功原则要贯彻在试力当中,做到形松意紧,肌肉含力,骨中含棱。  
  习练试力全身要均整,筋肉空灵,动作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
得止,止乎不得行之意。
  
    初级试力要体会出控制放人及双臂间沉、托、分、闭等各种劲力,刚开始时身上的虚点很多,动
作不连续,前推时双手要有回拉之意,回拉时要有前推之感,上下左右尽皆如是,均应做到“力意相逆”,这
样在今后的推手中才能听得住对方点上的力,极快的感应出对方点上力的变化,而不会被对方所乘。要体
会出推断手中控制对方再打击对方的能力。比如欲放对方,先用身体带动臂回挂对方,对方若往回急拉,
重心不稳或往后以僵劲抗之,此时上步发放,必将我之力与对方之力相合,才会放得干脆利落。  
  到了高级层次的试力时,旁观者感觉是断续的,但实际上是由一连串细微的发力组成的,哪一个位置
都是实发力点,而外形可能什么也没有。此乃“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试力时身体要保持含蓄,尤其是
体会身体在运动中的含蓄之势,养成含蓄的状态。只要一有力量接触,立即就能爆发。  
  更高层次的试力是在身体已经能体会到点上的细微发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时可以体会空气的阻力,
用全身的毫毛去听劲,能感觉到全身各部位都有阻力,从而产生与大气争空间之争力,直至感觉身体被大
气固定起来,不用力根本动不了,用力时,用能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就行了,此时一搭手试技,即能感觉到
自身各部位都能发力,一动而无不动,妙不可言。此正是拳论中所讲的“周身无点不弹簧”,炸力无断续。  
    
  托婴桩  
    
  托婴桩又名托宝贝桩、勾挂桩,因其双手在身体前上方,而手上有夹抱及上托下挂之意,似抱婴儿状
而得名。此桩属大成拳技击桩,有一定基础者方可习练此桩。  
  目的:  
  托婴桩劲力意念较强,力度较大,间架结构比较紧凑,易出整劲,可有效训练上肢、肩、背等部位,
站低桩时,对下盘腰、腿、膝、脚等均有有效的锻炼,对增长自身功力效果较明显。  
  动作要领:  
  以左式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左脚向前迈出一小步,呈丁八步站立,两腿屈膝下坐,双手缓缓抬起置
于头的前上方,十指自然分开,拇指在上,小指在下,手指指向前方,两手掌心相对,前手略高于后手,
两手距离可自由调整,舒适即可,两手一前一后,相隔约一掌之距,两手掌由腕部向小臂回拉,同时指尖
往前指,手指稍微用力,手腕要有上托下挂之意,前手掌与眉同高,目光从前手掌处平行视出,注意目光
含蓄,两肘微曲成大钝角,腕与肘要有一个向下的坡度,两肘稍外撑,后手掌根距面部约尺余,两手好似
托着一婴儿,手要高过肩,肩高于肘,两肩放松,即所谓的“沉肩坠肘”。头往上领,臀往下坐,将身体吊起
来;左膝往前顶,右胯内裹,形成前后争裹之力(见图6)。  
  注意事项:  
  1、体会手的上托、下沉、前指、后挂、分合之力。  
  2、体会自身头、肩、腰、胯、膝、脚等的连接关系。  
  3、练习此桩颇费力气,须有一定基础者方可练习。  
    
  伏虎桩  
    
  伏虎桩属于大成拳之高级桩法,对功力增长有非常大的作用。由于要求太高,非有技击桩之基础方可
习之。  
  目的:  
  伏虎桩步大身低,宜于锻炼下盘功力,能有效求出伏虎时的大无畏气势,当技击桩有基础后可作辅助
桩法训练。  
  动作要领:  
  以左势为例。两脚呈“丁八步”自然站立,左脚尽量前伸,把步子放大,以自己能下坐为度。臀部下坐,
前脚尖略向左分,前膝向前顶;后脚尖内扣,后膝向内裹,前膝后胯形成前后之斜面争力,上体正直,两
手向前伸展,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左手位于前腿内侧,手指指向身体斜下方,手心朝右,手背自腕部向
小臂回拉,肘部弯曲向外撑,肘高于手,肩高于肘,手背距离前腿内侧一拳左右,手高于膝约一拳;后手
位于后腿内侧,手掌心向左,与左手心相对,指尖亦指向身体的前下方。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隔
两拳左右,前后相距约一拳,后手腕亦回拉,肘部微弯曲,肩高于肘,肘高于手。身体的重量可大部落于
右腿,具体可为前三后七、前二后八,头往上领,臀下坐,形成上下二争力,含胸拔背,两肩内扣,同时
又需放松(见图7)。  
  注意事项:  
  1、站此桩可意想身坐虎身,手掐虎颈,悠然自得,任其自然,豪气纵放,纵虎疾驰,但虎的野性未
驯,精神不可散乱。  
  2、由于此桩对下肢锻炼有非常大的效果,同时也易造成不良的僵紧,应多在松静上进行调整。  
  3、此桩应左右互换,以防单面练习而成畸形。
  
   降龙桩  
    
  降龙桩属大成拳高级功法,是大成拳技击桩中两手两脚距离最远,体位最低的桩功,比伏虎桩的要求
更高,锻炼力度更强,是大成拳最难之功法。  
  目的:  
  降龙桩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为众桩之首,对功力的增长也大于其它桩法。除对下盘有显著的功效外,
还对腰、臂以及整体的训练有强大的作用。  
  动作要领:  
  以左势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左脚顺脚尖方向迈一步,步子尽量放大,前脚掌朝外拧,脚尖指向左前
方,脚跟不动,膝盖弯曲并前顶,后腿蹬直,脚内侧实着地,外侧虚起来,脚尖指向右前方,脚跟不能离
地。身体往前下方倾斜,与前大腿成锐角,头向左后扭转,两眼目光从左手指尖望出。右肩在前下,左肩
在后上,右手抬起置于面部前下方,手心向前,左手上抬置于身体左上方高过头,手心向左后方。两手手
指自然分开往外推,后手高于前手,两手距身体的位置可适当调节。右势相反(见图8)。  
  注意事项:  
  1、由于训练强度太大,没有一定的技击桩基础者不得练习。  
  2、此桩体能消耗太大,容易造成兴奋,不宜在睡前练习。  
  3、应左右互换练习。  
  4、练习此桩应循序渐进,以免因身体过度损耗而受伤。  
    
  独立桩  
    
  独立桩又称金鸡独立桩,属于象形桩法,因单腿独立而得名,与“子午桩”等有相同功效,但难度更大。  
  目的:  
  独立桩可较为迅速的提高自身功力、整体力、协调力和自控力等,重点训练腿的踩、踢、蹬、趟等各
项力量,可配合穿裆脚、跺子脚、蛇形腿等练习。  
  动作要领:  
  以左势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右脚不动,左脚往上抬,膝盖弯曲稍大于90度角,膝部尽量往上提,
置于身体左前侧,小腿往里扣,脚掌往后绷,脚趾往上挑,脚尖在上,脚跟在下;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右
腿,膝盖稍曲,臀部稍下坐,身体向左侧扭转,右手往上抬,置于身体右前方,与眉同高,手指自然分开,
手心向前,肘微曲,左手抬起置于左胸外侧,手指也自然分开,肘微曲,两手与身体的距离可自由调整,
前手高于后手,前手距身体的距离比后手大,双目自前手内侧平行视出,目光含蓄,头直项竖,臀部往下
坐,身体自然放松(见图9)。  
  注意事项:  
  1、本桩可意念两手臂伸入一弹力极大的口袋当中,用双手臂将口袋撑起来,肩部要尽量放松,要有
似撑非撑之感,手的位置也可略高于头,前手要护住自身的中线。  
  2、左脚要往上抬,右脚往下踩,形成上下之二争力,同时,左脚应体会蹬、踢、踩、趟等力。  
  3、初练不易掌握平衡,身体容易僵紧,要求姿势应尽量的正确,身体放松。  
  4、应左右互换练习。  
    
  提抱桩  
    
  目的:  
  提抱桩适合身体较弱、肢体不能放松的学习者练习,通过本桩的站立,可使肢体初步放松,达到强身
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并能在桩功过程中体察到手部腕关节和各指关节间的伸缩感觉。  
  动作要领:  
  身体自然站立,呼吸自然,全身肢体放松。两脚分开比肩稍宽,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膝略微弯曲,臀
部稍下坐,身体略微后靠,头部往上领,下颏微收,嘴微闭,两齿相扣,舌抵上腭;两手指尖相对环抱于
腹前,两手间距可以适当调整,但不得小于25公分,肘部微上提,同时,肩部要放松,肩撑肘横,两眼
目光平视前方,目光含蓄,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练习本桩功可意念双手指间拉着五条皮筋,体会皮筋的松紧和手掌各指关节与腕关节开合、拉伸的感
觉,但不要真的用手指去拉,要用意念保持在若有若无之间,待手指关节和腕关节有了明显强烈的感觉后
(如指间的透电感、腕部的膨胀感和伸缩感等),可进一步体会肘关节的感觉(见图10)。
  
  
  
    注意事项:  
  1、站本桩除小臂以前可稍用力以外,全身肢体皆须放松。  
  2、意念拉细小的皮筋,如果一开始就拉大皮筋,会使力量全部捆在身上。  
  3、初练者可把手放在腹部,待肩部能放松,肘、腕、指关节感觉明显之后方可把手抬高一点,继续
体会以上感觉,如果有了再往上抬,最后定势为高不过眉、低不过胸,也就是大成拳的浑元桩。  
  4、练习本桩要任其自然,不要有意识地追求感觉,待身体发生生理变化后,坚持练功就不会再失去,
这就是“功深无拳,理明无法”之意蕴。  
    
  抱球桩  
    
  抱球桩又名矛盾桩,属于大成拳桩功中的技击桩。通过本桩的练习,可以获得丰富的拳劲。同时,本
桩又具有养生祛病、强身健体的效果,有志于技击的爱好者,当浑元桩有了一定基础,肢体能放松的情况
下,可以进行抱球桩的训练。身体强壮者也可直接站立本桩。  
  目的:  
  在站桩的过程中,通过正确的间架结构的定型,将周身大筋挑起,使骨骼发生生理性变化,从而出现
两手的强烈抱劲、双腿的合力和整体的弹性力,对自身的均整、松紧、虚实、含蓄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
锻炼。  
  动作要领:  
  以左脚在前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双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45~60度,左脚顺脚尖方向伸出,不
得小于一脚之长,两腿站成半丁半八字形,即所谓的“丁八步”,身体下坐,重心大部落于右脚,力量分配可
以为前三后七,前二后八,前一后九,左脚脚趾抓地,脚跟虚起,膝盖往前指,右大腿往里裹,前膝与后
胯形成斜面争裹,两臂环抱,十指分开,自然弯曲,掌心向内呈抱球状,前手高度在眉与嘴之间,右手与
胸同高,肘微下坠,两手十指相对,距离稍大于一尺,前手必须高于后手,两手构成一个斜面,鼻尖与左
手腕、前脚尖形成一条直线,两眼目光从左手腕关节部含蓄望出,身体稍向后靠,小腹松圆,挺胸拔背,
头直项竖,头部毛发如有细线上提之意(见图11、图12)。  
  站立本桩可意念两手抱着一个气球,两手梢节稍微用力,细心体会各关节的里抱外撑,不能让汽球破
裂,也不能让汽球飞走。还可有“重”的意想,意想下肢从小腿肚到足趾皆有沉重之感,这样练习桩功梢节紧
了,浑身大筋如皮筋般迅速被拉开撑起。  
  注意事项:  
  1、身体的含蓄是本桩的要点,好像整个人靠在一个弹簧绳上,保持发而未发之感,要发力时随时可
以发得出来,总保持得劲的状态。  
  2、习练本桩应左右交替,以防止畸形。  
  3、遵守浑元桩的一切注意事项。  
    
  浑元桩  
    
  目的:  
  浑元桩起点高,上功快,一开始就讲“抱元守一,独立守神”,通过锻炼,能达到祛病延年、强身健体的
效果;同时,本桩也是通往技击途径的基础桩,能够让肢体放松,去除拙力,出现本能活力,为今后练技
击桩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作要领: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重心落于两脚之间,两脚掌平行,十趾抓地,意感抓有海绵,可
用足趾用力抓捏一两下,有个意思就行。膝弯曲,臀下坐,膝盖不超过脚尖,两膝向上提,两脚往下踩,
但不可用力,此亦为桩功中的提顿。小腹松圆,身体正直,稍微往后靠,下颏微收,头往上领,好似头部
有细线上拉之意,两手徐徐上抬至高不过眉,低不过嘴处停住,两手环抱于前,指尖相对,腕关节有外挺
上提之意,腕部两大筋要挑起,手指尖可稍微用力,两手间距比头稍宽,离胸部一尺左右,肩部放松,肘
微下坠,即所谓的“沉肩坠肘”。两手十指撑开,略微弯曲,好似搂空气似的,不让空气从自己身前漏掉,同
时肘部要向左右撑住,身体含蓄,上下齿相扣,好似咬着一块橡胶皮,舌抵上腭,两眼平视前方,神光内
敛,心情平和,呼吸自然。  
  站立浑元桩全身肌肉要放松,一点力也不要用,要完全松下来,只用骨骼支撑着,筋逐渐地挑起来,
站得肩膀极松,两手好似被吊起来似的。这也是求得梢节重的一个关键。双脚可以意念各踩一条船,或骑
在一条长木头上,这样可迅速体会出夹劲,今后感觉两腿轻轻一夹就有夹劲,再加力还能夹便松下来了。
初学者站此桩有一定体会后即可马上转入大成技击桩的练习(见图13、图14)。
  
    注意事项:  
  1、站桩应尽量把桩架放低,尽量把练功时间延长。  
  2、脚腕手腕要带上点劲,即所谓的“四项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  
  3、脖子和腰一定要挺上劲,其具体要求是,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但没有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
种感觉,身体各部位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的大筋要是挺住了,抱重物
时是不会缩脖子的。  
  4、目光要含蓄,要做到神不外驰,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5、站桩期间和刚站完桩时不能说话,以免耗气。  
  6、站桩时有唾液要吞下,有痰要吐出来;收功时要将唾液吞下,如口腔干燥,搅动舌头,即可产生
唾液。  
  7、收功后双手应握拳,用拳背搓命门两侧肾的部位直至发热。  
    
  抓球桩  
    
  抓球桩是大成拳中极为重要的桩法之一,历来倍受识者珍视,绝不轻传。  
  大成拳一代宗师王选杰先生说过,抓球桩主要有助于技击,它和矛盾桩(抱球桩)、托宝贝桩(托婴桩)、
扶云桩配合在一起,才能练出实战中所需要的各种劲力和精神威力。  
  抓球桩能有效锻炼出大成拳中抓、拿、捋、带的手上功夫,还能使全身筋络开展、拉长、连接、增粗,
因为抓球桩的意念是两手抓两个铁球,开始意念抓汽球纸球,进而把意念变作抓木球,随着时日的延长,
内力的增强,即可意念抓铁球,这样能有效地锻炼出点紧身松的功夫。王选杰先生说过,要想练出点紧身
松的功夫,只有在站桩或摸劲之时,使根节尽量地放松,让梢节尽量地紧,有了点紧身松的功夫,梢节的
力量就沉重,杀伤力也极强,而且与对方搭手时能干脆利落的发放击打。  
  抓球桩还有一个优点,是矛盾桩所不具备的。有人站矛盾桩怀抱大山,或意念怀抱大树、大铁球等等,
往往只能练出一身拙力,一身僵劲,练得双重,呆滞,永远也发不出力来;而抓球桩意念抓铁球却不会僵
紧,双重。当然,练抓球桩也要循序渐进,其意念要随着功力的增长,循着按纸球→木球→铁球的锻炼规
迹来实施假借。  
  动作要领:  
  丁八步站立,后胯后拉里掖,前脚掌着地,足跟虚起,前膝前顶,后膝里裹,头顶项竖,臀部如坐高
椅,肩撑肘横,腕部稍下弯,五指舒展分开,掌心虚涵,虎口撑圆,双手如抓两球,身体似正非正,似斜
非斜。  
  每次可练功45分钟,每天2次。身体弱的练习者可以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时间,练任何桩法都
要左右式互换练习(见图15)。
  
  
大成拳推手要义 
王选杰 
  推手,又称揉手、搭手、打手。是中国武术所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八卦掌、太极拳、大成拳、鹤拳
等诸多拳法均有推手练习。大成拳推手是大成拳“七妙法门”之一,可以这么说,“力由站桩而得,由试而知,
由推手而懂”。这里所说的力不是简单的力的概念,而是特指大成拳之劲力。换句话说,不经过推手训练,
在实作中就不具备大成拳的本质特征。王芗斋先生说过:“搭断是一,搭断不二”,“执于推手,操拳必败,
离开推手,上乘拳法”。“推手是拳术的升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成拳是纯粹而典型的功夫拳,它的一
切都建立在“改造生理”之后“得力”的基础之上,推手这种功技合一的内容和形式亦不例外。  
  推手,按意图分为搭手和理手。  
  搭手,是指在推手中,双方可以训练出察觉对方虚实、强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也就是说,对
方的拳术素质在一接手之际便摸得一清二楚。在此种情况下,在松紧互为的变化中击败对手。不需双方手
上断开,即可产生技击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推手是放慢的实作。  
  理手,是指在推手中,通过双方两手臂的接触,来体验自身是否舒适得力,俗称是否“得劲”,力量是否
均整圆满,在运用中,是否能够把握主动,得机得势。如有不得劲之处,则通过这种训练进行纠正和改进。
这种训练,从实质上说,是双人试力。  
  从形式上说,推手有单推手、双推手,其中又包括定步推手、动步推手、自由步推手等多种。不管是
哪种推手都要体现大成拳练用原则,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成了为推手而推手的单纯推手而与技击脱离关系。
或者表面上与技击有关(如在推手中使用摔跤、断点等法),实际上与大成拳技击素质无关,这些都应该
在训练中加以避免。  
    
  一、推手要领  
    
  1、守中用中,间架得当  
  “守中用中”是大成拳体用中应贯彻始终的重要原则,推手亦当遵守。所谓“守中”,就是护住自身之中线,
使之不被对方所攻击,中线即人体前面正中之部位,亦即中医经络之中“任脉”位置。一方面,中线皆为要害
部位;另一方面,人体的重心通过了任脉所在的矢状切面。故而控制了任脉,也就控制了对方的重心,这
样就能控制对方,或打或放皆由己定。守护己方中线即为守中,控制对方中线即为“用中”。在推手时要注意
时刻做到“守中用中”,这就需要一定的功夫和间架,结构要合理。即双手不论做何动作,总有一手护住自身
中线,同时控制对方中线。与站桩、试力要领近似,要求“腋半虚,臂半圆”,肩撑肘横,头顶项竖,胸窝含
蓄,小腹常圆,双手均不能低垂或闲置。  
  2、精神含蓄,力若牵牛  
  含蓄是大成拳体用之重要原则。含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要含蓄;二是劲力要含蓄;当然,
目光也要含蓄。所谓含蓄,是指无论精神还是力量能发不发,能放不放,保持住这个态势。大家在《动物
世界》中看到狮子老虎之类猛兽,在扑食猎物时瞬间的骇人状态就是“含蓄”。王芗斋先生说:“神不外溢,
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此即含蓄之奥。在推手时,不要把控制对方中线理解成指向对方,而是
精神及力量要有回收之意,要做到力若牵牛,才能控制住对方重心。这一点目前大多数大成拳练习者都理
解有误。  
  3、身形中正,肩胯灵活  
  推手时要求立身中正,即拳经所谓“尾闾中正”。“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脊柱是人体枢纽之所在,
只有尾闾中正,才能不失重心,放人发力时才能做到“力由脊发”。要注意胸窝微有含蓄,但切忌低头猫腰,
左歪右斜。所谓“低头猫腰,其艺不高”,其原因就是失去了上下抻拔枢纽之力。也只有立身中正,头顶项竖,
才能精神放纵,气势袭人。  
  大成拳推手与太极拳不同,不但不要求,而且要尽力避免腰部单独拧转。因为那样很难护住自身中线,
自己力量易向外侧无用方向偏斜,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同时也难于控制对方中线,违反了“守中用中”之原
则。大成拳推手要求肩胯同动,活若机轮,用自身的柔化之力及重心的改变来化解对方的力量,这就要求
肩胯灵活,使自身形成一动无不动的整体运动,不丢不顶,力量无过无不及。  
  4、点紧身松,我独知人  
  所谓“点”,就是在推手或断手时,自身与对方相接触的部位。在推手时多用自己的小臂与对方的小臂相
接触。推手时只有点紧,才能叫僵对手,才能控制对方,使对方像一根拐杖一样托着自己,同时体会对方
之力量大小及方向变化。若点上放松,则上述目的难以达到,若无限放松,则与断开无异,且造成推手训
练出的能力和拳学素质无法应用。因此,点上松是错误的,不可取的。在做到点紧的同时还要做到身松,
只有身松,自身才能变化,才能发力,从而做到打对方的劲。即自身力量之变化总在敌先,拳谱谓之“人不
知我,我独知人”。
    5、不丢不顶,沾粘连随  
  所谓“不丢”,就是在推手时不要丢开对方不管,自己撤回手臂,或松软无力,要保持适当的掤劲。“不
顶”,就是不要顶住对方,不让对方进入,使双方处于“顶牛”状态。而是在撑住对方的同时大胆的把对方放
进来,但又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推手过程中,只有做到不丢不顶,才能随时感知对方的劲力及变化,并
随时控制对手,打击对手。  
  6、重在功夫,技术其次  
  大成拳之推手重在功夫。即在站桩、摸劲上下一番大功夫。在刚进入推手训练之初,要重在单推手,
单推手练好了,双推手稍加熟练即成高手。而单推手则重在“打重轮”的功夫。通过“打重轮”的艰苦练习,才
能练出“头沉把轻”、“棉里裹铁”的功夫。当然这应是建立在站桩得力的基础之上的。  
    
  二、推手的三种境界  
    
  1、小乘的推手  
  小乘的推手,亦即推手的入门阶段。在此阶段,首先要明了推手之路线及自身之间架配备,和身体各
个部位要领的掌握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渐体会对方力量的变化,并能用自身柔化之力化对方的劲,在运
动中保持自身间架及均整之力。这一阶段应单纯练习单推手。  
  2、中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应保持上一阶段的训练成果,在此基础上体会如何控制对方,但不放人,即“定人”训练。在此
阶段应加入加大双推手的练习。  
  3、大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主要训练目的是体会沾粘连随的内在力量,并做到随时随地得机得势,大成拳谓之“舒适得
力”或“得劲”。要随时调整重心,破坏对方重心,造成自己得劲而对方不得劲,在此基础上夺位放人。  
  4、上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练习者已达“听劲”灵敏,有感皆应,力量不空亡,一触即爆发,发力无断续。  
  5、最上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练习者毋须考虑别的因素,已达“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之境。即一触即放人于丈外,把
握胜利的必然性。  
    
  三、注意事项  
    
  1、练习时应注意肩胯带动小臂,避免腰部单独扭动。2、在双推手中,应特别注意单双重的问题。
切忌双手用力平均,力量不分虚实。拳学术语称之“双重”。一旦出现双重,双手就失去变化,灵敏度降低,
难以控制对方。重心放在两脚之间,叫“双重”。两脚双重,步法必死,身法必滞,而且也发不出浑元整体之
力。手与脚用力在一条线上,大成拳术语叫“单重”。单重容易产生偏面之力,力量不能圆满均整,易被对方
控制。  
  3、以上所述单双重,并非只体现在双推手之中,它在站桩和单推手之中也存在,是必须解决及重视
的问题。  
  4、在推手训练过程中,有的人因不易掌握要领而以体力补充;有的人则以摔跤等技术相补充。这些
都是错误的做法,虽能掩盖其不足,或一时取得小胜小效,但绝难走向拳学正轨,终难达“推断不二,搭手
放人”之境。  
    
  四、身体各部位要领  
    
  1、头  
  要做到“头顶项竖”“顶头悬”,“头直目正”。好似头部把全身吊起似的。  
  2、肩  
  要做到“肩撑肘横”,只有肩撑,腋若容球,才能形成自身间架“腋半虚,臂半圆”,则上肢筋络宜开展,
同时要避免肩部僵死,双肩要松活。这样,气血和力量则可直达梢节,练出“把轻头沉”之功。  
  3、肘  
  在推手练习中,要求撑住对方向自身回来时,肘要横,要撑。这样力量方能圆满,保持间架。而在推
向对方或放人之时,则要求垂肘与肩配合起来。要做到蓄力时肩撑肘横,发力时沉肩坠肘。这一点,世人
多有不知,而流入片面之途。  
  4、手  
  在推手过程中,手要半握拳,切忌用力握死,这样在技击时伸掌握拳或放或打极易相机而动。  
  5、胯  
  推手时要紧胯,只有紧胯才能使上身更好地得以放松,全身松紧得当,有松有紧,产生惊弹之力。  
  6、膝  
  双膝微曲,前膝似有上提之意。  
  7、足  
  在定步推手中,双足一定要稳固(但重心依然变化)。在活步推手中,足的要领与“摩擦步”相同,动则
若兜泥,静则趾抓地。
  
    8、脊  
  脊柱为人体之枢纽,上下抻拔之力不能失,只有“尾闾中正”,才能产生弹力,气贯周身。最终做到力由
脊发。  
  9、胸  
  胸部放松,空胸下气,使肺活量增大,同时胸窝要微含,这样才能发出整体之力。  
  10、腹  
  腹部要充实,通过训练,自然达到逆腹式呼吸,但不可造作,小腹应常圆,发力时要实腹。  
  11、身  
  推手时立身要中正,八面支撑,六面得力,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两头动中间攻,牵一发而动全
身。  
  12、眼  
  双眼要含蓄,目光要冷静。双目不可游移弋慌乱,亦不可目露凶光。在发力放人的一瞬间,精光外露,
方可慑人心神,这在拳学上叫“收放”之法。  
  13、耳  
  要做到“敛神听微雨”,因为只有听,心才能静下来,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训练及技击。  
    
  五、单推手具体练法  
    
  从前述可知,推手训练重在单推手。  
  1、定步单推手  
  甲乙双方以技击桩之步法站立,双方以右小臂相搭,由左向右缓慢的弧形运动,不可忽快忽慢,力量
要匀,不可忽大忽小。推手时两手半握拳,左手护住自己的下颏部位。练习时要牢记前述要领、原则及注
意事项。此为右式,左式与此相反,要领相同。  
  2、动步单推手  
  其要领大体与定步推手相同,同样以右式为例。甲乙双方以站桩步法站好,右小臂相搭。在推手时以
半鸡形步作相应的配合。也就是说,手往前去时,不仅要做缓慢的弧形运动,还要以左脚为动力,右脚略
往前划动,左脚立即跟上,两脚间距要始终保持一致。动步时要稳当自如,以辅助肩胯带动小臂。手往回
撤时要有外撑的力量,同时以前脚为支点,后脚略向后滑,前脚随即后撤,以配合完成手上运动,达到上
下齐到。要注意动步距离不得超过手的活动范围。  
  3、自由步单推手  
  要领与动步单推手相同,但所用步法不限于半鸡形步,摩擦步、三角步、圈步和划步均可使用,但上
下要齐到,全身齐动。以步法辅助肩胯带动小臂,将对方中线始终控制在自己手上,进步要攻击对方中线,
退步要威胁对方中线,做到“制人而不制于人”。左右两式的原则及其要领尽皆相同。
  
  大成拳形意 
李康    李健 
    
  一、形与意  
    
  大成拳的锻炼包括了形、神、意、气、力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它不拘泥于一招一式的演习和套路的串
联,而注重自身良能(先天)的发掘和运动能力(后天)的培养。  
  所以,每位大成拳演练者、探索者,都要切实注意体认练习的过程,不要只盯着结果。  
  形与意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这对矛盾解决好了,练大成拳定能“百日一小成,千日一大成”。  
  形与意的问题,历代名家都非常重视,大成拳的母拳以之为名,就充分说明了其重要性。犹忆芗老早
年得意弟子赵道新先生曾云:“一些人讲究形骸成癖,一些人追求意念成疯。前者被三节、四梢、五形、六
合……捆成了五花大绑,后者则躲到幽处独享精神激战。”出现这种错误,就在于习拳者没有把握好形与意
之间的关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  
  对于这个过程,前人虽多有述及,但语焉不详。下面特作具体介绍,以增强大家对锻炼过程系统性和
预见性的把握,防止以偏概全,久习无功现象的发生。  
  就形与意来说,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锻炼阶段。  
  1、无形无意:指初习拳和不习拳者,既不知拳形,更谈不上拳意。  
  2、有形无意:习拳者经明师授以真传,主要是摆架子,掌握正确的桩架、动作。实践证明,这一关
至为重要。大成拳讲究掖胯、挺腰、足跷、腕挺等等,要努力一个劲一个劲的练出来,最后在一个桩或一
个动作中全体现出来,最后形成整体劲,浑元力。现在大部分意拳或大成拳爱好者,往往直接跨过了这一
关而流入意幻之虚。  
  3、有形有意:在形的物质基础上,可产生正确的意感(意自形生),这时可适当的加强意念,利用人
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来练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达真正的“形与意合”,有的前辈
称之为“站出神了”。  
  4、得意忘形:习拳者对自身运动能力的把握和良能的开发已达较高程度,只要脑子一想,身上就有
了。因为自身筋骨、气血、肌腱、神经、脏腑、大脑等都已得到充分的协调训练。虽然是“但求意神足,不
求形骸似(王芗斋语)”,但自然是“筋含劲力骨存神”。现在很多人一上来就追求这一层次,只能是枉费心
机,水中捞月。  
  5、无形无意:可从三方面讲,从发力方面来说,习拳者可以作到微动发力;从技击方面讲,习拳者
可以作到推断不分;从反应方面讲,习拳者可以作到有感即应。《大成拳论》称之为“空灵”化境。前人云:“拳
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亦指此而言。  
  从表面看去,对形与意的理解、体认和把握经过了五个层次。从本质上看,其过程只是无形无意→有
形有意→无形无意。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会出现第一阶段的某一特征,但二
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其拳学水平实有云泥之别。拳学进步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  
    
  二、不练不得,不练自得与练而不得  
    
  练大成拳要懂得这个道理。有些东西不加练习就得不到,有些东西不去练习而自然得到,有些东西练
了反而无所得。  
  现举例说明之。梢节要练,四梢都要练,指要练(挑、抓、撑、争等),腕要练(四腕挺劲力自实),
小臂要练,趾要练(顶挺等),小腿要练,肘以后,肩胯不能练,想都不能去想。大成拳讲肩胯,要作到肩
撑肘横,肩沉中有撑,肘坠中有横。但有些人练拳不是耸肩就是压肩,越练肩,越是错谬百出,这就是违
背了“不练自得与练而不得”的规律。实践证明,只要桩架大体正确,注意四梢,时间一长,肩部自然达到舒
适得力的正确状态。  
  另外,在站桩和试力时,要练向上的劲,千万别练向下的劲。向上的劲包括头向上顶劲、腕子向上提
劲、腰向上挺劲。经过一段时间苦练,松紧得当之后,胯部自然下坐,从而形成上下争力。所以,习拳时
胯部下坐不能去专门练习。一语概之,向上的劲不练不得,向下的劲不练自得,若故意专练向下的劲,可
能什么也得不到。  
  上述两例,关键是告诉大家要弄通这个道理,用以指导习拳,努力探讨习拳要练什么?什么能练?什
么不能练?什么要努力去练?什么是水到渠成,练而不得。了解并运用了上述规律,能避免“倒果为因”的现
象发生,从而找到练功的目标和重心,以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习拳效果。
  
大成拳实作 
王红宇 
  很多人把实作断手视为寻常之举,更有人大谈某武术家在打斗中把对方的牙打掉了三五颗。其实,这
在拳术层次中水平是相当低的,有功夫出拳接触对手体重能追出的人,被击中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偶见双方因琐事在街头发生争斗,一方以拳掌抡击对方头部,对方亦不过口鼻出血而已。  
  能把断手做漂亮的人太少了。有幸与高手试试,或目睹一次便会眼界大开。然而真正享有大名的武术
家是绝不会轻易与人比试的。很多上了年纪的有名拳师,在年轻人找上门来要求比试时,往往以身体早不
如昔,因病已退出拳界多年为借口来婉言拒绝。倘若有熟人带着进行友好的所谓听听劲尚可,如果不明来
意,又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时的老拳师出手会使尽平生之力,为捍卫半生的荣誉,凭着丰富的经验,原地
不动的三两下发力绝对相当重,因为他在撕扯中只有两三下的机会(这里所指的拳师,是真正掌握拳术整
体性的人,那些摇头晃脑大谈拳理而从不起身小试身手的人不列于此)。另外,同名气很大的武术家当众
比试,绝无小说中所谓听劲一笑即分胜负或点到为止之说,当是举手不让步,抬腿不留情的。  
  一日,我的一位练了近三十年八卦掌的朋友神秘地对我说:“当年我师父讲,程庭华与人比武一招塌掌,
打在对方肋骨上,对手当场口吐鲜血,功夫真是太深了。”我真是哭笑不得,此绝对外行杜撰,不知此友是
吹捧老先生呢!还是在糟踏中国武术。像程庭华那样的武学大师,连芗老都有“余幼年时曾与程庭华先生晤,
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之感悟。何况程老先生那样的好功夫,一旦接触
就会夺了对方的位。从没听谁讲过芗老与人比试时给谁一记栽拳或圈锤的,如果那样,老生先晚年绝对放
不了人。拳谱曰:“所谓力者,天然涨成,其效用随年龄疾病而增减。所称劲者则不然,由于多年苦练而成,
其效用不因年事疾病而减退。”  
  有相当多的人是不适合做实作断手的,练功多年却在打斗中输给常人所说的“掼打”,这是功夫练错了,
老师讲得太少了。当然,精神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断手中有很多常人想象不到的情况发生。有的人功
夫很好,但也极有可能在徒手搏击中遭受惨败。  
  欲在实作断手中取得胜利,先要在平时下大功夫练功,见到的手要多,才有可能在实战中少受伤。各
门派的好手(黑手)太多了,你没有那“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功夫就先要见得多。  
  有的人是文字上悟了,这不是真明白,有的人是在实际打斗中悟了。比如说让他守住中线,他就是不
注意,也明白不了。中线为人体之重心所在,技击实作中丢掉中心,失去重心,就等于失败。在实战中对
方被击,鼻子出血了,下次不用说也就知道守住中线了。那就要在站桩中真正体会出自身的“中”,方才可以
明白控制对方的中线。在实战中要做到连——不间断,爆炸无断续,身上劲的转换变化;严——间架防护,
身如弓弩,蓄势待发;准——力量变化,有准确攻击对方之重心;重——有份量,接触对方有身体奔里追
的劲。  
  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平时练得不错,还没跟人家比心里就怕了,这就已经输了大半。功夫
真正练对了,身体有连通性,有拳术的真劲,遇到对手时会很轻松,感觉对方很弱,身体同薄纸一样,一
捅就破了,根本不会构成威胁。草原上的狮子,有的睡觉时四脚朝天,天生就是吃人的,谁敢吃它呀!  
  大成拳实作技击要有感皆应,头欲撞人,手要击人,足要踢人,步要过人,神要逼人,气势要袭人,
手足齐动,全身一动无有不动,手、肘、肩、胯、膝,无处不贴人,整体配备,协调变化。人们见过不少
练大成拳的,但真正懂拳的人太少了,真正的大成拳技击就是直取,高水平没有什么路线招法形式、闪展
腾挪,全看对手出劲接触之间,撕扯变化击出对手。下面就进一步谈谈实作技击。  
    
  一、关于手不空出,力不空回  
    
  拳术接触对手时,劲要透进去,好像自己的拳或掌是铁,而对方是吸铁石,我一接触对方便贴着对方
走。如果进击时一下没击倒对方或被对方格挡,此时不可以抽手,撕扯上运用刁、锉、勾、叉、挣、拧、
扯等身体变劲再次进去,即使回手也要抓着东西回来。倘若出拳后又迅速收回,既费体力又没有任何意义,
实与拳击无异。似此徒手搏击,再快的点击又有何用。再者,若遇高手,出去的拳是根本抽不回来的。这
只有在徒手搏斗中真正拼过命的人才最清楚。  
    
  二、关于戴拳套与徒手  
    
  练习传统拳术不提倡多戴拳套对抗,在桩中摸出手与身体的变劲,在推手中摸出控制撕扯变劲,戴上
拳套比划拳会很别扭,拳劲也无法发挥,戴拳套打惯了,徒手做时就没有一两下击倒对手的意识。徒手比
拳不可疏忽大意,头脑和动作要清楚,很多人欲打击前先攒劲,应该越想打越放松。  
  开始练习徒手打,可以在攻击对手时抡身不抡胳膊,肩胯摆动,中轴不要动,身上摆,手不摆,胯奔
回收,不论对手怎么抡,你只管直步前上,半步直着走也可以,靠身上的劲走当中进攻对手。要把自身松
紧配合节奏掌握好,在击中对手时身体整个一挺,手奔外送,落在对方身上是一个节拍。  
    
  三、关于踢法  
    
  踢法进攻有很多弊病,抬腿进攻的刹那间身体重心不稳,此时就怕对方冲撞我之中线。俗话说:“抬腿
半边空,抬腿就怕虎扑子。”运用踢法时要遵循明拳暗腿的原则。上手必须控制压迫住对方,在对整体吃劲
无法变化时才能借助敌上手之力运用踢法,此乃明拳暗腿。用脚要巧妙,拳脚穿插,对手跑时踢是最佳的
时机,踢完即刻拳上去,踢完再调整进攻来不及。  
  另外,踢法的运用必须遵循上领下随,下动上领的原则。发力伸腿的劲来源于全身的整体配合,光凭
腿的力量,好比空中楼阁。平时可以坐着奔起踢,或单腿悠着踢,膝盖放松,脚脖子挺上劲,会感觉份量
极重。 
    四、关于“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鼓荡是拳学中深层次的概念,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它是习拳者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种感觉,简单的说
就是两个“劲”的连接。两个“劲”的连接不等于外形两个动作的连接,内在的拳“劲”要比外形动作快得多,一
个动作可以做出多个“劲”。比如外形一个崩拳,内在“劲”可以有两个三个或更多,所谓的“挑打”、“按打”、“挂
打”,指的都是接触上“劲”的转换,或者外形不动都可以打出几个“劲”,两个劲连接得非常自然顺畅,可以做
几个发力,就是鼓荡,无数个“劲”的连接转换,其实就是两个“劲”的连接转换,只要两个“劲”的连接做好了,
多个劲的连接也就能做好,这时就可以称为“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形意拳所讲的起是横,落
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就是这个意思。要想体会出“鼓荡”,必须先做到全身筋骨能全天候挑撑起
来,肌肉有如惊蛇之状态,才能体会出鼓荡的感觉。  
    
  五、关于均整与“一触即发”  
    
  均整就是把人体的各部位锻炼成一个整体,就是把人体的头、两臂两腿、躯干等,通过科学的方法锻
炼为一个整体。  
  从外部看,人体是由头和两臂两腿及躯干组成;从内部看,则由筋、骨、肉(肌肉)、血(气血)组成。
习练者通过站桩、摸劲、推手等方法,可以全面锻炼筋骨气血。只要训练得法,久而久之,即可练出内部
一体的大成拳;通过严格正确的桩法练习,可使人筋骨挑撑起来,肌肉有效地放松下来,从而使气血灌溉
人体梢节,只有气血灌溉到梢节,方能得到全面正确有效的锻炼。  
  有人认为,整体锻炼是全身肌肉的锻炼,把人体各部位肌肉都练到了,就称为整体的锻炼。这是错误
的,不符合中国拳学思想。老祖宗们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的筋、骨、气、血的锻炼方法,是祖
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可以说,练习大成拳就是继承传统文化。  
  “一触即发”是人们的一种自卫本能,当你练到筋骨可以全天候的挑撑起来,肌肉锻炼得有如惊蛇,即具
备了一触即发的能力。这是真正的自然力,是身体各部位遇到阻力时自然发出的力。  
    
  六、关于实作中的“精神要真”  
    
  恩师选杰先生讲:“只有在精神上的一往无前,没有任何可负担的条件下,再配以拳技和力量,方可使
自身达到神勇之境也!”较技者首重精神,技击实作都是在精神要真的基础上来谈的,没有精神就无从谈技
击。但精神不是万能的,学拳之人万不能觉得精神的重要而一味求“玄”论“神”而忽视实力的练习。只有精神
加物质,才是完整的。芗老在拳论中讲:“技击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须
抱定肯、忍、狠、谨、稳、准六字诀要,且与对方抱有同死之决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
其死,方可击之,其决心如此,自无不胜。”  
    
  七、关于拳术中的叫人  
    
  在推手和断手中,可以刹那间把对手叫整叫僵,叫他动作有一定方向时正好出击。可以说,让对方精
神、力量、体位、重心出尖和有点不平衡正在找平衡时,正是你发力的时候。如果对方已经不平衡奔前栽
了,你又给摆正了,等对方摆正了你再放,两人就顶上了,做在二上,劲没连续性。下面介绍三种叫人法。  
  精神叫人。精神出尖等于叫对方精神力量有出尖。我们从开始练习大成拳就经过严格的含蓄锻炼,无
论精神眼光,也无论周身肌肉骨骼,都应养成一种含蓄的习惯,从而在与对方照面时,会从精神上给对手
一种压迫感,犹如狮子扑猎物前的瞬间含蓄状态。使敌未曾与我接手,便从心理上先输了一筹。  
  动作叫人。通过常年站桩、摸劲和推断手的练习,使自身的动作非常的整合,相当的协调。使对方感
觉我动作起来相当高大威猛,给对方一种压迫感。  
  劲叫人。叫对方的力量有一定的方向。敌我双方搭手接触的一瞬间,我利用点重身松,把体重瞬间压
迫在对方身上,这时除了水平较高的对手,一般都会被整体叫僵,这便是我发力击敌之最佳时机。  
  上述三种叫人之法皆是在自身具备很大功夫的人才能做得出来。
  
大成拳试力 
王红宇 
  “试力”又称之为“摸劲”、“找劲”,是大成拳七步功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芗斋老人曾说:“此项
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由此可见,其在大成拳系列功法训练中的重要性。“试力”是
在桩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在静止不动的站桩状态求出了力(内劲)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项训练。在
此所指的力,主要指筋骨之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筋骨主要起着连接和支撑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主要靠
筋骨的力量才得以站立和行走,四肢才能屈伸。站桩是通过间架的定型,从而达到全身筋骨起生理性变化
而出现的拳术之力。此时身体已逐渐变整,能慢慢体会到桩功的愉快。笔者在随王先生习练大成拳期间,
是在一年之后方得先生传授大成拳试力之法的。  
  观当今大成拳界,刚开始站桩就进行试力练习,很多练习者居然能感觉到空气的阻力,还与大气溶为
一体,其实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在意念的诱导之下的肌肤敏感而已,找一个从不练功的人随便在空中划动,
也能划出空气的阻力来,但身体内在的筋骨并没有发生生理性的变化,也没有产生拳术的力量,力从何而
试?再试也不过是耍动两个胳膊。如此练习,简直是本末倒置,形同枯井取水。其实,芗斋老人在《大成
拳论》中已明确指出:“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后,则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
习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在此所谓的基础,是指通过站桩而使自身发生生理性
变化而产生的拳术之“力”。  
  然而,当今社会浮华喧嚣,名利诱人,吸引人们的活动日益增多,已没有多少人能静得下心来站桩了。
况且信息社会,工作效率提高,大家都想着速成,希望仨两月,甚或三两日,就能搭手飞人,但对于大成
拳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  
  站桩是在静止的状态下通过间架结构的定型,达到改变体内肌肉、筋腱、骨胳等的生理结构,从而产
生内家拳的力。也就是所说的“内劲”。“试力”则是在动的状态中体认各种力的运用。“试力”即是运动的桩功,
一切都遵循桩功的要领。“试力”与站桩相辅相成。可以说,站桩是大成拳的基础,它贯穿于大成拳的系列功
法之中,是通往技击高级境界的唯一途径。“试力”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大成拳桩功修炼所达到的层次不同,所以造成各阶段的试力训练也有所不同。具体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找整体的大的协调感。求身体各部(头、手、肩、腰、胯、腿、脚等)的配合,把
动作做顺。刚开始时可能不大自然,要慢慢的去体会,时间长了自然也就顺了。不要一上手即求细微的变
化,那样将会陷入局部。  
  此时要求身体身然放松,不得使用拙力、蛮力,同时又要做到松而不懈,有力而不用力,不用力而力
自生,做到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注意形不能破体,力不能出尖。此阶段属于炼形的阶段,动作要舒
适大方,缓慢均匀。由于有了桩功的基础,身体已逐渐的变整,已能感觉到力的存在,只需很短时间即能
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  
  第二阶段:在外形做顺了的前提下,可以体会控制放人及双臂间的沉、托、分、闭等各种劲力,这一
阶段的试力也还是形体上的动作,运动当中虚点太多,力还显于外形。要求练习者在肢体运动的同时要有
向相反方向的意念。即双手在前推的同时要有回拉的意念,左右和上下也同此原理,这样才能练出深厚的
内劲,在今后的推手中方能听得住对方点上的“劲”,可以极快的感觉出对方点上劲的变化,而不被对方所乘;
如对方突然断点偷袭或滑点,还要体会出今后在推断手中控制对方,再做动作打击对方的能力。例如欲偏
对方,可先回拉,使对方重心不稳再偏,要把对方整体问动了,否则偏过去对方也会撞进来。再如欲挂对
方,先用身体带动手臂手腕回挂对方,对方若往回急拉,重心不稳或往后以僵劲抗之,此时上步发放,将
我之力与对方之力相合,定能放得干净利落。  
  第三阶段:在经过了上一阶段的训练之后,即可进入本阶段的训练。能进入本阶段的训练,即可以说
自身的功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层次。上一阶段的试力,要求在形体连续的情况下做出力来,而本阶段在形
体上可能令观者觉得是断续的,但它是由一连串的细微发力所组成,无论哪一个位置碰上都是实点发力。
即所谓的“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反之,连绵不断的外形可能什么都没得。  
  这时的试力则应细心体会身体能不能动,能不能发出力来,发力是否能得劲,能动再动一下,身体要
保持高度放松的含蓄状态,犹如拉满弓的箭一样,体会在运动中的含蓄之势。  
  在初级推手时,往往一个动作给对方偏动了,只需要再给一下就能把对方扔出去。然而,动作就是跟
不上,做不出来,只有再调整自身。但此时对方也调整过来了。这是因为自身没有养成含蓄的习惯状态,
所发的力是单向的,没有在试力中体会出点上的细微发力。  
  第四阶段:在上一阶段的试力过程中能体会到身体各部位细微发力的情况下,可进行本阶段的训练。
本阶段主要体会整体的配合。由于桩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身体各部位已能细微发力,此时就应该
体会身体的每个部位一动,其它部位是否都能配合,各骨骼关节肌肉等是否都能同时相挣发力,要有牵一
发而动全身之感。刚上手时可以先体会一两个劲,等熟练以后再慢慢加劲,随着桩功功夫的提高,逐渐就
能体会出全身骨骼关节肌肉都能很好的配合,身体会因外部环境的需要而同时出现各种劲力,再通过站桩
的强化训练,在试力时渐渐地能感觉到头、手、肩、腰、胯、腿、足等在运动中能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
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  
  有了相当的认识之后,进一步可以体会空气的阻力,可意念全身毛发都竖了起来,体会身体与空气的
摩擦阻力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感觉身体被空气紧紧裹住,固定起来,不用力根本动不了,用力
即用能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就行,此时用力就是发力的开始,动即是发力,一搭手试技才能感觉到自身各部
位都能发力,一动而无有不动。随着练功的深入,即会出现芗斋老人所说的“全身毛孔无不有穿堂风往返之
感”。这种真实的感觉到了身上,才真正的是妙不可言,其乐无穷,也正是达到了拳论中所讲的“周身无点不
弹簧,炸力无断续”。至此,即可进一步研究技击之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