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进解题教学,减少学习疑难

 luhuwu 2011-08-18
改进解题教学,减少学习疑难
【专题名称】高中数学教与学
【专 题 号】G312
【复印期号】2011年03期
【原文出处】《中学数学》(武汉)2010年11上期第3~5页
【作者简介】杨飞,重庆南开中学(400030)。
【关 键 词】EEUU


    数学教育是以教会学生解答数学问题为重要目标,数学教育离不开数学解题教学。然而,提高教师的解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是提高教师的解题能力。一些知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专家也重视解题研究,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和《数学的发现》是数学解题学名著,对怎样解题给出了精彩论述。但是,很多中学教师不重视解题研究,一些教学论文中的数学实例的解答方法非常笨拙,给学生学习制造困难。面对教学中的这些疑难,有的教师埋怨学生笨,有的老师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寻找原因,把原因归咎于课程设置、知识呈现以及学习心理等层面,对自己的解题教学方法缺乏反思。笔者认为落后的解题教学会给学生制造学习障碍,良好的解题教学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疑难。
    1.落后的解题教学会给学生制造障碍
    文[1]提出一个问题:已知x∈[-1,1]时,G312V336.jpg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作者调查所教的两个班,发现此题难度系数为0.21。对于这个疑难问题成因,作者从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解题方法和学习过程等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在“从解题方法的角度分析”中作者这样写到:“……要清楚这类问题对很多学生而言是个巨大挑战,在处理时切不可‘滑过’,而是要‘循序渐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要引导学生把如下解题原理理解透。”最后作者重点阐述了“为什么要数形结合?”“为什么要分类讨论?”这两个问题。
    作者采取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解题教学方法,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和逻辑分类思想,给教育研究者的感觉是分类全面,既传授了知识又渗透了数学思想,有广度、有厚度,应该称为“优秀教学方法”。但是,这样的文章给教学一线的数学老师感受是“荒唐可笑”,一定会质问:
    (1)此问题一定要分类讨论吗?
    作者认为“该问题的对称轴与给定区间的位置关系不确定,需要对对称轴的不同情形进行分类讨论。”我们想:这个问题不是探究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而是探究函数的最小值,凭什么要去讨论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这个问题不分类真的就不能解答吗?显然,这是对解题缺乏研究的人的观点。
    (2)此问题一定要数形结合吗?
    作者认为“函数的最值对应的图象特征是图象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求二次函数在区间上最值,利用数形结合就会显得直观,非常有利于高效地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利用数形结合解题确实直观,但未必高效。因为作图本身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况且此题容易知道最小值不是区间端点就是抛物线顶点,既然知道最小值的位置,还采取数形结合来直观描述,这是画蛇添足,绝对不可能提高解题效率。
    (3)按二次函数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学困生能想到吗?即使想到分类,学生能全面考虑对称轴在区间左边、区间右边、区间中间这三种情形吗?采取数形结合,作图、观察、求函数最值,这一系列问题,加上冗长的解答篇幅,中差生和学困生有没有心理压力?优秀学生面对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解答,能坚持听下去吗?
    下面给出一种简单解答。
    G312V337.jpg
    这样解答的优点是:
    (1)当x∈[-1,1]时,f(x)>0恒成立,等价于G312V338.jpg,学生容易理解,如果学困生不能理解,可以这样举例说明:某班数学考试成绩>60恒成立,等价于某班数学考试成绩最低分>60。贴近生活,浅显明了,即使学困生也不会有障碍。
    (2)二次函数f(x)在[-1,1]区间上的最小值不是端点就是顶点,所以G312V339.jpg也容易理解,如果学困生不能理解,再作草图说明,绝对不会形成思维障碍。
    (3)所有恒成立问题都可以类似转化为G312V340.jpg,这种解法是通法,可以达到解一题通一片的效果。
    此问题本是一个简单问题,由于教师落后的解题教学,使问题的难度系数达到0.21,这种疑难问题,与课程设置和学习心理毫无关系,完全是教师人为制造的困难。
    2.良好的解题教学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疑难
    二次函数根的分布问题是中学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便于学生学习,老师通常将问题分类细化,数形结合,逐个讲解以下七种情形的充要条件,最后要求学生牢记。
    令G312V341.jpg(a>0),方程f(x)=0的两根为G312V342.jpg
    (1)在(m,n)内有且仅有一个根的充要条件;
    (2)在(m,n)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的充要条件;
    (3)两个根都大于m的充要条件;
    (4)两个根都小于m的充要条件;
    (5)一个根小于m,另一个根大于m的充要条件;
    (6)一个根小于m,另一个根大于n的充要条件;
    (7)一个根在(m,n)内,另一个根在(p,q)内的充要条件。
    以上解题教学方法在中学教学中非常普遍,网络和杂志上的论述屡见不鲜。这种解题教学方法。从分类角度看,全面细致。从数学教育角度看,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和逻辑分类思想。很象一种优秀的解题教学方法。但是,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发现:
    (1)从图形上观察出充要条件是否正确,在数学上有理论依据吗?学生如何判断是充要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2)学生真的能牢记七种情形的充要条件吗?一个月或者一年后,学生还能记住吗?各种情形怎么记忆才能不混淆?
    (3)即使学生能牢记七种情形的充要条件,他们是否真的能理解和灵活运用?出现其他情形该如何转化呢?例如,在(m,n)内有根就不属于以上七种情形。
    教学中发现很多优秀学生问:“有些情形不考虑判别式,有些情形要考虑判别式,有些情形不考虑对称轴,有些情形要考虑对称轴。我们如何判定对称轴和判别式的取舍?”于是老师又补充,根的分布问题主要从三个角度思考:第一,考虑端点函数值的符号;第二,考虑对称轴的位置;第三,考虑判别式的取舍。有些老师讲得更细致,通过图象左右平移来考虑是否需要对称轴,通过图象上下平移来考虑是否需要判别式。结果学生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忘记了。可见,上述解题教学方法不便于学生学习,此问题确实是一个教学难题。
    下面将此解题教学方法改进如下。
    根的存在性定理:已知函数f(x)在[a,b]上连续,如果f(a)f(b)<0,则方程f(x)=0在[a,b]上至少存在一个根。
    推论1 函数G312V341.jpg,若f(m)f(n)≠0,那么方程f(x)=0在(m,n)上有且仅有一个根的充要条件是f(m)f(n)<0。
    教学中重点讲解根的存在性定理和推论1,最后教学生把根的各种分布情形转化为推论1。
    这种解题教学的优点是:
    (1)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记忆量,便利于学生持久记忆。
    (2)此方法不仅给出解答的理论依据——根的存在性定理,而且所有情形都可以转化为推论1,体现各种情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举例说明:
    G312V343.jpg
    对于此问题的解答,传统教学方法都是牢记模型,分类求解。由于情形太多,不利于学生持久记忆,使问题成为一个难以突破的教学难题。但是,通过解题教学方法的改进,大大减少了记忆量,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还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提高了学习效率。
    3.提高教师解题教学能力的途径
    3.1 强化数学功底,提高解题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解答很多数学问题,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数学难题,如果教师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失去了“解惑”的能力,也不可能具备高超的解题教学能力。要解答教学中的数学难题,依靠教育学和心理学是不可能的,教师必须强化自己的数学功底,提高解题能力。提高解题能力常见方法是:
    ①认真阅读和研究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初等代数研究》和《初等几何研究》;
    ②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研究各种初等数学杂志的解题方法;
    ③研究各种杂志和网络上的数学竞赛试题、有奖征解问题和数学猜想;
    ④学习和研究各种初等数学问题,坚持创作、投稿。
    3.2 研究难题教学,从解题方法上寻找突破口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难题,有的问题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有的问题太过复杂,学生难以掌握;有的问题解答方法落后,学生容易失误。要解决这些教学难题,教育理论不可能给予帮助,了解学生认知规律也没有作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数学解题学上寻找答案。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落后的解题方法最优化,努力研究一种既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便于学生掌握和操作的数学方法,以高超的解题方法来实现高超的教学技艺。
    3.3 集思广益,改进落后的解题方法
    前文中提到的“二次函数区间最值问题”和“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分类讨论”的解题方法代代相传,每个老师都这样教,每个学生都感觉难学,一批又一批学生重复着别人的错误,这样的经典难题在数学教学中并不少见,要改进落后的解题教学方法,仅靠教师个人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教师敞开胸怀,互相交流,集思广益,才能突破传统对思维的禁锢,发现高超的解题教学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