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初苏州人为何北迁?

 苏迷 2011-08-28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次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为巩固政权,朱元璋将苏州城内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家产没收,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因为事情集中发生在洪武年间,故称为“洪武迁徙”。
        元末战乱,使江淮地区人口剧减,扬州“土著始十八户,继四十余户而已,其皆流寓尔”,淮安“仅存槐树李、梅花刘、麦盒王、节孝徐等七家”,亟待移民充实。《苏州市志》记载,洪武初年,为加强国家统治,开发落后地区以及边远地区,实行戍边屯田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洪武三年(1370年)迁苏州、松江等地无田农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二十二年(1389年),迁苏州阊门一带商户百姓至苏北沿海灶区(盐区),二十四年(1391年),迁苏州富民充实南京。永乐元年(1403年),迁苏州等地富民充实北京。
        中国移民史权威学者曹树基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对苏北地区10个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大丰18种族谱中,有14种明确记载祖先于元末明初从苏州阊门迁入;宝应“朱刘乔王”四大望族,皆自称是明初从苏州迁入的。他认为“在纵横数百公里的范围内,大批的苏北人异口同声地说祖先来自苏州,这决不可能是集体臆想造假,我们可以推定,这些移民们即使不全是来自苏州,那至少也是来自苏州周边的江南地区。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江南移民后裔都说自己祖籍阊门,这一说法“半真半假”,因为阊门的名气极大,很多不知祖籍何处的移民后裔们,便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集体附会“祖籍阊门”,“不管怎么说,苏州阊门已经成为江南移民后裔心目中的‘根’,这充分彰显了苏州文化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
        其实,苏州阊门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个大码头,在公路、铁路运输尚未发达的古代,南来北往的人们都会从此起步,“洪武迁徙”者同样是从这里离开苏州的,是他们离开之前最后看到也是印象最深的地方。几代传下来,后裔们就只知道是“苏州阊门人”了。苏州阊门犹如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是移民基地、集散地、出发地!
来源:苏州日报        □陈其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