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崂山道家文化渊源

 润明居士 2011-08-30

   

    

  紫气东来                                                                道观远眺

 

   【沿革】 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

    教秦始皇的东巡,汉武帝两次幸不其(今青岛市城阳区),都与方仙道的活动密切相关,《汉书》载武帝在崂山“祠神人于交门宫”时“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从西汉到五代时期末,崂山道教基本属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从宗派上分属于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亦称茅山宗、阁皂宗)。

    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盖派”。

    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延至明代,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对外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崂山道教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以1939~1943年间侵华日军对崂山的“扫荡”为害最重。道士被杀害,庙宇被炸毁,珍藏被掠走,崂山道教自此每况愈下。

    建国后,青岛市人民政府于1952年拨专款对崂山道教庙宇实施重点维修,崂山道教得到保护和生存。

    “文化大革命”前期,崂山道教作为“四旧”受到冲击,毁掉神像,遣散道士,崂山道教的宗教活动废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计划地恢复部分崂山道教庙宇,落实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还庙产。现崂山相继修复并对外开放的庙宇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和太平宫。崂山道教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练剑                                                                诵经

    【宗派】 崂山道教自春秋时期至西汉时期,主要流派为方仙道;从东汉时期至南北朝时期属太平道;南北朝时期至五代,分属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宋初统属华盖派,金元以后则承袭全真各派。

    【道观】 崂山之道教鼎盛于元、明两代,至清代仍久盛不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称。这些宫观洞庵散落在崂山的峰谷崖壑间,香火鼎盛,从者云集,使崂山成为盛极一时的道教名山。

      青岛解放初期,崂山尚存14宫、9观、17庵、16庙、3洞共59处道观,共有道士200余人。其中规模较大者有太清宫、上清宫、玉清宫、聚仙宫、华楼宫、神清宫、通真宫、大崂观、太和观、明道观、凝真观、百福庵、卧云庵、蔚竹庵、修真庵、明霞洞、白云洞、太平宫和关帝庙等。

    至1959年,崂山道观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7处,一般完好的有8处,部分破漏的有8处,破漏不堪的有7处,部分倒塌的2处,完全倒塌的3处,拆除的3处。共有道士86人,道姑3人。其中,太清宫15人、上清宫3人、太平宫7人、天后宫4人、圣清宫1人、玉清宫1人、神清宫3人、华楼宫3人、童真宫3人、明道观1人、迎真观4人、沧海观1人、太和观1人、大崂观1人、清溪庵3人、朝阳庵1人、荒草庵1人、常在庵3人(道姑1人)、寿阳庵2人、紫府庵1人、百福庵4人、蔚竹庵2人、关帝庙3人、龙王庙1人、白云洞13人(道姑1人)、明霞洞6人、竹子庵1人(道姑)。另外,还有寄居崂山的道士11人,其中太清宫1人、天后宫1人、聚仙宫2人、明道观1人、沧海观1人、白云洞2人、竹子庵1人、百福庵1人、关帝庙1人。

    据史籍、资料和碑碣等记载,崂山各宫观庵名称计有20宫、10观、43庵、10庙、4洞、1殿和1祠共89个。在这89座道观中,建于宋代的有4座,建于元代的有11座,建于明代的有50座,建于清代的有25座。在崂山的道观中,有的是僧道共居的,也有的是僧道轮流居住的,故难以精确统计,这也是崂山道观的一大特点。

    如今,崂山山区内尚存道观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通真宫、华楼宫、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百福庵、大崂观和太和观。其中,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皆修葺一新,成为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中华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崂山道乐则是道教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大分支。2000多年来,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层次人物的参与,使崂山道乐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特色鲜明的风格,从功能和韵律风格上可分课韵、功韵、咒韵、庆韵、祭韵、逸韵六类。

    崂山太清宫自张廉夫初创之后,道士们的早课、晚课的经文就配有一定的韵谱。这种曲谱不仅可以使道众颂经众口一致,而且有清喉抒胸,提高吐纳效果和凝神聚精的作用。唐代宫廷乐师吴筠与诗人李白同游崂山时,将《清平乐》曲传给崂山道士,作为课韵的一部分流传至今。

    自全真道教兴起后,道士们开始重内功修炼,许多内功修炼的经文配上特定的韵律,练功者通过反复诵唱,使自己气出丹田,云萦紫府,百脉流畅,中气充盈,提高丹功修炼的效果。崂山是“北七真”的丛林基地,各派都有自己秘不轻传的功韵。崂山道士中高寿者极多,与其功韵丰富有很大关系。咒韵是特定的咒语配上特定的咒音,通过声波的震荡消除周围环境内的不良干扰,以期达到驱魔镇邪之功,崂山的东夷先民及方仙道就创造了“太乙咒”、“太岁咒”等大量咒韵,充满东夷文化的浓厚气息。延至近代,道乐中的咒韵中仍可体味到部分古代东夷文化的韵味。庆韵,是道教中专门用以重大庆典活动的演奏曲牌,韵律中体现出庄重、隆重、吉祥、欢快和宏伟的气势。崂山道乐中流传的《赞》、《颂》类,“接大驾”、“三清号”都是庆韵的代表作。祭韵,按照拜祭对象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韵味,祭天、祭地、祭神则体现虔诚、希望、庄重之风;祭人物则呈现悲壮委婉的韵律。南宋末年宫廷妃子谢丽、谢安,明朝末年宫廷妃子蔺婉玉、养艳姬等先后在崂山出家入道,将宫廷韵律揉入道家乐中,更使祭韵充满悲壮、凄楚。崂山道乐中《祭岳》、《祭孔》、《六问青天》、《宾鸿泪》、《满江红》等都是祭韵中流传较广的曲牌。

    崂山道士中不少文士才子,原来为官后来入道,环境一旦适应了志趣,所创曲牌则抒怀畅思、物我两谐。这类道乐属逸韵,充满高雅、清淡、飘逸之质,其中如《秋山行旅》、《鹊华春山》、《晋济三界》、《归去来辞》等都属此类。

    另外,崂山周边的庙宇中,道士们为适应当地居民的仪典需要,在部分乐章中融合当地民风韵调,作为本地民间红白事及庆典中使用的旋律。久之,民间乐手们亦掌握并广泛应用。这类韵谱称为应风乐,为道家与民间共用,已超出道教音乐的范畴。

           

           修炼                                                                       太清宫苑圣德石牌坊

    【道功道术】 中华道文化数千年中积累了丰富的修身养生经验,也存有许多玄之又玄的理论。从最初的方仙道到全真派的“性命双修”,都是围绕人体生命这个主体从事修炼,以求长生。在这个前提下衍生的任何方法都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这些通过努力提高内质的方式都属道功的范围。

    东汉时期,以张陵为代表的道家,根据玄学理论,创出许多符、咒及相关的法录手段。这些手段主要应用于人体之外,所以称为道术,又称法术。唐代以后,许多理学、数学的研究都逐步完善,相继出现命理、相学、风水、六壬、奇门、紫薇等多种玄学门类。在宋代和明代两次编纂的《道藏》中,均已收入。这些学科都不是以养生驻寿为主体在自己身上下功夫的方法,统属道术的范畴。

    【称谓】 道教职守的称谓与道教道观的组织管理制度有关,道观分为两大类,一为子孙庙,一为十方丛林,各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并设有不同的职务。崂山道观大多为十方丛林,但也因袭了一些旧有制度,因而崂山道观许多职守称谓有其独特之处。

    道士 在崂山凡是以道教宗教为职业者皆称道士。“劳山道士”是一个充满幻奇和神秘的名称,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王士郲的《池北偶谈》中,都有以此为篇名的笔记小说,清代福山文人王鮋的《秋灯丛话》中,亦有《劳山道人》篇。对道士世间又以黄冠、羽士、羽客、羽人称之。女道士称道姑,世称女冠。

    执事 崂山各道观中凡执管某项事务者统称执事,执事名额多寡视道观大小而不等。仅以崂山规模最大的太清宫为例,在明、清鼎盛时期,其执事有长老、道长、监院、督管、总理、知客、督讲、司帐、司库、外交、书记、买办、殿主、经师、经主、堂主、督厨、管山、司殿、修造、栽植、洒扫、仓头、坡头、门头、园头和夜巡等。凡属十方丛林之道观,其长老、道长、监院、督管皆由道众选举担任,其余执事由监院遴选,经长老、道长同意。各执事襄助监院,不得僭越自专。

    长老 称谓语,称多识多见、道高品优年长者为长老。

    道长 称谓语,对道士道崇德隆、品学兼优、行为端方、素孚众望者为道长。

    监院 以品学兼优、素孚人望、俭朴清廉、才德出众选举为监院,管理本宫观一切事务。但不得自管钱财、仓库,大事必须请示长老、道长,或集众公议。每年正月上旬改选,连举者可连任。

    值殿 各殿设值殿一人,专司香火,清洁殿宇,朔望或圣诞之日,敬献讽经,值殿人与讽经人都要沐浴冠戴,整饬严肃。

    知客 凡来宫观游览者,让至客厅休息,由知客谦和招待茶点素馔,随处指导参观,止宿者,设备卧具,送迎必须周到。如过客寻宿者,安置客屋,斋堂便餐,为设卧具,皆由知客权宜办理。

    散单 凡身无执事之道众皆为散单,各宜诚默清修,淡泊自处,若无监院支配,不得僭越多事。

    行行 凡来宫观请求收留者,年龄在20岁以上、40岁以下为合格,若确系士农工商四民之一,相貌端正,言语谦和,方可暂留,由监院酌其才能,分交该管执事派遣工作。如果执勤不怠,不辞辛苦,和睦同伴,尊敬师长,始终不变者,方有被度资格。若性情刚愎,怠忽职守,妄言是非,行为不轨者,一经查觉,即时逐出。

    【供奉诸神】 中华道文化早期是以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哲学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崇尚自然是早期崇拜的核心,因而从方仙道到太平道的1000多年中,供奉对象主要是古代传说的历史人物或代表,以及在道学修养上有突出造诣的成功者,如“三官”(尧、舜、禹)、“三皇”(伏羲祗、神农氏、轩辕氏)、“三清”(老子)等。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扩展,使道教得以借鉴开始了多种神1的创造。这种创造结合崇尚自然的基调得以发挥,把各种自然现象或资源主体都有了神,如山神、土地、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二十八宿等,使道教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多神教。与其他宗教区别之处,就是除诸神之外还有仙,二者之间有严格区别:道教的神有职位、有权力,其职位高低是由他在人世间修德积善的程度而定;而仙没有固定的职务和权力,只有专业水平的高低变化,仙位的高低是自身修道功业的标志,二者既不同源又不同流,只是在降妖捉怪时可以使用,仙对坏人坏事只司警戒,而神对坏人坏事则依权惩处。

    【诵经】 诵经是道士的必修功课,道教中丹经子书仙传各类经典甚多,崂山各道观道众分诵之功课分内修者和外修者两大类。内修者,有内五经(《阴符经》、《道德经》、《清静经》、《龙虎经》、《黄庭经》)、内四书(《参同契》、《悟真篇》、《三皇玉抉》、《青华秘文》)等。外修者,有外五经(《度人经》、《皇经》、《三官经》、《北斗经》、《王枢经》)、外四书(《生神章》、《济炼科》、《祈祷仪》、《千金方》)等。除上述内、外经典外,又有《太上十三经》、《西升经》、《南华经》、《文始经》、《道书全集》、《道书十二种》、《三丰全集》、《吕祖全集》、《了身经》、《日用经》、《素书》等。其他各丹经子书,俱系教后辈学道之人参考。

    每日早午晚三时,道众在主殿内分诵诸品妙经、圣诰仙号、宝忏等,并以《三官经》、《北斗经》、《受生经》、《镇武经》、《消灾经》、《禳灾经》、《救苦经》、《清静经》、《玉皇心印经》、《生天经》、《解冤经》、《拔罪经》为功课,上祝国家太平,下祈人民安乐。凡诵经者,须要定心平气,斋戒沐浴,严整衣冠,按日进行,不得松懈,方为称职。

    道众诵经之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敬神,天天诵念,年年拜唱,乃道家之功课;二是为了“应风”,应百姓之风俗、行教化之目的,设坛进行祭祀活动;三是为了诵上圣之经文金书玉诰,明自己之本性真心,以诵经弘扬道教,课诵保养元和、陶熔德性、刻刻提撕、时时检点,坚定修道诚心,作为日渐进道之阶梯。

    【祭祀】 崂山道观的祭祀分常祭、节祭、年祭三种,皆各有程式与仪礼(依据崂山太清宫祭祀活动记述)。

    常祭 每日早午晚三时,值殿者盥沐漱口,衣冠整齐,于正殿依次焚香焚表,朝真诵经。每日照例三次功课,戊日禁止。每逢朔望、诸神圣诞及三元五腊,各殿献供焚香焚表,全体道众诵经一昼夜。

    节祭 清明节,道众齐至祖茔祭祀,焚香焚表献供,跪诵经忏。农历十月初一祭礼与清明节同。端阳节,各殿献普通供,焚香诵经,全体朝真。农历七月十五日,行地官圣诞礼,日暮至海岸设坛,超度孤魂。农历十月初一晚,亦同前式超度孤魂。中秋节,于月升时在三官殿前月台上设坛,献糖焚香,诵经焚表,道众全体朝拜祭月。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子时后各殿献普通供,道众全体朝拜,焚香跪诵经忏。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时,道众全体云集厨内,设坛焚香,献供诵经,顶礼祭灶。

    年祭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丑时,全体道众衣冠整齐集于三清殿前,虔诚设坛,并于各殿献普通供,焚香朝真诵经,恭接大驾,转念天尊圣号。自此日起,每日早午晚三时诵经,道众全体跪殿朝真。年除夕晚,道众齐集祠堂,升悬宗谱,献供焚香叩拜,然后同赴斋堂用斋,复至祠堂朝拜。各殿朝真诵经毕,则至厨房接灶,复回祠堂焚香诵经焚表。礼成之后,道众到斋堂用茶点,散守岁金,各略休息。至子时,各殿献供焚香诵经,全体跪殿朝真,到祠堂诵经毕,道众排班云集斋堂,念供食斋。农历正月初二晚时,赴救苦殿诵经焚香焚表,叩拜送年,排班云集到祠堂内,同时报告经过一年之帐项、开销等事,然后同赴斋堂,用斋毕再回祠堂朝拜,请起宗谱,年事遂毕。

        

供神                                                                                        讲道

    【道规】 道教的清规戒律分为戒律、斋戒、清规、禁忌四种,道教称之为科禁威仪,简称科仪。

    据崂山《太清宫志》记载,该宫有十五条戒规:(一)侮慢宾客及对客诽谤道范者罚;(二)有事出门,必须告假,如不告出游远离庙境,或出外办公限日交代,而无故留连,逾期不返者罚;(三)烟酒腥荤,不许入庙,违者罚;(四)监院分配公事,有规避推诿者罚;(五)每日三时斋餐,不随众赴堂,而私自炊煮者罚;(六)上殿诵经,衣冠不整,礼貌不肃者罚;(七)出言狂悖,好勇斗狠,藉酒逞凶,任意妄为者革黜;(八)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谣言惑众,隐瞒偾事者革黜;(九)居心奸宄,逞刁好讼,败坏玄门者革黜;(十)盗卖或盗取公家财物者,齐众议处置之;(十一)暴殄公家物什者,轻则酌罚,重则齐众议处;(十二)嗜好成癖,已经告诫而不愤者革黜;(十三)不敬师长,藐视道众者罚;(十四)凡居山庵,无分道人或行行,如有聚赌聚饮及非分行为者,一经查觉,轻者处罚,重者立即革黜;(十五)遇有所犯之恶劣行为,有未经订者,应齐众临时议处之。

    1980年崂山恢复道教宗教活动后,金山派道士匡常修与孙真淳到太清宫主持庙事,贯彻了以庙养庙、以道管庙的方针。并自1986年3月起,逐步建立了各项道教新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守道教戒律,爱国爱教,步入正常的道教宗教活动。

    【度徒】 度徒是崂山各道观的大事,它关系到各宗派的延绵发展和道系相传,历来为道家所重视。

    据《太清宫志》记载,各行行(尚未正式出家而寄居于道观者),素行端方,性情和平,果断尘缘者,经道众详慎观察,再经大众允可,然后引至正殿,以师名书阄,焚香顶礼,请求神祖默定师徒。被度者,各拈一阄之名为师,即冠巾拜师,参众受教。度徒之典,每次不得逾5人,通常以度3名或4名为宜,每人只度一徒为限。被度之后,方得称为道士或道人。

    1980年崂山恢复道教宗教活动后,崂山太清宫对收纳道士出家制订了各项新规定。10余年来,在此出家已有20余名道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