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在1855年去世时年仅42岁。在晚年,他的生活更为孤僻,心态也更为反常,甚至近乎于疯狂。 他最著名的观点之一是“人存在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感性、理性与宗教。 他认为感性的人,乐于享乐人生、热衷于生活的体验,对这个世界没有责任感和负担,因而经常处于快乐之中; 而理性的人则是现实的,对世界充满着责任和负担,清楚这个世界处处设限、人间规条森严,到处充满着不可能。因而当面对不可能的时候,理性的人就只有放弃,并在心灵深处为此而永远悲伤。所以人是忧郁的、常处于痛苦之中; 这时,人只有靠着“信心的一跃”,进入宗教,才能使人重获在彼岸的永远希望,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沉静与安宁。 所以,古希腊的斯多噶学派学会对痛苦的“不动心”,因而没有痛苦;而伊壁鸠鲁学派则鼓励在快乐中忘却痛苦。诚然,越是知识多的人越能感觉到痛苦,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更充分。北大毕业的海子在25岁那一年的春天,在山海关龙家营卧轨自杀。他为什么选择在山海关卧轨呢?因为那是山海相接之处,而铁轨就像一个登天的梯子,可以登着它拾阶而上来到天堂。海子认为,他该做的事情做完了,人生不是用年龄与岁月来衡量的,他对这个世界的责任尽到了,就应该走了。当然诗人海子不是死了,人们记住他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永远是那个青春洋溢的25岁年轻人,在这一个层面,他是永生的。就像我此刻一边听着邓丽君的歌,一边写着稿,在我的记忆中,邓丽君永远是年轻美丽的,歌声也永远是甜美的。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只有在恐惧中,才能真正认识自我。因为恐惧与害怕不同,他没有明确的恐惧对象,它使人感到绝望从四面八方压来,使人孤立无援。世界在他看来成了虚无,而世界的虚无则意味着人的彻底自由,只有这时,才能得到个人对自己的最真实的体验。这时才能在质之中照亮自我,从而看见黑暗世界中的存在。 我的书架中安静的放着一本湛蓝色封面的《圣经》,我正在慢慢的读它,体会着那些睿智的警句和深邃的语言。每当那时,心灵必然是宁静的。 当然,我们还看到克尔凯郭尔的一句名言:“要是一个人能忘记他自己就好了——然而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到这一点,那就是爱情。”尽管他终生都没有勇气走进婚姻的殿堂,他认为在献身于上帝与婚姻之间只能二者择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