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丁东方 2011-09-17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企业的设备维修工作对生产乃至整个企业效益都有重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设备维修管理体制的改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科学地组织管理好维修人员,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一直是各企业关心的课题。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根据本企业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厂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维修人员集中管理、分散作业
我厂是生产各类矿山、电力、码头等成套设备的重型机械工业企业。拥有主要生产设备600多台套,分散于全厂9个车间,其中7个车间都有一些大型设备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设备。以前我们曾推行过区域维修,但由于维修人员较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遇到复杂故障或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的维修,区域维修人员往往难以处理。后又实行过集中维修,将维修人员全部集中管理,这样对排除大型故障虽然有利,但对占故障比例多的一般故障而言,会产生维修不及时现象。
针对以上情况,1998年我们将全厂维修人员进行了重新配置与分工,设置了维修工段,由工段长负责管理全厂维修人员。同时将全厂设备划分为三大作业区,根据各区的设备善配置适当数量、适当技术水平的维修人员,组成三个区域维修小组。整个维修工段除三个区域维修小组外,还包括一个综合小组及一个巡查小组。各小组职责如下:
1.
区域维修小组:负责本区域设备的故障排除,指导、监督操作者正确使用设备及按规定对设备进行日常、定期保养。
2.
综合小组:负责执行厂内的各项设备修理计划,设备的安装、移装、调试、改造等,以及一些临时性工作。

3.巡查小组:实际上由维修工段长和一名技术比较全面的维修人员组成,二人技术上互补,能熟练解决机械、电气等方面的故障。由于各区域小组人员数量本着尽可能少的原则配置,所以当某一区域设备突发故障集中时,维修人员可能忙不过来,或者较复杂的故障本区人员解决有困难时,巡查小组就协助解决,以增加该区维修力量,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平衡全厂各区域的设备维修。
通过这种集中管理分散维修的模式,明确了各小组任务,提高了工作效率,维修人员得以优化组合,同时又解决了高技术维修人员数量少的矛盾,较好地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对维修人员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过去考核维修人员的量化指标有:设备完好率、故障停机率、设备可利用率、设备利用率及万元产值维修费用等,实际操作起来非常烦琐,真实性也常打折扣。我们在制定考核指标时,经过对以往各项量化指标进行仔细分析,决定在综合各指标意义的基础上,力求指标简化,便于操作,针对性强,鉴于此,制定了对各小组的考核方法。
1.
区域小组考核:我们将三个区域小组作为三个考核单元,分别计算,为达到维修既快又好、节约费用的目的,编制了设备正常率零件消耗费用两项考核指标。设备正常率类似于设备可利用率的计算方法。
设备正常率=设备能工作时间/(设备能工作时间+排队故障时间)
其中,排队故障时间不包括待件停机时间。
零件消耗费用包括外购件与自制件。

根据以前的经验,结合各区域目前的设备状况,制定出三个区域小组各自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满分均为100分,两项指标各占50%。具体操作程序为:设备发生故障时,设备所在车间设备员填写故障修理单,注明设备编号、名称、故障发生时间及故障情况,然后传递给该区域维修人员,修理完毕,设备后在车间设备员在故障修理单上填写工时间、更换件明细,维修人员与设备员双方签字后,故障修理单由设备所在车间设备员保存,到结算日送至后方车间,由后方车间统计出各区域的设备正常率零件消耗费用。各区域统计数据与相应的考核标准对照后,得出各区域小组分数,进行计奖。
2.
巡查小组的考核得分取三个区域小组考核得分的平均数。综合小组平时的工作都是由具体计划或临时命令安排的,工作过程及结果比较明朗,并且修理计划经常被临时工作所打乱,故其考核由后方车间灵活掌握。
实践证明,该方法简单易行,两个指标相辅相成,起到了以下效果:
1.
调动了维修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维修质量
由于排队故障时间越短,“设备正常率”越高,所以当接到“故障修理单时,维修人员都迅速投入维修,同时为了减少故障次数,尽可能做到维修到位,不敷衍了事,从而使维修质量大大提高。另外,巡查小组考核得分依区域小组而浮动,也增强了其协助区域小组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2.
节约了维修费用
在片面追求“设备正常率”状况下,维修时为了省事,有可能出现盲目换件现象,导致维修成本上升。“零件消耗费用”的统计正是针对这种现象而设计的,它虽然不能准确反映设备维修费用,但鼓励职工修旧利废,从而降低维修费用。在这两项考核指标的共同作用下,维修工作呈现出既快又好、费用低的局面,实现了我们设计考核指标的目的。

3.自觉监督、指导操作者保养、使用设备
在这种考核机制的约束下,为了延长设备故障周期,减少故障次数,维修人员大多能做到自觉监督指导操作者正确使用设备,按规定保养设备,起到了设备现场监督员的作用。
三、按设备类别实行不同的维修方式
我们将全部设备分为重点与一般两大类。划分重点设备标准为:本厂大修困难的大型设备、备件难以购置的设备及单一机台停机对生产影响比较大的设备等。其余为一般设备。
对于重点设备,我们安排计划修理。计划修理以项修为主,根据产品工艺要求确定修理内容,尽可能不大修,以缩短停机时间,降低维修费用,也便于安排在节假日进行。一般设备采取事后修理,由于一般设备的配件在社会上容易购置,且价格也相对固定,故采取事后修理不会出现较长的待件停机时间,反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协作的优越性,减少库存,减少资金占用。
通过两种修理方式结合,可以避免一些过剩修理,降低维修成本,也便于灵活安排修理时间,较好地解决了维修与生产之间的矛盾。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关键是要切合本企业实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我们通过两年多的操作实践,证明上述方法行之有效,设备维修管理有条不紊,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以往那种松懈、扯皮、责任心不强等现象也得以纠正,设备故障次数明显减少。

泵用机械密封的维修

泵用机械密封种类繁多,型号各异,但泄漏点主要有五处:(l)轴套与轴间的密封;(2)动环与轴套间的密封;(3)动、静环间密封;(4)对静环与静环座间的密封;(5)密封端盖与泵体间的密封。一般来说,轴套外伸的轴间、密封端盖与泵体间的泄漏比较容易发现和解决,但需细致观察,特别是当工作介质为液化气体或高压、有毒有害气体时,相对困难些。其余的泄漏直观上很难辩别和判断,须在长期管理、维修实践的基础上,对泄漏症状进行观察、分析、研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泄漏原因分析及判断
1
.安装静试时泄漏。机械密封安装调试好后,一般要进行静试,观察泄漏量。如泄漏量较小,多为动环或静环密封圈存在问题;泄漏量较大时,则表明动、静环摩擦副间存在问题。在初步观察泄漏量、判断泄漏部位的基础上,再手动盘车观察,若泄漏量无明显变化则静、动环密封圈有问题;如盘车时泄漏量有明显变化则可断定是动、静环摩擦副存在问题;如泄漏介质沿轴向喷射,则动环密封圈存在问题居多,泄漏介质向四周喷射或从水冷却孔中漏出,则多为静环密封圈失效。此外,泄漏通道也可同时存在,但一般有主次区别,只要观察细致,熟悉结构,一定能正确判断。
2
.试运转时出现的泄漏。泵用机械密封经过静试后,运转时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会抑制介质的泄漏。因此,试运转时机械密封泄漏在排除轴间及端盖密封失效后,基本上都是由于动、静环摩擦副受破坏所致。引起摩擦副密封失效的因素主要有:(l)操作中,因抽空、气蚀、憋压等异常现象,引起较大的轴向力,使动、静环接触面分离;(对安装机械密封时压缩量过大,导致摩擦副端面严重磨损、擦伤;(3)动环密封圈过紧,弹簧无法调整动环的轴向浮动量;(4)静环密封圈过松,当动环轴向浮动时,静环脱离静环座;(5)工作介质中有颗粒状物质,运转中进人摩擦副,探伤动、静环密封端面;(6)设计选型有误,密封端面比压偏低或密封材质冷缩性较大等。上述现象在试运转中经常出现,有时可以通过适当调整静环座等予以消除,但多数需要重新拆装,更换密封。

3.正常运转中突然泄漏。离心泵在运转中突然泄漏少数是因正常磨损或已达到使用寿命,而大多数是由于工况变化较大或操作、维护不当引起的。(1)抽空、气蚀或较长时间憋压,导致密封破坏;(2)对泵实际输出量偏小,大量介质泵内循环,热量积聚,引起介质气化,导致密封失效;(3)回流量偏大,导致吸人管侧容器(塔、釜、罐、池)底部沉渣泛起,损坏密封;(4)对较长时间停运,重新起动时没有手动盘车,摩擦副因粘连而扯坏密封面;(5)介质中腐蚀性、聚合性、结胶性物质增多;(6)环境温度急剧变化;(7)工况频繁变化或调整;(8)突然停电或故障停机等。离心泵在正常运转中突然泄漏,如不能及时发现,往往会酿成较大事故或损失,须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二、泵用机械密封检修中的几个误区
1
.弹簧压缩量越大密封效果越好。其实不然,弹簧压缩量过大,可导致摩擦副急剧磨损,瞬间烧损;过度的压缩使弹簧失去调节动环端面的能力,导致密封失效。
2
.动环密封图越紧越好。其实动环密封圈过紧有害无益。一是加剧密封圈与轴套间的磨损,过早泄漏;二是增大了动环轴向调整、移动的阻力,在工况变化频繁时无法适时进行调整;三是弹簧过度疲劳易损坏;四是使动环密封圈变形,影响密封效果。
3
.静环密封圈越紧越好。静环密封圈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相对较紧密封效果会好些,但过紧也是有害的。一是引起静环密封因过度变形,影响密封效果;二是静环材质以石墨居多,一般较脆,过度受力极易引起碎裂;三是安装、拆卸困难,极易损坏静环。

4.叶轮锁母越紧越好。机械密封泄漏中,轴套与轴之间的泄漏(轴间泄漏)是比较常见的。一般认为,轴间泄漏就是叶轮锁母没锁紧,其实导致轴间泄漏的因素较多,如轴间垫失效,偏移,轴间内有杂质,轴与轴套配合处有较大的形位误差,接触面破坏,轴上各部件间有间隙,轴头螺纹过长等都会导致轴间泄漏。锁母锁紧过度只会导致轴间垫过早失效,相反适度锁紧锁母,使轴间垫始终保持一定的压缩弹性,在运转中锁母会自动适时锁紧,使轴间始终处于良好的密封状态。
5
.新的比旧的好。相对而言,使用新机械密封的效果好于旧的,但新机械密封的质量或材质选择不当时,配合尺寸误差较大会影响密封效果;在聚合性和渗透性介质中,静环如无过度磨损,还是不更换为好。因为静环在静环座中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使聚合物和杂质沉积为一体,起到了较好的密封作用。
6
.拆修总比不拆好。一旦出现机械密封泄漏便急于拆修,其实,有时密封并没有损坏,只需调整工况或适当调整密封就可消除泄漏。这样既避免浪费又可以验证自己的故障判断能力,积累维修经验提高检修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